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佛教史▪P23

  ..續本文上一頁ahiyanganacetiya),傳說佛陀曾到此,遂建塔紀念。此塔被認爲是斯國最古佛塔之一,可能早于阿耨羅陀城“塔寺”,所以每年斯曆九月都舉行慶祝紀念。

  其次,在斯曆正月,舉和僧伽密多比丘尼紀念日,紀念儀式略與摩哂陀長老相同,但沒有那樣隆重。同時也舉行遊行。有僧伽密多上座尼塑像,供奉在一輛華麗的花車上,遊行時由少女們裝成天女引導前進。這是爲紀念僧伽密多傳比丘僧團于斯國,及攜帶聖菩提樹分枝至島上栽植的貢獻。

  

  第二篇 緬甸佛教史

  作者:淨海

  第一章  古代的緬甸佛教

  第一節 國土與民族

  緬甸(Burma)東北與中國雲南、西康接壤,西部與印度、巴基斯坦爲鄰,東部與泰、寮分界,南臨孟加拉灣。位于中印半島西部,東經92~101度,北緯10~28度。面積爲676,581平方千米,1996年人口統計44,740,000人。  

  緬甸國名的來源,據語言學者及曆史學者考證,巴利語稱“摩羅摩”(M(a)ramma),是從梵語“梵摩”(Brahma,意爲“梵天”)轉變來的,B變成m,h變成m,元音也受到了影響起一變化。西人稱緬甸爲Burma、Barma、Birma,都是從Brahma轉變來。中國人稱呼“緬甸”,與梵語Brahma-desa及巴利語Mramma-desa(意即爲“梵天的國土”)很有關系,因爲Mramma-desa這個字在緬人詩歌中,發音變成Myantaing,與中國人發“緬甸”的音相近。中文的“緬”音爲Mien,是Miamma的轉化,可以對音。有時中國人單稱爲“緬”(Mramma),而省去“甸”(desa)字。(立花俊道:《南方圈的宗教》中《緬甸佛教》篇,第107頁。)

  在緬甸南方,有一古國,巴利語名稱“羅摩那提沙”(Ramannadesa),在薩爾溫江及西場河(Sittang R.)流域之間,後來國土擴張至下緬甸(Lower Burma,指緬甸南方)全部。在斯裏蘭卡曆史上,也記載爲“羅摩那提沙”,是佛教傳入緬甸最初發祥的地方。(巴利語原著:“Kalyanisama”(莊嚴結果),爲公元14746年緬甸孟族國王達磨悉提(Dhammazeti)著,六十余頁,以敘述緬甸南方孟族教史佛教史及佛教改革爲主,爲緬甸早期珍貴的佛教史。現已譯成英文、泰文等。)

  東南亞古代曆史,以緬甸史最爲貧乏,在公元1044年以前,記載都暖昧不明。據學者研究,緬甸在叁千年前,就已經開始有社會組織,但由于年代久遠,缺乏文獻證明,古代面貌究竟如何,不易作肯定的論斷。

  緬甸自古有很多民族移入居住,最早到緬甸的是孟族(Mons),在緬甸被稱爲得楞族(Talaing)(孟族人早期吸收了印度文化,主要是淵源于東海岸的Talingana,所以孟族又被稱爲得楞族(Talaing)。)在語言系統上屬于吉蔑(MonKhmer)語族,他們早期居住在湄公河流域,後經由泰國湄南河流域散布到下緬甸沿海一帶,初以直通(Thaton)爲中心,公元六世紀,轉移至庇古(Pegu)。因爲較早吸收了印度文化與宗教等,所以比上緬甸(緬甸北方)文明,也是緬甸最先印度化的人民。不久,孟族人常受到北鄰上緬甸而來的緬族人壓迫。緬族(Burman)人的南下,後來終形成緬甸主要的民族。緬族屬于藏藏緬語族,第一批南下的藏緬族人是骠族(Pyus),他們繼承了孟族所受的印度文化的影響。其後,有克倫族(Karans)、撣族(Shans)等移入。這些民族,在古代緬甸境內,都稱後交替建立過國家。

  緬甸全國人口中,緬族是人數最多的民族,占全人口的65%,主要分布于伊洛瓦底江中、下遊一帶,即所謂緬甸本部。其次是得楞族8%,撣族7%,再次是孟族、欽族(Shnis)等少數民族。華僑約有叁十多萬人。

  第二節  文化與宗教  東南亞古代各國,都沒有自己的文化,但因處于中、印兩大文化古邦之間,爲水陸交通的經道,受到兩大文化的交流激蕩、從吸收融和而産生出自己的文化。古時中、印文化對東南亞的影響,,中國多在政治方面,采取懷柔作用,只求土著輸誠職貢,而商民又在經濟貿易,很少幹涉或操縱各國內政。印度則相反,雖不能派軍南下海陸遠征,但以文化與宗教爲進發,更能深入普及各地,隨後而産生政治上的勢力。印度文化輸入東南亞,比中國更早,以宗教影響最大,其他如文字、藝術、建築等,也同時輸入。所以,古代東南亞各國,都受到印度文化和宗教的支配,甚至有些國家的王系,亦出于印度婆羅門。(Brian Harrison:South-East Asia A Short History,第32-40頁。)

  印度文化進入東南畫面,最早由于印人移殖。在公元前印人就與東南亞接觸交往,建立了商業聯系,在公元前二世紀完成的《羅摩耶那》(Ruvarnadvipa)史詩中,就記載有“金銀島”(指爪哇島 Yavadvipa)及“金地”(Suvarnadvipa)。公元以後,印度人更大規模移殖東南亞,主要原因,一是從事商業,一是宣揚宗教。印度人最初向東南亞移民的路線,是從印度東海岸的阿摩羅跋底(Amaravati)商口啓程,依靠西南季候風,沿海岸東航,抵達緬甸的薩爾溫江叁角洲,以及沿岸的馬塔班(Martaban)、直通、庇古等地。也有越過緬甸叁塔徑(Three Pagodsa Pass),進入泰國湄南河平原。以了公元二世紀,移民舫海的經驗更豐富了,放棄繞道沿岸東航的路線,而作深海航行,可航至蘇門答臘、爪哇,或繼續航行至半島的在拉地峽(Isthmus of Kra)。(崔貴強:《東南亞史》,第12-14頁。)

  依緬甸曆史記載,在公元前850年,曾建立一個“德貢”(Tagaung)王朝,經四百年滅亡,但這種記述是不足信的。

  在斯裏蘭卡《島史》(Dipavamsa)中,記有阿育王在位是(公元前272-232年)曾派遣須那(Sona)及郁多羅(Uttara)二位長老往金地(Suvannabumi)宣揚佛教。

  中國史籍記載,公元97年,東漢時上緬甸有“撣國”建立,建王雍由調遣使至中國朝貢,獻樂及幻人。公元叁世紀,有“林陽”國,據考在今之緬甸卑謬(Prome或譯勃朗)或中部某地;也有學者認爲是泰國的邦德(Pong Tuk),是一印度化佛教王國。(許雲樵:《南洋史》上冊,第92頁及216頁。)公元叁、四世紀方有骠(亦作剽、缥Pyu)國,都城位于卑謬,統治者爲印度人或印度人血統,信仰佛教,用南印度文。(見本章第叁節。)

  關于緬甸古代原始的宗教,是對自然現象的崇拜,即萬有神論,粗靈信仰(Animism),如對動物、植物,以及大地、空風、雨、山川等,都以爲各在所司的神,而以祭拜。其中以“天帝”(Thagyamin)爲宇宙間的主宰。但緬人原始信仰流傳下來的,是兩個威力很大的神祗,他們住在波巴山(Popa Hill)上,名叫摩诃祗利(Mahagiri,大山嶽),是一對兄妹。傳說兄妹二人,因受了國王的謀害,獲天帝的憐憫,成爲山嶽神。他們起先對僮作瘋狂的報複,由于人們非常畏懼,就在波巴山上塑造他們的神像祭奉,兄妹改變了對人間的印象,以後就造福人世,而受人祭拜。古時緬王和人民,每年都要舉行大祭拜一次。現在緬甸民間,還有些人到庇古北邊一座海拔1500米的死火山朝拜。(1.立花俊道:《南方圈的宗教》中《緬甸佛教》篇,第99頁。2.馮汝陵:《緬甸史話》,第15-17頁。)

  傳入緬甸的宗教,最早的是婆羅門教。約在二千年前,印人就出發至東南亞各地從事商業,因印人多信仰婆門教,甚至有婆羅門傳教師同行,商業所到之處,印度文化和婆羅門教信徒就被帶進。在佛教未傳入緬甸盛行之前,緬人主要的宗教信徒是婆羅門徒。古代緬人信仰婆羅門教,很少發現祭拜破壞神濕婆(Siva)的,而有很多保護神毗濕奴(Visnu)神像的存在。

  公元七世紀末,伊斯蘭教勢力伸展至埃及、敘利亞、波斯,而後向東推進,至印度的西北部,建立印度史上的德裏王朝,之後又創立了強大的蒙兀帝國。伊斯蘭教勢力繼續沿海岸南下,抵達印度河口胡茶辣(Gujeret),胡茶辣的伊斯蘭教商人,聯絡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控製了阿拉伯海貿易權,到公元十叁世紀,他們從海道把伊斯蘭教的文化,陸續帶到東南嚴傳播。緬甸西部,曆與伊斯蘭教國家孟加拉國接壤,以及由海道而來的伊斯蘭教商人的影響,接受了伊斯蘭教的信仰。緬甸西部阿拉幹(Arakan)地方,本來流行佛教,但由于公元1430年,阿拉幹王那羅彌迦羅(Narameihkla)從印度流亡返國時,曾帶有伊斯蘭軍,因此也傳入了伊斯蘭教。後來國王雖大多還信仰佛教,但對伊斯蘭教的信仰非常尊重。

  公元十五世紀中葉後,歐洲人不斷地向東南亞發展,葡萄牙、荷蘭、西班牙、法國、英國等的天主教傳教士,隨著政治的勢力,也抵達了東南亞地區傳教。公元1824年以後,英國的勢力侵入緬甸,經過叁次英頃戰爭,到1885年11月28日,緬甸完全淪爲英國的殖民地,劃歸爲印度的一省(當時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因此,西方天主教也傳入緬甸。

  第叁節  早期的佛教

  緬甸早期的佛教,由于曆史記載缺乏,很難考訂明確,亦如其他東南嚴各國早期佛教史一樣。曆史學者的意見也有不同,有說佛教從印度北方傳入,有說從印度東海岸傳入,有說從斯裏蘭卡傳入,也有說從中國傳人,或柬埔寨傳入。這些說法,各式…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