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密多(Sanghamitta)比丘尼。还有一位半荼迦(Pankuka)居士,是摩哂陀的外甥,后来也在斯国出家。(《岛史》ⅩⅡ,第13,26页,《大史》Ⅶ,第7页,ⅩⅢ,第18-19页。)
巴利文献记载此事,摩哂陀的僧团七人,到达斯国是在七月十五日,与天爱帝须王在弥沙迦山(Missaka)相见。引山在阿耨罗陀城东九里,那时国王正在狩猎一只鹿。因斯里兰卡王和阿育王很友好,当与阿育王派遣的摩哂陀僧才相会时,非常惊异而高兴,热忱接待。(W.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49-52页。)
摩哂陀与天爱帝须王初次会见,谈话就很契机而具有智见。摩哂陀知道国王可以接受佛法,于是第一次即为王宣说《象迹喻小经》。此经内容:开始叙述三宝,次说皈信佛教,再次说出家比丘法,净修梵行,舍恶为善,目的是为了达到涅槃。经中又讲到四圣谛等法。(W.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49-52页。)
摩哂陀又特别向天爱帝须王说明完善僧团组织的情形。国王和大臣们听完后,都得到希有的欢喜而皈信佛教。当天要恭请摩哂陀前往都城,但摩晒陀希望就在山上驻锡。
第二天早晨摩哂和随员一起进城,受到国王盛大的欢迎,并迎请至王宫供养。因为国王对佛法非常的虔信,摩哂陀在心中感觉佛教已可以岛上弘扬。受食完,摩哂陀在王宫中为说《饿鬼事》及《天宫事》。此两经是讲述人在死后,依凭各人心识的业力,上生天宫或下堕地狱。同时两经的内容,也很适合当时听者的根机。因为那时斯国人也信仰人在死后心识的转生,与他们原有的信仰没有抵触。接着说四圣谛及轮回大事,要消灭生死轮回之苦,只有修证四圣谛法,转风成圣。摩哂陀见很多人非常专心聆听,继续又讲《天使经》,使人了解作善为为恶的因果,能去恶为善未来将可获得安东。又说《智愚经》,教人分别善恶的性质。最后劝人遵守佛教戒律。法味深入听者心中,是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甘露法”。(W.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49-52页。)
国王请摩哂陀的僧团,在离王宫不远的“大云林园”(Mahameghavana-udayana)驻锡,供养种种饮食和资具,并且每天问安礼敬。后来大云林园国王供养摩哂陀僧团,并向人民宣布佛教在斯国的成立。据说,从国王至臣民,七天之内,就有八千五百人皈依佛教。(1.同上。第52页。2.了参:《锡兰佛教》,收在《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九),5532页。)
不久,摩哂陀开始计划,要建筑一座伟大的道场,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大寺”(Mahavihara),此寺后来一直是斯里兰卡上座部(佛灭后一至二百年间,佛教在印度先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后再由根本二部分为十八部或二十部等。传至斯里兰卡的佛教(大寺派),是属上座部的分别说系的铜牒部。但斯里兰卡流传的大寺派佛教,一向自尊为正统的上座部。)佛教文化和教学的中心。
一天,国王心中想,佛教到了这样地步,是否已经在斯国成立,于是他去问摩哂陀。摩哂陀答:“虽然到了这样地步,佛教尚未在斯国建立。因为要佛教基础稳固,必须要有善男子善女人在佛教中发心出家,修学佛法及奉行戒律。”这个想法立刻得到国王的支持,准许斯国人民不分男女能依法出家,使佛教在斯国永远传承下去。
摩哂陀长老在阿耨罗陀城住了二十六天,因到了安居期,就回到弥沙迦山。在离城的那天,有天爱帝须王的王孙叫“阿利吒”(Arittha)及另五十五人,一同出家为比丘,半荼迦居士也在同一天中受比丘戒。这时摩哂陀僧团中央共有六十二位比丘,开始实行在斯国的第一个安居。国王依僧团所需,供养一切无缺。(W.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56页。)
后来有一位王妃叫“阿耨罗”(Anual)及随侍宫女,也希望能出家为比丘尼。摩哂陀知道情形后,就请求派遣使者去印度阿育王处,要求礼请僧伽密多上座比丘至斯里兰卡,同时并请求大菩提树分枝至斯国栽植。天爱帝须同意了。至于希望出家的王妃及宫女们,在等待僧伽密多来到前,先至“优婆夷精舍”(Upasika-Vihara)住,遵守十戒。
僧伽密多率领十位比丘尼并携带大菩提树的分枝到了斯里兰卡,王妃及宫中女子一千人,首次出家为比丘尼。后来优婆夷精舍重新修建,改名为“系象柱寺”(Hatthala-hakavihara),或俗称“比丘尼寺”(Bhikkuni-Passaya)。僧伽密多也住在此寺,领导比丘尼僧团。(W.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57页。)
三月安居结束后,摩哂陀向国王建议筑一塔,供养佛陀的右颈脊舍利,及其他佛舍利、佛钵等。佛舍利,佛钵等是须摩那沙弥代替摩哂陀及斯里兰卡国王,向阿育王请求得来的。佛塔建在弥沙迦山上,后来此山因此改名为“塔山”(Cetiya-Pabbata),即现在阿耨罗陀城“塔寺”(Thuparama),这是斯国佛教史上第一座佛塔。
关于栽植大菩提树的分枝,非常隆重。因为阿育王曾派了很多专人在途中护送,分枝第一次栽植全国各地,至少已有三十二处。这一棵圣树使两国的关系更为密切,也被认为佛教在斯国建立稳固基础的象征。(C.Dipayaksorn:《锡兰佛教史,第68—69页》。)
斯里兰卡出家的比丘逐渐增多,天爱帝须王又建了很多佛寺。如“自在沙门寺”(Issraasama narama)是为了贵族人出家住;“吠舍山寺”(Vessagiri-vihra),是为了一般人民出家住。又在都城中为僧人建筑大食堂,称为“摩诃巴利””(Mahapli)。传说,又在瞻部拘罗宾头那(Jambukolattana)建一佛寺,在南部建一“帝须大寺”(Tissamaha-Vihara)。据说后来比丘达到三万人。(C.Dipayaksorn:《锡兰佛教史》,第70页。)
摩哂陀三十二岁时至斯里兰卡,八十岁时在“塔山”圆寂(公元前199年),戒腊六十年,为斯里兰卡郁帝耶王(Uttiya,公元前207~197)在位的第八年。摩哂陀长老的骨舍利,建塔供在都城。次年,僧伽密多长老尼也在“比丘尼寺”圆寂,骨舍利塔现在还在“塔寺”前侧。(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59-60页。)
摩哂陀长老在斯里兰卡,不仅传扬佛教很成功,而且丰富了斯国的文化,如佛寺、佛塔建筑艺术等。他并带了三藏注释到斯国,(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59-60)后来有比丘用巴利文及僧伽罗语著作,这促进了斯国文学的发展。至觉音论师时,三藏注释的僧伽罗语,又译为巴利文。
总之,摩哂陀至斯里兰卡,不但增进了印度和斯里兰卡两国友好的关系,也为斯国开创了新佛教信仰,促进了文化的蓬勃发展,使其成为佛教化的国家。
第三章 佛教立为国教
作者:净海
(本章取材自W.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62-77页。)
佛灭二百年后,即公元前二、三世纪,印度伟大圣君职权育王推行仁政,热忱护持佛法,立佛教为国教。佛教自传入斯里兰卡后,得到天帝须王的尽力护持,发展十分顺利,也很快地成为斯里兰卡的国教。
最重要的一事,是天爱帝须王受摩哂陀长老的引导皈信佛教后,请求摩哂陀在全岛各地建立“戒坛”传授戒法,度本地人出家,使僧种住世不断,佛法长久兴盛。这一传授戒法,从公元前三世纪起,影响到现在南传上座部的传承不绝。
到公元十世纪中期,以前国王都必须皈信佛教,至摩哂陀四世(Mahinda Ⅵ,956~972)时,国王不只皈信佛教,而且必须要奉行“菩萨道”。在斯国古都阿耨罗陀城祗园寺,有一摩哂四世碑铭说:“不行菩萨道,不可为斯里兰卡国王”。又说:“从无上智能的佛陀,接受这种信愿。”
末罗王(Kitti Nissanka Malla 1187~1196)在他的碑铭上说:“斯里兰卡是佛教国家……非佛教徒不能受承王位。”
公元十二世纪,斯国一本《供养史》(Puja-vliya)诗集里,清楚地提到人民的信仰:“斯里兰卡是属于佛陀的,充满三宝财藏,所以未有邪信者能做国王长久,加过去的夜叉族。纵使一个非佛教徒,有力时能统治斯里兰卡一段时间,但佛教特殊的力量,会使他无法传承下去。因为斯里兰卡适合信佛教的国王统治,所以只有信佛的国王,王基才能永久”。
斯里兰卡有一历史文件叙说,坎底的末罗婆多寺(Mallavatta)僧团,呈文至荷兰沿海边区殖民官福克(Falk 1765~1785)说:“斯里兰卡法律第一条规定,国王不可停止信仰佛教,改信他教。”
公元1816年六月十三日,英国一斯时兰卡殖民官员布朗里(Brownrigg)写信至英国专勃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说:“现在可以证明,坎底王朝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民平常相信佛陀会保护他们的国王,抵抗外人的势力。”
斯里兰卡国王即使原先不信仰佛教,即位后也要皈信佛教。就是不信佛教,也要依着佛教的风俗奉行。这种风俗成了斯国沿习的法律,而不须用文字与明出来。国家与佛教有极密切的关系。当政府有任何重大事件,必须先征询佛教僧团的意见,而佛教…
《南传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