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Parivena),開始進行全部聖典的僧伽羅語翻譯爲巴利文,以及各種巴利文注釋的工作。這是約在公元412年前後的事。在斯國佛教史上稱“第六次結集”,即“斯裏蘭卡佛教第叁次結集”。
關于斯裏蘭卡上座部叁藏、注釋、義疏等,將另作巴利文獻介紹,此節從略。覺音完成他的偉大工作後,回到他的祖國印度禮拜聖菩提樹。至于他在什麼地方涅槃,沒有人知道。以及在涅槃前,他如何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日子,也有不同的傳說,亦如他的出生一樣。不過我們應超越這種傳記上的觀念,而注重他對巴利文獻的研究和貢獻,是永遠光輝不朽的。(2500 Years of Buddhism ,第211-213頁。)
在這裏應該再介紹與覺音同時代的大寺的兩位傑出論師,即是佛授(Buddhadatta)和護法(Dhamma-pala)。前者爲覺音的《論藏注》作綱要,後者繼續完成覺音注釋叁藏未完成的部分。
佛授與覺音是同時代的人,但是他先到斯裏蘭卡。依《覺音的出生》(Buddhaghosupapatti)一書記述說,覺音去斯國時,佛授在斯國已經受完教育,正返回印度,恰巧覺音也正去斯裏蘭卡,兩人在途中隔船相見,互返回印度,恰巧覺音也正去斯裏蘭卡,兩人在途中隔船相見,互相問好後,覺音說:“現在留存的經典爲僧伽羅語,我正要去斯裏蘭卡把那些經文譯翻成摩揭陀語(巴利)。”佛授答:“大德!我已經去過斯裏蘭卡,目的也是如此。但我住了不久,工作沒有完成。”當他們談話間,兩船相去漸遠,說話聽不到了。
另外,在他們相遇時,佛授曾請求覺音送一部叁藏的“注釋”到印度給他,覺音也答應了他的請求。後來佛授將覺音的注釋著成綱要,如《入阿毗達磨論》,及《戒律抉擇》等。佛授是從南印度朱羅國優羅伽城(Uragapura)到斯裏蘭卡,在大寺研究佛學。他回印度後,住在一所婆羅門信奉大自在天的“委西奴陀沙”(Vidudasa)神廟時寫作,靠近迦吠利(Kaveri)河岸。
佛授的著作中,以《入阿毗達磨論》最爲傑出。雖然它是覺音論師《論藏注》的綱要,但是他並未依照覺音論題的次序。覺音所說的是:佛學最重要的是色、受、想、行、識五蘊。但佛授的《入阿毗達磨論》所計論的是:心、心所、色、涅槃四法。(1.G.P.Malalasekera:The Pali Literature of ceylon,第105-107頁。2.2500 years of Buddhism,第209-210頁。)
護法可能是南印度婆陀羅提他(Badaratittha)人。由于他常常提到覺音的著作,所以可知他是覺音以後的人。他的著作重要是在《小部》的注釋,那是在覺音時代沒有完成的工作。計有《自說注》、《如是語注》、《天宮事注》、《餓鬼事注》、《長老偈注》、《長老尼偈注》、《行藏注》,總名爲《勝義燈》(Paramattha-dipani)。他還著有《清淨道論疏》,名爲《勝義筐》(Para-matthamanjusa),此書並引用其他部派的經論和論師們的意見,如大衆部、斯國無畏山部,及《解脫道論》中的一段。在他著和的時代,可能也依據一些僧伽羅語佛典,及南印度的達羅比吒(Dravidian)土語佛典。在他另外一部《導論疏》(Netti-tika)裏說,是依法護《Dhamma-rakkhita》請求疏釋的,那時他住在那伽波多那(Nagapattana)一所佛寺中。也有說覺音以後,護法不只一人,而將數人的注釋及著作歸于他一人名字之下。(.G.P.Malalasekera:The Pail Literature of Ceylon ,第112-115頁。2.2500Years of Buddhism,第217頁。 )
第四節 部派佛教的成立與興衰(二)
本章第二節中,已敘述斯裏蘭卡僧團的分裂。初從大寺中分出無畏山寺派,至祗軒寺建成,南山寺海部帝須上座雖被迫還俗,但不久祗園寺的其他僧人,也發展成一獨立學派,後來就稱祗園寺派。可是在很短時間內,祗園寺派又回歸仰方廣部。
早期斯裏蘭卡佛教史,很少記載比丘僧團的情形,但有比丘尼僧團的存在是事實,如迦陵伽王後在尼僧伽團出家,甚至延至公元九、十世紀。然而尼僧團並不顯得發達和重要,是附屬于比丘僧團。這裏值得一提的。是中斯兩國比丘尼僧團的一段珍貴曆史。在我國道宣《行事鈔》中,曾提到劉宋元嘉十年(公元433),有僧伽跋摩致函揚州,當時正有師子國(斯裏蘭卡)先後來的兩批比丘尼。其先大約是元嘉六年(公元429)有余位比丘尼來到宋都建業(南京)景福寺。因不足十人無法傳授戒法:其後于元嘉十年又有鐵索羅(Devasara 或Tisarana)十一位比丘尼來華,爲中國建立了比丘尼僧團,當時有景福寺尼慧果、淨音求受比丘尼戒法。當時斯國十九位比丘尼住在一所禦封的尼寺中,爲了永遠紀念,寺名就稱“鐵薩羅寺”(鄧殿臣:《南傳佛教史簡編》,第33頁。中國佛教協會,1991年出版。)。中一《》大宋僧史略卷上敘“尼得戒由”(《大正藏》第54卷,第238頁b)說:“《薩婆多師資傳》雲:宋元嘉十一年(434)春,師子國鐵索羅等十人,于建康南林寺壇上,爲景福寺尼慧果、淨音等二衆中受或法事,十二日度叁百余人。此方尼于二部受戒,慧果爲始也。”從引《薩婆多師資傳》看,這些來華尼衆或屬于有部。
公元433年,南印度陀密羅族又侵入斯裏蘭卡,占職權耨羅陀城,有六人相繼稱王,達二十五年之久。斯國的文化、經濟、佛教遭受到很大的摧殘,人民很多逃難至南方羅诃那。
在印度陀密羅人侵入期間,有一位多學的比丘,爲了護教複國,舍戒還俗,而終于消滅陀密羅族人,恢複失地,登位爲界軍王(Dhatusena,公元460~478)。他是再造國家的英雄,爲人民謀福利,掘鑿井池,儲水灌溉田地。他熱心護持佛教,特別是對大寺派,建佛寺十八座,其他佛寺及水井池塘等還不計算在內;供養比丘,協助推廣佛法。他修理塔山上的庵婆他羅寺(Ambatthala-vihara),本欲供養大寺派,但此山自摩诃斯那王以來,即屬于無畏山寺法喜部,所以仍供養法喜部。界軍王鑄造了很多佛像、菩薩像及摩哂陀長老像,並舉行盛大的慶祝。(W.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 ,第99頁)按界軍王所造的菩薩像,斯國曆史上記述爲未來佛彌勒菩薩的巨像,這表示了彌勒思想的教義和宗派已傳入斯國。(《錫蘭島的佛教》(載《日本讀書協會會報》No.259期)第111頁。)
界軍王有兩個兒子,大王子迦葉一世(Kassapa Ⅰ),次王子目犍連一世(Moggallana Ⅰ)。但大王子不得父王的歡心,于是他謀殺了父王篡位(公元478~496)。目犍連一世怕生命危險,就逃去印度。迦葉王一世曾擴建一自在沙門寺(Issarasamamarama)供養大寺上座部,但遭拒絕,于是乃托付供養一尊佛像,又建一寺供養法喜部。
迦葉一世時,在阿耨羅陀東南約叁十信哩的悉耆利耶(Sigiriya)山上開鑿了六個石窟,留存下斯裏蘭卡最精美的壁畫。現在保存的有四窟,特別是編號A和B的兩窟最爲完好。其中多幅描繪天女散花的連續壁畫,壯觀美麗,足可與印度著名的阿旃多(Ajanta)第十六窟壁畫媲美。(1.《印度的佛教》(講座佛教Ⅲ),第233頁。2.《印度南海的佛教美術,第164-165頁》。)
全國人民和佛教徒,甚至尼乾子外道,都不歡喜迦葉一世弑父篡位的行爲,因此次王子目犍連一世得有機會
,從印度返國,戰勝迦葉一世而登位(公元496~513)。目犍連一世對各派佛教都尊重,一視同仁。他訪問大寺和無畏山寺,至大寺時,曾受到僧團列隊熱烈的歡迎。(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100頁)
目犍連一世在位時,從印度獲得珍貴的佛發供養。原有印度一王族青年,名叫屍羅迦羅(Silakala),逃至佛陀伽耶一寺(可能是斯裏蘭佛寺)出家爲比丘,但有一奇特的法名爲“庵婆沙彌”(Ambasamanera)。之後他將佛發帶至斯裏蘭卡,舉行了盛大的慶祝,佛發供奉在一佛堂的寶盒中。後來他舍戒還俗了,得到目犍連一世的封爵,並遂與王妹結婚。(W.Rahual: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100-101頁。)
此後內政發生紛拔約十年。至屍羅迦羅王(公元524~537,曾作比丘),分布全國“禁殺”,並建醫院多所。他在位的第二年,有一青年商人叫波羅那(Purna),去印度迦屍國(Kasi,今貝那拉斯Benares)貿易,回斯國時帶了一部《法界論》(Dharmadhatu)典籍。屍羅迦王過去在印度被放逐時,可能信仰大乘佛教,當他與青年商人聯絡後,獲得這部曲籍,對它有崇高的敬仰,把它珍藏在王宮一室中,並且每年在祗園寺展覽讓人民禮敬。展覽時期,當時住在祗園寺南山派的海部有些比丘們不願參加,而無畏山寺派邀請他們出席參加,頌揚這部《法界論》的典籍。至于大地派的僧俗信衆,則拒絕參加。(W.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101-102頁。)
公元六世紀末,印度因明學很發達,流行公開辯論,當時佛教因明學者以陳那和法稱最有權威。在斯裏蘭卡最勝菩提一世時期(Aggabodhi Ⅰ,公元568~601),有一位印度…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