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方首长护法。此为斯国佛教第二次结集(教史称“第五次结集”)。
第二节 部派佛教的成立与兴衰(一)
当毗多伽摩尼王战胜了陀密罗族后,回到阿耨罗陀复位(公元前29~17)。相传毗多伽摩尼王能战胜敌人复位,是因为得到一位大帝须(Mahatissa)上座的大力帮助。国王在逃亡期间,他的一些重要军事将领们,都对国王失去信心,觉得前停茫茫,想判去投靠敌人陀密罗族。但是在途中他们遭到一群强盗的洗劫,就逃去一所咸布伽罗迦寺(Hambugallaka-Vihara),寺中有一位很有学问的出家人,就是大帝须上座。他们受到上座慈悲的照护。当上座了解他们的意向后,很惊骇地告诫他们说:“敌人是破坏国家和佛教的,没有做出一件好事。”并向他们:“谁是佛教的保护者?是陀密罗族人还是国王?”于是他们回心转意仍愿意效忠自己的国家和国王,并由上座带领觐见国王。国王与大臣们很敌人复国成功后,将致书大德们知悉,请求来相见。”(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 ,第82-83页。)
毗多伽摩尼王获胜后,因不满尼干陀派(Nigandha即耆那教Jaina)外道,就毁了他的山寺(irimonastery)改建为传大的无畏山寺(Abhayagiri-viharn),供养大帝须上座。国王的五位将军,也建造五所佛寺供养上座,表示感恩和友谊。这也是斯里兰卡佛教史上首次记载,对佛寺与比丘个人的供养(大寺派僧意见)。然而,这却引起大寺派对大帝须的不满,认为他的势力太大,并嫌恶他与俗人太接近(Kulasamattha),而判他为“摈出罪”(Pabbajaniyakam-m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 ,第83页。关于《岛史》和《大史》,是出于后世大寺派比丘所编着,他们认为佛教其他的派,都是非法异端,是恶比丘或外道。下面所记,有些固然是斯里兰卡佛教史上的事实,但亦充分含有宗派竞争和排斥的成见。)
大帝须上座的弟子多须帝须(Bahalamassu-Tissa),认为判得不公平,就起来抗议。大寺僧人说他的抗议是愚痴的。是“不净者”,判他除弃罪(ukkhepaniyakamma),即禁止共同诵戒等。于是多须帝须就带了很多比丘去无畏山寺,不愿再回大寺。
这是大寺僧团首次思想见解不同而开始分裂。其实,除了对大帝须定罪外,无畏山派与大寺派的思想和修行方面,都是完全相同的。两派以后虽不和睦,但经过约250年,大体无事。(同上,第83-84页。)
不久,印度有一群比丘到达斯里兰卡,他们就是法喜(Dham-maruci)上座的弟子,属印度跋耆子派(Vajjiputta)。他们到达后,受到无畏山寺派的欢迎,因为这时无畏山寺派的出家人,为了发展本派及巩固基础,正需要他派的合作。跋耆子派是讲“有我”的,而且认为阿罗汉及阿罗汉果,也可能退堕的,此观点与上座部(Theravada)有所冲突。无畏山寺派联合这群新到的比丘,以及吸收他们的教理,无畏山寺因而称为“法喜部”(Dhammaruci),是依印度法喜论师而得名的。(W.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 ,第84页。又跋耆子派即是犊子部(Va-jjiputtaka)。)
无畏山寺发展很快,因他们常与国外佛教各部派联络,学习大小乘,精通三藏,吸收新的思想,不断努力时步。而大寺方面,反显得退步,因他们固守旧有的一切,不求变革,只研究和深信本部义理,知识不广,不接受他人的新意见,只满意自己古有的荣耀和传统,教理的宣传也嫌落后。这样两派虽然对立,但并不妨碍斯里兰卡佛教的发展。据历史记载,公元前一世纪末,国王摩拘罗大帝须(Mahacula Mahatissa。,公元前17~3)一次盛大供养中,有六万比丘与三万比丘尼。这在当时,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
在以后的三百年中,斯里兰卡佛教的情形变化不大。其间有些可记的:即当周罗那伽王(Cora-Naga,公元前3年~公元9年)时,与僧团为敌,毁坏大寺派僧寺十八处。原因起于他是毗多伽摩尼之子,未能继位,而由毗多伽摩尼史弟之中一子,摩诃拘罗大帝须继承,于是周罗那伽王子叛变,而僧人未给予支持,所以怀恨在心;等到他得王位后,佛教受到很大的损害。
到婆提迦无畏王(Bhatikabhaya,公元38-66)时,国王热心佛教,特别鼓励僧人研究三藏及供养僧人,并领导参加每年祝卫塞日达二十八次。王子大须大龙王(Mahadathika-Mahanaga)断位(公元67~79),更亲参加弘法活动,使佛教普及,他又提倡“耆梨婆陀节日”(Giri-bhanda-Puja)。(依Malalasekera的Dictionary of Pail Proper Names的解释,此种伟大的庆典,可能因在耆梨婆陀寺(Giribhandavihara)举行而得名。到节日时,铺设地毯从迦昙婆诃(Kadambanadi)岸直到塔山(Cetiyagiri)。
阿曼陀伽摩尼(Amandagamani)继父位(公元79~89)后,全国订立“禁杀”(Maghata)律令。阿曼陀伽摩尼王(Kanirajanu-Tissa)继位(公元89~92)后,佛教又发生不幸:国王认为有六十位比丘行为不当,要制裁他们,然而比丘们不愿接受,甚至计划要谋害国王,于是他命令将他们自塔山(Mihantale)上掷下而死。(W.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 ,第86页。法喜是犊子派论师,他的弟子们约当公元一世纪中期或后期更受到无畏山寺法喜部的欢迎成为有力的部派。)
至毗娑婆王(Vasabha公元127-171),佛教得到国家的护持,也不偏重于那一派,建造不少佛像、塔、寺。他不仅修复很多破旧的佛教道场,更派比丘至各处弘法,教化人民,甚至到达北部的龙岛(现在查夫纳)。自此以膈一百年中,佛教未再发生任何不幸事件,每位国王都护持各派佛教。
公元二、三世纪后,印度大乘佛教趋向发达,其中有一学派称“方广部”(亦译方等部)。约在269年以后传到斯里兰卡。关于这派传入斯国,有不同的说法。在哇诃罗迦帝须王(269~291)时,有方广派(Vaitulya)的人至斯国传教。起初无畏山寺派以为此派教理为佛说,而按纳之;然经比较后,被认为违反上座部传统。后来,国王及一位大臣迦毕罗(Kapila)就共同驱逐这个宗派离开岛上,圣典也被烧毁。但有史料证明,方广部三藏传入斯里兰卡是为梵文,因为大乘各种经典都为梵文,所以方广部三藏,有时称“大乘经”。又《部集率》(Nikaya-sangraha)一文献中说:“无畏山寺派僧,外道方等之群众,混至佛教中伪装出家,假造邪说破坏佛教。”又说:“外道言说与上座部比较,判非佛说。”由此可知上座部与主广部的意见不同。(方广部(Vaitulyvada),亦称方等部,是属印度大乘系统,宣说性空思想,受到大寺派反对,说为异端,而受到弹压。)
无畏山寺派曾接受和奉行方广部言说,虽遭大寺派和国王嫌恶驱除,但留下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约在公元309年后,无畏山再引用方广部言说,当时有位僧领叫郁悉利耶帝须(Ussiriya-Tissa),不满这样做,就带走约三百位比丘去南山寺(Dakkhin agira-vihara)住,脱离无畏山法喜部。又因这群僧众中有一上座教授名海(Sagala),所以南山寺又名“海部(Sagaliya),或称“南山寺派”,后来也亦称祗园寺派(Jetavana-nikay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 ,第92页。)这是斯里兰卡佛教的第二次分裂。
后来斯国瞿他婆耶王(Gothabhaya,公元309~322)在位,嫌恶方广部生事,就命令烧毁方广部所有的经论,及驱逐重要的领袖六十位离开斯国。有些人就到南印度朱罗国的迦吠罗婆他那(Kavirapat tana)住。
当时印度下是弘扬无著和世亲的瑜伽思想最得势力的时候。被驱逐的斯里兰卡僧到印度后,亲近一位很有才能而善于摄众的青年上座僧友(Sanghamitra),后来他成为传大乘中观至斯里兰卡的领袖。《大史》记载说,他精于传授驱除恶魔鬼鬼魅之法及咒术等,显示灵验。这些说法并不一定完全是事实。
僧友非常同情被驱逐的斯里兰卡僧,就决心过海至斯里兰卡弘扬大乘。瞿他婆耶王知道后,就去毗沙(Vissasa)的地方,与这位多学的外僧相见。结果对他非常敬仰,而委托教导两个王子。大王子逝多帝须一世(Jettha-Tissa I),次王子摩诃斯那(Mahasena),学习期间,大王码汉子性格固执不甚谦虚,而次王子彬彬有礼。
父王去世,逝多帝须一世继位(公元323~333),僧友怕发生灾难,就趁机回印度。至摩诃斯那为王(公元334~362)时,僧友再回到斯国,对他来说已等待多年,弘扬大乘的计划才得以实现。
僧友第二次到斯国时,住在无畏山寺,并鼓励吸引大寺派僧人转信大乘,但未成功。于是他向国王建议,发布命令禁止人民供养食物与大寺僧人,否则有罪。结果大寺派僧人托钵化不到食物,就离开阿耨罗陀去南方的罗诃那和部的摩罗国耶(Malaya),这是大寺派有影响力的基地。僧友得到国王和一位大臣须那(Sona)的协…
《南传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