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南传佛教史▪P5

  ..续本文上一页也一样,须依赖政府的保护。如有比丘犯了净戒,失去比丘身份,僧团判定还俗,也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执行。

  斯里兰卡国王被称赞为居士(俗人)中保护佛教的领袖。公元十二世纪摩哂陀四世宣布,受立为国王,就是为了卫护佛陀的衣钵。护卫佛教,要对佛教作最高的信奉;有责任保护佛教,使佛教保持清净。若佛教受到外面的压迫,或产生无耻的比丘,国王要立法禁止或除灭。当僧团发生争执,不能自己解决时,国王也有责任处理。例如《大史》记载:迦尼罗阇那帝须王(Kanira-janutissa,89~92),曾参加无畏山寺处理佛教事务。这不管是国王受邀请,或自认为须要参加,都是一件很特别的事。

  国王虽有很大权力,但没有力量命令僧团。如摩诃斯那王(Mahasena,334~362)时,有一位帝须上座(Tissa)信持祗园寺,因犯严惩戒律,政府欲令还俗,但须经过僧团判决,实有其事,两方面才可以共同执行。又尸罗迷伽王(Silameghanna,617~626)曾要求大寺派僧人与无畏寺派僧人,共同举行诵戒,但大寺僧人不愿合作,国王也无办法。又有一次,驮都波帝须二世(Dat hopatissa Ⅱ)的作为,不能满足大寺僧人的要求,而实行覆钵无言抗议,不接受国王的供养。

  有时为了佛教或道德问题,教团与政府之间发生争执,但未至严重严重分岐的阶段,僧人也从未把力量反对政府,只有以佛教的力量,协助政府。有时发生内战,王族相争,或国王与文武官员之间生起争执,佛教往往从中和解平息。有时王位继承人,也向佛教僧团征求意见。僧人有责任引导人民谋求幸福,及对国王忠诚,促进国家的进步。

  佛教当然也增加国家的负担。为了僧团的组织,保持僧团的清净,推行佛法,维护佛寺道院,政府须要预算协助维持或修理。但佛教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是普遍而传伟大的。因为僧人有丰富的学识,高深道德的修养,人民从僧人受教育,及道德熏陶,佛寺就是文化淘治和教育的地方。国王以僧为师,贵族子女也从僧人学习。佛法广被,使人民得到幸福安乐,国家和平富强。

  国家法律,曾禁区止每月十五日(斯国阴历)买卖。如有人不遵守,将爱到罚款,作佛教公益之用,或罚油钱作为佛前灯明。如无力罚,须凤相等劳力为寺服役。因为南传佛教国家,从前是以佛日为政府与民众的休息日,也为便利教徒,有时间进佛寺听经、闻法、斋戒等。每月有四个佛日,(佛日:南传佛教国家,每月规定有四个佛日,即佛制的八日、十五日、廿三日、三十日(月小为廿九日)。逢十五日及三十日,僧众则集会举行“诵戒”仪式。)十五日是重要的一天。

  斯里兰卡过去有多位国王,曾公布“禁止杀害畜生”的命令,奉行佛陀不杀的教诫,因此曾有很多饲养禽畜为业的人改行。

  政府供养具有才能及有职位僧人的饭食。如佛使王(Buddhadasa)时,曾规定供养全国说法僧人的饮食、用物及侍役人。哇诃罗迦帝须王(Vobarikatissa,269~291)曾施舍三十万货币,使僧人脱离借债。

  从印度得来的佛辽舍利,被视为国宝。天爱帝须王时携带至斯里兰卡的佛钵,供奉在王宫中,也同样被认为是国家的珍宝。佛舍利中,以佛牙最受重视。佛牙与佛钵被称为斯国两样最希世的圣物。

  古时斯里兰卡有些国王,为了表示对佛教的虔诚,在作大功德时,曾短期地施舍自己的王位或国土奉献佛教,把国家委托大臣们处理,这当然是在国家太平无事时。如施舍期内,偶然发生事变,国王可以及时恢复管政。这种施舍的仪式,表示对佛教最高的崇敬,为佛教作最大的贡献,同时也影响到全国人民对佛教的信仰。因为国王和人民,认为佛教是最高无上的。佛教为国家带来教化、秩序、进步、和平和安乐,佛教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光荣。

  总之,当佛教在斯里兰瞳成为国教后,佛教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力是很大的。佛教也受到国家和人民的支持,譬如建筑佛寺、佛塔、精舍,作弘扬佛法道场之用,这使佛教巩固,也使社会和国家时步。

  第四章 佛教发展的时期

  作者:净海

  (公元前199~公元912年)

  第一节  全国成立僧团

  依《大史》及现代学者研究,公元前232年,摩哂陀长老与斯里兰卡比丘,在阿耨罗陀城的塔寺(Thuparama),举行斯国佛教第一次三藏结集(《大史》称第四次结集),以印度佛教史上的第三次结集的藏为依据,十月完成,由天爱帝须王护法。这次结集,是为了巩固斯国佛教(Adikaram:Early 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56页。)。

  印度佛教第三次结集,才用文字记录过去一向口诵心记的三藏。摩哂陀领导的僧团至斯国传教时,携有巴利文三藏。但不久斯国比丘用僧伽罗语继续为巴利三藏写注释或义疏。这可能是为了便利不懂得巴利佛法的人,或当时斯国比丘不能以巴利文注疏三藏,而且将原巴利三藏译成僧伽罗语。(1.W.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59-60页。2.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的成立史研究》,第600-603页。)所以现存南传巴利三藏之注释义疏等,直至伟大的觉音论师至斯国后,领导还原译成巴利文。

  摩哂陀在斯里兰卡弘法四十八年,佛教遍布全岛。也使得以后的佛教,在民间得到快速的发展。依《大史》所记,那时有大小佛寺数百座。供养比丘,建造了多座佛教寺院。统治斯国南方罗诃那(Rohana)的迦色帝须(Kakavanna-Tissa)王及其他统治者,在各地建了多所佛寺。留存至现在而有名的,即帝须大寺(Tissamaharama)和质多罗山(Citala-Pabbata),为修习止观法门的中心。迦罗尼耶王(Kalaniya)是斯里兰卡西部著名的佛教传扬者。迦色帝须王的幼年王子帝须(Tissa),在斯里兰卡东部提迦婆毕(Dighavapi),也非常拥护佛教。这是斯里兰卡时进步繁荣的时期,人民过羊幸福安乐的生活。(W.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78页。)

  但是约在公元前145年,南印度的陀密罗族(Damila)朱罗国(又译注辇Chola或Cola,今印度科罗曼德海岸Colomandel)带兵渡海,攻下阿耨罗陀城,史称伊拉罗王(EIara),统治达四十五年。所幸北部虽被敌人侵占。而南方罗诃那(Ruhunu)仍为自主之地。不久,南方迦色帝须王的儿子度他伽摩尼(Dttha-Gamami)长大。英明勇敢,开始用兵收复失土,战胜而杀了伊拉罗王,在阿耨罗陀登位(公元前101~77年)。他在战争期间,宣布口号说:“不为国土,而为了佛教”。战争结束后,因全国人民的觉醒,斯国进入了一个生气蓬勃的新时代。同时,国王又尽力推行佛教,全国都皈信三宝。(W.Rahula:Histro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79页。)

  度他伽摩尼王时,全岛佛教非常兴盛。国王命令在都城建造大塔(Mahathupa,原名 Ruvanvalisaya)、弥利遮婆提塔(Milicavatti),及大寺九层铜殿(Lohapasada)。铜殿的高、广、长各达一百肘(约150英尺),内有僧舍千间;因顶部涂有黄铜,故称铜殿。铜殿下层全用花岗岩石柱,这些石柱遗迹至今仍存在。项在佛教徒普遍庆祝的“卫塞日”(Visakha Day),依《大史》记载:也在此王时首次举行,他曾参加庆典达二十五次;其他国家人民,也有很多人至大塔朝拜供养。(同上,第80页。)

  度他伽摩尼王的弟弟信帝须(Saddha-Tissa)继位(公元前77~59)后,同样热心护教,建造多所佛寺,如著名的南山寺(Dakkhi nagirivihara)。大塔也是他在位时继续建造完成。落成之时,有印度各处名寺十多位长老赶往参加。

  约在公元前43年顷,斯里兰卡佛教发生重大事变。罗诃那有一婆罗门帝须(Tissa,或称提耶Tiya),与南印度陀密罗族七人领袖,率军在斯里兰卡摩诃提他(Mahatittha,即现在的马塔Mannar)登陆,与斯里兰卡毗多伽摩尼王(Vattagamni,公元前43~17)战争,以强力攻下阿耨罗陀城。毗多伽摩尼王逃入山中住了十四年。在这期间,因战争发生大饥荒,人民没有食物,互相残食人肉。甚至连平日受到人尊敬的僧人,也不能幸免,很多人罹难死亡。不少佛寺被迫放弃,包括著名的大寺在内,无人照顾,更有不少僧人逃去印度避难。历史上称这次为“婆罗门帝须饥荒怖畏”Brahmanatis-sadubbhik-Khabhaya,或称为Baminitiyasaya)。(W.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81页。)

  灾难期间,一些有智能和远见的比丘,眼见法难当前,为谋佛教未来的生存,决定将佛陀所宣说的三藏圣典用文字记录下来。因为自摩哂陀至斯里兰卡传教以来,多数僧人不审以口诵心记相传为主,而岛上又时常发生教难,能记忆佛经的人已渐稀少。因此选择当时较安定的中部摩多利(Matale),集会于职权卢精舍(Alu-vihara),书写三藏及三藏注释于贝叶上,作永久保存。(W.Rahual: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81-82页。)这次结集由佛授(Buddhadatta)与帝须(Tissa)两位上座领导,集合比丘五百位,一年完成,由摩多利地…

《南传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