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多主張是在泰國南都之宋卡,或宋卡與北大年之間。)至元朝時才與中國發生關系,《元史》稱其爲“暹”;明朝時稱之爲“暹羅”。《明史. 暹羅國》說:“暹羅在占城西南,順風十晝夜可至,隋唐赤土國,後分爲羅斛、暹二國……元時,暹常入貢,其後羅斛強,並有暹地,遂稱爲暹羅斛國。”至于什麼時候正式稱暹羅國,《明史》也有一段記載:“洪武十年(1377),昭祿群膺,承其父命來朝,帝嘉,命禮部員外郎王恒等,赍诏及印賜之,文曰暹羅國王之印,並賜世子衣幣及道理費,自是國遵朝命,始稱暹羅。”(見《明史》卷叁二四;但依泰國曆史所說,是爲叔侄關系。又《明一統志》卷九十暹羅國條:“至正間(公元1341~1368),暹始降于羅斛,而合爲一國……永樂初,其國止稱暹羅國。”)
但依泰文《暹羅史》所記:“佛曆1800年(公元1257),素可泰(Sukhothai)王朝建立後,始以暹羅作國名,暹羅國名由此始。”如果素可泰王朝建立後,即以暹羅作國名,那麼中國賜暹羅王印(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應是隨原來暹羅國名而賜,非是賜印之後始稱暹羅。
西人東來後,也都稱泰國爲“暹”(Siam或暹羅)。至1939年5月,泰國變法爲君主立憲製,才改稱爲泰國(Thailand)。“泰”(Thai)在泰文中,兼有“自由”與“泰族”之意;而且在泰國各民族中,以泰族爲主。所以泰國的解釋,含有“自由之邦”與“泰族之邦”的意思。
第二節 佛教傳入的四個時期
在泰族人未立國之前,佛教傳入泰境內已經很久,這是曆史上的事實。依泰國近代著名曆史者丹隆親王(Dumrong Rajanubhab)的研究,泰族人立國前的佛教可分爲四個時期(《大史》ⅩⅤ第44-45頁。),下面依次論述。
(一)上座佛教的傳入
佛教傳入泰境,最早的說法,是公元前241年,即印度阿育王禮請目犍連子帝須長老領導第叁次結集後,派遣傳教師往各國弘法。據斯裏蘭卡《大史》記載,阿育王時派遣傳教師分九支路線,往不同的地方弘法,其中第八支線有須那與郁多羅二位長老前往金地(Suvannabumi)(《慶祝二五佛紀特刊》(泰文)13頁,慶祝二五佛紀委員會編。)。
至于古代的金地究竟在東南亞何處,學者與證尚未確定,有幾種不同說法,爭論很大,各有所據。有人考印度《羅摩衍那》史詩(完成于公元前一千至叁百年之間),內有金洲(Suvarnadvipa)一地名,亦作金地。金洲一名,亦見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貞固傳:“即以其年(公元689)十一月一日,附商船去番禹,望占波(Campa)而陵帆,指佛逝(Srivijaya)以長驅……贊曰:“我爲良伴,共屆金洲”。”(《大正藏》第51卷,第11頁)這是指現在的蘇門答臘。日人佐藤俊叁著《阿育大王》一書,考須那與郁多羅二位長老往金地弘法,認爲是緬甸及馬來亞一帶。(許雲樵:《南洋史》上卷,第52-53頁。)依緬甸人說,古代金地是在下緬甸的直通,爲孟族人所建立的國家,盛行上座部佛教。(pannasami:SaSANAVAmsa,Ⅵ。)泰國丹隆親王考證金地,在泰國西陲,當時爲孟族人的居地,領域包括今日緬甸東南地區,及泰國版圖的大療分。所以泰人認爲二位長老是經由緬甸沿泰國的西陲北碧入泰,至今時金地國的中心,即現在的佛統。(《慶祝二五佛紀特刊》(泰文),第17-18頁。)柬埔寨及老撾,也有人說金地是他們的國家。以上各說,都是依據部分理由是加以強調,因此英國佛教學者戴維斯(T.W.Rhys Davids,公元1843~1922)解釋說,孟族人建立的國家,自緬甸東部至越南,及自緬甸南部延至馬來西亞,都爲金地,即後人所稱之“印度支那”,這包括現在的越南、柬埔寨、緬甸、泰國、老撾、馬來亞等。(《東南亞佛教史》(泰文),《佛輪》月刊第20卷。)
問題是金地的都城又在那裏?依泰人考證出土的佛教古物,認爲須那與郁多羅往金地傳教,最初的根據地,可能是在現在緬甸南方的範圍,再流傳到泰國的中部,而以佛統爲中心,當時是孟族人及羅斛族人居住的地方。而且在公元紀年前後,南印度就有很多人移至東南精致,其中也有不少是佛教徒。印人的文化、知識和能力都遠勝過本地人,後來就逐漸獲得統治權力,而形成印度化國家,如以印度地名爲當地名,或以梵文和巴利文稱當地地名,譬如佛統的巴利名爲“最初城”(Nagara Pathama),佛統塔巴利名爲“最初塔”(Pathama-cetiya)。所以泰人以爲佛統是古代金地國的都城,而教城也稱金地。因此金地名稱傳至印度及斯裏蘭卡,在《大史》中都有記載二位長老前往金地傳教之事。(《慶祝二五佛紀特刊》,第15-16頁。)
在佛統周圍,發現很多宏偉的舊式建築古迹,有溯至阿育王時代的。如現在層罩在佛統大塔的原形古塔,(層罩在佛統大塔內的原形古塔,高39米,平常無法可見,但在塔基南部,後來模仿建一塔,與古塔原形大小相同。大塔傳說佛滅五七0年建,亦說佛滅一千年後建。今日所見的佛統大塔,高120.65米,塔基周圍235.50米,爲曼谷朝拉瑪四世王(公元1851~1868在位)時加建。)就與阿育王時代建築的山奇(Sanci)佛塔圖形象同,成半球覆缽形。這種形式,泰人認爲可能是須那與郁多羅二位長老時所建築。又在佛統塔周圍,掘得古印度南方字體巴利語《緣起法偈》碑文:“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此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Ye dhammahetuppabhava,tesam Hetum tathagato,tesann ca yo nirodho,evam vadi mahasamano.)(1.《泰國碑文集》(泰文,二冊)。2.淨海《泰國佛統大塔》一文,《慈航》季刊第11期。)泰人也認爲這表示二位長老初來金地傳教,是用巴利語,或印度其他方言向金地人說法。但那時金地已先有印度人至,可幫助長老翻譯,後來有佛教徒學習巴利語,所以在佛統才發現巴利語碑文。除此,後來印度的佛教藝術,如何摩羅缽底(Amaravati)與芨多(Gupta)時期的佛教藝術,也同樣傳到佛統的地區。(1.陳明德著《泰國佛教史》(泰文),淨海譯,載《海潮音》46卷,5月至8月號。2.《慶祝二五佛紀特刊》,第20頁。)當然主張佛統是金地國中心,還是一個爭論的問題。
緬甸人以直通爲金地,因爲據緬甸史記載,大約在公元1075年,緬甸蒲甘王朝阿奴律陀,曾向金地請示叁藏,但爲金地國王所拒絕。阿奴律陀王甚怒,出兵攻克直通,而取得叁藏及迎請僧人至蒲甘。那時直通在孟族人統治下,上座部佛教非常興盛。(詳見本書《緬甸佛教史》第2章第1節。)至于緬甸古史也缺乏記載,而阿奴律陀王相去阿育王時代達一千二百多年,所以主張直通爲古代金地的說法,也仍有很多疑問。
公元六世紀,聚導于湄公河流的孟族人,已發展至湄南流域,建立了墮羅缽底國(Dvaravati)。當時柬埔寨扶南帝國已經解體,促成其他親抄件各邦的成長與強盛。而柬埔寨新成立的真臘國,方致力于扶南本部,墮羅缽底乃得逐漸發展,鞏固其地位,至公元六世紀末,已成爲重要國家。公元七世紀中,曾屢遣使者朝貢中國。公元八世紀末,國祚漸衰,然仍保護獨立國家之地位,以迄公元一千年左右。(姚枂、許钰編譯《古代南洋史地叢考》,第158頁。)
墮羅缽底一名見于《舊唐書》真臘傳,同書卷一九七列傳又作墮和羅,《西域記》卷十中叁摩毗咤條作墮羅缽底,《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杜和缽底,卷叁又作杜和羅,《通典》卷一八八作投和國。《舊唐書》墮籮傳說:“南與盤盤,北與迦羅舍佛,東與真臘接,西臨大海,去廣州五月日行。”《通典》投和羅條:“投和國,隋時聞焉,在南海大洲中,真臘之南,自廣州西南行百日至其國……有佛道,有學校,文字與中夏不同。”依以上記載及學者考證,墮羅缽底國當在今泰國南部地狹地北,都城在佛統。(《南洋史》上卷,第192-193頁。)
墮羅缽底自印度接受了文化、宗教、藝術等,這可從很多土古物考知。在佛統周圍及鄰近和葉,曾發掘很多佛像等古物,其年代可遠溯至墮羅缽底時代,該等古物現保存于佛統寺內附設之博物院,重要者珍藏于曼谷國立博物館。其中有守好之青石像數尊,其面貌瑟袈娑之折紋式樣,非常接近印度芨多王朝時代或芨多以後時期的藝術(約公元叁、四世紀)。石刻的*輪與伏鹿圖佛座、古塔、佛足印等,在佛統一帶也有不少出土。*輪與伏鹿是象征佛陀在鹿野苑爲五比丘說法,稱初轉*輪,佛座象征佛陀在伽耶菩提樹下正覺,佛塔象征佛陀在拘戶那涅槃,雙足印象征佛陀行北度生。這些都是古代流行的紀念佛陀的方式,他們認爲不應該直接塑造佛像來供奉,只可用事物象征來代替。直至阿育王以後,在約公元一、二世紀時,希臘人進入印度,或有希臘人信仰佛教,才開始塑造佛像供奉和禮拜。佛統出土的*輪等古物,構造藝術雖是墮羅缽底時代仿效印度芨多佛教藝術,但藝術家及工匠揉合了新的風格,尤其是佛像方面,成爲古代東南亞佛像藝術優秀的作品。出土的佛象中年代最久者,是一尊坐佛,作轉*輪之姿,系公元六、七世紀之物,都是仿效芨多或芨多以後的藝術。在羅斛(在華富裏)、巴真、素攀、柯叻等地也有發現相同的佛象,可見墮羅缽底的地域是很廣的。據考古學家說,在佛統周圍有些現代寺院,是建築于古寺院之遺址上。在佛統上建築物地基多處,其中有紅土佛塔底腳及一方形佛殿地基。又一遺址,發現一佛殿磚砌地基,及…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