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佛教史▪P7

  ..續本文上一頁助,毀壞大寺的九層銅殿及其他叁十六所佛寺。取走有用的材料去增建無畏山。如此大寺荒蕪達九年,甚至塔山也被無畏山的法喜部占據去。

  大寺是摩哂陀至斯裏蘭卡教最早建立的道場,爲全國佛教中心,這時已有六百年以上的曆史。雖然佛教部隊派增多,人民還是對大寺有不動搖的敬仰。當大寺遭到完全毀壞,人民就起來反對國王、僧友、須那,連國王最新密的大臣之一雲色無畏(Meghavanna-Abhaya)也叛離逃至摩羅耶,要志兵宣戰。國王驚駭,召集會議,承認錯誤,願修複大寺,並使兩派再和好。可是人民還是懷恨在心。國王憐愛的王後也對此事感到痛心,密命一個木工去將僧友和須那刺死,並由國王命令修複大寺。

  僧友可能是龍樹學派的學者。在南印度拘斯那(Krishna)河岸,近代發掘一所古寺遺迹,被認爲是龍樹根(Nagarja-nikanda),在此附近發現一處古代斯裏蘭卡僧人居住的地方,命名爲錫蘭寺,這可證明斯國佛教與龍樹學派的關系。另一件值得注意的事,龍樹的入室弟子提婆(Deva,叁世紀人),原是斯裏蘭卡比丘,學習和弘揚中觀學說,由此可推知方廣部傳入斯國,可能是與提婆同一個時代。(1.W.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 ,第92-95頁。2.《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九),第5526頁。)

  雖然國王與雲色無畏大臣有協議,但國王未真正愛惜大寺。所以在大寺地址範圍內,更興建一座偉大的祗園寺(Jetavana-vihara),供養一位南山寺海部的帝須(Tissa)上座,如此大寺又被廢棄九個月。因爲這個緣故,大寺派僧人召開會議,設法解決問題及檢討自己錯誤。在這次會議中,他們判決帝須接受祗園寺乃屬非法,觸犯根本重罪,與司法大臣合作捕捉帝須還俗。國王雖不甚同意,但因人民反抗,無法阻止。(W.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 ,第第95頁。)

  吉祥雲色王(Sisri-Meghavanna,公元362~389)即位後,改變作風,爲父王向大寺派僧團請罪,修複破毀的大寺,代付一切款項。紀念摩哂陀長老的金像也在這時鑄造完成,每年舉行盛大的慶祝紀念。國王在位的第九年,有印度迦陵伽國(Kailnga)佛牙城(Danta-Pura)的王子陀多(Danta Kumara,譯齒王子)和王妃稀摩梨(Hammali),密藏一顆佛陀左邊聖牙逃至斯裏蘭卡。以後佛牙被供奉在一座特別建築的佛牙精舍,每年定期請出舉行慶祝,公開供奉在無畏山寺展出,讓人民瞻仰禮拜。而大寺未能得到供奉佛牙的機會,這可能是王子和王妃信仰大乘佛教的關系,無畏山寺爲斯國大乘佛教中心,所以佛牙每次都在無畏山寺展出。(C.Dipayaksorn著:《錫蘭佛教史》(泰文)第102-103頁。)

  這時斯裏蘭卡很多佛教徒,常往印度各地朝拜聖迹。但到達印度後食住不方便,遭遇很多困難,請求當地印人協助,往往借機提高價錢。吉祥雲色于是遣使至印度求見娑摩陀羅芨多王(Samudragupta),請准許在佛陀伽耶建一佛寺,以便斯國的朝聖者。印度國王同意了,這是斯國人最初在印度建築的一座佛寺。(W.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 ,第97頁。)

  次子摩诃斯那即位,稱逝多帝須二世(Jetta-TissaⅡ公元389~393),他是位有名的雕刻家,在斯國首次雕出精美莊嚴的象牙大乘菩薩像,回向他的父王。

  我國高僧法顯,在東晉義熙七年(公元411),從印度抵達斯裏蘭卡,住了兩年。他在《佛國記》中記述斯國佛教說:“王于城北迹上起大塔,高四十丈,金奶莊校衆寶合成。塔邊複起一僧伽藍,名無畏,山有五千僧”。“城中又起佛齒精舍,皆七寶作;王淨修梵行。城內人民敬信之情亦笃”。“衆僧庫藏多有珍寶無價摩尼”。“其城中多居士長者薩薄(爲梵語Sarthavaha之略,譯商隊主)商人,屋宇嚴麗,巷陌平整,四衢街頭,皆作說法堂。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鋪施高座,道俗四衆皆集聽法。其國人雲,都可六萬僧,悉有衆食。王別于城內,供養五六千人”。“佛齒常以叁月中出之。……卻後十日,佛齒當出至無畏山精舍,國內道俗欲植福者,各各平治道路嚴飾巷陌,辦衆華香供養之具。……然後佛齒乃出中道而行,隨路供養到無畏精舍佛堂上,道俗雲集燒香燃燈,種種法事晝夜不息,滿九十日仍還城內精舍。城內精舍至需齋日則開門戶禮敬如法。無畏精舍東四十裏有一山,中有精舍支提,可有二千僧。僧中有一大德沙門,名達摩瞿谛,其國人民皆共宗仰,住一石室中四十許年。……城南七裏一精舍,名摩诃毗羅(大寺),有叁千僧”。“法顯在此國聞天竺道人,于高座上誦經雲:佛缽本地毗舍離……若幹百年,當複至師子國。……缽去已佛法漸滅,佛法滅後人壽轉短。……法顯爾時欲寫此經,其人雲:“此無經本,我止口誦耳”。“法顯住此國二年,更求得彌沙塞律藏本,得長阿含、雜阿含,複得一部雜藏,此悉漢土所無者”。(《大正藏》第51卷,第864-865頁。考法顯法師于公元410~412年,住在地畏山寺。)

  法顯到斯國時,無畏山寺派正當隆盛中。依羅睺羅的《錫蘭佛教史》推斷,《佛國記》中所記一大德沙門名達摩瞿谛(Ta-mo-kiu-ti),或可能就是摩诃達摩迦帝(Mahadhammakathi),他曾將多種巴利文經典譯爲僧伽羅語。印度優波底沙論師的《解脫道論》可代表無畏山的思想。

  第叁節 覺音等論師的偉業

  覺音(Buddhaghosa音譯佛陀瞿沙,亦意譯佛音)是上座部佛教最偉大的傑出論師,入射著無盡的光輝。他對斯裏蘭卡上座部佛教大寺派的教學和傳承,可謂是再創建者,亦不爲過。他的偉大事業,是領導完成了巴利叁藏聖典的注釋,奠定了以後大寺派佛教興盛的基礎。從斯國佛教史記載,以及今日學者研究,都認爲現在南傳佛教巴利聖典的注釋,是覺音及他的門徒所作。

  但是關于覺音的曆史,尚未能考證確實。《大史》記載覺音生在近佛陀伽耶,亦有說他生在北印度婆羅門族。但是可以確信他住在佛陀伽耶的時間很長。當時佛陀耶已建有一座斯裏蘭卡佛寺,住有斯裏蘭卡僧,其中一位離婆多(Revata)長老是他們的領袖。覺音未信仰佛教前,精通吠陀文學,他自信有辯論把握,到處尋找對手。一天,覺音背誦瑜伽派哲學巴丹阇梨(Patanjali)語典(巴丹阇梨(Patanjali)是有名的Mahabhas!ya的著者,梵語文法學家。《南海寄是內法傳》說其生存年代,約在公元前二世紀。),被離婆多聽到,覺得他的發音清晰正確,很想改變他來信仰佛教,于是去跟他討論。覺音問:“你了解這些經典嗎?”離婆多答:“了解。但它們有很多缺點。”于是離婆多嚴格地批評這些經典後,覺音感到驚訝無言。離婆多又再爲他介紹佛法的精要,覺音不甚懂,而請求長老教他。離婆多說:“假使你來出家就可以教你。”青年的覺音對佛教很感興趣,爲了多學,而出家學習叁藏,以求了悟聖道。覺音本名單叫“音”(Ghosa或譯妙音),因其聲音似佛,所以出家後人呼爲佛音或覺音。覺音出家後,依離婆多修學,通達叁藏。不久他就完成第一部著作《上智論》(Nanldaya),其次造《法集論注》(Atthasalini),是注釋職權毗達磨藏之一的《法集論》(Dhammasangani)。當離婆多知道他又著《保護經義解》(Parittat tha-katha)時,勸告他說:“這裏有自斯國帶來的叁藏,但沒有各種注釋及諸著。而在斯國有各種注釋,經過前後叁次結集,都是確實依據佛說編成。後來有人譯成僧伽羅語。你應該去那裏修學。翻譯那些注釋爲巴利語。對人有很大的利益。”(1.2500 Years of Buddhism,第211-213頁。2.前田惠學:《原始佛教聖典的成立史研究》,第794-795頁。3.栗原古城譯:《錫蘭島的佛教》,載于“日本讀書協會會報”259期,第99-100頁。)

  大名王(Mahanama 409~431)在位時代,覺音到達斯裏蘭卡,住在大寺。

  佛滅後數百年,經典是靠記憶和口傳。但聖典的主要部分,約在佛滅後二百年中便已編集完成。因爲有一值得注意的事實:阿育王是最爲僧伽們所贊揚的,但在原始叁藏經典中,完全沒有記載他的名字。上座部巴利叁藏的內容及形式,更無可疑是在阿育王時已成立。但後來印度大乘佛教興盛,提倡用梵文。巴利文佛法在印度已不流傳,多數遺失,幸得上座部佛教早傳入斯裏蘭卡,巴利叁藏及注釋等才能保存流傳下來。

  巴利叁藏帶至斯裏蘭卡,經數百年,有些已被澤成僧伽羅語,斯國僧人也有不少注釋出現,但其間經過國難和部派分裂,經典的保存難免沒有切壞或遺失。覺音住在大寺研讀佛法期間,從僧護(Sanghapala)長老修學僧伽羅語,研究各種注釋及諸師論著。這後他慎重莊嚴地對僧團要求說:“我要求能自由的閱讀所有典籍,並計劃將聖典從僧伽羅語譯成巴利文。”大寺比丘爲了考驗他的才能,給他兩節巴利文偈頌,要求他注釋。

  覺音的第一件工作,是寫成最偉大的《清淨道論》。這如同一部佛教百科全書,內容分戒、定、慧叁大綱目,引證很多早期的佛教聖典。以及聖典之後的文獻。這部巨著上座部教徒極爲重視,在世界佛教思想史上占極崇高地位。

  大寺派僧人,對覺音的成就,非常贊漢、景仰和信任。于是由他領導在都城的伽蘭他迦羅經樓(Granthakara …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