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Parivena),开始进行全部圣典的僧伽罗语翻译为巴利文,以及各种巴利文注释的工作。这是约在公元412年前后的事。在斯国佛教史上称“第六次结集”,即“斯里兰卡佛教第三次结集”。
关于斯里兰卡上座部三藏、注释、义疏等,将另作巴利文献介绍,此节从略。觉音完成他的伟大工作后,回到他的祖国印度礼拜圣菩提树。至于他在什么地方涅槃,没有人知道。以及在涅槃前,他如何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日子,也有不同的传说,亦如他的出生一样。不过我们应超越这种传记上的观念,而注重他对巴利文献的研究和贡献,是永远光辉不朽的。(2500 Years of Buddhism ,第211-213页。)
在这里应该再介绍与觉音同时代的大寺的两位杰出论师,即是佛授(Buddhadatta)和护法(Dhamma-pala)。前者为觉音的《论藏注》作纲要,后者继续完成觉音注释三藏未完成的部分。
佛授与觉音是同时代的人,但是他先到斯里兰卡。依《觉音的出生》(Buddhaghosupapatti)一书记述说,觉音去斯国时,佛授在斯国已经受完教育,正返回印度,恰巧觉音也正去斯里兰卡,两人在途中隔船相见,互返回印度,恰巧觉音也正去斯里兰卡,两人在途中隔船相见,互相问好后,觉音说:“现在留存的经典为僧伽罗语,我正要去斯里兰卡把那些经文译翻成摩揭陀语(巴利)。”佛授答:“大德!我已经去过斯里兰卡,目的也是如此。但我住了不久,工作没有完成。”当他们谈话间,两船相去渐远,说话听不到了。
另外,在他们相遇时,佛授曾请求觉音送一部三藏的“注释”到印度给他,觉音也答应了他的请求。后来佛授将觉音的注释著成纲要,如《入阿毗达磨论》,及《戒律抉择》等。佛授是从南印度朱罗国优罗伽城(Uragapura)到斯里兰卡,在大寺研究佛学。他回印度后,住在一所婆罗门信奉大自在天的“委西奴陀沙”(Vidudasa)神庙时写作,靠近迦吠利(Kaveri)河岸。
佛授的著作中,以《入阿毗达磨论》最为杰出。虽然它是觉音论师《论藏注》的纲要,但是他并未依照觉音论题的次序。觉音所说的是:佛学最重要的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但佛授的《入阿毗达磨论》所计论的是:心、心所、色、涅槃四法。(1.G.P.Malalasekera:The Pali Literature of ceylon,第105-107页。2.2500 years of Buddhism,第209-210页。)
护法可能是南印度婆陀罗提他(Badaratittha)人。由于他常常提到觉音的著作,所以可知他是觉音以后的人。他的著作重要是在《小部》的注释,那是在觉音时代没有完成的工作。计有《自说注》、《如是语注》、《天宫事注》、《饿鬼事注》、《长老偈注》、《长老尼偈注》、《行藏注》,总名为《胜义灯》(Paramattha-dipani)。他还著有《清净道论疏》,名为《胜义筐》(Para-matthamanjusa),此书并引用其他部派的经论和论师们的意见,如大众部、斯国无畏山部,及《解脱道论》中的一段。在他著和的时代,可能也依据一些僧伽罗语佛典,及南印度的达罗比吒(Dravidian)土语佛典。在他另外一部《导论疏》(Netti-tika)里说,是依法护《Dhamma-rakkhita》请求疏释的,那时他住在那伽波多那(Nagapattana)一所佛寺中。也有说觉音以后,护法不只一人,而将数人的注释及著作归于他一人名字之下。(.G.P.Malalasekera:The Pail Literature of Ceylon ,第112-115页。2.2500Years of Buddhism,第217页。 )
第四节 部派佛教的成立与兴衰(二)
本章第二节中,已叙述斯里兰卡僧团的分裂。初从大寺中分出无畏山寺派,至祗轩寺建成,南山寺海部帝须上座虽被迫还俗,但不久祗园寺的其他僧人,也发展成一独立学派,后来就称祗园寺派。可是在很短时间内,祗园寺派又回归仰方广部。
早期斯里兰卡佛教史,很少记载比丘僧团的情形,但有比丘尼僧团的存在是事实,如迦陵伽王后在尼僧伽团出家,甚至延至公元九、十世纪。然而尼僧团并不显得发达和重要,是附属于比丘僧团。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中斯两国比丘尼僧团的一段珍贵历史。在我国道宣《行事钞》中,曾提到刘宋元嘉十年(公元433),有僧伽跋摩致函扬州,当时正有师子国(斯里兰卡)先后来的两批比丘尼。其先大约是元嘉六年(公元429)有余位比丘尼来到宋都建业(南京)景福寺。因不足十人无法传授戒法:其后于元嘉十年又有铁索罗(Devasara 或Tisarana)十一位比丘尼来华,为中国建立了比丘尼僧团,当时有景福寺尼慧果、净音求受比丘尼戒法。当时斯国十九位比丘尼住在一所御封的尼寺中,为了永远纪念,寺名就称“铁萨罗寺”(邓殿臣:《南传佛教史简编》,第33页。中国佛教协会,1991年出版。)。中一《》大宋僧史略卷上叙“尼得戒由”(《大正藏》第54卷,第238页b)说:“《萨婆多师资传》云:宋元嘉十一年(434)春,师子国铁索罗等十人,于建康南林寺坛上,为景福寺尼慧果、净音等二众中受或法事,十二日度三百余人。此方尼于二部受戒,慧果为始也。”从引《萨婆多师资传》看,这些来华尼众或属于有部。
公元433年,南印度陀密罗族又侵入斯里兰卡,占职权耨罗陀城,有六人相继称王,达二十五年之久。斯国的文化、经济、佛教遭受到很大的摧残,人民很多逃难至南方罗诃那。
在印度陀密罗人侵入期间,有一位多学的比丘,为了护教复国,舍戒还俗,而终于消灭陀密罗族人,恢复失地,登位为界军王(Dhatusena,公元460~478)。他是再造国家的英雄,为人民谋福利,掘凿井池,储水灌溉田地。他热心护持佛教,特别是对大寺派,建佛寺十八座,其他佛寺及水井池塘等还不计算在内;供养比丘,协助推广佛法。他修理塔山上的庵婆他罗寺(Ambatthala-vihara),本欲供养大寺派,但此山自摩诃斯那王以来,即属于无畏山寺法喜部,所以仍供养法喜部。界军王铸造了很多佛像、菩萨像及摩哂陀长老像,并举行盛大的庆祝。(W.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 ,第99页)按界军王所造的菩萨像,斯国历史上记述为未来佛弥勒菩萨的巨像,这表示了弥勒思想的教义和宗派已传入斯国。(《锡兰岛的佛教》(载《日本读书协会会报》No.259期)第111页。)
界军王有两个儿子,大王子迦叶一世(Kassapa Ⅰ),次王子目犍连一世(Moggallana Ⅰ)。但大王子不得父王的欢心,于是他谋杀了父王篡位(公元478~496)。目犍连一世怕生命危险,就逃去印度。迦叶王一世曾扩建一自在沙门寺(Issarasamamarama)供养大寺上座部,但遭拒绝,于是乃托付供养一尊佛像,又建一寺供养法喜部。
迦叶一世时,在阿耨罗陀东南约三十信哩的悉耆利耶(Sigiriya)山上开凿了六个石窟,留存下斯里兰卡最精美的壁画。现在保存的有四窟,特别是编号A和B的两窟最为完好。其中多幅描绘天女散花的连续壁画,壮观美丽,足可与印度著名的阿旃多(Ajanta)第十六窟壁画媲美。(1.《印度的佛教》(讲座佛教Ⅲ),第233页。2.《印度南海的佛教美术,第164-165页》。)
全国人民和佛教徒,甚至尼乾子外道,都不欢喜迦叶一世弑父篡位的行为,因此次王子目犍连一世得有机会
,从印度返国,战胜迦叶一世而登位(公元496~513)。目犍连一世对各派佛教都尊重,一视同仁。他访问大寺和无畏山寺,至大寺时,曾受到僧团列队热烈的欢迎。(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100页)
目犍连一世在位时,从印度获得珍贵的佛发供养。原有印度一王族青年,名叫尸罗迦罗(Silakala),逃至佛陀伽耶一寺(可能是斯里兰佛寺)出家为比丘,但有一奇特的法名为“庵婆沙弥”(Ambasamanera)。之后他将佛发带至斯里兰卡,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佛发供奉在一佛堂的宝盒中。后来他舍戒还俗了,得到目犍连一世的封爵,并遂与王妹结婚。(W.Rahual: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100-101页。)
此后内政发生纷拔约十年。至尸罗迦罗王(公元524~537,曾作比丘),分布全国“禁杀”,并建医院多所。他在位的第二年,有一青年商人叫波罗那(Purna),去印度迦尸国(Kasi,今贝那拉斯Benares)贸易,回斯国时带了一部《法界论》(Dharmadhatu)典籍。尸罗迦王过去在印度被放逐时,可能信仰大乘佛教,当他与青年商人联络后,获得这部曲籍,对它有崇高的敬仰,把它珍藏在王宫一室中,并且每年在祗园寺展览让人民礼敬。展览时期,当时住在祗园寺南山派的海部有些比丘们不愿参加,而无畏山寺派邀请他们出席参加,颂扬这部《法界论》的典籍。至于大地派的僧俗信众,则拒绝参加。(W.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101-102页。)
公元六世纪末,印度因明学很发达,流行公开辩论,当时佛教因明学者以陈那和法称最有权威。在斯里兰卡最胜菩提一世时期(Aggabodhi Ⅰ,公元568~601),有一位印度…
《南传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