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依此音稱爲Serendib,大食人也稱Sirandib。我國高僧法顯《佛國記》中說:“(由印度海口)載商人大舶泛海,西南行得冬初信風晝夜十四日到師子國。”(《大正藏》第七1冊,第864而)《十二遊行經》作“斯黎”,玄奘《大唐西域記》稱“僧伽羅國”。《經行記》稱“師子國”、亦名“新檀”,《嶺外代答》、《諸蕃記》稱“細蘭”,《宋史注辇傳》稱“悉蘭池國”,《島夷志略》、《瀛涯勝覽》、《星槎勝覽》及《明史》稱“錫蘭山”,《元史》稱“僧伽刺”,又作“信合納”,西人稱“錫蘭”(Ceylon)這些都是獅子(Sinhla)的對音。1972年正式宣布改國名爲斯裏蘭卡。
斯裏蘭卡的另一古名稱“紅掌島”(Tambapannidvipa),亦譯“銅掌島。”其典故是當斯時蘭卡第一代王毗阇耶(Vijaya,公元前483~445)與隨從(島史(Dipavamsa)IX.30,(Mahavamsa)Ⅵ.47記載,毗阇耶王與隨從七百人一般,妻子七百人一船,子女等一船,分叁船向遠島航行,其中兩船行方不明,只毗阇耶王一船抵達銅掌島。後來征服島上的土著,成爲斯裏蘭卡第一位開國之王。)自印度至斯裏蘭卡西北登岸時,以手取土塊而染紅手掌,如紅銅一樣。後來希臘人及羅馬人稱斯裏蘭卡爲“多波羅盤”(Tprobane),可能是從巴利語“銅掌”(Tambapanni或Tampapan)轉變而來。
據斯裏蘭卡史記載,往古時斯裏蘭卡還有叁個名稱:拘留孫佛時稱“嘔阇島”(Ojadipa或Oadvipa),拘那含牟尼佛時稱“婆羅島”(Vara-dipa),迦葉佛時稱“曼陀島”(Mandadipa)。此外,島上原有黑矮種民族,稱自己的國王爲“伊蘭”(Ⅱam),古語爲“伊盧”(EIu),都與“獅子”義相近。(Chusukdi Dipayaksorn:《錫蘭佛教史》,第2-3頁。)
梵語Dvipa及巴利語dipa,意思都爲“洲間之域”,即“島”、 “洲”、“嶼”之義。
曆史學家考證,斯時蘭卡遠古的民族爲一種“夜叉族”(或譯“鬼族”)。再後有“那伽族”(Naga),那伽譯爲龍、蛇、象等義。這是因爲夜叉族信奉鬼神,那伽族崇拜蛇的關系。他們可能就是原有之“野蠻族”(Dravidian或Milakkha)。斯裏蘭卡曆史記載,當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時,原有印度土人野蠻族,有的被征服爲奴隸,有的逃抵印度南方,然後渡海至斯裏蘭卡島上居住。
夜叉族人較多,文化也略高,散居島上中南部各地區,祭拜鬼神及有各種奇異的儀式。那伽族人抵島上,大多住在北部平低地區。後來兩族都被後到的雅利安族征服及同化,彼此通婚,信仰和語言漸趨一致,因而混合成爲“獅子族”。(Chusukdi Dipayaksorn:《錫蘭佛教史》,第5-8頁。)
約公元前五、六世紀,雅利安人從印度西垂海岸到達斯裏蘭卡,同時也引進了雅利安文化,重要的有五個方面:1,建築,其構型、塗色、繪刻,都與當時印度非常相同。2,技術,如耕種方法、器具應用、武器等。3,語言,初至斯裏蘭卡的雅利安人,多數爲農民,他們所采用的是當時印度北方一種通用語言,這種語言與巴利文有混合發展的關系,後來漸轉變成“僧伽羅語”(即“獅子語”)。4,風俗習慣,即雅利安人社會各種製度,如種族階級、禮儀等。5,宗教,即婆羅門教的宣揚和信仰。
據羅睺《錫蘭佛教史》年表記載:自毗阇耶王至斯裏蘭卡于公元前483年建立毗舍耶王朝,傳至第四代半荼迦婆耶王(panduabhaya,公元前377~307年),以阿耨羅陀城(Anuradhapura)爲永遠王都,前後連續達1200年之久。
佛教傳入斯裏蘭卡裏以前,當時的社會情形,人種階級已經形成,主要分爲四姓:1,王族,統治國家軍政。2,婆羅門,即宗教師,負責教育和技藝的傳授。3,商農,負責經商和耕種。4,首陀,受雇爲人工作。四姓階級劃分爲嚴格,很不平等。王族和婆羅門屬貴族,分掌政治和宗教權力,商農爲普通平民,首陀屬奴隸賤民。而且各族世代沿襲相承,不相通婚。在各種族中,又分很多等級。
這時島上已流行兩種節日慶祝:一種稱“戲水節”(僧伽羅語爲Saliakilita),時間在斯國曆法七月十五日圓日,即陽曆五、六月之間。全國人民到處歡樂地作潑水遊戲,因爲這時也是最熱的夏季。國王也參加此種慶祝。(Walpola 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30頁。)另一種稱“狩鹿”,即集體用弓箭射獵鹿群等,國王也同樣參加。除此,還有耕種和收獲的慶典。據斯裏蘭卡史記載,在半荼迦婆耶王時,政治已很進步,設立了地方政府,實施各種工程建設,如在都城阿耨羅陀,掘了很多蓄水池、水井等工程。
第二節 宗教情形(本節取材自Walpola 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34-47頁。)
在半荼迦婆耶王時,斯裏蘭卡信仰一種宗教,這種宗教分爲兩派:一是白衣派,一是裸體派,都屬邪教。後者教區在阿耨羅陀都城各處,國王建寺及房舍供養他們。除裸體教徒,當時還有各種苦行外道,國王也建寺供養他們居住。
佛教傳入斯裏蘭卡前,島上流行崇拜祖先。史書上記載,半荼迦婆耶王及他的人民,認爲忠實和擁護國王的人死後,將變成鬼神,時時刻刻會用心識來保護與他們有關系的人。這種觀念,後業就由崇拜祖先,轉變爲崇拜天神,認爲天神有大威力可以保護人,也可懲罰作惡的人。還有人相信人死後,有引起會變爲家宅鬼神,來保護家宅,他們同時也可毀壞惡人的宅。從崇拜祖先,變爲崇拜天神,後來産生很多神的名字,如各種工藝神、城神、山嶽神等,有些並建祠供奉。
斯裏蘭卡要未有佛教前,也流行崇拜樹木,認爲樹木有靈,有神力。有些樹木被敬稱爲“支提”(Cetiyq塔或廟),特別受人民崇拜的樹,爲榕樹和多羅樹。
除以上所說,又證明在佛教傳入斯裏蘭卡前,婆羅門教及裸體外道(耆那教徒)已先傳人。如在半荼迦婆耶王時,曾建有婆羅門教神殿及教徒居住的寺廟,耆那教徒也有寺廟。後來天愛帝須王(Devanam-Piyatissa),公元前247~207)在佛教傳入時,曾限製他們居住的地區。在天愛須王以前,者那教在斯國是很只盛的,建了很多寺廟。其中有叁個寺廟很有名,並有叁位著名的教領,寺廟就用他拉的名字。其中一寺稱“室利寺”(Sri Arama),最爲發達。據斯國曆史記載:此耆那教寺,後來被毀壞,就建立了佛教的無畏山寺(Abhayagirivihara)。到佛教在斯國興盛後,耆那教漸形衰亡,各耆那教寺,也爲佛教寺院所代替。
在半荼迦婆耶王時代,還有很多道僧人,如邪命外道、梵志、若行外道、外道沙門等。此外,在佛教佛入斯國前,也流行相蔔卦及長期符術等。
第二章 佛教傳入斯裏蘭卡的初斯
作者:淨海
斯裏蘭卡的《島史》和《大史》二書,開頭第一章就依傳說記載,佛陀曾五次往訪斯裏蘭卡島。(《島史》Ⅰ,第45-48頁,Ⅱ第1—69頁;《大史》Ⅰ,第19—84頁。第一回在成道後第九個月,地點在風在摩醯央伽那塔(Mahyiyangana-cetiya),當時爲土著夜叉族所居之地,到達龍島(Nagadipa)訓誨大腹龍(Mahodara)和小腹龍(culodara),伯甥之間互相爭奪摩尼珠座床之事,佛陀使他們歸于和睦。第叁回在成道後第八年,隨行有五百比丘,到達迦梨耶尼(Kalyani),受大腹龍之伯摩尼眼龍王供養;然後升至須摩那峰(Sumanakuta)留下足印,此處後來被稱爲“聖足山”(Siripada),西方稱亞當峰(Adma”s Peak)。中譯《善見律》卷叁也有類似傳說:“于此師子洲,釋迦如來,已叁往到:第一往者,教化夜叉已,即便敕言,我若涅槃,後我舍利留住于此。第二往者,教化舅妹子生龍。此前二到如來獨往。第叁往者,有百比丘圍繞……”。(《善見律》卷3,《大正藏》,第24卷,第691頁。)
約在公元前叁世紀,佛教正式從印度傳入斯裏蘭卡,此即印度名王佛教護法者阿育王,在第叁次結集後,派遣佛教傳教師至名地經應運 。當時派遣至斯國的,由摩哂陀(Mahinda)長老領導,據傳是在公元前246年。他是阿育王的兒子,(摩哂陀(巴Mahinda,梵Mmahendra)阿育王子,母爲中印度郁支國(Ujjeni)南山卑提寫村(Vedisa)大富長者之女,後立爲王後(devi)。摩哂陀年二十從目犍連帝須出家。另據《大唐西域記·僧伽羅國》(卷11)說,摩哂陀是阿育王之弟,名摩醯因陀羅,即爲梵文Mahendra的對音。)是被公認將佛教傳入島上的第一人。
事實上,印度和斯裏蘭卡兩國,自毗阇耶王時起,關系就非常密切,領導階級的種族和文化都來自雅利安族。在摩陀未至斯國前,可能是先有印度佛教徒把佛法到斯國,但基礎尚未穩固,也沒有顯著的發展。至阿育王統治印度盛世,正值斯國的天愛帝須王,兩國關系更臻友好,阿育王也可能先派使節至斯國,增進邦交及介紹佛教給天愛帝須王。
隨摩曬陀同至斯國的有四位比丘:伊帝耶(Ittiya)、郁帝耶(Uttiya)、叁婆樓(Sambala)、跋陀沙羅(Bhaddasala)。原因是爲了適應邊區國家的要求,有五位比丘依律就可以傳授戒法。一位沙彌須摩那(Sumana),是摩哂陀姊姊的兒子。摩哂陀之姊即後來出家的僧伽…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