..續本文上一頁第32頁。)
斯裏蘭卡系的佛教傳入泰國,影響最爲深遠,關于發展的情形,將在以下各章節中敘說。
第二章 素可泰王朝的佛教
(公元1257~1436年)
第一節 素可泰初期的佛教
早期的泰國曆史,可以稱爲信史的,是從公元1257年泰族建立的素可泰(中國史籍稱速古臺)王朝開始,尤其是在泰族發明文字(約公元1282年)以後。在這之前,都是吉蔑族人、孟族人的勢力統治立腳點泰境的版圖。
1238年,泰族中崛起一位領袖坤邦克藍社(Kun Bang Klang Tao),號召泰族人與境內的吉蔑族人戰爭,結果戰勝奪得了素可泰城,而建立泰國曆史上第一個獨立政權,這就是素可泰王朝。
坤邦克藍社于1257年正式登位爲王,改號室利因陀羅提耶(Sri Intaratiya),繼續開拓疆土。1253年,元朝忽必烈派兵遠征雲南,征服大理,促使住在中國境內的泰族人(普通稱擺夷)大規模南遷,與原先遷入泰境的泰族人會合,這也增強了素可泰王朝的勢力。
初期建立的素可泰王國,國土尚很狹小,除素可泰城外,僅占領有彭世洛,其他的廣袤土地,還在吉蔑人統治中。素可泰王朝初期佛教信仰的情形,是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兼有弘揚,即吉蔑人統治的地區,多數信仰大乘佛教(可能是密宗)。在泰北的昌萊、清邁、南邦等地,因先受緬甸蒲甘佛教的影響,信仰蒲甘傳入的上座部佛救,而泰南六刊,佛教則則從斯裏蘭卡傳入。此斯裏蘭卡佛教,先傳入緬甸南部孟族,然後再傳入泰南六坤。本來六坤人民,原先也是信仰蒲甘上座部佛教,但從斯裏蘭卡僧團來到以後,人民就轉變信仰斯裏蘭卡上座部佛教了。(Phrapatana Trinaronk:《泰國佛教的發展情形》(泰文),第37-38頁。)
泰族未立國前及建立素可泰王朝初期,境內各民族除已先信仰佛教外,一般人民也信鬼神,吉蔑族人有部分兼信婆羅門教。後來斯裏蘭卡佛教傳入興盛起來,大乘佛教及蒲甘佛教就漸形衰亡,但人民信鬼神的潛意識仍存在,直至現在也一關。不過那時泰人信鬼神,與現在泰人信鬼神有深淺程度的不同。那時泰人信有大威神力的鬼神,能主宰人的禍福,能保護國家和人民。人們必須對鬼神敬畏有加。在素可泰發現一碑文記載說:“祭奉鬼神,國家平巡,享祚久遠……不祭奉鬼神,鬼神不作保護,國家有災難。”(同上,第39頁。)不過信仰鬼神,是人類各民族極爲普遍的原始信仰,它隨時代環境及文化等影響,而不斷地改變。
素可泰第叁位君王坤藍甘享(公元1277~1317),在泰國曆史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主,爲室利因陀羅提耶第叁子,少年時助父戰爭,即負有英名,展露了他卓越的軍政才能。中國《元史》稱他爲“敢木丁”。當他即位後,使大事開拓疆土,兼並了許多鄰近邦國,一躍而成爲湄公河域的強大國家。國土北至現在老撾的琅勃拉邦,東達湄公河,南至馬爲半島六坤,西收孟(吉蔑)族在自己勢力範圍內。在這之前,先後交替影響于東南亞的叁大強國,不是早已滅亡,就是趨于衰微。如強盛的緬甸蒲甘王朝已覆滅,國內紛爭不息,與泰族同系的撣人,縱橫于下緬甸。至坤藍甘亨時,緬甸境內的坦沙裏、土瓦、馬塔班,都臣服于泰國;孟吉蔑人在泰境內的勢力,完全被趕回柬埔寨境內;過去爪哇喧嚇一時的室利佛逝也已崩潰,勢力退出東南亞大陸。而且從此,吉蔑人和室利佛逝的大乘佛教,在泰境內也很快衰亡下去。(陳明德:《泰國佛教史》第11節,淨海譯,見《海潮音》46卷,五月至八月號。)
坤藍甘亨除了武功,亦注重內政修明和外交關系,積極振興文化教育,努力提倡佛教,柬埔寨吉蔑人的藝術,緬甸人的傳統法律,也分別輸入泰國。他與西北部的蘭那和拍堯兩個泰族邦國,保持友好合作的關系。他與中國元朝通好,聘請五百名華籍陶工至素可泰,在王城附近設窯燒製瓷呂,開創了馳名的宋加洛陶器業。他還與印度及斯裏蘭卡通好,輸入印度文化及斯裏蘭卡佛教。
坤監甘亨最大的貢獻,乃是創立泰文。在他即位以前,泰國境內本來通行吉蔑文,約在公元1283年,他召集全國學者,研究文字的改革和創造,把原有的孟吉蔑文,轉化成爲適于書寫的泰族語文,國王也親自參與其事。以孟吉蔑文等爲藍本,酌量減去筆畫繁多而彎曲的,去除重疊字母改爲一個,及創立四聲讀音;後來再稍加改革,成爲今日的泰文。公元1285年素可泰立有一碑文說:“昔無文字,大曆一二0五年末,坤藍甘亨王決心創立泰文。”(1.《泰國佛教的發展情形》(泰文)第119-122頁。2.Prince Dhaninivat:A History of Buddhism in Siam,第6頁。)大曆(印度及東南亞古曆法之一)1205年,即公元1283年。甘亨豎立的石碑,繼續敘述當時素可泰人民信仰佛教的情形說:“……素可泰人,常布施,常持戒,常供養;素可泰王坤藍甘亨,及一切大臣、人民,不論男女,都信仰佛教。安居期間每人持戒;出安居後一月中,舉行功德衣供養。”
至于對佛教的發揚,坤藍甘亨特別提倡斯裏蘭卡佛教。原因是當他征服泰南六坤後,那裏已有斯裏蘭卡佛教,很多六坤的比丘往斯裏蘭卡求學,在斯裏蘭卡僧團重新受戒,然後回到自己的本國,發展僧團。由于他們經常聽聞斯裏蘭卡僧團戒德莊嚴,精研叁藏,優于其他各派僧團,所以特別尊重敬仰,邀請六坤的斯裏蘭卡僧團至素可泰弘揚佛教。斯裏蘭卡僧團抵達素可泰後,國王建寺供養他們,因爲斯裏蘭卡僧團的比丘們,歡喜住在山林靜處,適于修行佛道,所以國王就在城外建了阿蘭若等供養。在一塊碑文上贊揚斯裏蘭卡僧團說:“……在素可泰城西,坤藍甘亨造阿蘭若寺(今石橋寺),供養一位有智能深通叁藏的僧王,他自六刊迎來,德學優于此城僧衆。”國王每半月之黑分和白分(卻相當我國農曆之月半及月末),都慣常前往阿蘭若寺,聽僧說法和受持齋戒,或與僧人討論佛法及法務。(1.《泰國碑文集》,引用之碑文約立于1277年前後。2.A Historyof Buddhism in Siam,第5頁。)
國王爲了與斯裏蘭卡通好,派六坤的首長至斯裏蘭卡,而獲得斯國贈送著名的“獅子金佛像”(Buddha Saha),現爲泰國珍貴佛像之一供養于曼谷立博物館佛殿中。
斯裏蘭卡上座部佛教僧團在泰國得到發揚後,巴利叁藏及注釋書,也是最完備的。在此之前,孟族人的上座部佛教,雖然非常發達,但不一定有純粹完整的巴利文叁藏。有引起已遺失,或摻雜了大乘佛教及婆羅門教經典在內。
另一碑文記載說:“此素可泰城,有佛寺、金佛像、立佛像(九米);有大佛像、中型佛像;有大佛寺,中型佛寺;有僧衆,有上座,有長老……”
從泰南六坤斯裏蘭卡系的僧團至素可泰成立後,孟族人舊有上座部佛教及大乘佛教,逐漸滅亡。這時素可泰、蘭那、柬埔寨、孟族的僧人,至斯國僧團受戒和求學的日漸增多,回國後,使斯裏蘭卡系僧團産生很多有密切關系的派系。有時禮請斯裏蘭卡僧人,到自己的區域爲戒和尚。總之,在公元十二、叁世紀,緬甸、泰國、柬埔寨、孟族、老撾等,已完全信仰斯裏蘭卡系的上座部佛教,而大乘佛教漸趨隱沒和滅亡。(陳明德:《泰國佛教史》第11節。)
坤藍甘亨在位四十叁年,勵精圖治,是素可泰王朝最隆盛的時代。他對佛教虔誠護法,提倡斯裏蘭卡系的佛教,發揚光大,對後世影響深遠,在泰國曆史上被尊稱爲“偉大的帝王”。
第二節 素可泰佛教的發展
雄才大略的坤藍甘亨王,于1317年去世後,繁榮昌盛的素可泰王朝,國勢便日漸衰微。各附屬邦地份紛叛變,繼位的太子羅泰(公元1317~1347),昏庸無能,沈湎于酒。他登位不久,下緬甸馬塔班方面,首先宣布脫離附庸關系,並舉兵南下,奪回土瓦及坦沙裏;羅泰至1330年才出兵征計馬塔班,卻反爲所敗。不久,琅勃拉邦、永珍、六坤等藩屬,也乘機宣布獨立。與此同時,素可泰南方有另一股泰族勢力,即烏通(Uthong)太守,正在日漸強大,不斷向外伸展,很快就占領六坤、叻武裏等地,連緬甸的土瓦和坦沙裏也在控製之下。到1344年,由于鳥通發生瘟疫,死者甚衆,遂于1350年遷都至阿瑜陀(Ayodhya),從此素可泰已成偏安之局。
素可泰第五代立泰王(公元1354~1376年)時,因南方大城日益強大,素可泰王朝的領土,除了都城外,只保有宋加洛、彭世洛、甘烹碧、披集、那空沙旺等地。不過這位國王生性仁慈,厭惡殘酷的戰爭,鑒于國運已衰落,所以特意加強文治,改革政治,修建道路,浚通運河,開拓農業,提倡文教,勤政愛民。他特別熱心發揚佛教,在各地興建佛寺和佛塔,鑄造佛像,勸導鼓勵僧人研究經論。不久,國家呈現一片中興升平景象,受到國內人民忠心的擁護。但由于藩邦已強大,爲形勢所迫,他也無法恢複過去的聲威。
立泰王不但是賢明的政治家,也是偉大的學者及虔誠的佛教徒,精通佛學、哲學、天文等。他著有一部《叁界論》(Tribhumi-Katha),引證多種經論、注釋書,及其他典籍,多達叁十余部,及衆生因果善惡業而招感叁界的苦樂,由天上、人間、下至叁途之苦。這部《叁界論》,已成爲泰文古典文學名著。然而這部書直至公元1912年才在素可泰城荒煙蔓草中發現,其間埋沒了五百多年。國王以在宮中設立學術研究所,廣招學員,親自任教,講解佛學及天文學,改進曆法,使國內學術之風大盛。(1.Prince Dhaninivat:A History of Buddhism of Siam,第9-10頁。2.陳明德:《泰國佛教史》第1…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