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南传佛教史▪P9

  ..续本文上一页明护(Jotipala)上座至斯里兰卡,在民众之前与方广部举行辩论大会。代表方广部辩论的是陀他婆提(Dathapabhuti,官职为Adipada,与方广部关系很亲密,结果辩论失败,要怒打明护上座。明护上座立刻受到国王的保护。据《部集论》(Nikaya-sangraha)记载,自明护辩胜方广部后,信仰方广部、无畏山派、祈园寺派的人就渐减少,而归信在大寺派之下。

  最胜菩提二世(Aggabodhi Ⅱ,公元601~611)对方广部的辩输,觉得不满,因此特别护持无畏山及祗园两派,超过对大寺派的护持,王后也一样。他曾建竹林精舍(Veluvihara)供养海部。

  此王在位时,印度的迦陵伽国发生政治不安。国王逃至斯里兰卡,然后跟随明护上座出家。与他同逃的王后和大臣,之后也出家。他们都得到斯里兰卡王的护持。逃亡的国王出家后,最后也圆寂在斯国。

  目犍连三世(Moggallana Ⅲ,公元611~617)时,奖励学者,协助佛教推行教义的弘扬。斯国佛教在此王时斯,国王首次举行向僧团供养功德衣(Kathina)仪式,而相传至今。

  尸罗迷伽王(Silameghavanna,公元617~626年,无畏山寺发生极大的不幸:有一位住僧菩提(Bodhi)到田王面前,说有很多比丘不守律法,请求国王协助依律制止。国王就授权菩提比丘审理此事。但是那些恶戒比丘,为了平息事情,就合谋杀死菩提比丘。国王知道后非常盛怒。认为这些比丘触犯刑事,遂命令捉来还俗,切断手臂,并将他们监禁起来;更驱逐一百个比丘出境。然后他协助整理佛教,恢复僧团的清净,并请求大寺派与无畏山寺派和合团结诵戒,但遭大寺派的拒绝。(W.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 第104-105页。)

  之后,斯里兰卡发生七年多的内战,各处佛寺佛塔爱到很多损毁。因为战争物资的需要,僧团财产、金佛像、各种有价之物,都被取下次,大寺和无畏山寺亦难幸免。

  公元629年,我国高僧玄奘大师赴印度求法,645年归国,曾撰《大唐西域记》,卷十一记载斯里兰卡佛教说:“……分成二部:一曰摩诃毗诃罗住部(大寺派),斥大乘习小乘;二曰职权跋耶祗厘住部(无畏山寺派),学兼二乘,弘演三藏,僧徒乃戒行贞洁,定慧凝明,仪范可师济济也。”其中也曾提到佛牙精舍及金佛像之事。(《大唐西域记》卷11,(《大正藏》第51卷,第924页。))

  到迦叶二世(Kassapa Ⅱ,公元641~650)时,命修复过去所毁佛寺,派人至各处弘法,编著经典纲要。这时僧人及佛教徒已渐渐开始风行研究阿毗达磨太论藏注释。

  到驮都波帝须二开展(Dathopatissa Ⅱ,公元650~658)时,他要建一分佛寺供养无畏山寺派,但大寺派不同意,理由是建寺的寺址,属于大寺界内。而国王一定要依计划建筑,大寺僧众非常不满,就用“覆钵”的方式对待国王。按《小品》(Culavgga)记载,俗人有八事对佛教不利,犯其中任何一项,僧人即可实行覆体,八事是:破僧利益、危害僧团、逐僧离寺、谤比丘、破僧和合、傍佛、谤法、谤僧。《大史》也提及,当比丘出外托钵时,仍与平时一样钵口朝上,但至对佛教不利之人前,立刻覆钵(钵口朝下),表示僧人从这家接受供养,也就是对俗人采取一种静默的抗议。大寺派僧人这样做,驮都波帝须二世就停止了建造佛寺供养无畏山寺。(C.Dipayaksorn:《偈兰佛教史》第117-118页。)

  最胜菩提四世(Aggabodhi Ⅵ,公元658~674)继兄为王后,因受到一位驮他尸婆(Datha-siva)上座的引导,建议补偿过去国王破坏佛教的各种损失,于是护持大寺、无畏山寺、祗园寺,并供养一千家税益予以上三寺,人民也以国王为楷模,护持佛教。王后也建尼寺供养尼僧团,并供养一切应用之物。国王又公布法令全国禁杀。在最胜菩提四世时,佛教首次有《守护经》文(Paritta)念诵的仪式。《守护经》文,是从《中部》、《增一部》等经选出的经集,集有《三宝经》、《五蕴护经》、《孔雀护经》、《阿噬囊胝护经》、《幡幢护经》《央崛摩罗护经》、《吉祥经》、《慈悲经》八种,都是很短的经文。这些是为消除疾病和灾难仪式时念诵的,至今已经普遍为南传佛教徒所念诵。(1.W.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 ,第107页。2.《锡兰佛教史》(泰文)第119-120页。)

  唐高宗年间(公元650~683),斯国送来梵文《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至宪宗时译出。公元662年,西蜀会宁在诃陵国遇见来自斯国的智严携来《涅槃经》。

  公元八世纪实,南印度的金刚智(公元669~714)来中国开创密宗,在他未来中国前,并将密宗输入斯里兰卡。他的弟不空(具称不空金刚公元705~774,公元720年抵洛阳)曾从中国带领弟子二十七人,经广州坐船回印度游历,船达斯里兰卡,往佛牙精舍礼拜,受到国王尸罗边伽(Silameghavanna)的厚遇,从普贤(一说龙智阿阇者梨学十八会金刚顶瑜伽,并获得《大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十万颂》、《五部灌顶》真言秘典、经论梵夹五百余部。又蒙指授诸尊密空三藏游斯国的事,斯国佛教史上未有记载,但从修习密法及获得诸密典看来,可见印度密宗已传进斯国并盛行(《宋高僧传》卷1不空传(《大正藏》,第50卷,第712页)。又望月《佛教大辞典》4385页及《年表》169页。考《大史》及近代人所撰斯兰卡佛教史,尸罗迷伽王,即是Silameghavanna,为公元617-666年在位。而公元742-746年间,应是最胜菩提六世(Agga-bodhiⅥ,公元711~766)在位。)(到斯那王一世时始有记载)。

  在阿耨罗陀的废墟中,曾发现同一时期的刻有僧伽罗文和梵文真言的铜片。在斯国各地出土的观音像,在南方婆利伽摩(Valigama)地方的石壁上,所刻的大乘菩萨像等,都可证明密宗信仰的流行。

  从此以后,斯里兰卡佛教约百年间,未发生任何重大事情。多数国王热心护持佛法,并有数位提倡禁杀放生。其中有一位叫郁陀耶一世(Udaya Ⅰ,公元792-797),曾建寺供养比丘尼。

  到斯那一世(Sena Ⅰ,公元831-851时,印度有一位“金刚山派”(Vajarparvata)的僧人,到达斯里兰卡宣扬“金刚部”(Vajiriyavada),或称“金刚乘”(Vajra-Yana),住在无畏山寺派的毗蓝拘罗寺(Virankuravihara)。所传授的以《宝经》(Ratana-sutta)为主,并以种种密咒演示灵验和秘密不思方。此派在斯里兰卡的流传,多数为一般愚民信仰,知识分子很少信奉。(《印度的佛教》(讲座佛教Ⅲ),第237页。依《部集论》说,当时传入斯国的密教属左道派,有堕落倾向。后有“粪扫衣部”起来对抗。)

  在此王时期,印度的波陀耶国(Pandya)国王带领大军入侵斯里兰卡,抢劫王宫、各地城市和各处佛寺,并运走有价值财物,包括金佛像等。这使得一千二百多年的古都阿耨罗陀城,斯里兰卡立国以来的政治、文化、经济及传播佛教的中心,遭到彻底的破坏,过去光辉尽失。于是国王命令迁都至布卢那噜伐(Polonnaruva,在斯国东部)。至此以后,古都阿耨罗陀不再是重镇,甚至被废弃而荒芜了。(W.Rahula:History of uddhism in Ceylon ,第109页,Polonnaruva为僧伽罗语,巴利语为Pulatth.)

  斯那王二世(Sena Ⅱ,公元851-885)时,曾举军征讨波陀耶国,战胜后,重立一波陀耶王子为王,然后取回过去所损失的财宝。斯那王二世曾施财修建多所佛寺,铸造很多佛像、菩萨像,刻《三宝经》于金片上。这些菩萨像,已表示当时“金刚部”密宗势力的存在。

  斯那王二世在位第二十年,无畏山寺派中有一群比丘称“粪扫衣部”(Pamsukulika),从无畏山寺派分裂出来成为独立一部。国王曾协助三派僧团清净和合,但此粪扫衣部不愿合作。依斯国佛教文献记载,此粪扫衣部,原是无畏山寺派,在无畏山寺派中成立部派,至此是已约二百年,主张佛教实践严谨的戒律生活。

  后来斯里兰卡佛教与印度教之间,两教关系更逐渐密切。因此斯那王二世,曾放珍珠在金瓶中,金瓶上再放一粒有价值的宝石,施舍给一千个受供的婆罗门,他同时供给婆罗门黄金和衣饰,也曾参加婆罗门盛大的庆典仪式。

  自古都衰落被荒废后,佛教的势力在阿耨罗陀城,再也无法振兴,无法恢复为佛教圣地,就是曾为佛教中心的青铜殿,也只住着三十二位比丘。(W.Rahula:History of uddhism in Ceylon ,第110-111页。)

  第五章 公元十至十五世纪的佛教

  作者:净海

  (公元912~1504年)

  斯里兰卡自斯那王一世在位时,受到外寇波陀耶国侵袭洗劫,都城遭毁被弃,自迁都至布卢那噜伐后,国家就一直陷入紊乱不安之中,佛教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斯那五二世,虽然能战胜并逐走敌人,也热心佛教,但常常为了战争,无法多注意佛教事业,而且在他之后的继承者,又大多无能。至迦叶王五世(Kassapa V,为斯那王第二子,公元912~929),佛教情况略为好转一段时期。僧人曾将《法句》的精要,从巴利翻译成僧伽罗语。迦叶王五世时,印度的波陀耶国与朱罗…

《南传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