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kramabahu Ⅲ,公元1302~1310)以和平方法,迎回佛牙供在布盧那噜伐。他對叁寶虔敬信仰,但不久爲婆吠奈迦婆诃二世(Bhuve-naikabahu Ⅱ,公元1310~1325)謀殺奪位,遷都至達婆提尼耶。他的兒子波洛羅摩婆诃四世(Parakramabahu Ⅳ)繼位後,信仰佛教,在教城和斯國南部建了多所佛寺,在近王宮處建了叁層的佛牙寺。在此期間編寫了《佛牙史》(Dathavamsa),譯巴利《本生經》(共550經)爲僧伽羅語,完成僧伽羅語文法,書名Sidatsangraha。(C.Dipayaksonr:《錫蘭佛教史》,第150-152頁。)
婆吠奈迦婆诃四世(Bhuvenaikabahu Ⅳ,公元1344~1345),在近坎底(Kandy)建築了楞伽提羅迦寺(Lankatila)及伽陀羅奈尼耶寺(kaViharagadalaneniya)。後有毗迦羅婆诃叁世(Vikarama--bahu Ⅲ)的大臣阿羅伽瞿那羅(Alagakkonara),在近可倫坡地方建拘提城(Kotte),目的是爲了避免斯國北部陀密羅族人(此時已立國)的侵襲,及發揚佛教。之後,阿羅伽瞿那羅漸漸強大起來,就脫離陀密羅人的絆索及納稅,宣布獨立。(C.Dipayaksorn:《錫蘭佛教史》,第152-153頁。)
從上文看來,可知斯裏蘭卡多年的政治和佛教,都在紊亂不穩定中發展。
職羅伽瞿那羅之子繼位,稱毗舍耶婆诃六世(Vijaya-bahu Ⅵ,公元1387~1391)。斯國史記載,此時中國使者鄭和至斯國,請求佛牙,斯國王不准,交以不敬的態度接待中國使者。中國使者回國之後,舉兵攻打斯國,擒毗舍耶婆诃六世及王後隨從等歸國,然後以輸臣進貢爲條件而放歸。(C.Dipayaksorn:《錫蘭佛教史》,第154頁。)
按鄭和第叁次奉使,在永樂六年(公元1408)九月,《本紀》雲:“永樂六年九月癸亥鄭和複使西洋”。又《南山寺碑》雲:“永樂七年(公元1409)統領舟師,前往各國,道經錫蘭山國(Ceylon),其王亞烈告奈兒(Alagakkonara即阿羅伽瞿那羅)負固不恭,謀害舟師,賴神顯應知覺,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公元1411)歸獻,尋蒙恩宥,俾歸本國”。(MG H ,TX 154-155頁。)雖然有關年代和王名有不同說法,但一般學者教依中國說法爲准。
波洛羅摩婆诃六世(parakramabahuⅥ公元1410~1462)初即位時,斯國已分成叁個各自獨立國家,即北部陀密羅國,中部摩羅耶國,南部拘提國。國王就派他的兒子須波曼(Supumal)先剿滅陀密羅國,再次削平摩羅耶國。他命令在拘提城建叁層的佛牙寺,修理四座大的金塔。在近可倫坡建了一所須。多提婆寺(Sunettadevipirivena),紀念他的母親,他常四事供養比丘,獻土地給僧團,協助宣揚佛教,奉行佛法,組織僧團編篡叁藏。在此時期,文學也很發達。有一名詩僧室利羅侯羅(Sri-rahula)寫了一本詩集《優異詩篇》(Kaviya Sekhara),敘述佛陀降生人間爲大智者的故事。(C.Dipayaksorn:《錫蘭佛教史》,第155-157頁。)
公元1476年,緬甸達磨支提王(Dhammacetiya,或達磨悉提習傳授戒法,然後回國,依斯裏蘭卡的方式傳授戒法。同時,增進了兩國佛教之間友好的關系。(同上,第158頁。)
公元十四世紀中,婆羅門教在斯裏蘭卡的勢力也很大,國王不僅要護持婆羅門教,而且要雇請婆羅門徒爲國家的法律顧問,及參議佛教典禮的儀式。不少的國王曾造很多神像和建築婆羅門教寺,斯國人民信婆羅門教的也很多。這些都表示,此世紀中,斯國同樣流行信仰婆羅門教。更進一步的。有些婆羅門教儀式,也爲佛教徒所采用。如此時斯國很多佛寺中,都設有小亭供奉天神,比丘們早晚課誦時,也念誦感恩天神的偈文,影響至今。如現在斯國作家,除了頌贊叁寶的恩德,也祈求婆羅門教諸神的加護,包括大梵天、濕婆等。此時期斯國人也信仰觀世音菩薩,其建築藝術也受到婆羅門教的影響,即南印度盤荼婆的建築形式。(同上,第159-160頁。)
第六章 外力侵入斯裏蘭卡時期的佛教
作者:淨海
(公元1505~1948年)
第一節 葡萄牙時期(公元1505~1658年)
在公元十世紀末以前,到達斯裏蘭卡的外國人,都是來自印度、中國、波斯的亞洲國家,後來歐洲人也陸續來到斯裏蘭卡,而且很快地在政治上建立勢力,也帶進西方的宗教。斯國爲南傳上座部佛教根據地,至此以後,受到長期多種的迫害和摧殘。斯國佛教徒爲了護教衛國,經過種種艱苦奮鬥才犧牲,最後才最得國家的獨立和佛教的複興,這是最可歌可泣的史實。
歐洲人未到斯裏蘭卡前,就知道斯國是個天然資源很豐富的國家。尤其是當時西方最需求高價的香料,如肉桂、胡椒等,而且斯國又出産珠寶鑽石和大象。歐洲人最先到達斯裏蘭卡的是葡萄牙人。葡萄牙人向來熟谙航海,至各處經商貿易,他們勇于冒險找尋航路,先到達非洲,再行而至香料和物産富裕的印度。最初目的,只是運送東方各種有價值的貨物至歐洲去販賣,賺取高利。然而他們在航行時,恰巧發現了斯裏蘭卡。那時斯國是波洛羅婆诃八世(Parakramabahu Ⅷ)在位,都城在拘提,距離可倫坡僅六哩。
葡萄牙人到達斯國後,最初意圖也是貿易,爭取斯國的香料。但當時斯國香料運至歐洲的生意,是掌握在阿拉伯伊斯蘭教徒手裏,所以葡人抵達後,立刻與斯國達摩波洛羅摩婆诃王(Dharmaparakramabahu)訂立貿易條約(公元1505)。後來葡人開始建造工廠,消滅伊斯蘭教徒壟斷生意的勢力(C.Dipayaksorn:《錫蘭佛教史》第162-163頁。)。
在葡人未至斯國前,那裏全島已分成叁個國家:
一、查夫納,在最北部。
二、拘提,在西南部。
叁、坎底,中部至東部海岸。
叁個國家都對立不和,其中以拘提地域最大,力是也較強。但是拘提本身又分裂爲叁個小國,即拘提、羅加摩(Raiygama)、悉多瓦迦(Sitawaka);叁國爲叁兄弟統治,對立各不相讓。如此全國分成五個國家,不能互相團結,就給葡萄牙很好的機會輕易進入斯國,很快建穩基礎,達到在斯國家發展勢力的目的。甚至得到斯國人的協助,快速拓展勢力,無甚阻礙(同上,第163-164頁。)。
拘提國王婆吠迦婆诃(Bhuvenaika Bahu),被悉多瓦迦國他的幼弟摩耶陀奈(May-adunne)舉兵來攻,拘提國王就立刻請求葡人援助。摩耶陀奈知道後,便去請求與葡人爲敵的印度伽梨伽國(Galigat)沙摩林人(Samorin)來相助。兩方戰爭結果,摩耶陀奈被擊敗,只好向葡人求和,並殺死沙摩林人的首領,獻上首級,重新取得葡人的友誼。(C.Dipayaksorn:《錫蘭佛教史》第164-165頁。)
後來,婆吠奈迦婆诃的弟弟,即羅伽摩國王羅康般陀羅(Rayigambandara)死後,政權立刻爲幼弟摩耶陀奈奪占,因爲依照斯國王統治是兄終弟及的。做兄長的婆吠奈迦婆诃王覺得不滿,更恐怕自己死後,拘提國王位也要爲弟所並,所以就鑄造自己的孫子達摩婆羅(Dhamapala)的金像,送去葡萄牙國,請葡王頒加冕禮,將來有權繼承拘提國王位,依杖葡人的力量維持。葡人自然認爲這是最好的機會,更可在斯國擴張勢力。(C.Dipayaksorn:《錫蘭佛教史》第164-165頁。)
婆吠祭迦婆诃王爲了計好葡萄牙國王,又請求派天主教徒至斯國傳教,使斯國佛教徒轉變信仰天主教。葡王覺得很高興,第一次先派六個傳教士至斯國,時在公元1543年。此事使斯國佛教徒非常震驚,發現葡人已不像以前只爲貿易,現在又傳天主教並幹涉斯國內政,想要擺脫也不能了。其實婆吠迦婆诃王自己也知道,斯國人是佛教徒,這樣做會使人民不滿,但爲了貪焚王位及傳給他的後代,認爲轉變信仰天主教後,葡人一定會支持斯國天主教的國王政權。(同上,第166-168頁。)
婆吠奈迦婆诃王死後,葡萄牙人就立達摩波羅爲拘提王,但由于他太年幼,葡人又改立毗提耶般陀羅( Vidiye Bandara)。毗提耶般陀羅爲王後,他不大歡喜葡人,理不爲悉多瓦迦國王摩耶陀奈所喜歡,所以在兩者力量之間被消滅。
于是葡人再立達摩波羅爲王。後來摩耶陀奈王和他的兒子王獅子一世(Rajasin%ha Ⅰ)常舉兵去攻拘提,每次都受到葡人的保護。達摩波羅王在可倫起坡和拘提各建一炮臺,後因拘提難守,不久就放棄了,將力量移至可倫坡。摩耶陀奈王死後,王獅子一世繼位,有很在才能又勇敢,常舉兵去攻打可倫坡,但無法攻下。他轉去攻打坎底,在公元1582年,一戰成功,收坎底于自己的悉多瓦迦版圖中。至此除了可倫坡,他已統一了以前叁兄弟坎坡,他已統一了以前叁兄弟和坎底的國土。(C.Dipayaksorn:《錫蘭佛教史》第168-169頁。)
王獅子一世多次去攻打可倫起坡,終無法攻下,就對自己的人民暴怒,使得人民多次想起來叛變。以前的坎底繼承人頓非力(Don Philip),得到葡人的援助,宣布獨立起來,給予葡人在坎底傳布天主教及掌握香料的貿易權。不久王獅子一世死去,無合法繼承人,很多人起來爭奪王位,都爲葡人征平,悉多瓦迦國因此而亡。
拘提國王達摩波羅,在1557年…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