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佛教史▪P51

  ..續本文上一頁闍耶跋摩七世在位四十年,他的一個功業,是在全國建築醫院102所,旅人驿站121所,整修從王都至各州城的道路。從碑文上得知。像他的父王一樣,他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仰者。他們兩位王妃,也都是熱心的佛教徒。他以極高的熱忱建築佛寺,使大乘佛教普及盛行,尤其在建築藝術方面,是安哥文化最輝煌燦爛的時期。他在1186年,于東池西南爲母冥福建造塔普隆寺(Ta Prohm);1191年,爲父冥福建造普拉坎寺(Preah Khan),在此寺東面掘一蓄水池,中央建般寺(Neak Pean);又王都的近郊建班蒂克提寺(Banteay Kdei),在其他地方建班臺乍瑪寺(Banteay Chmar)等。最後他開始經營安哥城(Angkor Thom),城牆及城門都用巨石砌成,全長十二千米。在城中央興建了著名的巴戎寺(Bayon),包括五十四座石塔,中央的主塔高四十叁米,供有佛陀坐像,其背後有那伽(龍)護衛;又每一座石塔四面皆雕有佛像。(《印度支那文明史》,第131頁。)這些,在《宋史》卷四八九及《真臘風土記》中,都有詳細的描述,在下節文中還要說到。

  闍耶跋摩七世因受佛教的影響,對人民仁慈,關心社會福利。他興建的醫院,從留存的碑文來看,建有供奉藥師如來的殿堂;在巴戎寺多數的古塔上,四面雕刻的聖像,被認爲是觀世音菩薩像,因此觀音的信仰非常盛行。由于國王信奉佛教,妝時安哥可以說是以大乘佛教爲中心,佛教獲得迅速的發展,占盡優勢。但婆羅門教並未受到歧視,當時婆羅門教僧侶依然在宮廷任職。一碑文說明闍耶跋摩七世從緬甸召來一個婆羅門爲王室外祭司,並在以後繼承的兩位王中,擔任同樣的職務。(1.同上,第131-132頁。2.《東南亞細亞的宗教與政治》,第84-85頁。)

  闍耶跋摩七世在登位時已五十多歲,約1219年頃死,死後谥號“偉大最高的佛教徒”。

  闍耶跋摩七世去世後的二百多年,安哥王朝中漸漸式微。先是占城叛離,接著是單馬令(Tanbralinga,後來的六坤)。泰國的日漸強大,對衰落中的安哥王朝尤具威脅。公元1225年,宋趙汝適所撰《諸番志》卷上真臘國條說:“真臘接占城之南,東至海,西至蒲甘,南至加羅希(Grahi)今猜耶)……其地約方七千余裏,國都號祿兀(Angkor)……奉佛謹嚴,日用番女叁百余人舞獻佛飯……有神曰婆多利(Bhadra),祠祭甚嚴。”可知佛教與婆羅門教同時盛行。

  公元1296年,元周達觀隨便使至柬埔寨,將所見所聞撰成《零點臘風土記》,所記爲十世紀至十叁世紀的情形,是安哥王朝最燦爛的鼎盛時代。關于當時宗教方面,記有叁種僧籍:“爲儒者呼爲班诘(Pasndita);爲僧者呼爲苎姑(古暹羅語稱僧人爲Chau Kou);爲道者呼爲八思惟(此名學者解釋不一,有認爲是禁欲者和苦行者Tapassin,有認爲是巫術者或妖術者)。班诘……于項上挂白線一條,以此別其爲儒耳。……苎姑削發穿黃,偏袒右肩,其下則系黃布裙,跣足。寺亦許用瓦蓋,中止有一像,正如釋迦佛之狀,呼爲孛賴(暹羅語稱佛Phra或Prah),穿紅,塑以泥,飾以丹青,外此別無像也。塔中之佛,相貌又別,皆以銅鑄成。無鍾鼓铙钹與幢幡寶蓋之類。僧皆菇魚肉,惟不飲酒。供佛亦有魚肉。每日一齋,皆取辦于齋主之家,寺中不設廚竈。所誦之經甚多,皆以貝葉疊成……國王有大政亦咨訪之。卻無尼姑……而道教者亦不如僧教之盛耳。所供無別像,但止一塊石(按即陵伽Linga)……俗之小兒入學者,皆先就僧家教習,暨長而還俗。”“家家皆修佛事。”“每一村或有寺或有塔,人家稍密。”

  周達觀一行在1296年8月抵達安哥,停留大約十一個月。《真臘風土記》一書,爲研究柬埔寨中古史最珍貴的資料。所記宗教的情形,雖然作者對印度式的宗教欠少認識,及記神佛之像混亂,但仍給我們一個大概的輪廊。可知當是柬埔寨的宗教,仍對婆羅門教及佛教爲主,而佛教卻更爲盛行,深入民間農村。

  其中值得注意的,所記僧人的生活,只供釋迦佛教,不供其他諸佛菩薩像,可見這時柬埔寨的佛教,似已從大乘佛教信仰轉變爲南傳佛教信仰。這從其他幾件事情,也可獲各證實。

  柬埔寨的佛教,由大乘佛教轉變爲南傳佛教,並沒有確實曆史的記載,無法可知中南傳佛教是怎樣傳入的。不過時間大概不出公元十叁世紀後葉至十四世紀初葉。因爲從公元十二世紀至十四世紀,首先是緬甸孟族的僧人,因爲從公元十二世紀至十四世紀,首先是緬甸孟族的僧人,從斯裏蘭卡引進僧團,推行佛教改革;十叁世紀後葉泰國也引進斯裏蘭卡佛教。

  約在公元1277年,泰國有一碑文記載,泰可泰坤藍甘亨王(Kum Ramkamheng,元史稱敢木丁,公元1277-1377),造寺供養來自六坤的僧王。當時六坤屬于室利佛逝血統的馬來統治;而斯裏蘭卡佛教傳入六坤,是在公元1256年以前。據泰國佛教史記載,有一位斯裏蘭卡羅畝羅論師,從蒲甘遊化至六坤(當時稱丹眉流),成立了斯裏蘭卡僧團,甚爲發達,後來傳入泰國及柬埔寨。(陳明德:《泰國佛教史》(泰文)第9及第10節。)

  至于傳入柬埔寨的結果,則沒有記載。

  到了公元十四世紀,東南亞印度化國家中,石碑已很少再用梵文。占婆最後的梵文石碑是1253年,柬埔寨最後的梵文石碑是在安哥東北迦苾拉城(Kapilapura)出土的,時間約在1330年代。在這時期中,湄公河及湄南河流域地帶的婆羅門教及大乘佛教,都逐漸地趨向衰亡,而代興的是自斯裏蘭卡傳入的上座部佛教。(《印度支那文明史》,第159頁,240頁。)

  柬埔寨傳入上座部佛教,可能是在安哥王朝闍耶跋摩八世(Jayavarman Ⅶ,公元1243-1295)時已經開始,因周達觀于公元1296-1297年在安哥所見的已爲上座部佛教。1295年,闍耶跋摩八世讓位與女婿,是爲室利因陀羅跋摩(Xrindravarman,公元1295-1307)。1307年,室利因字母羅跋摩舍棄王位進入佛教出家,讓們與一個親戚,稱爲因陀羅闍者跋摩(Indra-jayavarman,公元1908-1327)。

  室利因陀羅跋摩的出家,一定致力提倡上摩部佛教,柬埔寨最早的巴利語碑文,作于1309年,作者就是室利因陀羅跋摩。這時安哥巴利語的上座部佛教已在全國發展,婆羅門教只在宮廷中保有象征形式而已。(《印度支那文明史》,第240頁。又今日泰、柬、老撾王室外的典禮儀式中,仍存有婆羅門祭師主持儀式,但已沒有宗教的力量。)

  公元13400-1350年之間,老撾的法昂王(Fa Ngoun,公元1353-1373)自柬埔寨傳入上座部佛教,禮請高僧摩诃波沙曼多(Mahapasamanta)等二十二位比丘、叁藏聖典、金佛像等至老撾。(詳見本書《老撾佛教史》第1章第2節。)這可確實證明柬埔寨在此前已信仰上座部佛教。

  公元1350年以後,泰國的大城王朝已取代過去的素可泰王朝,對柬埔寨的威脅更大,不斷向安哥侵占,據泰國曆史記載,曾至少有兩次占領發哥:第一次是在1352年,第二次是在1394年。其後叁十年曆史情況不明。到了1431年,泰人又再圍攻安哥城,柬埔寨人盡力抵抗,由于內部叛變,王城終告示陷落,國王被殺,其子龐哈耶特(Ponha Yat,公元1432-1459)繼位。次年,泰人退出,但安哥王城面臨強敵,防守困難,于是放棄安哥王朝,遷移至百囊奔(亦稱金邊)。

  第二節  安哥的藝術

  安哥位于柬埔寨北部的暹粒省,離暹粒市北面約五千米,距首都百囊奔約二四0千米,爲公元802-1432年安哥王朝的都城。其主要的遺迹,自公元九世紀至十叁世紀很多宏傳的石構建築及精美的石刻浮雕,後來特稱爲安哥藝術。公元1432年,泰人入侵精美的石刻浮雕,後來特稱爲安哥藝術。公元1432年,泰人入侵攻陷安哥,遭大肆劫掠和破壞,此後遂遷都至南部的百囊奔,安哥從此荒蕪,雄傳壯麗的建築物漸爲熱帶叢林所淹沒,竟被後代人遺忘了。十九世紀初,《零點臘風土記》被譯成法文,(《零點臘風土記》,嘬早法文譯本出版于1819年,譯者爲Remusat。)沒有人想念有這個古城的存在。直到1860年,法國有位博物學家亨利莫科(Hernri Monkot)到安哥探險,次年發表了遊記,才揭開這被淹沒四百多年在叢莽中的古城。同時經過伯希和等學者翻譯、注釋、考證《真臘風土記》一書,以及親往安哥實地勘察,研讀碑文,才漸了解安哥王朝過去的曆史。安哥古迹的發現,經過清理和修複後,又重新成爲舉世著名的勝迹。

  安哥遺迹的建築群,估計共有大小六百余座,從公元九世紀至十二世紀,累積四百年的經營。有些建築物已經成爲廢墟,有些部分仍保存完好。現在選其著名及具有代表性的建築物,簡述如下:

  公元879-893年建造的羅盧奧斯,現在留存有叁座廟,是安哥王朝最早期的建築群,都是以磚爲主以石爲副的結構。石門上及其他附件刻有浮雕,又有石刻神像、石獅、石牛、石蛇等。這裏有一個人工鑿的蓄水池,供灌溉之用,長寬爲3.8×3.8千米。

  巴肯廟建于九世紀末,近安哥城。本是當時都城的中心,後因安哥城改建。位置變動,而變爲城外南郊的一座廟。它也是以磚爲主石爲副的建築群,建在六十米的山丘上,廟基爲一高臺,約十叁米,分爲五導,高臺上建有五座砂岩砌成的尖塔。在高臺的四周有磚塔叁十六座,有其上每階層各有小塔十二個,臺基每邊中央有一道階磴,噔的兩側有石獅。當時在城東開…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