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1114)复国后,佛教衰微,清净的比丘不足十人,于是遣使缅甸,邀请缅甸孟族僧团至斯国弘扬佛法及传授比丘戒法。
十二世纪下半叶,波洛罗摩婆诃一世(公元1153~1186)协助佛教推行改革,促使大寺、无畏山寺、祗园寺三派团结,虽未能完全达成,但从此大寺派势力逐渐繁荣,东南亚佛教国家不少比丘到斯里兰卡求戒和受教育,使斯里兰卡大寺派僧团传到缅甸和泰国等地。后来斯国佛教衰微时,又从缅甸和泰国引进教团。这种互相学习及补充,历时四、五百年,对南传佛教的发展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影响很大。
十三世纪以后,斯里兰卡长期战乱频仍。十六世纪以后,西方葡萄牙、荷兰、英国殖民者前后入侵,统治斯国长达441年,他们提介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受到极大压迫。
十九世纪后叶睛群有志护国卫教的佛教徒,唤醒民众起来用间接的方法抵抗英国殖民政府。其中有位杰出的比丘羯那难陀(Mahotti Vatta Gunananda),与基督教举行公开辩论多次,彻底击败了基督教徒,大大振奋了斯国人心,引志国际人士的反应与同情。当时还有斯国达摩波罗居士及美国奥尔高特上校夫妇,进行佛教复兴和复国活动,取得极大的进展。斯国终于在1948年2月4日脱离英国获得独立。
缅甸佛教
佛教怎样传入缅甸,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定论。缅甸佛教史记载,阿育王曾派遣专教师至金地弘法,有人认为金地即是缅甸南方的现法城(即直通),泰人坚称是泰国的佛统。也有人说是东南亚某个部分。从考古学上发现,公元二世纪时,早期小乘佛教曾在这些地方存在过,但没有资料证明公元前佛教即传到这些地方。公元500年时,在室利差呾罗国(Sriksetra),即缅甸中部旧勃朗,有小乘佛教流传过。八世纪时密教一度在民间影响很大。
十一世纪,阿奴律陀(公元1044~1077)统一缅甸后,佛教史记载,有两派僧人存在:一是首都蒲甘一带的阿利僧派(Ari),人数约一万,可能属于后期密宗的一系,行为堕落放荡,信众六万余人。一派是南方孟族人直通的上座佛教,僧众戒律庄严,精研三藏。因此,阿律陀迎请直通上座部僧团及巴利三藏至蒲至蒲弘扬,驱逐阿利僧派。其子康瑟达王(公元1084~1113)更为英明勇敢,也是一位极虔诚的佛教徒,是孟族文化上座部佛教形成和传播的关键人物,使佛教在蒲甘普及起来,灭掉原有的大乘密教。
斯里兰卡在波洛罗摩婆诃治下,以及在十二、十三世纪,佛教得到极大的繁盛,吸引很多东南亚比丘至斯国受戒及求学。缅甸孟族僧人车波多,在斯国大寺留学十年,1190年回缅,创立了斯里兰卡系僧团,与直通旧上座僧团相对立。
到公元十五世纪,原有孟族僧团及斯里兰卡系的僧团互相对立,此时斯国系的僧团又分为多派,更由于多种民族的不同,缅甸上座部佛教更加复杂。达磨悉提王(公元1473~1492)提倡佛教改革和净化,选派僧众四十四人至斯里兰卡,在大寺重新受比丘戒。他们回国后,建立“庄严结果”戒坛,依斯里兰卡大寺制度,举行如法如律传戒仪式,规定比丘重新受戒,不合法的命令舍戒还俗,至此缅甸三百多年僧团的分裂,重归统一。
此后历代国王大多护持佛教,广造佛教塔寺,鼓励僧众研究三藏,特别是阿毗达磨,形成顷族佛教的传统学风。1986年元旦,英人宣布统治缅甸。后来很多佛教徒起来号召反抗英人的殖民统治,缅甸于1948年1月4日获得独立。
泰国佛教
泰国立国之前,佛教已传入泰境。依泰国著名历史学者丹隆亲王的研究,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上座部佛教的传入:公元前三世纪,印度阿育王护持第三次结集后,曾派遣九个僧团传教往外地弘法。其中一团由须那与郁多罗率领前往金地。但金地方位现已不能确定,有人认为泛指下缅甸,泰人主张在泰国,以佛统为中心。公元六世纪,孟族人在佛统一带建立了堕罗钵底国,从考古遗物上判断,流传上座部佛教。此国在九、十世纪时,被柬埔寨安哥王朝所灭。
二、大乘佛教的传入;公元八世纪,印尼室利佛逝王朝国势强盛,信仰大乘佛教,传教师越海传教至马来亚、泰境南部、柬埔寨等地。公元九世纪至十二世纪,柬埔寨安哥王朝兴盛,信爷婆罗门教及大乘佛教,势力伸展至泰境,如罗斛、素可泰、披迈等地。出土文物有多种佛像及菩萨像,使用梵文佛典。
三、蒲甘佛教的传入;公元1044年,顷甸阿奴律陀建立强盛的蒲甘王朝后,实行佛教改革,热心推行上座部佛教。泰族人在泰境北方建立兰那和兰沧两个小国,因受蒲甘佛教的影响,信仰上座部佛教。后来兰沧一系向泰境东北发展,就成了以后的老挝。
四、斯里兰卡佛教的传入:在公元1257年以前,据传有一位斯里兰卡罗睺罗比丘,由蒲甘到泰南的六刊弘法,成立斯里兰卡僧团,很得国王和人民的信仰。泰人于1257年正式建立素可泰王朝(公元1257~1436)后,即造寺供养来自六坤的斯里兰卡僧团。至此原先传自柬埔寨的大乘佛教开始逐渐衰亡,而早先由蒲甘传入的上座部也一蹶不振。
素可泰王朝建国后,即提倡弘扬斯里兰卡佛教。到第三代坤蓝甘亨王(公元1277~1317),特别致力弘布斯里兰卡佛教,于斯国通好,选派比丘或比丘自由前往斯国求戒和学习,当他们回国后,成立僧团,戒德庄严,精研三藏。不久素可泰全国就完全转信上座部佛教。以后的大城王朝(1350~1766)、吞武里王朝(1767~1783)、曼谷王朝(1782~至今)都以南传上座部佛教为唯一的信仰,并热心发扬。他们建寺造塔,整编经典,提倡巴利语及教理研究,建立僧伽制度,注重僧众教育。
曼谷王朝拉玛四世(公元1851~1868),即王位前曾出家二十七年,创立法宗派;而原有之僧团就称大宗派。因此泰僧团分成两派至今。由于泰国佛教的兴盛,曾影响柬埔寨及老挝。当公元1750年,斯里兰卡佛教衰微时,泰国僧团曾受邀分三批往斯国传授戒法,复兴了斯国僧团。
柬、老、傣族佛教
柬埔寨在公元一世纪时,即建立强大的国家,初称扶南(一世纪顷~550),受印度文化及宗教影响,信婆罗门教和大乘佛教。六世纪中期,国号真腊(公元550~802),以信仰婆罗门教为主,次为大乘密教。九世纪初建立安哥王朝(公元802~1432),也是信仰婆罗门教及大乘密教。这时建造的安哥王城及安哥多座石雕艺术,成为亚洲宗教艺术史上的不朽伟构。至十三世纪,即安哥后期,斯里兰卡上座部开始传入,梵文渐趋衰退。1309年柬埔一块巴利语最古碑铭记载,舍耶跋摩波罗弥斯罗,曾首先正式护持斯里兰卡的佛教僧团。他的女婿法昂,后来统治老族人而建立了南掌国。十五世纪以后,柬埔寨从泰国传入上座部佛教,全国信崇。
老挝史上明确记载有佛教信仰的,是从法昂王(公元1353~1373)建立南掌国开始。法昂自幼在柬寨长大,从高僧受教育,熏陶很深,当他回老挝时,携带著名的勃拉邦佛像,并引进柬埔寨上座部佛教,致力发扬。十六世纪,福提沙拉敕令独尊佛教。至1637年苏利那旺沙王时,国家长期安定繁荣,政治修明,注重佛教发展,使老挝成为当时东南亚佛教中心,不少泰国及柬埔寨僧众前往永珍学习佛法。以后由于国家战乱及法国殖民统治,佛教亦随国势而衰微。
傣族佛教司于中国佛教的一支,但是奉行南传上座部佛教。一千三百多年来,它盛行中国去南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近代颇受国人佛教徒及学者的注意。那里是边疆民族,住有傣族84万人、布朗族6万人、独龙族1.3万人、阿昌族2万人、佤族30万人,全民信仰上座部佛教,保存有傣文拼音的巴利语三藏。佛寺、佛塔、着黄色袈裟的僧人,到处可见,呈现一片清净祥和的景象。傣族地区自古是中国的一部分,八世纪后曾先后属于南诏和大理,但在民族和宗教文化上则与其他地区相异。傣族地区民族和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缅甸、老挝、斯里兰卡佛教的影响。傣文史资料说,傣族地区佛教自孟人金地传入。西双版纳最早的佛寺是瓦巴姐寺(Vabujie,意为森林之寺),建于公元615年,把以,大约公元七世纪初,上座部佛教从缅、泰境内传入泰族地区。到八、九世纪,佛教在西双版纳已很普遍,稍后再流行到其他民族地区。
第一章 佛教传入前的社会与宗教
作者:净海
第一节 社会情形
斯里兰卡(Srilanka)位于印度东南印度洋中,从地图上看,北部较尖,南部宽圆,形似一个梨子。地势四面沿海低平,中央山地高耸。位置北纬5.55度至9.51度,东经79.42度至81.53度。面积65,610平方千米。西北隔保克海峡与印度相对,距离约210英里。其间有一连串小岛,构成著名的亚当斯桥(Adam”s Bridge),将斯里兰卡岛与印度大陆连成一气。
斯里兰卡人口,依公元1963年统计,共10,624,507人。总人口中,佛教徒占64%强,印度教徒20%,基督教徒9%弱,伊斯兰教徒6%强,余为其他信仰者。其中印度教徒对佛教是容受的,如加入计算,则佛教徒占总人口80%以上。至1996年,人口已增至18,100,000人。(1.亚洲民族精神研究会编:《亚洲近代化的研究》,第285页上。2.《世界通览》第一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4页。)
斯里兰卡古称“楞伽”(Lanka),或“楞伽岛”(Lankadvipa),至今斯里卡本国及东南亚上座部佛教图案国家,仍都称其为“楞伽”。楞伽本是一山名,也以此名称全岛。当雅利安人抵达斯里兰卡,起梵文名“狮子岛”(Sinhaladvipa),后阿拉伯人…
《南传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