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完畢後,學生才進入教室上課。
佛教星期日學校,所授課程依教育程度高低而編訂,有念誦經偈,如《吉祥經》、《叁寶經》、《守護經偈》、《佛功德莊嚴經》、《念住經》、《法句經》、《佛傳》、《阿毗達磨》、《大史》等。各處佛教星期日學校編有各級學生名冊,每年舉行大考一次,考題由青年佛教會禮請學校中資深出家教師統一擬訂,考完後呈送青年佛教會審閱,然後公布考試結果。考試及格者,各級都發給證書,成績優秀者頒給獎勵(由學生家長及佛教信衆集資)。讀完高級的學生就有資格擔任各地佛教星期日學校的教師。學生時入佛教星期日學校讀書不收任何費用。學校所出版的各級課本,售價特別低廉。窮苦學生由青年佛教會和學校贈予或借用。總之,凡是曾在佛教星期日學校就讀過的兒童或成人,都努力養成良好的行爲,了解佛教的道理,然後再以他們的所能貢獻社會國家。(C.Dipaksorn:《錫蘭佛教史》(泰文),第354-360頁。)
第八章 斯裏蘭卡佛教的儀式
作者:淨海
第一節 一般佛教儀式
佛教的儀式,是佛教徒實踐佛教生活的重要部分。每一種佛教儀式,都有它的原因和重要意義,對身心的修養,學道的進程,都有助益。實踐佛教生活,是最崇高的風尚。我們往往能在一些簡樸實用的佛教儀規中,表現對佛法崇高的尊敬與信心。
斯裏蘭卡是上座部佛教發源及興盛的國家,他們的佛教儀式,一種是依經律固有傳承下來的,一種是斯國斯教民俗形成的。
一、佛日
佛日(Buddha”s Day,僧伽羅語Poya)。按印度、斯裏蘭卡的曆法,因月亮的盈缺立爲白黑二分,即自月盈至滿爲白分,月虧至晦爲黑分,合白黑二分而爲一月。(《西域記》卷2說:“月盈至滿,謂之白分;月虧至晦,謂之黑分。黑分或十四日,或十五日,月有大小故也。黑前白後,合爲一月”。(《大正藏》第51卷,第875頁。))每半月之八日及十五日(月小爲十四日,即相當于我國陰曆每月的八日、十五日、二十叁日、廿九日或卅日),稱爲佛日,中國佛教徒稱爲齋戒日。斯國佛教徒對佛日是相當重視的,特別是滿月(十五日)的佛日。
每到佛日(自古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都以佛日爲假日),信徒就准備好香燭和鮮花,攜家帶眷到附近的佛寺。一些青年男女學生,在佛日也到佛寺參加活動。他們地入佛殿,先燃香燭禮佛,然後席地而坐一邊,隨僧受持齋戒,參加課誦(經文都很簡短),聽經聞法。
南傳佛教任何一種儀式之前,只有有家信徒參加,僧人先爲信衆說授叁皈五戒、或八關齋戒,都用巴利文念誦。在家信徒,不論是新舊,凡參加佛教儀式,都要從僧人一次又一次地求叁皈五戒。他們沒有皈依那一位出家人爲師的習慣,而出家人都可爲師。
在家信徒受完叁皈五戒等後,接著說戒的那位比丘,開始宣講佛法,時間約一小時。所講都是通俗易懂的經義,僧俗都須合掌聆聽。因在佛殿及佛前,須有虔誠的恭敬心,比丘說法,被認爲是代表佛陀宣說。
佛法開示完畢,已近僧人午餐時間,受持八關齋戒的信徒,也須央午前進食。他們多數是從家裏帶飯來,或在寺中臨時向攤販購買,因爲在南傳佛寺中,是不供給信徒們飯食的,只有信徒們拿飯菜來供養出家人。
斯國佛教徒至佛寺受戒和聽法,是女多男少,老年多過青年。
受持五戒的信徒,在聽完佛法後,可以隨意返家,或仍留在佛寺;但受持八齋戒的信徒,一日一夜必需留在佛寺裏,在佛寺範圍內活動。當他們休息的時候,或在說法亭,或在佛塔周圍,或坐或臥在樹蔭下。有人背誦佛偈,有人讀經。或多人集會在一處,由一人朗讀佛法給大家聽,或互相研討佛法,也有人在靜處修習止觀的。
斯國佛教徒佛日到佛寺,都依本國的風俗,披著白衣,極少穿西服及長褲的,而且多人手持念珠。在下午、晚上、夜間,都有出家人在殿上,輪流爲信衆說法,聽與不聽隨各人自由。
在家信徒受持八關齋戒,近于出家修行梵行,時間只限于一日一夜,依佛製可常受常舍。到了次日早晨,受持八關齋戒的在家信徒,就可向一位比丘舉行舍八關齋戒儀式。但因五戒爲在家佛教徒所長守,所以在舍八關齋戒後,接著要求受五戒。受完五戒儀式,佛日修行功德圓滿,各自返家。
二、說法
佛陀住世時隨機爲信衆說法,後世漸漸形成一種儀式。古時人住在鄉村,建築方築方亭或較大的說法堂,恭請僧人在晚上或夜間說法,遠近男女信徒都來聽法。爲了遠途信荒野住家夜晚行走不便,所以說法多數在晚上和夜間,到次晨天亮後二回家。人民建築的方亭或說法堂,裝飾都很精美。斯國一般佛寺,自日落後,以擊鍾爲信號,即開始說。說法者手執一把芭蕉扇豎立面前,已成習俗。
有時較隆重的說法儀式,在白天和夜間都有舉行,或有叁位法師輪替。第一位在白天講,第二位讀誦巴利語經文給信衆聽,第叁位在夜間講。講者須受過良好的僧教育,能將巴利經文逐句翻成僧伽羅語,而不添加解釋。
在前文第四章裏說過,我國高僧法顯法師至斯裏蘭卡時,曾記載在阿耨樓陀城重要的“四衢道路,皆作說法堂。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敷設高座,道俗四衆,皆集聽法。”這就是寫僧人說法的情形。
現在斯裏蘭卡佛教說法的儀式,每逢佛日或佛教節慶,一般佛寺還是依照這種古老傳統的方式。但也有不少新的佛學社團組織,采用現代演講或討論的方式。總之,傳統的著重在恭敬虔誠,現代的演講討論偏聽偏信重在研究。又前者對象是普通信衆,後來多屬于學人。
叁、敬佛
斯裏蘭卡佛教徒不論出家在家,都有一種很好的習慣:敬佛。在佛寺中,甚至信徒在家中,都能表現虔誠敬佛的態度。
在佛寺裏,每天早晚都有一位男居士或女居士,負責佛前供物。早上,他們從家中帶著鮮花、甜品、湯、茶等至佛寺,放于盤中供奉在佛前,另外還供奉一小盒槟榔。然後燃點香燭、禮佛,口作念頭誦:“世尊!請佛慈悲,受納弟子供養。”接著在佛前忏悔身、口、意叁業。最後念誦贊揚叁寶經文。晚上約七時,敬佛用品爲茶和甜水等。亦作念誦儀式。信徒如沒有時間,呆派人將供佛用品送到佛寺,請僧人代作。有時也供養僧人。
敬佛儀式,信徒在家中也可舉行,因爲一般居士在家中都供有佛像,或供佛陀舍利。有時或禮請僧人到家中供養,事前也必須先作敬佛儀式。
敬佛儀式,是爲感報佛恩的偉大,因爲佛陀具足智德、悲德、淨德。佛陀雖然已涅槃了,而恩德永遠在世。沒有佛陀的出世,衆生就不會知道佛法,不能得度,所以佛教徒應當要常思念和感報佛陀的恩德。
四、施僧
施僧是用物品供養僧人。斯裏蘭卡在家信徒,對僧人是非常恭敬的。他們認爲住持佛法,代佛宣揚教法,而且僧人的知識和道德,都可作爲模範。佛教的存在,可促進國家教育文化和道德的發達。僧人離家出家修行,就應該受到信徒們的恭敬供養。僧(伽)的意義,本指四位比丘以上的團體,但一般也泛指個別僧人。這裏說的施僧儀式,是指前者。所以斯國佛教徒施僧,最少要禮請五位以上的比丘。
斯國佛教徒每逢婚喪喜慶,或行善植福,常舉行施僧,禮請僧人至家中供養,或備好送至佛寺供養。事先施主須至佛寺說明施僧原因,訂定日期及供僧人數。
施僧的原因,隨信徒的意願,但平常多爲亡者超薦。因爲斯裏蘭卡于人死後,在七日、叁月、半年、一年,將分四次施僧,以後或每一年再舉行一次。有時信徒爲了喜慶的事,如慶祝新年、祝壽等,與舉行施僧。一般施僧儀式,是禮請僧人午齋及供養人物品。
到了施僧之日,施主亦邀請親友一同參加。在家中設置佛壇及鋪設座位,血妥食品。佛壇大多爲一特製的小木龛,雕飾精美,可向佛寺或他下借用,龛是准備供佛舍利用的,舍利塔由僧人從寺中帶來,因爲斯國很多佛教儀式,不甚流行供佛像,而以佛身舍利更能代表佛陀。
大約在上午十時前,施主先派人去佛寺,迎請佛舍利及出家人。到了施主家門前,由一位頭裹白衣著禮服的人從出家人手中把佛舍利迎接過來,恭敬地頂在頭頂上。有時還有樂隊演奏,迎入家中,供奉在佛龛中。如果施主家離寺很遠,就用汽車去迎請。
隨後僧人爲施主及親友,先說叁皈五戒,再開始誦經,念誦約半小時。至十一時,供養僧人午齋,有飯菜,甜點、水果乳酪等,有時也有魚肉,非常豐盛。僧人進食時,信徒都在一旁席地而坐。食畢,施主再供養每位出家人一份物品。接著由一位戒年較長或位尊的出家人,爲施主及斯新友,簡要的開示佛法,若不開示,就開始念誦《慈悲經》、《吉祥經》等,爲施主祈福回向。
施僧完成,樂隊仍擊鼓奏樂,施主及其親友們,一齊恭送佛舍利及出家人回寺。
五、念誦守護經
巴利語Paritta一字,可譯作守護、防護、求護、保護等義。念誦守護經的儀式,起始是在斯裏蘭卡最勝菩提四世(658~674)時代。“守護經”文, 從《中部》及《增支部》等經中選出,集有《叁寶經》、《五蘊護經》、《孔雀護經》、《幡幛護經》、《職權咤曩胝護經》、《央崛摩羅護經》、《吉祥經》、《慈悲經》八種,都是很短的經文,意義和文字非常優美,用于消除災難、疾病,甚至喜慶等儀式,普遍念誦。
斯裏蘭卡佛教徒對禮請出家人念誦守護經,是非常信仰的,他們認爲守護經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和靈驗。家人臥病醫院,禮請僧人前去念誦;有時子女在結婚之前,恭請僧人念誦;婦女生産之前,也請僧人念誦。其他如新年、衛塞節、新屋落成、喬遷、祝壽等,也請僧人念誦。念誦守護經的目的是爲祈求平安。
念誦守護經的儀式,普通最少須請十五位出家人,時間大約一小時。有時或連續念誦五日,每日一小時;在圓滿之日,施主並同時舉行供僧儀式。…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