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1114)複國後,佛教衰微,清淨的比丘不足十人,于是遣使緬甸,邀請緬甸孟族僧團至斯國弘揚佛法及傳授比丘戒法。
十二世紀下半葉,波洛羅摩婆诃一世(公元1153~1186)協助佛教推行改革,促使大寺、無畏山寺、祗園寺叁派團結,雖未能完全達成,但從此大寺派勢力逐漸繁榮,東南亞佛教國家不少比丘到斯裏蘭卡求戒和受教育,使斯裏蘭卡大寺派僧團傳到緬甸和泰國等地。後來斯國佛教衰微時,又從緬甸和泰國引進教團。這種互相學習及補充,曆時四、五百年,對南傳佛教的發展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影響很大。
十叁世紀以後,斯裏蘭卡長期戰亂頻仍。十六世紀以後,西方葡萄牙、荷蘭、英國殖民者前後入侵,統治斯國長達441年,他們提介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受到極大壓迫。
十九世紀後葉睛群有志護國衛教的佛教徒,喚醒民衆起來用間接的方法抵抗英國殖民政府。其中有位傑出的比丘羯那難陀(Mahotti Vatta Gunananda),與基督教舉行公開辯論多次,徹底擊敗了基督教徒,大大振奮了斯國人心,引志國際人士的反應與同情。當時還有斯國達摩波羅居士及美國奧爾高特上校夫婦,進行佛教複興和複國活動,取得極大的進展。斯國終于在1948年2月4日脫離英國獲得獨立。
緬甸佛教
佛教怎樣傳入緬甸,學術界至今還沒有定論。緬甸佛教史記載,阿育王曾派遣專教師至金地弘法,有人認爲金地即是緬甸南方的現法城(即直通),泰人堅稱是泰國的佛統。也有人說是東南亞某個部分。從考古學上發現,公元二世紀時,早期小乘佛教曾在這些地方存在過,但沒有資料證明公元前佛教即傳到這些地方。公元500年時,在室利差呾羅國(Sriksetra),即緬甸中部舊勃朗,有小乘佛教流傳過。八世紀時密教一度在民間影響很大。
十一世紀,阿奴律陀(公元1044~1077)統一緬甸後,佛教史記載,有兩派僧人存在:一是首都蒲甘一帶的阿利僧派(Ari),人數約一萬,可能屬于後期密宗的一系,行爲墮落放蕩,信衆六萬余人。一派是南方孟族人直通的上座佛教,僧衆戒律莊嚴,精研叁藏。因此,阿律陀迎請直通上座部僧團及巴利叁藏至蒲至蒲弘揚,驅逐阿利僧派。其子康瑟達王(公元1084~1113)更爲英明勇敢,也是一位極虔誠的佛教徒,是孟族文化上座部佛教形成和傳播的關鍵人物,使佛教在蒲甘普及起來,滅掉原有的大乘密教。
斯裏蘭卡在波洛羅摩婆诃治下,以及在十二、十叁世紀,佛教得到極大的繁盛,吸引很多東南亞比丘至斯國受戒及求學。緬甸孟族僧人車波多,在斯國大寺留學十年,1190年回緬,創立了斯裏蘭卡系僧團,與直通舊上座僧團相對立。
到公元十五世紀,原有孟族僧團及斯裏蘭卡系的僧團互相對立,此時斯國系的僧團又分爲多派,更由于多種民族的不同,緬甸上座部佛教更加複雜。達磨悉提王(公元1473~1492)提倡佛教改革和淨化,選派僧衆四十四人至斯裏蘭卡,在大寺重新受比丘戒。他們回國後,建立“莊嚴結果”戒壇,依斯裏蘭卡大寺製度,舉行如法如律傳戒儀式,規定比丘重新受戒,不合法的命令舍戒還俗,至此緬甸叁百多年僧團的分裂,重歸統一。
此後曆代國王大多護持佛教,廣造佛教塔寺,鼓勵僧衆研究叁藏,特別是阿毗達磨,形成頃族佛教的傳統學風。1986年元旦,英人宣布統治緬甸。後來很多佛教徒起來號召反抗英人的殖民統治,緬甸于1948年1月4日獲得獨立。
泰國佛教
泰國立國之前,佛教已傳入泰境。依泰國著名曆史學者丹隆親王的研究,可分爲四個時期:
一、上座部佛教的傳入:公元前叁世紀,印度阿育王護持第叁次結集後,曾派遣九個僧團傳教往外地弘法。其中一團由須那與郁多羅率領前往金地。但金地方位現已不能確定,有人認爲泛指下緬甸,泰人主張在泰國,以佛統爲中心。公元六世紀,孟族人在佛統一帶建立了墮羅缽底國,從考古遺物上判斷,流傳上座部佛教。此國在九、十世紀時,被柬埔寨安哥王朝所滅。
二、大乘佛教的傳入;公元八世紀,印尼室利佛逝王朝國勢強盛,信仰大乘佛教,傳教師越海傳教至馬來亞、泰境南部、柬埔寨等地。公元九世紀至十二世紀,柬埔寨安哥王朝興盛,信爺婆羅門教及大乘佛教,勢力伸展至泰境,如羅斛、素可泰、披邁等地。出土文物有多種佛像及菩薩像,使用梵文佛典。
叁、蒲甘佛教的傳入;公元1044年,頃甸阿奴律陀建立強盛的蒲甘王朝後,實行佛教改革,熱心推行上座部佛教。泰族人在泰境北方建立蘭那和蘭滄兩個小國,因受蒲甘佛教的影響,信仰上座部佛教。後來蘭滄一系向泰境東北發展,就成了以後的老撾。
四、斯裏蘭卡佛教的傳入:在公元1257年以前,據傳有一位斯裏蘭卡羅睺羅比丘,由蒲甘到泰南的六刊弘法,成立斯裏蘭卡僧團,很得國王和人民的信仰。泰人于1257年正式建立素可泰王朝(公元1257~1436)後,即造寺供養來自六坤的斯裏蘭卡僧團。至此原先傳自柬埔寨的大乘佛教開始逐漸衰亡,而早先由蒲甘傳入的上座部也一蹶不振。
素可泰王朝建國後,即提倡弘揚斯裏蘭卡佛教。到第叁代坤藍甘亨王(公元1277~1317),特別致力弘布斯裏蘭卡佛教,于斯國通好,選派比丘或比丘自由前往斯國求戒和學習,當他們回國後,成立僧團,戒德莊嚴,精研叁藏。不久素可泰全國就完全轉信上座部佛教。以後的大城王朝(1350~1766)、吞武裏王朝(1767~1783)、曼谷王朝(1782~至今)都以南傳上座部佛教爲唯一的信仰,並熱心發揚。他們建寺造塔,整編經典,提倡巴利語及教理研究,建立僧伽製度,注重僧衆教育。
曼谷王朝拉瑪四世(公元1851~1868),即王位前曾出家二十七年,創立法宗派;而原有之僧團就稱大宗派。因此泰僧團分成兩派至今。由于泰國佛教的興盛,曾影響柬埔寨及老撾。當公元1750年,斯裏蘭卡佛教衰微時,泰國僧團曾受邀分叁批往斯國傳授戒法,複興了斯國僧團。
柬、老、傣族佛教
柬埔寨在公元一世紀時,即建立強大的國家,初稱扶南(一世紀頃~550),受印度文化及宗教影響,信婆羅門教和大乘佛教。六世紀中期,國號真臘(公元550~802),以信仰婆羅門教爲主,次爲大乘密教。九世紀初建立安哥王朝(公元802~1432),也是信仰婆羅門教及大乘密教。這時建造的安哥王城及安哥多座石雕藝術,成爲亞洲宗教藝術史上的不朽偉構。至十叁世紀,即安哥後期,斯裏蘭卡上座部開始傳入,梵文漸趨衰退。1309年柬埔一塊巴利語最古碑銘記載,舍耶跋摩波羅彌斯羅,曾首先正式護持斯裏蘭卡的佛教僧團。他的女婿法昂,後來統治老族人而建立了南掌國。十五世紀以後,柬埔寨從泰國傳入上座部佛教,全國信崇。
老撾史上明確記載有佛教信仰的,是從法昂王(公元1353~1373)建立南掌國開始。法昂自幼在柬寨長大,從高僧受教育,熏陶很深,當他回老撾時,攜帶著名的勃拉邦佛像,並引進柬埔寨上座部佛教,致力發揚。十六世紀,福提沙拉敕令獨尊佛教。至1637年蘇利那旺沙王時,國家長期安定繁榮,政治修明,注重佛教發展,使老撾成爲當時東南亞佛教中心,不少泰國及柬埔寨僧衆前往永珍學習佛法。以後由于國家戰亂及法國殖民統治,佛教亦隨國勢而衰微。
傣族佛教司于中國佛教的一支,但是奉行南傳上座部佛教。一千叁百多年來,它盛行中國去南的西雙版納、德宏等地區,近代頗受國人佛教徒及學者的注意。那裏是邊疆民族,住有傣族84萬人、布朗族6萬人、獨龍族1.3萬人、阿昌族2萬人、佤族30萬人,全民信仰上座部佛教,保存有傣文拼音的巴利語叁藏。佛寺、佛塔、著黃色袈裟的僧人,到處可見,呈現一片清淨祥和的景象。傣族地區自古是中國的一部分,八世紀後曾先後屬于南诏和大理,但在民族和宗教文化上則與其他地區相異。傣族地區民族和泰國的泰族、老撾的老族、緬甸、老撾、斯裏蘭卡佛教的影響。傣文史資料說,傣族地區佛教自孟人金地傳入。西雙版納最早的佛寺是瓦巴姐寺(Vabujie,意爲森林之寺),建于公元615年,把以,大約公元七世紀初,上座部佛教從緬、泰境內傳入泰族地區。到八、九世紀,佛教在西雙版納已很普遍,稍後再流行到其他民族地區。
第一章 佛教傳入前的社會與宗教
作者:淨海
第一節 社會情形
斯裏蘭卡(Srilanka)位于印度東南印度洋中,從地圖上看,北部較尖,南部寬圓,形似一個梨子。地勢四面沿海低平,中央山地高聳。位置北緯5.55度至9.51度,東經79.42度至81.53度。面積65,610平方千米。西北隔保克海峽與印度相對,距離約210英裏。其間有一連串小島,構成著名的亞當斯橋(Adam”s Bridge),將斯裏蘭卡島與印度大陸連成一氣。
斯裏蘭卡人口,依公元1963年統計,共10,624,507人。總人口中,佛教徒占64%強,印度教徒20%,基督教徒9%弱,伊斯蘭教徒6%強,余爲其他信仰者。其中印度教徒對佛教是容受的,如加入計算,則佛教徒占總人口80%以上。至1996年,人口已增至18,100,000人。(1.亞洲民族精神研究會編:《亞洲近代化的研究》,第285頁上。2.《世界通覽》第一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4頁。)
斯裏蘭卡古稱“楞伽”(Lanka),或“楞伽島”(Lankadvipa),至今斯裏卡本國及東南亞上座部佛教圖案國家,仍都稱其爲“楞伽”。楞伽本是一山名,也以此名稱全島。當雅利安人抵達斯裏蘭卡,起梵文名“獅子島”(Sinhaladvipa),後阿拉伯人…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