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鑿一個人工池,稱爲“東池”;後來在池中心又建一座塔廟,稱爲“東彌朋”(Eest Mibon),公元952年建成。這裏還有一頭用整塊巨石雕刻的石象,象身上刻有精美的裝飾物。
班臺斯利神廟,十世紀中葉建造,至968年完成。它在安哥城東北約二千米,是一座很精美的石廟。這時正是安哥藝術史上一個過渡時期,從建築的風格和方式上看,都顯出它的特點,它既繼承過去的一些傳統,又有些創新的東西。建築材料方面,改以石爲主,磚退爲次要。布局方面,開始放棄階層式的高臺,而築在平地上,建築群布局分散而疏朗,不像以前那樣都擠在高臺的各階層上。廟的中心爲叁座並列的塔形神祠,四周圍牆設有精巧的石門,門上刻著十分精美的浮雕,在門楣上有叁角形的撐板,雕刻爲精美化麗。石刻浮雕有神像、花紋圖案,以及神話故事;在臺階上安置有獅首人身像。
非米阿納卡(phimeanakas)是“空中宮殿”的意思,在安哥城中心稍偏北,原建築于十世紀中葉,至十一世紀初可能重新增建。現存的建築物是一座叁階層的高臺,臺高約十二米,基部深二十八米,寬叁十五, 米。平臺四周建有回廊,都有石級可登,由平臺中央可直達中心的塗金塔。這種回廊和塔上塗金頂,都是新出現的風覆蓋。而且完全爲石結構。
巴普昂廟(Baphuon),在非米阿納卡南面約四百米處,建于十一世紀中葉。《真臘風土記》中“有銅塔一座”,應指此塔。據學者研究,所謂銅塔,可能是一座木塔,高達五十米,外包以銅,便現在已損毀,僅遺留叁層石砌臺基及其中心的塔基四周有回廊。臺基底層深九十米,寬一二0米,高約二四米。四周回廊壁上,刻有大量的浮雕,取材自《摩诃婆羅多》及《羅摩衍那》兩大史詩故事,刻工精美細致,爲柬埔寨藝術的新發展。
安哥寺,普通又稱“安哥窟”或“小安哥”,是安哥地區最偉大最傑出其不意建築物。它的位置在安哥城南面,爲蘇利耶跋摩二世(公元1113-1150)時建造。《真臘風土記》載:“在南門外一裏放,周圍可十裏,石屋數百間。”即提安哥寺而言。安哥寺是個巨大的構造,四周圍繞著河溝,闊達一九0米,四周全長五點六千米,合十一華裏多。全部建築物,都是以石塊重疊而成。中央是一座叁層式的高臺,臺基底部爲一八七米乘二一五米,臺上築有五個尖塔,成四方形,是間一塔特高,聳立地面高約六五米。叁層階臺上,每層四面都有石砌的回廊,回廊石壁上,刻滿著名的浮雕,據說每道回廊長達二百余米。其中以最低一層的浮雕最爲精美。第二層回廊四角,各建一小塔,第叁層即爲主塔。各層的四邊都有石雕門樓。上下層之間,都由加頂的回廊連系著。各層的此時期建築的創新。
安哥寺四面都有入口,各有一門,而主要入口正門則爲西門。正門築有寬敞的大石橋,跨越河溝,橋頭的月臺和橋基的臺座,形成突出的大平臺,兩側以石雕的九頭那伽(那伽(Naga),譯爲“龍”或“蛇”。那伽柬埔寨人視同聖蛇,崇拜龍。柬埔寨有名的建築物,如寺院、宮殿等,都以那伽爲欄杆。安哥寺中央主塔中,供奉的佛陀像,就是盤坐在那伽身上,九頭(也有七頭或五頭等)蛇首昂起,形成一個屏障,成爲護衛等。)爲防護欄杆,更配置許多對立或背立的石獅。過了河溝橋,即爲安哥寺址外圍的兩道石砌圍橋。轉橋西面有一門,門樓壯麗,上有叁塔。門橋之內,是一片大廣場。圍橋西面有一門,門樓壯麗,上有叁塔。門橋之內,是一片大廣場,可容數千人。東行沿著一條長達叁四七米的大道,便達內圍牆的入口。大道兩側各有一個藏書室及水池。內轉牆深二七0米,寬叁四0米。經由內圍牆一個十字形平臺的後邊,有叁道門直通寺塔。
安哥寺的構造宏偉壯麗,規模龐大,設計均勻,精致莊嚴,不論寺塔、屋頂、回廊,以及門窗、牆壁、殿柱、石階,都雕刻精美,裝飾細致,極盡藝工的才智,達到建築藝術登峰造極的水准。回廊上的浮雕,四邊合計長達八百米,牆壁高二米許,窗扇門框之處,莫不滿布優美的浮雕,都是代表柬埔寨浮雕中的傑作。由于回廊有屋頂遮蓋,風雨不能侵入,所以石雕都保存完好。浮雕題材是以《摩诃婆羅多》及《羅摩衍那》中的神話故事爲主,例如從西面正門進入,西回廊的浮雕是描寫猴神助羅摩作戰的場面。南回廊西級,是刻繪蘇利耶跋摩二世騎象領軍出陣戰爭圖;南廊東組,是幅地獄變相圖,敘說善惡因果報應,以受苦形象占多,善報才少。東回廊兩面,是刻繪海中怪物攪海圖,及毗濕奴與惡魔戰鬥情形。北回廊是毗濕奴與天神交戰圖。也有表現當時國王和人民生活的題材。這些著名浮雕,都是屬于淺浮雕的技法,但人物生動,形象逼真,畫面十分繁複,上下疊置,左右交連,精美絕倫,爲優秀浮雕的創作。
安哥城,亦稱“大安哥”,是安哥王朝的都城,爲十二世紀後半葉闍耶跋摩七世(公元1181-1219)時所建。(以前的安哥城可能爲木柵,1181年闍耶跋摩七世登位後,將安哥城全部改爲石造。見《柬埔寨著名的曆史遺産——吳哥古迹》一文,載《考古》,1972年第二期。本節取材亦多自此文。)城牆都用石塊構成,城門成用巨石疊置,四周圍全長達十二千米,城外環繞城壕,壕上有一道廣闊的石橋,兩側各有石刻巨蛇一條,蛇皆九頭高舉,各由五十四石巨人挽持著,形成石橋的欄杆。(石巨人分兩邊排列,每邊各在五十四個,第一人較高大,爲一多頭神,分叁層,每層頭的四面各有臉孔。其余的石巨人,都爲二點五米高。據說右爲善神,左爲惡魔。又在安哥城東北側的普拉坎寺,東門口也有石人,但較小,每邊約二十七年,且時間更早。)城有五座雄偉的城門,門高約二十米,各爲兩重,但東向開二門,其他都是一門。各門築有叁座石塔,每塔四面皆雕刻觀世音菩薩像,面露慈悲含笑。城門兩側,各置一組叁只巨象的高浮雕,象鼻向地拾采蓮花。最後闍耶跋摩七世,在都城的中央建築了重要的巴戎寺,以及其他幾座石廟、石塔,又建築了王宮,使安哥變成一個偉大的壯觀的都城。(闍耶跋摩七世時,大乘佛教流行,盛信觀世音菩薩。大乘佛教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在安哥寺、巴戎寺等雕刻中,融合了濕婆神與毗濕奴神的藝術表現,所以這些建築物尖塔上的四面雕像,常被誤認爲婆羅門教的神像,後經證明,是觀世間菩薩像。一次在修整巴戎寺時,發掘一尊觀世音菩薩雕刻石像另外在安哥其他地方發現的碑文,都證明了當時柬埔寨人信奉大乘佛教的情形。)
巴戎寺,意爲“中山”,據說象征著宇宙的中心,全部建築約由五十座石塔組成。寺門東向,中央爲二階層的臺基,兩層四周都有浮雕回廊。下層高出地面約一米,臺基長一六0米,寬一四0米。上層高出下層臺基二點四米,長八0米,寬七0米。臺上四周羅列二十八座石塔,中央一座特大的主塔,塔頂高出平地約四十叁米。如將兩層臺基上環繞的石塔計算在內,共達五十多座。每座石塔的四面,都刻有觀世音菩薩像,面露慈悲,低視微笑,注視四方。巴戎寺的石壁浮雕藝術,在臺基作十字形的內回廊上,我數以神話故事爲題材;但在外回廊上,有些題材是描寫出國王事迹或人民生活,例如戰爭場面、市場情形、舞娘形像、狩獵圖、鬥雞圖等,而且都是高浮雕,人物特別顯出圓渾,尤其是門神和音聲天像,富于創造性,表現精神充沛。由此可以看出,從安哥寺到巴戎寺的藝術過程,風格更趨于寫實,向技巧成熟的階段發展。不過後者高浮雕裝飾,有時過分繁褥,深鑿顯露,已不如前者浮雕構壯闊,不刻意于顯露,較有含蓄之美。又巴戎寺有些建築物已經塌毀,不如安哥寺保存完整。
闍耶跋摩七世于1186年,在東池西南建塔普隆寺(Ta Prohm),紀念他的母親。據說這座寺當年用了七萬九千人工,用去金箔重達五噸,極爲巍峨壯麗。寺中住有五千僧人,經費由3,140個鄉村稅收來維持。此寺已受森林侵毀很多,裏面四周回廊幽暗,而廊壁上的浮雕,大部分取材于佛教。1191年又建普拉坎寺(Prah Khan),紀念他的父親,此寺大部已經傾毀,四周圍橋長共約叁千米,外繞以約四0米河溝,河水與當時北池相通。寺前之東門路旁排列一行巨石人。在安哥城北的北池中心一小島上,又建那伽般寺(Neak Pean譯爲幡龍寺),周圍環繞石刻那伽,中有一七0米闊的蓄水池,四面又有四小池環繞,布局有如花形。東西南北四門,分別以牛首、馬首、獅首、象首的石刻爲裝飾。
《真臘風土記》中,對于當時安哥王城各種重要的建築物,都有概要的敘述,所說是公元十世紀至十叁世紀的情形,形容安哥的富盛,爲柬埔寨最燦爛的文明時代。書中許多敘述的地方,大多可以現在安哥的遺迹對照出來,記載翔實。
安哥的建築藝術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雖然是出于吉蔑族的建築家、藝術家、工作者,卻具有承繼印度建築藝術的風格,而又能運用技巧純熟的手法融合爲自己獨創的特色。柬埔寨的建築藝術,肇始于公元第六、七世紀,最初以孤立的聖壇形式出現,受到印度芨多王朝時代藝術的影響。到了第十二世紀,經過五百年不斷的發展,出現安哥的藝術,達到藝術的頂峰,姿態雄偉壯觀,富麗堂皇。而安哥寺與巴戎寺回廊的浮雕,主題雖淵源于印度文學及宗教,但吉蔑族人卻加以改變,揉合本土素質于其中,表現極爲真實、活潑、和諧、勻稱、生動、精美,達到極高的藝術成就。
第四章 安哥以後的時期的佛教
(公元1432-1884年)
柬埔寨用佛曆。至于在什麼時候開始采用,沒有明確的記載,可能是在南傳佛教傳入以扣,也可能是受泰國佛教的影響。柬埔寨至安哥以後時期,可說是逐漸走向衰落和崩潰的時代。佛教也是同樣情況,但缺乏詳細記載。
公元1434年,龐哈耶特王爲避泰人的…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