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多主张是在泰国南都之宋卡,或宋卡与北大年之间。)至元朝时才与中国发生关系,《元史》称其为“暹”;明朝时称之为“暹罗”。《明史. 暹罗国》说:“暹罗在占城西南,顺风十昼夜可至,隋唐赤土国,后分为罗斛、暹二国……元时,暹常入贡,其后罗斛强,并有暹地,遂称为暹罗斛国。”至于什么时候正式称暹罗国,《明史》也有一段记载:“洪武十年(1377),昭禄群膺,承其父命来朝,帝嘉,命礼部员外郎王恒等,赍诏及印赐之,文曰暹罗国王之印,并赐世子衣币及道理费,自是国遵朝命,始称暹罗。”(见《明史》卷三二四;但依泰国历史所说,是为叔侄关系。又《明一统志》卷九十暹罗国条:“至正间(公元1341~1368),暹始降于罗斛,而合为一国……永乐初,其国止称暹罗国。”)
但依泰文《暹罗史》所记:“佛历1800年(公元1257),素可泰(Sukhothai)王朝建立后,始以暹罗作国名,暹罗国名由此始。”如果素可泰王朝建立后,即以暹罗作国名,那么中国赐暹罗王印(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应是随原来暹罗国名而赐,非是赐印之后始称暹罗。
西人东来后,也都称泰国为“暹”(Siam或暹罗)。至1939年5月,泰国变法为君主立宪制,才改称为泰国(Thailand)。“泰”(Thai)在泰文中,兼有“自由”与“泰族”之意;而且在泰国各民族中,以泰族为主。所以泰国的解释,含有“自由之邦”与“泰族之邦”的意思。
第二节 佛教传入的四个时期
在泰族人未立国之前,佛教传入泰境内已经很久,这是历史上的事实。依泰国近代著名历史者丹隆亲王(Dumrong Rajanubhab)的研究,泰族人立国前的佛教可分为四个时期(《大史》ⅩⅤ第44-45页。),下面依次论述。
(一)上座佛教的传入
佛教传入泰境,最早的说法,是公元前241年,即印度阿育王礼请目犍连子帝须长老领导第三次结集后,派遣传教师往各国弘法。据斯里兰卡《大史》记载,阿育王时派遣传教师分九支路线,往不同的地方弘法,其中第八支线有须那与郁多罗二位长老前往金地(Suvannabumi)(《庆祝二五佛纪特刊》(泰文)13页,庆祝二五佛纪委员会编。)。
至于古代的金地究竟在东南亚何处,学者与证尚未确定,有几种不同说法,争论很大,各有所据。有人考印度《罗摩衍那》史诗(完成于公元前一千至三百年之间),内有金洲(Suvarnadvipa)一地名,亦作金地。金洲一名,亦见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贞固传:“即以其年(公元689)十一月一日,附商船去番禹,望占波(Campa)而陵帆,指佛逝(Srivijaya)以长驱……赞曰:“我为良伴,共届金洲”。”(《大正藏》第51卷,第11页)这是指现在的苏门答腊。日人佐藤俊三着《阿育大王》一书,考须那与郁多罗二位长老往金地弘法,认为是缅甸及马来亚一带。(许云樵:《南洋史》上卷,第52-53页。)依缅甸人说,古代金地是在下缅甸的直通,为孟族人所建立的国家,盛行上座部佛教。(pannasami:SaSANAVAmsa,Ⅵ。)泰国丹隆亲王考证金地,在泰国西陲,当时为孟族人的居地,领域包括今日缅甸东南地区,及泰国版图的大疗分。所以泰人认为二位长老是经由缅甸沿泰国的西陲北碧入泰,至今时金地国的中心,即现在的佛统。(《庆祝二五佛纪特刊》(泰文),第17-18页。)柬埔寨及老挝,也有人说金地是他们的国家。以上各说,都是依据部分理由是加以强调,因此英国佛教学者戴维斯(T.W.Rhys Davids,公元1843~1922)解释说,孟族人建立的国家,自缅甸东部至越南,及自缅甸南部延至马来西亚,都为金地,即后人所称之“印度支那”,这包括现在的越南、柬埔寨、缅甸、泰国、老挝、马来亚等。(《东南亚佛教史》(泰文),《佛轮》月刊第20卷。)
问题是金地的都城又在那里?依泰人考证出土的佛教古物,认为须那与郁多罗往金地传教,最初的根据地,可能是在现在缅甸南方的范围,再流传到泰国的中部,而以佛统为中心,当时是孟族人及罗斛族人居住的地方。而且在公元纪年前后,南印度就有很多人移至东南精致,其中也有不少是佛教徒。印人的文化、知识和能力都远胜过本地人,后来就逐渐获得统治权力,而形成印度化国家,如以印度地名为当地名,或以梵文和巴利文称当地地名,譬如佛统的巴利名为“最初城”(Nagara Pathama),佛统塔巴利名为“最初塔”(Pathama-cetiya)。所以泰人以为佛统是古代金地国的都城,而教城也称金地。因此金地名称传至印度及斯里兰卡,在《大史》中都有记载二位长老前往金地传教之事。(《庆祝二五佛纪特刊》,第15-16页。)
在佛统周围,发现很多宏伟的旧式建筑古迹,有溯至阿育王时代的。如现在层罩在佛统大塔的原形古塔,(层罩在佛统大塔内的原形古塔,高39米,平常无法可见,但在塔基南部,后来模仿建一塔,与古塔原形大小相同。大塔传说佛灭五七0年建,亦说佛灭一千年后建。今日所见的佛统大塔,高120.65米,塔基周围235.50米,为曼谷朝拉玛四世王(公元1851~1868在位)时加建。)就与阿育王时代建筑的山奇(Sanci)佛塔图形象同,成半球覆钵形。这种形式,泰人认为可能是须那与郁多罗二位长老时所建筑。又在佛统塔周围,掘得古印度南方字体巴利语《缘起法偈》碑文:“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此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Ye dhammahetuppabhava,tesam Hetum tathagato,tesann ca yo nirodho,evam vadi mahasamano.)(1.《泰国碑文集》(泰文,二册)。2.净海《泰国佛统大塔》一文,《慈航》季刊第11期。)泰人也认为这表示二位长老初来金地传教,是用巴利语,或印度其他方言向金地人说法。但那时金地已先有印度人至,可帮助长老翻译,后来有佛教徒学习巴利语,所以在佛统才发现巴利语碑文。除此,后来印度的佛教艺术,如何摩罗钵底(Amaravati)与芨多(Gupta)时期的佛教艺术,也同样传到佛统的地区。(1.陈明德着《泰国佛教史》(泰文),净海译,载《海潮音》46卷,5月至8月号。2.《庆祝二五佛纪特刊》,第20页。)当然主张佛统是金地国中心,还是一个争论的问题。
缅甸人以直通为金地,因为据缅甸史记载,大约在公元1075年,缅甸蒲甘王朝阿奴律陀,曾向金地请示三藏,但为金地国王所拒绝。阿奴律陀王甚怒,出兵攻克直通,而取得三藏及迎请僧人至蒲甘。那时直通在孟族人统治下,上座部佛教非常兴盛。(详见本书《缅甸佛教史》第2章第1节。)至于缅甸古史也缺乏记载,而阿奴律陀王相去阿育王时代达一千二百多年,所以主张直通为古代金地的说法,也仍有很多疑问。
公元六世纪,聚导于湄公河流的孟族人,已发展至湄南流域,建立了堕罗钵底国(Dvaravati)。当时柬埔寨扶南帝国已经解体,促成其他亲抄件各邦的成长与强盛。而柬埔寨新成立的真腊国,方致力于扶南本部,堕罗钵底乃得逐渐发展,巩固其地位,至公元六世纪末,已成为重要国家。公元七世纪中,曾屡遣使者朝贡中国。公元八世纪末,国祚渐衰,然仍保护独立国家之地位,以迄公元一千年左右。(姚枂、许钰编译《古代南洋史地丛考》,第158页。)
堕罗钵底一名见于《旧唐书》真腊传,同书卷一九七列传又作堕和罗,《西域记》卷十中三摩毗咤条作堕罗钵底,《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杜和钵底,卷三又作杜和罗,《通典》卷一八八作投和国。《旧唐书》堕箩传说:“南与盘盘,北与迦罗舍佛,东与真腊接,西临大海,去广州五月日行。”《通典》投和罗条:“投和国,隋时闻焉,在南海大洲中,真腊之南,自广州西南行百日至其国……有佛道,有学校,文字与中夏不同。”依以上记载及学者考证,堕罗钵底国当在今泰国南部地狭地北,都城在佛统。(《南洋史》上卷,第192-193页。)
堕罗钵底自印度接受了文化、宗教、艺术等,这可从很多土古物考知。在佛统周围及邻近和叶,曾发掘很多佛像等古物,其年代可远溯至堕罗钵底时代,该等古物现保存于佛统寺内附设之博物院,重要者珍藏于曼谷国立博物馆。其中有守好之青石像数尊,其面貌瑟袈娑之折纹式样,非常接近印度芨多王朝时代或芨多以后时期的艺术(约公元三、四世纪)。石刻的*轮与伏鹿图佛座、古塔、佛足印等,在佛统一带也有不少出土。*轮与伏鹿是象征佛陀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法,称初转*轮,佛座象征佛陀在伽耶菩提树下正觉,佛塔象征佛陀在拘户那涅槃,双足印象征佛陀行北度生。这些都是古代流行的纪念佛陀的方式,他们认为不应该直接塑造佛像来供奉,只可用事物象征来代替。直至阿育王以后,在约公元一、二世纪时,希腊人进入印度,或有希腊人信仰佛教,才开始塑造佛像供奉和礼拜。佛统出土的*轮等古物,构造艺术虽是堕罗钵底时代仿效印度芨多佛教艺术,但艺术家及工匠揉合了新的风格,尤其是佛像方面,成为古代东南亚佛像艺术优秀的作品。出土的佛象中年代最久者,是一尊坐佛,作转*轮之姿,系公元六、七世纪之物,都是仿效芨多或芨多以后的艺术。在罗斛(在华富里)、巴真、素攀、柯叻等地也有发现相同的佛象,可见堕罗钵底的地域是很广的。据考古学家说,在佛统周围有些现代寺院,是建筑于古寺院之遗址上。在佛统上建筑物地基多处,其中有红土佛塔底脚及一方形佛殿地基。又一遗址,发现一佛殿砖砌地基,及…
《南传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