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南传佛教史▪P23

  ..续本文上一页ahiyanganacetiya),传说佛陀曾到此,遂建塔纪念。此塔被认为是斯国最古佛塔之一,可能早于阿耨罗陀城“塔寺”,所以每年斯历九月都举行庆祝纪念。

  其次,在斯历正月,举和僧伽密多比丘尼纪念日,纪念仪式略与摩哂陀长老相同,但没有那样隆重。同时也举行游行。有僧伽密多上座尼塑像,供奉在一辆华丽的花车上,游行时由少女们装成天女引导前进。这是为纪念僧伽密多传比丘僧团于斯国,及携带圣菩提树分枝至岛上栽植的贡献。

  

  第二篇 缅甸佛教史

  作者:净海

  第一章  古代的缅甸佛教

  第一节 国土与民族

  缅甸(Burma)东北与中国云南、西康接壤,西部与印度、巴基斯坦为邻,东部与泰、寮分界,南临孟加拉湾。位于中印半岛西部,东经92~101度,北纬10~28度。面积为676,581平方千米,1996年人口统计44,740,000人。  

  缅甸国名的来源,据语言学者及历史学者考证,巴利语称“摩罗摩”(M(a)ramma),是从梵语“梵摩”(Brahma,意为“梵天”)转变来的,B变成m,h变成m,元音也受到了影响起一变化。西人称缅甸为Burma、Barma、Birma,都是从Brahma转变来。中国人称呼“缅甸”,与梵语Brahma-desa及巴利语Mramma-desa(意即为“梵天的国土”)很有关系,因为Mramma-desa这个字在缅人诗歌中,发音变成Myantaing,与中国人发“缅甸”的音相近。中文的“缅”音为Mien,是Miamma的转化,可以对音。有时中国人单称为“缅”(Mramma),而省去“甸”(desa)字。(立花俊道:《南方圈的宗教》中《缅甸佛教》篇,第107页。)

  在缅甸南方,有一古国,巴利语名称“罗摩那提沙”(Ramannadesa),在萨尔温江及西场河(Sittang R.)流域之间,后来国土扩张至下缅甸(Lower Burma,指缅甸南方)全部。在斯里兰卡历史上,也记载为“罗摩那提沙”,是佛教传入缅甸最初发祥的地方。(巴利语原著:“Kalyanisama”(庄严结果),为公元14746年缅甸孟族国王达磨悉提(Dhammazeti)着,六十余页,以叙述缅甸南方孟族教史佛教史及佛教改革为主,为缅甸早期珍贵的佛教史。现已译成英文、泰文等。)

  东南亚古代历史,以缅甸史最为贫乏,在公元1044年以前,记载都暖昧不明。据学者研究,缅甸在三千年前,就已经开始有社会组织,但由于年代久远,缺乏文献证明,古代面貌究竟如何,不易作肯定的论断。

  缅甸自古有很多民族移入居住,最早到缅甸的是孟族(Mons),在缅甸被称为得楞族(Talaing)(孟族人早期吸收了印度文化,主要是渊源于东海岸的Talingana,所以孟族又被称为得楞族(Talaing)。)在语言系统上属于吉蔑(MonKhmer)语族,他们早期居住在湄公河流域,后经由泰国湄南河流域散布到下缅甸沿海一带,初以直通(Thaton)为中心,公元六世纪,转移至庇古(Pegu)。因为较早吸收了印度文化与宗教等,所以比上缅甸(缅甸北方)文明,也是缅甸最先印度化的人民。不久,孟族人常受到北邻上缅甸而来的缅族人压迫。缅族(Burman)人的南下,后来终形成缅甸主要的民族。缅族属于藏藏缅语族,第一批南下的藏缅族人是骠族(Pyus),他们继承了孟族所受的印度文化的影响。其后,有克伦族(Karans)、掸族(Shans)等移入。这些民族,在古代缅甸境内,都称后交替建立过国家。

  缅甸全国人口中,缅族是人数最多的民族,占全人口的65%,主要分布于伊洛瓦底江中、下游一带,即所谓缅甸本部。其次是得楞族8%,掸族7%,再次是孟族、钦族(Shnis)等少数民族。华侨约有三十多万人。

  第二节  文化与宗教  东南亚古代各国,都没有自己的文化,但因处于中、印两大文化古邦之间,为水陆交通的经道,受到两大文化的交流激荡、从吸收融和而产生出自己的文化。古时中、印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中国多在政治方面,采取怀柔作用,只求土著输诚职贡,而商民又在经济贸易,很少干涉或操纵各国内政。印度则相反,虽不能派军南下海陆远征,但以文化与宗教为进发,更能深入普及各地,随后而产生政治上的势力。印度文化输入东南亚,比中国更早,以宗教影响最大,其他如文字、艺术、建筑等,也同时输入。所以,古代东南亚各国,都受到印度文化和宗教的支配,甚至有些国家的王系,亦出于印度婆罗门。(Brian Harrison:South-East Asia A Short History,第32-40页。)

  印度文化进入东南画面,最早由于印人移殖。在公元前印人就与东南亚接触交往,建立了商业联系,在公元前二世纪完成的《罗摩耶那》(Ruvarnadvipa)史诗中,就记载有“金银岛”(指爪哇岛 Yavadvipa)及“金地”(Suvarnadvipa)。公元以后,印度人更大规模移殖东南亚,主要原因,一是从事商业,一是宣扬宗教。印度人最初向东南亚移民的路线,是从印度东海岸的阿摩罗跋底(Amaravati)商口启程,依靠西南季候风,沿海岸东航,抵达缅甸的萨尔温江三角洲,以及沿岸的马塔班(Martaban)、直通、庇古等地。也有越过缅甸三塔径(Three Pagodsa Pass),进入泰国湄南河平原。以了公元二世纪,移民舫海的经验更丰富了,放弃绕道沿岸东航的路线,而作深海航行,可航至苏门答腊、爪哇,或继续航行至半岛的在拉地峡(Isthmus of Kra)。(崔贵强:《东南亚史》,第12-14页。)

  依缅甸历史记载,在公元前850年,曾建立一个“德贡”(Tagaung)王朝,经四百年灭亡,但这种记述是不足信的。

  在斯里兰卡《岛史》(Dipavamsa)中,记有阿育王在位是(公元前272-232年)曾派遣须那(Sona)及郁多罗(Uttara)二位长老往金地(Suvannabumi)宣扬佛教。

  中国史籍记载,公元97年,东汉时上缅甸有“掸国”建立,建王雍由调遣使至中国朝贡,献乐及幻人。公元三世纪,有“林阳”国,据考在今之缅甸卑谬(Prome或译勃朗)或中部某地;也有学者认为是泰国的邦德(Pong Tuk),是一印度化佛教王国。(许云樵:《南洋史》上册,第92页及216页。)公元三、四世纪方有骠(亦作剽、缥Pyu)国,都城位于卑谬,统治者为印度人或印度人血统,信仰佛教,用南印度文。(见本章第三节。)

  关于缅甸古代原始的宗教,是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即万有神论,粗灵信仰(Animism),如对动物、植物,以及大地、空风、雨、山川等,都以为各在所司的神,而以祭拜。其中以“天帝”(Thagyamin)为宇宙间的主宰。但缅人原始信仰流传下来的,是两个威力很大的神祗,他们住在波巴山(Popa Hill)上,名叫摩诃祗利(Mahagiri,大山岳),是一对兄妹。传说兄妹二人,因受了国王的谋害,获天帝的怜悯,成为山岳神。他们起先对僮作疯狂的报复,由于人们非常畏惧,就在波巴山上塑造他们的神像祭奉,兄妹改变了对人间的印象,以后就造福人世,而受人祭拜。古时缅王和人民,每年都要举行大祭拜一次。现在缅甸民间,还有些人到庇古北边一座海拔1500米的死火山朝拜。(1.立花俊道:《南方圈的宗教》中《缅甸佛教》篇,第99页。2.冯汝陵:《缅甸史话》,第15-17页。)

  传入缅甸的宗教,最早的是婆罗门教。约在二千年前,印人就出发至东南亚各地从事商业,因印人多信仰婆门教,甚至有婆罗门传教师同行,商业所到之处,印度文化和婆罗门教信徒就被带进。在佛教未传入缅甸盛行之前,缅人主要的宗教信徒是婆罗门徒。古代缅人信仰婆罗门教,很少发现祭拜破坏神湿婆(Siva)的,而有很多保护神毗湿奴(Visnu)神像的存在。

  公元七世纪末,伊斯兰教势力伸展至埃及、叙利亚、波斯,而后向东推进,至印度的西北部,建立印度史上的德里王朝,之后又创立了强大的蒙兀帝国。伊斯兰教势力继续沿海岸南下,抵达印度河口胡茶辣(Gujeret),胡茶辣的伊斯兰教商人,联络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控制了阿拉伯海贸易权,到公元十三世纪,他们从海道把伊斯兰教的文化,陆续带到东南严传播。缅甸西部,历与伊斯兰教国家孟加拉国接壤,以及由海道而来的伊斯兰教商人的影响,接受了伊斯兰教的信仰。缅甸西部阿拉干(Arakan)地方,本来流行佛教,但由于公元1430年,阿拉干王那罗弥迦罗(Narameihkla)从印度流亡返国时,曾带有伊斯兰军,因此也传入了伊斯兰教。后来国王虽大多还信仰佛教,但对伊斯兰教的信仰非常尊重。

  公元十五世纪中叶后,欧洲人不断地向东南亚发展,葡萄牙、荷兰、西班牙、法国、英国等的天主教传教士,随着政治的势力,也抵达了东南亚地区传教。公元1824年以后,英国的势力侵入缅甸,经过三次英顷战争,到1885年11月28日,缅甸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划归为印度的一省(当时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西方天主教也传入缅甸。

  第三节  早期的佛教

  缅甸早期的佛教,由于历史记载缺乏,很难考订明确,亦如其他东南严各国早期佛教史一样。历史学者的意见也有不同,有说佛教从印度北方传入,有说从印度东海岸传入,有说从斯里兰卡传入,也有说从中国传人,或柬埔寨传入。这些说法,各式…

《南传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