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佛教史▪P4

  ..續本文上一頁密多(Sanghamitta)比丘尼。還有一位半荼迦(Pankuka)居士,是摩哂陀的外甥,後來也在斯國出家。(《島史》ⅩⅡ,第13,26頁,《大史》Ⅶ,第7頁,ⅩⅢ,第18-19頁。)

  巴利文獻記載此事,摩哂陀的僧團七人,到達斯國是在七月十五日,與天愛帝須王在彌沙迦山(Missaka)相見。引山在阿耨羅陀城東九裏,那時國王正在狩獵一只鹿。因斯裏蘭卡王和阿育王很友好,當與阿育王派遣的摩哂陀僧才相會時,非常驚異而高興,熱忱接待。(W.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49-52頁。)

  摩哂陀與天愛帝須王初次會見,談話就很契機而具有智見。摩哂陀知道國王可以接受佛法,于是第一次即爲王宣說《象迹喻小經》。此經內容:開始敘述叁寶,次說皈信佛教,再次說出家比丘法,淨修梵行,舍惡爲善,目的是爲了達到涅槃。經中又講到四聖谛等法。(W.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49-52頁。)

  摩哂陀又特別向天愛帝須王說明完善僧團組織的情形。國王和大臣們聽完後,都得到希有的歡喜而皈信佛教。當天要恭請摩哂陀前往都城,但摩曬陀希望就在山上駐錫。

  第二天早晨摩哂和隨員一起進城,受到國王盛大的歡迎,並迎請至王宮供養。因爲國王對佛法非常的虔信,摩哂陀在心中感覺佛教已可以島上弘揚。受食完,摩哂陀在王宮中爲說《餓鬼事》及《天宮事》。此兩經是講述人在死後,依憑各人心識的業力,上生天宮或下墮地獄。同時兩經的內容,也很適合當時聽者的根機。因爲那時斯國人也信仰人在死後心識的轉生,與他們原有的信仰沒有抵觸。接著說四聖谛及輪回大事,要消滅生死輪回之苦,只有修證四聖谛法,轉風成聖。摩哂陀見很多人非常專心聆聽,繼續又講《天使經》,使人了解作善爲爲惡的因果,能去惡爲善未來將可獲得安東。又說《智愚經》,教人分別善惡的性質。最後勸人遵守佛教戒律。法味深入聽者心中,是他們有生以來第一次聽到“甘露法”。(W.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49-52頁。)

  國王請摩哂陀的僧團,在離王宮不遠的“大雲林園”(Mahameghavana-udayana)駐錫,供養種種飲食和資具,並且每天問安禮敬。後來大雲林園國王供養摩哂陀僧團,並向人民宣布佛教在斯國的成立。據說,從國王至臣民,七天之內,就有八千五百人皈依佛教。(1.同上。第52頁。2.了參:《錫蘭佛教》,收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九),5532頁。)

  不久,摩哂陀開始計劃,要建築一座偉大的道場,這就是後來著名的“大寺”(Mahavihara),此寺後來一直是斯裏蘭卡上座部(佛滅後一至二百年間,佛教在印度先分裂爲上座部和大衆部,後再由根本二部分爲十八部或二十部等。傳至斯裏蘭卡的佛教(大寺派),是屬上座部的分別說系的銅牒部。但斯裏蘭卡流傳的大寺派佛教,一向自尊爲正統的上座部。)佛教文化和教學的中心。

  一天,國王心中想,佛教到了這樣地步,是否已經在斯國成立,于是他去問摩哂陀。摩哂陀答:“雖然到了這樣地步,佛教尚未在斯國建立。因爲要佛教基礎穩固,必須要有善男子善女人在佛教中發心出家,修學佛法及奉行戒律。”這個想法立刻得到國王的支持,准許斯國人民不分男女能依法出家,使佛教在斯國永遠傳承下去。

  摩哂陀長老在阿耨羅陀城住了二十六天,因到了安居期,就回到彌沙迦山。在離城的那天,有天愛帝須王的王孫叫“阿利吒”(Arittha)及另五十五人,一同出家爲比丘,半荼迦居士也在同一天中受比丘戒。這時摩哂陀僧團中央共有六十二位比丘,開始實行在斯國的第一個安居。國王依僧團所需,供養一切無缺。(W.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56頁。)

  後來有一位王妃叫“阿耨羅”(Anual)及隨侍宮女,也希望能出家爲比丘尼。摩哂陀知道情形後,就請求派遣使者去印度阿育王處,要求禮請僧伽密多上座比丘至斯裏蘭卡,同時並請求大菩提樹分枝至斯國栽植。天愛帝須同意了。至于希望出家的王妃及宮女們,在等待僧伽密多來到前,先至“優婆夷精舍”(Upasika-Vihara)住,遵守十戒。

  僧伽密多率領十位比丘尼並攜帶大菩提樹的分枝到了斯裏蘭卡,王妃及宮中女子一千人,首次出家爲比丘尼。後來優婆夷精舍重新修建,改名爲“系象柱寺”(Hatthala-hakavihara),或俗稱“比丘尼寺”(Bhikkuni-Passaya)。僧伽密多也住在此寺,領導比丘尼僧團。(W.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57頁。)

  叁月安居結束後,摩哂陀向國王建議築一塔,供養佛陀的右頸脊舍利,及其他佛舍利、佛缽等。佛舍利,佛缽等是須摩那沙彌代替摩哂陀及斯裏蘭卡國王,向阿育王請求得來的。佛塔建在彌沙迦山上,後來此山因此改名爲“塔山”(Cetiya-Pabbata),即現在阿耨羅陀城“塔寺”(Thuparama),這是斯國佛教史上第一座佛塔。

  關于栽植大菩提樹的分枝,非常隆重。因爲阿育王曾派了很多專人在途中護送,分枝第一次栽植全國各地,至少已有叁十二處。這一棵聖樹使兩國的關系更爲密切,也被認爲佛教在斯國建立穩固基礎的象征。(C.Dipayaksorn:《錫蘭佛教史,第68—69頁》。)

  斯裏蘭卡出家的比丘逐漸增多,天愛帝須王又建了很多佛寺。如“自在沙門寺”(Issraasama narama)是爲了貴族人出家住;“吠舍山寺”(Vessagiri-vihra),是爲了一般人民出家住。又在都城中爲僧人建築大食堂,稱爲“摩诃巴利””(Mahapli)。傳說,又在瞻部拘羅賓頭那(Jambukolattana)建一佛寺,在南部建一“帝須大寺”(Tissamaha-Vihara)。據說後來比丘達到叁萬人。(C.Dipayaksorn:《錫蘭佛教史》,第70頁。)

  摩哂陀叁十二歲時至斯裏蘭卡,八十歲時在“塔山”圓寂(公元前199年),戒臘六十年,爲斯裏蘭卡郁帝耶王(Uttiya,公元前207~197)在位的第八年。摩哂陀長老的骨舍利,建塔供在都城。次年,僧伽密多長老尼也在“比丘尼寺”圓寂,骨舍利塔現在還在“塔寺”前側。(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59-60頁。)

  摩哂陀長老在斯裏蘭卡,不僅傳揚佛教很成功,而且豐富了斯國的文化,如佛寺、佛塔建築藝術等。他並帶了叁藏注釋到斯國,(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59-60)後來有比丘用巴利文及僧伽羅語著作,這促進了斯國文學的發展。至覺音論師時,叁藏注釋的僧伽羅語,又譯爲巴利文。

  總之,摩哂陀至斯裏蘭卡,不但增進了印度和斯裏蘭卡兩國友好的關系,也爲斯國開創了新佛教信仰,促進了文化的蓬勃發展,使其成爲佛教化的國家。

  第叁章 佛教立爲國教

  作者:淨海

  (本章取材自W.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62-77頁。)

  佛滅二百年後,即公元前二、叁世紀,印度偉大聖君職權育王推行仁政,熱忱護持佛法,立佛教爲國教。佛教自傳入斯裏蘭卡後,得到天帝須王的盡力護持,發展十分順利,也很快地成爲斯裏蘭卡的國教。

  最重要的一事,是天愛帝須王受摩哂陀長老的引導皈信佛教後,請求摩哂陀在全島各地建立“戒壇”傳授戒法,度本地人出家,使僧種住世不斷,佛法長久興盛。這一傳授戒法,從公元前叁世紀起,影響到現在南傳上座部的傳承不絕。

  到公元十世紀中期,以前國王都必須皈信佛教,至摩哂陀四世(Mahinda Ⅵ,956~972)時,國王不只皈信佛教,而且必須要奉行“菩薩道”。在斯國古都阿耨羅陀城祗園寺,有一摩哂四世碑銘說:“不行菩薩道,不可爲斯裏蘭卡國王”。又說:“從無上智能的佛陀,接受這種信願。”

  末羅王(Kitti Nissanka Malla 1187~1196)在他的碑銘上說:“斯裏蘭卡是佛教國家……非佛教徒不能受承王位。”

  公元十二世紀,斯國一本《供養史》(Puja-vliya)詩集裏,清楚地提到人民的信仰:“斯裏蘭卡是屬于佛陀的,充滿叁寶財藏,所以未有邪信者能做國王長久,加過去的夜叉族。縱使一個非佛教徒,有力時能統治斯裏蘭卡一段時間,但佛教特殊的力量,會使他無法傳承下去。因爲斯裏蘭卡適合信佛教的國王統治,所以只有信佛的國王,王基才能永久”。

  斯裏蘭卡有一曆史文件敘說,坎底的末羅婆多寺(Mallavatta)僧團,呈文至荷蘭沿海邊區殖民官福克(Falk 1765~1785)說:“斯裏蘭卡法律第一條規定,國王不可停止信仰佛教,改信他教。”

  公元1816年六月十叁日,英國一斯時蘭卡殖民官員布朗裏(Brownrigg)寫信至英國專勃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說:“現在可以證明,坎底王朝與佛教,有著密切的關系,人民平常相信佛陀會保護他們的國王,抵抗外人的勢力。”

  斯裏蘭卡國王即使原先不信仰佛教,即位後也要皈信佛教。就是不信佛教,也要依著佛教的風俗奉行。這種風俗成了斯國沿習的法律,而不須用文字與明出來。國家與佛教有極密切的關系。當政府有任何重大事件,必須先征詢佛教僧團的意見,而佛教…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