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助,毁坏大寺的九层铜殿及其他三十六所佛寺。取走有用的材料去增建无畏山。如此大寺荒芜达九年,甚至塔山也被无畏山的法喜部占据去。
大寺是摩哂陀至斯里兰卡教最早建立的道场,为全国佛教中心,这时已有六百年以上的历史。虽然佛教部队派增多,人民还是对大寺有不动摇的敬仰。当大寺遭到完全毁坏,人民就起来反对国王、僧友、须那,连国王最新密的大臣之一云色无畏(Meghavanna-Abhaya)也叛离逃至摩罗耶,要志兵宣战。国王惊骇,召集会议,承认错误,愿修复大寺,并使两派再和好。可是人民还是怀恨在心。国王怜爱的王后也对此事感到痛心,密命一个木工去将僧友和须那刺死,并由国王命令修复大寺。
僧友可能是龙树学派的学者。在南印度拘斯那(Krishna)河岸,近代发掘一所古寺遗迹,被认为是龙树根(Nagarja-nikanda),在此附近发现一处古代斯里兰卡僧人居住的地方,命名为锡兰寺,这可证明斯国佛教与龙树学派的关系。另一件值得注意的事,龙树的入室弟子提婆(Deva,三世纪人),原是斯里兰卡比丘,学习和弘扬中观学说,由此可推知方广部传入斯国,可能是与提婆同一个时代。(1.W.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 ,第92-95页。2.《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九),第5526页。)
虽然国王与云色无畏大臣有协议,但国王未真正爱惜大寺。所以在大寺地址范围内,更兴建一座伟大的祗园寺(Jetavana-vihara),供养一位南山寺海部的帝须(Tissa)上座,如此大寺又被废弃九个月。因为这个缘故,大寺派僧人召开会议,设法解决问题及检讨自己错误。在这次会议中,他们判决帝须接受祗园寺乃属非法,触犯根本重罪,与司法大臣合作捕捉帝须还俗。国王虽不甚同意,但因人民反抗,无法阻止。(W.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 ,第第95页。)
吉祥云色王(Sisri-Meghavanna,公元362~389)即位后,改变作风,为父王向大寺派僧团请罪,修复破毁的大寺,代付一切款项。纪念摩哂陀长老的金像也在这时铸造完成,每年举行盛大的庆祝纪念。国王在位的第九年,有印度迦陵伽国(Kailnga)佛牙城(Danta-Pura)的王子陀多(Danta Kumara,译齿王子)和王妃稀摩梨(Hammali),密藏一颗佛陀左边圣牙逃至斯里兰卡。以后佛牙被供奉在一座特别建筑的佛牙精舍,每年定期请出举行庆祝,公开供奉在无畏山寺展出,让人民瞻仰礼拜。而大寺未能得到供奉佛牙的机会,这可能是王子和王妃信仰大乘佛教的关系,无畏山寺为斯国大乘佛教中心,所以佛牙每次都在无畏山寺展出。(C.Dipayaksorn着:《锡兰佛教史》(泰文)第102-103页。)
这时斯里兰卡很多佛教徒,常往印度各地朝拜圣迹。但到达印度后食住不方便,遭遇很多困难,请求当地印人协助,往往借机提高价钱。吉祥云色于是遣使至印度求见娑摩陀罗芨多王(Samudragupta),请准许在佛陀伽耶建一佛寺,以便斯国的朝圣者。印度国王同意了,这是斯国人最初在印度建筑的一座佛寺。(W.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 ,第97页。)
次子摩诃斯那即位,称逝多帝须二世(Jetta-TissaⅡ公元389~393),他是位有名的雕刻家,在斯国首次雕出精美庄严的象牙大乘菩萨像,回向他的父王。
我国高僧法显,在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从印度抵达斯里兰卡,住了两年。他在《佛国记》中记述斯国佛教说:“王于城北迹上起大塔,高四十丈,金奶庄校众宝合成。塔边复起一僧伽蓝,名无畏,山有五千僧”。“城中又起佛齿精舍,皆七宝作;王净修梵行。城内人民敬信之情亦笃”。“众僧库藏多有珍宝无价摩尼”。“其城中多居士长者萨薄(为梵语Sarthavaha之略,译商队主)商人,屋宇严丽,巷陌平整,四衢街头,皆作说法堂。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铺施高座,道俗四众皆集听法。其国人云,都可六万僧,悉有众食。王别于城内,供养五六千人”。“佛齿常以三月中出之。……却后十日,佛齿当出至无畏山精舍,国内道俗欲植福者,各各平治道路严饰巷陌,办众华香供养之具。……然后佛齿乃出中道而行,随路供养到无畏精舍佛堂上,道俗云集烧香燃灯,种种法事昼夜不息,满九十日仍还城内精舍。城内精舍至需斋日则开门户礼敬如法。无畏精舍东四十里有一山,中有精舍支提,可有二千僧。僧中有一大德沙门,名达摩瞿谛,其国人民皆共宗仰,住一石室中四十许年。……城南七里一精舍,名摩诃毗罗(大寺),有三千僧”。“法显在此国闻天竺道人,于高座上诵经云:佛钵本地毗舍离……若干百年,当复至师子国。……钵去已佛法渐灭,佛法灭后人寿转短。……法显尔时欲写此经,其人云:“此无经本,我止口诵耳”。“法显住此国二年,更求得弥沙塞律藏本,得长阿含、杂阿含,复得一部杂藏,此悉汉土所无者”。(《大正藏》第51卷,第864-865页。考法显法师于公元410~412年,住在地畏山寺。)
法显到斯国时,无畏山寺派正当隆盛中。依罗睺罗的《锡兰佛教史》推断,《佛国记》中所记一大德沙门名达摩瞿谛(Ta-mo-kiu-ti),或可能就是摩诃达摩迦帝(Mahadhammakathi),他曾将多种巴利文经典译为僧伽罗语。印度优波底沙论师的《解脱道论》可代表无畏山的思想。
第三节 觉音等论师的伟业
觉音(Buddhaghosa音译佛陀瞿沙,亦意译佛音)是上座部佛教最伟大的杰出论师,入射着无尽的光辉。他对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大寺派的教学和传承,可谓是再创建者,亦不为过。他的伟大事业,是领导完成了巴利三藏圣典的注释,奠定了以后大寺派佛教兴盛的基础。从斯国佛教史记载,以及今日学者研究,都认为现在南传佛教巴利圣典的注释,是觉音及他的门徒所作。
但是关于觉音的历史,尚未能考证确实。《大史》记载觉音生在近佛陀伽耶,亦有说他生在北印度婆罗门族。但是可以确信他住在佛陀伽耶的时间很长。当时佛陀耶已建有一座斯里兰卡佛寺,住有斯里兰卡僧,其中一位离婆多(Revata)长老是他们的领袖。觉音未信仰佛教前,精通吠陀文学,他自信有辩论把握,到处寻找对手。一天,觉音背诵瑜伽派哲学巴丹阇梨(Patanjali)语典(巴丹阇梨(Patanjali)是有名的Mahabhas!ya的著者,梵语文法学家。《南海寄是内法传》说其生存年代,约在公元前二世纪。),被离婆多听到,觉得他的发音清晰正确,很想改变他来信仰佛教,于是去跟他讨论。觉音问:“你了解这些经典吗?”离婆多答:“了解。但它们有很多缺点。”于是离婆多严格地批评这些经典后,觉音感到惊讶无言。离婆多又再为他介绍佛法的精要,觉音不甚懂,而请求长老教他。离婆多说:“假使你来出家就可以教你。”青年的觉音对佛教很感兴趣,为了多学,而出家学习三藏,以求了悟圣道。觉音本名单叫“音”(Ghosa或译妙音),因其声音似佛,所以出家后人呼为佛音或觉音。觉音出家后,依离婆多修学,通达三藏。不久他就完成第一部著作《上智论》(Nanldaya),其次造《法集论注》(Atthasalini),是注释职权毗达磨藏之一的《法集论》(Dhammasangani)。当离婆多知道他又著《保护经义解》(Parittat tha-katha)时,劝告他说:“这里有自斯国带来的三藏,但没有各种注释及诸著。而在斯国有各种注释,经过前后三次结集,都是确实依据佛说编成。后来有人译成僧伽罗语。你应该去那里修学。翻译那些注释为巴利语。对人有很大的利益。”(1.2500 Years of Buddhism,第211-213页。2.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的成立史研究》,第794-795页。3.栗原古城译:《锡兰岛的佛教》,载于“日本读书协会会报”259期,第99-100页。)
大名王(Mahanama 409~431)在位时代,觉音到达斯里兰卡,住在大寺。
佛灭后数百年,经典是靠记忆和口传。但圣典的主要部分,约在佛灭后二百年中便已编集完成。因为有一值得注意的事实:阿育王是最为僧伽们所赞扬的,但在原始三藏经典中,完全没有记载他的名字。上座部巴利三藏的内容及形式,更无可疑是在阿育王时已成立。但后来印度大乘佛教兴盛,提倡用梵文。巴利文佛法在印度已不流传,多数遗失,幸得上座部佛教早传入斯里兰卡,巴利三藏及注释等才能保存流传下来。
巴利三藏带至斯里兰卡,经数百年,有些已被泽成僧伽罗语,斯国僧人也有不少注释出现,但其间经过国难和部派分裂,经典的保存难免没有切坏或遗失。觉音住在大寺研读佛法期间,从僧护(Sanghapala)长老修学僧伽罗语,研究各种注释及诸师论著。这后他慎重庄严地对僧团要求说:“我要求能自由的阅读所有典籍,并计划将圣典从僧伽罗语译成巴利文。”大寺比丘为了考验他的才能,给他两节巴利文偈颂,要求他注释。
觉音的第一件工作,是写成最伟大的《清净道论》。这如同一部佛教百科全书,内容分戒、定、慧三大纲目,引证很多早期的佛教圣典。以及圣典之后的文献。这部巨著上座部教徒极为重视,在世界佛教思想史上占极崇高地位。
大寺派僧人,对觉音的成就,非常赞汉、景仰和信任。于是由他领导在都城的伽兰他迦罗经楼(Granthakara …
《南传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