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南传佛教史▪P21

  ..续本文上一页。完毕后,学生才进入教室上课。

  佛教星期日学校,所授课程依教育程度高低而编订,有念诵经偈,如《吉祥经》、《三宝经》、《守护经偈》、《佛功德庄严经》、《念住经》、《法句经》、《佛传》、《阿毗达磨》、《大史》等。各处佛教星期日学校编有各级学生名册,每年举行大考一次,考题由青年佛教会礼请学校中资深出家教师统一拟订,考完后呈送青年佛教会审阅,然后公布考试结果。考试及格者,各级都发给证书,成绩优秀者颁给奖励(由学生家长及佛教信众集资)。读完高级的学生就有资格担任各地佛教星期日学校的教师。学生时入佛教星期日学校读书不收任何费用。学校所出版的各级课本,售价特别低廉。穷苦学生由青年佛教会和学校赠予或借用。总之,凡是曾在佛教星期日学校就读过的儿童或成人,都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了解佛教的道理,然后再以他们的所能贡献社会国家。(C.Dipaksorn:《锡兰佛教史》(泰文),第354-360页。)

  

  第八章 斯里兰卡佛教的仪式

  作者:净海

  第一节 一般佛教仪式

  佛教的仪式,是佛教徒实践佛教生活的重要部分。每一种佛教仪式,都有它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对身心的修养,学道的进程,都有助益。实践佛教生活,是最崇高的风尚。我们往往能在一些简朴实用的佛教仪规中,表现对佛法崇高的尊敬与信心。

  斯里兰卡是上座部佛教发源及兴盛的国家,他们的佛教仪式,一种是依经律固有传承下来的,一种是斯国斯教民俗形成的。

  一、佛日

  佛日(Buddha”s Day,僧伽罗语Poya)。按印度、斯里兰卡的历法,因月亮的盈缺立为白黑二分,即自月盈至满为白分,月亏至晦为黑分,合白黑二分而为一月。(《西域记》卷2说:“月盈至满,谓之白分;月亏至晦,谓之黑分。黑分或十四日,或十五日,月有大小故也。黑前白后,合为一月”。(《大正藏》第51卷,第875页。))每半月之八日及十五日(月小为十四日,即相当于我国阴历每月的八日、十五日、二十三日、廿九日或卅日),称为佛日,中国佛教徒称为斋戒日。斯国佛教徒对佛日是相当重视的,特别是满月(十五日)的佛日。

  每到佛日(自古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都以佛日为假日),信徒就准备好香烛和鲜花,携家带眷到附近的佛寺。一些青年男女学生,在佛日也到佛寺参加活动。他们地入佛殿,先燃香烛礼佛,然后席地而坐一边,随僧受持斋戒,参加课诵(经文都很简短),听经闻法。

  南传佛教任何一种仪式之前,只有有家信徒参加,僧人先为信众说授三皈五戒、或八关斋戒,都用巴利文念诵。在家信徒,不论是新旧,凡参加佛教仪式,都要从僧人一次又一次地求三皈五戒。他们没有皈依那一位出家人为师的习惯,而出家人都可为师。

  在家信徒受完三皈五戒等后,接着说戒的那位比丘,开始宣讲佛法,时间约一小时。所讲都是通俗易懂的经义,僧俗都须合掌聆听。因在佛殿及佛前,须有虔诚的恭敬心,比丘说法,被认为是代表佛陀宣说。

  佛法开示完毕,已近僧人午餐时间,受持八关斋戒的信徒,也须央午前进食。他们多数是从家里带饭来,或在寺中临时向摊贩购买,因为在南传佛寺中,是不供给信徒们饭食的,只有信徒们拿饭菜来供养出家人。

  斯国佛教徒至佛寺受戒和听法,是女多男少,老年多过青年。

  受持五戒的信徒,在听完佛法后,可以随意返家,或仍留在佛寺;但受持八斋戒的信徒,一日一夜必需留在佛寺里,在佛寺范围内活动。当他们休息的时候,或在说法亭,或在佛塔周围,或坐或卧在树荫下。有人背诵佛偈,有人读经。或多人集会在一处,由一人朗读佛法给大家听,或互相研讨佛法,也有人在静处修习止观的。

  斯国佛教徒佛日到佛寺,都依本国的风俗,披着白衣,极少穿西服及长裤的,而且多人手持念珠。在下午、晚上、夜间,都有出家人在殿上,轮流为信众说法,听与不听随各人自由。

  在家信徒受持八关斋戒,近于出家修行梵行,时间只限于一日一夜,依佛制可常受常舍。到了次日早晨,受持八关斋戒的在家信徒,就可向一位比丘举行舍八关斋戒仪式。但因五戒为在家佛教徒所长守,所以在舍八关斋戒后,接着要求受五戒。受完五戒仪式,佛日修行功德圆满,各自返家。

  二、说法

  佛陀住世时随机为信众说法,后世渐渐形成一种仪式。古时人住在乡村,建筑方筑方亭或较大的说法堂,恭请僧人在晚上或夜间说法,远近男女信徒都来听法。为了远途信荒野住家夜晚行走不便,所以说法多数在晚上和夜间,到次晨天亮后二回家。人民建筑的方亭或说法堂,装饰都很精美。斯国一般佛寺,自日落后,以击钟为信号,即开始说。说法者手执一把芭蕉扇竖立面前,已成习俗。

  有时较隆重的说法仪式,在白天和夜间都有举行,或有三位法师轮替。第一位在白天讲,第二位读诵巴利语经文给信众听,第三位在夜间讲。讲者须受过良好的僧教育,能将巴利经文逐句翻成僧伽罗语,而不添加解释。

  在前文第四章里说过,我国高僧法显法师至斯里兰卡时,曾记载在阿耨楼陀城重要的“四衢道路,皆作说法堂。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敷设高座,道俗四众,皆集听法。”这就是写僧人说法的情形。

  现在斯里兰卡佛教说法的仪式,每逢佛日或佛教节庆,一般佛寺还是依照这种古老传统的方式。但也有不少新的佛学社团组织,采用现代演讲或讨论的方式。总之,传统的着重在恭敬虔诚,现代的演讲讨论偏听偏信重在研究。又前者对象是普通信众,后来多属于学人。

  三、敬佛

  斯里兰卡佛教徒不论出家在家,都有一种很好的习惯:敬佛。在佛寺中,甚至信徒在家中,都能表现虔诚敬佛的态度。

  在佛寺里,每天早晚都有一位男居士或女居士,负责佛前供物。早上,他们从家中带着鲜花、甜品、汤、茶等至佛寺,放于盘中供奉在佛前,另外还供奉一小盒槟榔。然后燃点香烛、礼佛,口作念头诵:“世尊!请佛慈悲,受纳弟子供养。”接着在佛前忏悔身、口、意三业。最后念诵赞扬三宝经文。晚上约七时,敬佛用品为茶和甜水等。亦作念诵仪式。信徒如没有时间,呆派人将供佛用品送到佛寺,请僧人代作。有时也供养僧人。

  敬佛仪式,信徒在家中也可举行,因为一般居士在家中都供有佛像,或供佛陀舍利。有时或礼请僧人到家中供养,事前也必须先作敬佛仪式。

  敬佛仪式,是为感报佛恩的伟大,因为佛陀具足智德、悲德、净德。佛陀虽然已涅槃了,而恩德永远在世。没有佛陀的出世,众生就不会知道佛法,不能得度,所以佛教徒应当要常思念和感报佛陀的恩德。

  四、施僧

  施僧是用物品供养僧人。斯里兰卡在家信徒,对僧人是非常恭敬的。他们认为住持佛法,代佛宣扬教法,而且僧人的知识和道德,都可作为模范。佛教的存在,可促进国家教育文化和道德的发达。僧人离家出家修行,就应该受到信徒们的恭敬供养。僧(伽)的意义,本指四位比丘以上的团体,但一般也泛指个别僧人。这里说的施僧仪式,是指前者。所以斯国佛教徒施僧,最少要礼请五位以上的比丘。

  斯国佛教徒每逢婚丧喜庆,或行善植福,常举行施僧,礼请僧人至家中供养,或备好送至佛寺供养。事先施主须至佛寺说明施僧原因,订定日期及供僧人数。

  施僧的原因,随信徒的意愿,但平常多为亡者超荐。因为斯里兰卡于人死后,在七日、三月、半年、一年,将分四次施僧,以后或每一年再举行一次。有时信徒为了喜庆的事,如庆祝新年、祝寿等,与举行施僧。一般施僧仪式,是礼请僧人午斋及供养人物品。

  到了施僧之日,施主亦邀请亲友一同参加。在家中设置佛坛及铺设座位,血妥食品。佛坛大多为一特制的小木龛,雕饰精美,可向佛寺或他下借用,龛是准备供佛舍利用的,舍利塔由僧人从寺中带来,因为斯国很多佛教仪式,不甚流行供佛像,而以佛身舍利更能代表佛陀。

  大约在上午十时前,施主先派人去佛寺,迎请佛舍利及出家人。到了施主家门前,由一位头裹白衣着礼服的人从出家人手中把佛舍利迎接过来,恭敬地顶在头顶上。有时还有乐队演奏,迎入家中,供奉在佛龛中。如果施主家离寺很远,就用汽车去迎请。

  随后僧人为施主及亲友,先说三皈五戒,再开始诵经,念诵约半小时。至十一时,供养僧人午斋,有饭菜,甜点、水果乳酪等,有时也有鱼肉,非常丰盛。僧人进食时,信徒都在一旁席地而坐。食毕,施主再供养每位出家人一份物品。接着由一位戒年较长或位尊的出家人,为施主及斯新友,简要的开示佛法,若不开示,就开始念诵《慈悲经》、《吉祥经》等,为施主祈福回向。

  施僧完成,乐队仍击鼓奏乐,施主及其亲友们,一齐恭送佛舍利及出家人回寺。

  五、念诵守护经

  巴利语Paritta一字,可译作守护、防护、求护、保护等义。念诵守护经的仪式,起始是在斯里兰卡最胜菩提四世(658~674)时代。“守护经”文, 从《中部》及《增支部》等经中选出,集有《三宝经》、《五蕴护经》、《孔雀护经》、《幡幛护经》、《职权咤曩胝护经》、《央崛摩罗护经》、《吉祥经》、《慈悲经》八种,都是很短的经文,意义和文字非常优美,用于消除灾难、疾病,甚至喜庆等仪式,普遍念诵。

  斯里兰卡佛教徒对礼请出家人念诵守护经,是非常信仰的,他们认为守护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和灵验。家人卧病医院,礼请僧人前去念诵;有时子女在结婚之前,恭请僧人念诵;妇女生产之前,也请僧人念诵。其他如新年、卫塞节、新屋落成、乔迁、祝寿等,也请僧人念诵。念诵守护经的目的是为祈求平安。

  念诵守护经的仪式,普通最少须请十五位出家人,时间大约一小时。有时或连续念诵五日,每日一小时;在圆满之日,施主并同时举行供僧仪式。…

《南传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