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中辦有《佛教婦女》季刊。(《亞細亞近代化的研究》,第293-294頁。)
(四)其他教職工團體組織:
1.全錫蘭佛教學生聯合會(All Ceylon Buddhist Students Federation),是斯國各個學校學生聯合組成的佛教團體。總部設在可倫坡,分20個支部;會員40萬,目的和主張是提高佛教徒學生之間互相協助的精神。(《亞細亞近代化的研究》,第296-297頁。)
2.公務員佛教徒教會(Government and Local Govemment Buddhist Associa-tion),成立于1956年,是政府各部門的公務員聯合組成的佛教團體。
3.摩诃菩提會(Maha Bodhi Society),除印度摩诃菩提會(MBS of India)外,斯裏蘭卡的摩诃菩提會,總會設在可倫坡,建有大講堂、印刷部、宿舍等。設主席1人、副主席1人,部編輯1人,秘書2人,會計2人。1966年報告,有正式會員801名,經濟基礎鞏固。事業方面,有星期日學校、孤兒院、出版巴利語叁藏及注釋書、對外國僧人提供宿舍等。又在布盧那噜伐及新德裏兩地設有休息旅店(Rest house),附設國際圖書館及比丘訓練中心。另外德國佛法使者協會(Germa Dharmaduta Society)及英國倫敦佛教精舍(London Buddhist Vihara)的弘法活動,都受到摩诃菩提會的支持。(《亞細亞近代化的研究》,第297-298頁。)
4.佛教出版協會(German Dharmaduta Society),本部設在坎度,靠近樹林,爲一隱居之所,西方比丘諾那波尼迦長老(Nyanaponika Mahathera)等爲其監修委員。它的宗旨是出版佛教圖書及論文小冊,向世界各地宣揚佛教思想,其發行遍及65個國家以上。(同上,第298頁。)
第四節 現代佛教教育
在未講到佛教教育之前,應先簡單介紹現代斯裏蘭卡一般教育的情形。自斯裏蘭卡獨立後第二年,政府訂立新教育製度,學校分3種:(一)政府學校,由國家主辦,規定14歲以下兒童就讀。(二)政府支助學校,由宗教或人民主辦,可收取少許學費。(叁)私立學校,主辦人可依所需向學生收取各項學雜費。
在學製上,初級小學五年,初中叁年,高中二年;但在大學或考取公務員,須再讀高級學校二年。大學讀叁年獲學士學位,再讀二年獲碩士學位。斯裏蘭卡最早的一所大學,成立1942年,距可倫坡約70英裏。1959年,有兩所原是比丘沙彌就讀的佛學院改爲普通大學,在可倫坡市內,招收男生及比丘沙彌爲學生。至于女生,只收校外生,可考學位,但不可在校就讀。兩校初改大學時只設有文學院。
進入大學讀書,須經高級學校考試及格才可報考。比丘沙彌報考大學,亦須先在佛學院讀完第五年課程。至于比丘沙你讀一般高等學校,程度須與俗人相等,可依個人程度,政府和僧團是不禁止的。國立錫蘭大學(University of Ceylon)爲在學的比丘和沙彌,特設有“大學僧園”(Uniersity Sangharama),地址靠近大學,並有管理人員,方便照顧僧伽僧(供給住宿)。
一般學校,校方也辟有特別課室,供比丘沙彌學僧上課,不與俗人相混,如奧爾特學院(Olcott College)等,學費減少一半。因此在斯國有很多比丘從國家大學獲得學位。比丘獲得學位後,多數也在大學蔌其他學校任教,或當職員。(C.Dipaksorn:《錫蘭佛教史》(泰文),第293及301頁。)雖然比丘沙彌可以進入一般學校讀書,但是一般學校是以世學爲主。爲了研究佛學,比丘沙彌多數還是選擇學院(Parivena)就讀。
斯裏蘭卡比丘沙彌自出家後,首先就是受教育,具有初級教育程度的人,即進入佛學院就讀。斯國佛學院教育製度自古已有,到了拘提國時,各佛學院已經成爲研究佛教的中心,並增加教授醫學、曆史、西方語文等科目。但後來受到外侵入後,佛學院教育能夠再興,是從改革及建立叁所佛教學院開始,這就是前章中已說過的勝法塔學院、智增學院、智嚴學院。叁所學院中,智增學院,因教授西方語文而特別某著名,于公元1886年,首先申請獲得政府輔助,每年1000盧比,後來其他學院也獲得輔助。1947年,依據政府新訂教育條例,各所佛教學院,一年可獲得政府輔助400盧比。至1959年,斯國佛教已有佛學院136所。(C.Dipaksorn:《錫蘭佛教史》(泰文),第301-303頁。)
佛學院分兩種:1.初級佛學院(Mulika-parivena),2.高級佛學院(Uparparivena)。初級佛學院受教育叁年,科目分叁個主要部分,隨學僧志願選讀,規定入學年齡14~21歲。如學僧曾受完國民教育,可即列入初級佛學院。高級佛學院,學僧入學後,修學最少叁年,最多七年,而且以主要科目爲主。主要科目是僧伽羅文、巴利文、梵文、哲學、曆史、演講藝術、佛學等;次要科目是英文、陀密羅語、興都語、地理、數學等。(C.Dipakson:《錫蘭佛教史》(泰文),第303-304頁。)
初級和高級佛學院,共分九級。但依新改革的僧伽教育方案,各佛學院年製和課程略有差異。智增學院和智嚴學院是九年製,一至五年爲初級,六至七年爲中級,八至九年爲高級。而其他各佛學院則分八年製,即前四年爲初級,後四爲高級。
除了佛學院,另外還有一種學位考試製度,巴利語名爲“哲士等級”(Panditavibhaga),分初級(Prarambha)、中級(Madhayama)和高級(Avasana)叁等。每年九月舉行考試。報考的比丘沙彌,並不規定學曆,凡在佛學院讀書的各級學僧都可報考,但最初只能報考初級。初級考試及格,才可報考中級,考得中級才可報考高級。至于俗人有同等程度的。也可報名考試。負責考試的委員,由斯國政府邀請高級知識分子組成(規定有學位的),並定名爲“東方語文學會”(Pracinabha sopakarasamagama),意即促進東方語文研究的學會。(C.Dipaksorn:《錫蘭佛教史》(泰文),第321頁。)
初級學位考試,規定主科叁種,即僧伽羅語、巴利文、梵文;副科叁種,即陀密羅文、興都文、英文。主科須考得百分之六十五分以上,副科須考得百分之叁十五分以上,才可通過及格。而且規定主科叁種,要在同一年中考試及格,而副科報考幾科均可,其余以後可再考。
中級考試科目同上,但程度提高,副科增加數學一科。主科叁種,也須在同一年中及格。如兩科考有格,一科得分在二十分以上,准許在兩年中補考。兩年中補考不及格,再報考時,須重新再考叁種主科。主科須獲得六十分以上,副科叁十五以上,副科亦可隨意報考幾科。
高級考試,七種科目同上,程度又再提高。可以單獨報考叁種主科,或同時報考副科。叁種主科,如不能同在一年中考及格,以後可報考未及格的科目,不限定幾年。但是主科最少四十分以上才可以及格。高級及格分叁等,主科40~59分爲普通及格,60~75分爲一等,75分以上爲優等。
在斯裏蘭卡比丘沙彌考得哲士(Pandita)學位,是非常受人尊敬的事。考得哲士學位的人,同時可擔任僧教育最高的負責人,成爲優秀的佛教傳教師。每年叁級哲士考試,成績名列前茅的,都可獲得由信徒成立的基金會供養獎品(獎品隨每年收集多少不同),但規定高級七名,中級叁名,初級四名。
1957年,斯裏蘭卡政府協助佛教建立了一所“教師養成學院”(Pirivena Teachers”Training),與勝法塔學院同一地點。學僧入學,學費全免。報考資格,須經過“東方語文學會”中級考試及格,以及年齡不少于叁十五歲。受教育時間二年。學業完成後,即分派各地佛學院執教。這所佛教教師養成學院,目的完全在造就僧伽教師人才。學習科目的約有二十種,即英文、佛教文化、數學、梵文文學、曆史、佛律、斯裏蘭卡曆史、考古學、佛教史、佛教文學、巴利文學及其曆史、心理學、教育學、衛生健康、社會學、佛教藝術、幾何學、興都語、雅利安文化史、印度史、印度哲學等。除以上所說,比丘沙彌也可考入社會一般教師學院攻讀(與俗人共校),畢業了,可以獲得同樣的資格。(C.Dipaksorn:《錫蘭佛教史》(泰文),第342-344頁。)
另一非常有意義的佛教教育,就是“佛教星期日學校”( CollegeBud-dhist Sunday School)。它的産生早在公元1885年,那時斯裏蘭卡還受英國統治,佛教衰微,後來美國人奧爾高特上校抵達斯國,協助佛教複興工作。他們最初建立的佛教星期日學校,從屬“錫蘭青年佛教會”之下。
佛教星期日學校發展至今,對一般青年以及兒童接受佛教教育,收到了非常宏大的效果。他們不但以佛法修養身心,選擇過正當的生活,做一個良好的公民和佛教徒,同時對佛教的曆史及教法有了更深的了解。斯國自獲得獨立後,佛教星期日學校,一般都設在佛寺中,由寺中住持管理,教師由資深的出家人及在家信徒擔任。但在家教師,必須先獲得青年佛教會結業證書和許可,一般人是不能獲得擔任佛教星期日學校教師的。
凡是適齡男女學童或青少年,都可報名就讀,從初級到高級,共分七級,每級學習一年。上課時間,每星期日上午八時至十二時。上課前,先集合全體學生,由比丘領導舉行簡短的佛教儀式,授予與五戒和念誦叁寶經文…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