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明護(Jotipala)上座至斯裏蘭卡,在民衆之前與方廣部舉行辯論大會。代表方廣部辯論的是陀他婆提(Dathapabhuti,官職爲Adipada,與方廣部關系很親密,結果辯論失敗,要怒打明護上座。明護上座立刻受到國王的保護。據《部集論》(Nikaya-sangraha)記載,自明護辯勝方廣部後,信仰方廣部、無畏山派、祈園寺派的人就漸減少,而歸信在大寺派之下。
最勝菩提二世(Aggabodhi Ⅱ,公元601~611)對方廣部的辯輸,覺得不滿,因此特別護持無畏山及祗園兩派,超過對大寺派的護持,王後也一樣。他曾建竹林精舍(Veluvihara)供養海部。
此王在位時,印度的迦陵伽國發生政治不安。國王逃至斯裏蘭卡,然後跟隨明護上座出家。與他同逃的王後和大臣,之後也出家。他們都得到斯裏蘭卡王的護持。逃亡的國王出家後,最後也圓寂在斯國。
目犍連叁世(Moggallana Ⅲ,公元611~617)時,獎勵學者,協助佛教推行教義的弘揚。斯國佛教在此王時斯,國王首次舉行向僧團供養功德衣(Kathina)儀式,而相傳至今。
屍羅迷伽王(Silameghavanna,公元617~626年,無畏山寺發生極大的不幸:有一位住僧菩提(Bodhi)到田王面前,說有很多比丘不守律法,請求國王協助依律製止。國王就授權菩提比丘審理此事。但是那些惡戒比丘,爲了平息事情,就合謀殺死菩提比丘。國王知道後非常盛怒。認爲這些比丘觸犯刑事,遂命令捉來還俗,切斷手臂,並將他們監禁起來;更驅逐一百個比丘出境。然後他協助整理佛教,恢複僧團的清淨,並請求大寺派與無畏山寺派和合團結誦戒,但遭大寺派的拒絕。(W.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 第104-105頁。)
之後,斯裏蘭卡發生七年多的內戰,各處佛寺佛塔愛到很多損毀。因爲戰爭物資的需要,僧團財産、金佛像、各種有價之物,都被取下次,大寺和無畏山寺亦難幸免。
公元629年,我國高僧玄奘大師赴印度求法,645年歸國,曾撰《大唐西域記》,卷十一記載斯裏蘭卡佛教說:“……分成二部:一曰摩诃毗诃羅住部(大寺派),斥大乘習小乘;二曰職權跋耶祗厘住部(無畏山寺派),學兼二乘,弘演叁藏,僧徒乃戒行貞潔,定慧凝明,儀範可師濟濟也。”其中也曾提到佛牙精舍及金佛像之事。(《大唐西域記》卷11,(《大正藏》第51卷,第924頁。))
到迦葉二世(Kassapa Ⅱ,公元641~650)時,命修複過去所毀佛寺,派人至各處弘法,編著經典綱要。這時僧人及佛教徒已漸漸開始風行研究阿毗達磨太論藏注釋。
到馱都波帝須二開展(Dathopatissa Ⅱ,公元650~658)時,他要建一分佛寺供養無畏山寺派,但大寺派不同意,理由是建寺的寺址,屬于大寺界內。而國王一定要依計劃建築,大寺僧衆非常不滿,就用“覆缽”的方式對待國王。按《小品》(Culavgga)記載,俗人有八事對佛教不利,犯其中任何一項,僧人即可實行覆體,八事是:破僧利益、危害僧團、逐僧離寺、謗比丘、破僧和合、傍佛、謗法、謗僧。《大史》也提及,當比丘出外托缽時,仍與平時一樣缽口朝上,但至對佛教不利之人前,立刻覆缽(缽口朝下),表示僧人從這家接受供養,也就是對俗人采取一種靜默的抗議。大寺派僧人這樣做,馱都波帝須二世就停止了建造佛寺供養無畏山寺。(C.Dipayaksorn:《偈蘭佛教史》第117-118頁。)
最勝菩提四世(Aggabodhi Ⅵ,公元658~674)繼兄爲王後,因受到一位馱他屍婆(Datha-siva)上座的引導,建議補償過去國王破壞佛教的各種損失,于是護持大寺、無畏山寺、祗園寺,並供養一千家稅益予以上叁寺,人民也以國王爲楷模,護持佛教。王後也建尼寺供養尼僧團,並供養一切應用之物。國王又公布法令全國禁殺。在最勝菩提四世時,佛教首次有《守護經》文(Paritta)念誦的儀式。《守護經》文,是從《中部》、《增一部》等經選出的經集,集有《叁寶經》、《五蘊護經》、《孔雀護經》、《阿噬囊胝護經》、《幡幢護經》《央崛摩羅護經》、《吉祥經》、《慈悲經》八種,都是很短的經文。這些是爲消除疾病和災難儀式時念誦的,至今已經普遍爲南傳佛教徒所念誦。(1.W.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 ,第107頁。2.《錫蘭佛教史》(泰文)第119-120頁。)
唐高宗年間(公元650~683),斯國送來梵文《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至憲宗時譯出。公元662年,西蜀會甯在诃陵國遇見來自斯國的智嚴攜來《涅槃經》。
公元八世紀實,南印度的金剛智(公元669~714)來中國開創密宗,在他未來中國前,並將密宗輸入斯裏蘭卡。他的弟不空(具稱不空金剛公元705~774,公元720年抵洛陽)曾從中國帶領弟子二十七人,經廣州坐船回印度遊曆,船達斯裏蘭卡,往佛牙精舍禮拜,受到國王屍羅邊伽(Silameghavanna)的厚遇,從普賢(一說龍智阿阇者梨學十八會金剛頂瑜伽,並獲得《大毗盧遮那大悲胎藏十萬頌》、《五部灌頂》真言秘典、經論梵夾五百余部。又蒙指授諸尊密空叁藏遊斯國的事,斯國佛教史上未有記載,但從修習密法及獲得諸密典看來,可見印度密宗已傳進斯國並盛行(《宋高僧傳》卷1不空傳(《大正藏》,第50卷,第712頁)。又望月《佛教大辭典》4385頁及《年表》169頁。考《大史》及近代人所撰斯蘭卡佛教史,屍羅迷伽王,即是Silameghavanna,爲公元617-666年在位。而公元742-746年間,應是最勝菩提六世(Agga-bodhiⅥ,公元711~766)在位。)(到斯那王一世時始有記載)。
在阿耨羅陀的廢墟中,曾發現同一時期的刻有僧伽羅文和梵文真言的銅片。在斯國各地出土的觀音像,在南方婆利伽摩(Valigama)地方的石壁上,所刻的大乘菩薩像等,都可證明密宗信仰的流行。
從此以後,斯裏蘭卡佛教約百年間,未發生任何重大事情。多數國王熱心護持佛法,並有數位提倡禁殺放生。其中有一位叫郁陀耶一世(Udaya Ⅰ,公元792-797),曾建寺供養比丘尼。
到斯那一世(Sena Ⅰ,公元831-851時,印度有一位“金剛山派”(Vajarparvata)的僧人,到達斯裏蘭卡宣揚“金剛部”(Vajiriyavada),或稱“金剛乘”(Vajra-Yana),住在無畏山寺派的毗藍拘羅寺(Virankuravihara)。所傳授的以《寶經》(Ratana-sutta)爲主,並以種種密咒演示靈驗和秘密不思方。此派在斯裏蘭卡的流傳,多數爲一般愚民信仰,知識分子很少信奉。(《印度的佛教》(講座佛教Ⅲ),第237頁。依《部集論》說,當時傳入斯國的密教屬左道派,有墮落傾向。後有“糞掃衣部”起來對抗。)
在此王時期,印度的波陀耶國(Pandya)國王帶領大軍入侵斯裏蘭卡,搶劫王宮、各地城市和各處佛寺,並運走有價值財物,包括金佛像等。這使得一千二百多年的古都阿耨羅陀城,斯裏蘭卡立國以來的政治、文化、經濟及傳播佛教的中心,遭到徹底的破壞,過去光輝盡失。于是國王命令遷都至布盧那噜伐(Polonnaruva,在斯國東部)。至此以後,古都阿耨羅陀不再是重鎮,甚至被廢棄而荒蕪了。(W.Rahula:History of uddhism in Ceylon ,第109頁,Polonnaruva爲僧伽羅語,巴利語爲Pulatth.)
斯那王二世(Sena Ⅱ,公元851-885)時,曾舉軍征討波陀耶國,戰勝後,重立一波陀耶王子爲王,然後取回過去所損失的財寶。斯那王二世曾施財修建多所佛寺,鑄造很多佛像、菩薩像,刻《叁寶經》于金片上。這些菩薩像,已表示當時“金剛部”密宗勢力的存在。
斯那王二世在位第二十年,無畏山寺派中有一群比丘稱“糞掃衣部”(Pamsukulika),從無畏山寺派分裂出來成爲獨立一部。國王曾協助叁派僧團清淨和合,但此糞掃衣部不願合作。依斯國佛教文獻記載,此糞掃衣部,原是無畏山寺派,在無畏山寺派中成立部派,至此是已約二百年,主張佛教實踐嚴謹的戒律生活。
後來斯裏蘭卡佛教與印度教之間,兩教關系更逐漸密切。因此斯那王二世,曾放珍珠在金瓶中,金瓶上再放一粒有價值的寶石,施舍給一千個受供的婆羅門,他同時供給婆羅門黃金和衣飾,也曾參加婆羅門盛大的慶典儀式。
自古都衰落被荒廢後,佛教的勢力在阿耨羅陀城,再也無法振興,無法恢複爲佛教聖地,就是曾爲佛教中心的青銅殿,也只住著叁十二位比丘。(W.Rahula:History of uddhism in Ceylon ,第110-111頁。)
第五章 公元十至十五世紀的佛教
作者:淨海
(公元912~1504年)
斯裏蘭卡自斯那王一世在位時,受到外寇波陀耶國侵襲洗劫,都城遭毀被棄,自遷都至布盧那噜伐後,國家就一直陷入紊亂不安之中,佛教也受到很大的影響。
斯那五二世,雖然能戰勝並逐走敵人,也熱心佛教,但常常爲了戰爭,無法多注意佛教事業,而且在他之後的繼承者,又大多無能。至迦葉王五世(Kassapa V,爲斯那王第二子,公元912~929),佛教情況略爲好轉一段時期。僧人曾將《法句》的精要,從巴利翻譯成僧伽羅語。迦葉王五世時,印度的波陀耶國與朱羅…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