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佛教史▪P10

  ..續本文上一頁族人發生戰爭,波陀耶國戰敗,就請求斯裏蘭卡相助,結果仍未成功。但至此以後,斯國好幾代國王,常與朱羅族人戰爭;即使平常不戰爭,爲了保衛國家,也常在備戰中。那時有外敵朱羅族、內敵有陀密羅(在斯國北部),國王常常遷都。佛教就更加衰弱了。(C.Dipayaksom:《錫蘭佛教史》(泰文),第126-127頁。)。

  到摩哂陀五世(Mahinda V,公元1001~1037),命遷都阿耨羅陀城,並雇傭密羅族人爲軍。維持治安。僅十二年,盜賊生起。由于國庫完全空虛,無法支發薪金,陀密羅族雇兵就起來叛變,國王逃至南方羅诃那。陀密羅族雇兵和叛變的斯國僧伽羅族人領袖,共同治理阿耨羅陀和布盧那噜伐,曆經二十四年。

  斯裏蘭卡國家和佛教更不幸的是,當朱羅國羅阇一世(Rajaraja Ⅰ公元985~1012)知道斯裏蘭卡發生變亂,立刻就出兵攻打羅诃那。摩哂陀五世和王後被虜(公元1017),被放逐至朱羅國十二年而死。如此朱羅國人就改布盧那噜伐城爲“阇那他城”(Jananata-Puri),統治達五十叁年。(C.Dipayaksorn:《錫蘭佛教史》,第128~129頁。)

  斯裏蘭卡原就有婆羅門教勢力存在,朱羅國人信仰婆羅門教(斯國北部的陀密羅族人也信仰婆羅門教),他們統治斯裏蘭卡後,大力宣傳婆羅門教,而斯國佛教徒力量薄弱,因此,婆羅門教最後在斯裏蘭卡取代佛教。雖然婆羅門教徒表面上沒有壓迫佛教,但佛教徒在自身衰弱和政治形勢下已無國振興。向來信仰佛教的斯國人民,很多人爲了工作生計,或爲脫離災難,就改信婆羅門教,所以在不少佛寺附近,造了很多神廟及神像。(同上,第131-132頁。)

  婆羅門教的勢力很大,因而影響到佛教徒的心理,他們不但沒有對佛像虔誠的禮敬,反而是轉去禮拜各種神像和天神。他們所信奉的重要神中有保護神毗溫婆、美麗女神(Laks保護神之妻)、凶惡女神(miKali破壞神之妻)、羅摩神(Rrama)等。

  斯裏蘭卡人雖然在外力和婆羅門教的統治之下,但是愛國家和愛佛教的熱血並沒有幹涸。曾有不少斯國地方領袖,起來反抗朱羅國人,但都失敗犧牲了。最後了一位英明領袖,由他集合各部首領,在公元1059年,先攻取南方羅诃那,以迦多羅伽摩(Kataragama)爲都城,即位稱毗舍耶婆诃一世(Vijayabahu Ⅰ公元1055~1114),最後完全戰勝朱羅國人,將他們驅逐出斯國。他遷都至布盧那噜伐,改的“阇那他城”爲“勝利王城”(Vijayaraajapura)。

  毗舍耶婆诃一世複興斯裏蘭卡後,並沒有忘記自己信仰的佛教。但因國家經過戰亂和外患多年,佛教衰微僧團人數急遽減少,尤其清淨的比丘已不到十人,這樣複興佛教,非常困難。因此國王就派遣使者至頃甸,與當時友好的緬甸王阿奴律陀(Anawrahta,公元1044~1077)協商,邀請緬甸僧人,至斯國弘揚佛教及傳授比丘戒法。依緬甸佛教史記載,阿奴律陀王時,緬甸僧人以孟族(Mon又稱Ramanna)僧人戒律最莊嚴。又《錫蘭宗派史》(The History of School,L.E.BLaze著)記載,斯國使者曾至緬甸阿拉幹(Arakan)的孟城。

  緬甸僧團到達後,即有很多斯國人出家。毗舍耶婆诃一世供養緬甸僧和斯國僧一切資用之物。國王又命令修複和興建多所佛寺,建築僧人研究法堂,恢複已經停止很久的佛教各種慶典。國王又常至佛寺聽法,獎勵優秀比丘。傳說比丘命令翻譯一些巴利經典爲伽羅語,建築叁藏及注釋院落供研究之用。另外供養僧團一個村莊,稅收作爲佛教基金。同時爲往聖足山禮拜佛足的人,建造息宿處。(C.Dipayaksorn:《錫蘭佛教史》,第134-138頁。)

  雖然敵人被驅逐了,佛教複興了,但婆羅門教在斯國的勢力仍然存在。白朗茲(Blaze)在《錫蘭宗派史》中說:“雖然國王(毗舍耶婆诃一世)盡力護持佛教,他還是不能截數據婆羅門教的信仰。各種神像仍被保護得很好,奉祭繼續存在。陀密羅族軍人仍爲斯裏蘭卡王雇用。”這可證明,此時佛教與婆羅門教是並存的。(同上,第138頁。)

  毗舍耶婆诃一世死後,佛教又再衰微下來。原因是他的繼承者都迷戀戰爭,國家陷于不安。佛教尤其不幸的,是遭到毗迦羅摩婆诃一世(Vikarmabahu Ⅰ,1121~1142)的迫害。他與佛教爲敵,起因由于過去僧人曾強力阻止他繼承王位,所以心懷仇恨。登位後,盡力破壞佛教,收回過去曆代國王對佛教施舍的財物,取走佛寺各種有價值的物品。僧人以國王非常不滿,就收藏佛舍利、佛牙、佛缽等送至南立羅诃那保護。國王知道後,就更用種種方法壓迫僧人,佛教受到更多的損失。(C.Dipayaksorn:《錫蘭佛教史》,第139~140頁。)

  佛教經過了二叁十年的劫難後,這時斯裏蘭卡又出了一位偉大英明的國王洛羅摩婆诃一世(arakrama-bahu Ⅰ公元1153~1186),他戰勝了政敵獲得王位。對外征服了朱羅,攻打緬甸而使朝南;對內整修治政,謀求富強,建築防壘。他建造灌湖泊一千個以上,(山本達郎編:《東南亞細嚴的宗教與政治》,第179頁。)拓開荒地,整理河道,充實國庫。他是一位英才而高傲的國王,極愛護人民,提倡複興佛教。波洛羅摩婆诃一世對佛教最大的貢獻,是使斯裏蘭卡佛教叁大宗派恢複團結。在《小史》中記載:“波洛羅摩婆诃大王,使大寺、無畏山寺、祗園寺叁派之間,團結一致,在曆史上首次結束了佛教叁大宗派已達十一世紀的爭論”。白朗茲也說:“公元1165年,波洛羅摩婆诃一世,曾促使叁派僧人舉和會議,但未達成和合意見,只是比以往互相友好而已”。(C.Dipayaksorn著:《錫蘭佛教史》,第141頁。)

  波洛羅摩婆诃一世在布盧那噜伐近王宮外,建造一圓形佛寺供養佛牙。另又建多怕佛寺,如祗園寺、楞伽提羅迦寺(Lankatilakavifhara)、伽羅圭(Galavihara)等。在阿耨羅陀城還整修了一部分佛寺,在都城建有“火葬場”。國王又造佛像,迦羅寺的石刻佛像,就是這時完成的。(同上,第142-143頁。)公元十一世紀斯國的佛教,這時候可算是最興盛的。另我鹵王還建了很多婆羅門教寺。

  明的波洛羅摩婆诃一世死後,斯裏蘭卡政治又陷于紊亂長達四十多年。先是國王無子,王孫毗舍耶婆诃二世(Vijayabahu Ⅱ)即位,他是有名學者,精通巴利文,與緬甸通好。便他僅在位一年,爲摩哂陀六世(Mahinda Ⅵ)所謀殺篡位。後來摩哂陀六世又爲迦陵伽族人末羅所殺,代替爲王(公元1187~1196)。末羅王曾命令修理和興建多處佛寺,如布盧那噜伐的藍科佛寺佛塔,重建佛牙寺,修理多婆羅(Tambulla)佛窟。在他以後聽繼承者,在位都很短,多數半年或一年多些。

  公元1215年,迦陵伽國的國王摩伽(Magha)帶了兩萬多士兵攻陷斯裏蘭卡。摩伽王信奉婆羅門教,所以各處佛寺佛塔遭到破壞,如金鬘塔(Suvannmalikacetiya)。因摩伽王不信佛教,斯國佛教徒淨重要的佛舍利等,運去秘密藏在斯國中部的摩耶羅多(Mayar-ata)。摩伽王又將斯國人的土地,獻給婆羅門教徒。

  摩伽王統治斯國二十一年(公元1215~1236),有斯國王子毗舍耶婆诃叁世(Vijayabahu Ⅲ)聯合各地起義首領,趕走摩伽王。從布盧那噜伐遷都至達婆提尼耶(Damba-deniya),因此時斯國北部被陀密羅族人占據立國,常愛到威脅。

  毗舍耶婆诃叁世在位四年,佛教在南方又再複興起來。國王命令僧人抄寫全部叁藏,促成叁派僧人停止對抗,召請紊亂期間逃難的僧人返國,修建各處佛寺,重新裝飾牙塔及佛缽座等。爲了鞏固佛教,國一曾召集僧人會議,計劃改革佛教。(C.Dipayaksorn:《錫蘭佛教史》第143-146頁。)

  王子波洛羅摩婆诃二世(Parkramabahu Ⅱ)多學且勇武,繼位(公元1240-1272)後趕走了陀密羅族人。他在位第十一年時,有爪(Java)王子旃陀婆那(Candrabhanu)舉兵攻打斯裏蘭卡,並期騙斯國人民說他也是佛教徒,結果戰敗,請求盤荼族(Pandu)和朱羅援助,最後還是被斯國軍隊擊退。

  國王除治好政治以外,曾命令叁派僧人研讀佛法、聲明文法、佛教文學等。此時期有法稱(Dharmakirti)上座,增訂《大史》,從摩诃斯那至波洛羅摩婆诃一世。另一位近摩伐奈羅村(Mavanella)一寺的住持著《花鬘供養》(Pujavali),敘說供佛之物,附有斯裏蘭卡略史。國王曾命令修建阿耨羅陀和布盧那噜伐破毀的佛寺。(C.Dipayaksonr:《錫蘭佛教史》,第147-148頁。)

  王在位叁十叁年,然後讓位給太子毗舍耶婆诃四世(Vijayabahu Ⅳ),但不久爲一位大將軍謀殺。波洛羅摩婆诃二世的弟弟婆吠奈迦婆诃一世(Bhuvenaikabahu Ⅰ)就在耶波诃伐(Yapahuwa)即位(公元1273~1284)。婆吠奈婆诃一世曾命令審訂巴利叁藏,重新抄寫分發全島佛寺研讀。不幸是後來印度陀密羅族又舉兵侵犯斯國,統治二十年中,提倡婆羅門教,造神像神廟,運走佛牙及佛教各種有價之物,將布盧那噜伐建築爲盤荼(Pandu)的形式。(C.Dipayaksonr:《錫蘭佛教史》,第150頁。盤荼(Pandu Pandava盤荼婆),是民族名。)

  波洛羅摩婆诃叁世(Para…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