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佛教史▪P15

  ..續本文上一頁和國,與法車通好。荷蘭國王恐怕會喪失斯裏蘭卡殖民地,于是寄敕令由英軍帶至斯國的荷蘭殖民政府,准許英軍管治斯國,不讓法人進入。但是斯國的荷蘭殖民地政府,願意聽從巴達維亞荷蘭共和國的指示,不接受流亡國王的命令,拒絕英國管治斯國。英人見協議不成,1795年用兵占領享可馬裏港,僅遇到很小的抵抗,查夫納和可倫坡也是一樣。1796年簽訂條約,斯國人願意將荷蘭統治的殖民領土交由英國管治。

  英國從荷蘭奪得統治權後,覺得還不滿足,常常向斯國中部坎底用兵。英國初統治斯國各海邊地區時,隸屬英人在印度的“東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管轄,但到1802年斯國完全淪爲殖民地,就直接收爲英王統治了。坎底被英人攻破,是國王與大臣們不能團結抵抗外敵所致。

  起初有一臣阿哈力波拉(Ahalepola)領導一班官員,對國王毗迦羅摩王師子(Sri Vickrama Raja Singha,公元1798~1815)叛變,請求英人協助。但英人未答允,就被國王打敗,逃至英人統治區域。國王無法,一怒命令殺死叛變官員所有的親屬,連出家的新屬也包括在內,這就使得他的臣民大爲不滿。

  英人見坎底大臣們對國王不滿,而且在形勢上可占領坎底,就宣布與毗邊羅摩王獅子戰爭,因得坎底一些大臣們相助,結果很累易的攻下坎底。國王被捉受放逐,斯裏蘭卡人的坎底王朝至引滅亡。公元1815年英人與叛變國王的大臣們立約,承認坎底交英國統治。但英人不允許再立那耶卡族人(Nayakar)繼續爲坎底國王。同時英人接收管理佛教,公布佛教儀式,佛教聖地,統計佛教比丘。英人對過去坎底的大臣,仍讓管理以前坎底各重要的城市。但後來這些大臣,以及人民和佛教比丘,對英人的統治覺得不滿,因爲英人逐步削減了他們過所有的權利,就聯合起來叛變,而被英人敉平。英人爲了防止斯國人再叛變,便再削減這些舊臣的各種權力,歸屬各部文官英人還在各重要要城市駐守英軍,建造炮臺,修築公路,如有斯國人叛變時,可以隨時便于運兵防止,非常生效。

  自荷蘭勢力退出斯裏蘭卡後,佛教徒及其他宗教徒曾被迫信仰基督教的,又都回轉來信仰自已原有的宗教。英人初未注意幫助斯國人建立學校,但隨後發現這種情形對他們不利。因爲他們仍希望斯國人建立學校,但隨後發現這種情形對他們不利,因爲他們仍希望斯國人繼續信仰基督教,所以才建築更多的學校,以學校教育的方法,來間接廢除佛教等。英人初統治時,坎底的佛教,每年有一次沙彌進受比丘戒儀式,這時斯國英殖民地總督下令不許再舉行。藉說坎底與英人不友好,就是人民往佛寺聆聽僧人說法,也受到限製。至英人完全直接統治坎底後,才改用表面上較爲溫和的政策,協助佛教,總督代替過去坎底國王的權力,可封僧人爵位。委任佛教財産管理人。坎底的聖物佛牙,也受到當地英人的保護。佛教徒可自由舉行教儀式,有知識的僧人,也可到任何地區宣揚佛教,教育人民學習僧伽羅語文和巴利文。

  當時直接與佛教等爲敵的,是基督教的牧師和傳教士。在英人統治下,有不少西方傳教士湧入斯裏蘭卡。公元1812年,有“洗禮教會”(Baptist Missionary)傳人,1814年“西方教會”(Western Missionary)傳人,1816年傳人“美洲教會”(American Missionary),1918年傳入“英國教會”(Anglican Missionary),等等。這些教會傳入斯國後,幫助英殖民地政府建立學校,不幾年間,就有很多政府的教會學校。依據1827年統計,全島公私立基督教會學校多達426所。本來那時斯國佛寺裏的學校,有一千所以上,但因得不到政府的幫助,無法發展。而且後來佛教徒畢業生,無法找到工作。讀政府教會學校的,比讀佛教學校的很多特別優待,尤其是不收學費,畢業出來政府給予種種便利,容易打到工作,這樣佛教徒被迫也只得送子弟去政府教會學校讀書。依1868年統計,斯國學童讀教會學校的,達百分之六十五,讀佛教學校減剩到只有百分之二十七。當教會學校學生占了多數,于是殖民地政府訂立法律,全國各學校每天第一小時必須上基督教課程。另外設法切斷佛教比丘們對人民教授佛法,到了佛日,不准佛教徒進佛寺聽經聞法、修行、齋戒,使佛教徒活動非常不便,令斯國人感到非常不滿。

  基督教徒利用種種方法達到傳教的目的。他們給病人以廉價藥品,建盲啞學校等,爭取人心改信基督教。這雖是社會福利事業,但佛教徒想做,不會得到政府協助。英殖民地總督代替過去坎底國王的權力,立約上規定“保護佛教”,並尊重佛教儀式,但僅徒具條文,總督不履行參加佛教重要的慶典,輕視比丘,佛教在這樣情形下更爲衰微。

  佛教受到壓迫,眼見日日衰微,有志的佛教徒就起來衛護。公元1860~1870年,有一群比丘開始用間接的方法抵抗,設立印務所,印刷各種宣傳小冊子,向人民說明佛教受到迫害的情形,又建立學校,協助佛教徒子弟佛教學校讀書,鼓勵佛教徒熱愛保衛自己的聖教。其中有一位勇敢傑出的比丘羯那難陀(Mahotti Vatte Gunananda),舉行佛教與基督教公開辯論,說明兩教教義的差別和優劣,讓一般人民了解來抉擇信仰。這種公開辯論,自公元1865年至1873年,隆重舉行了五次。最後一次,在巴那都羅(Panadura)辯論兩教的善惡。羯那難陀雄辯的言詞,徹底擊敗了基督教徒。辯論完,羯那難陀將辯論講詞,印成英文,寄到歐美各地宣傳。這次辯論大大振奮了斯國人的信心。

  辯論的英文稿寄到美國後,有一位陸軍上校奧爾高特(Colonel Henry Stell Olcott,1832~1907)和他的俄籍妻子波拉瓦斯基(H.P.Blavatsky)讀到,非常感動,深切同情斯裏蘭卡的佛教。他們兩人原是研究哲學的,早對東方佛教注意和熱心。當讀到這份辯論,就在1880年決心至斯國研究佛教,幫助佛教徒宣揚佛法。當他們兩人抵達斯國南部的加耳(Galle)往可倫坡時,發現斯國佛教不被重視,人民竟因羞恥而不敢表示自己是佛教徒。

  斯裏蘭卡佛教的衰微,使他們覺得很驚訝。爲了振興佛教與基督教相抗衡,急需要一個佛教機構,1880年他們在可倫坡成立“佛教靈智學會”(Buddhist Theosophical Society),宗旨是發揚世界人類各宗教和平友好,及保衛宗教不壓迫。學會先後開辦很多學校,讓佛教徒子弟就讀,教英文和僧伽羅語。如現在著名的阿難陀學院(Ananda College)、法王學院(Dharmaraja College)、摩哂陀學院(Mahinda College)等,都是那時創立的。他們吸引了很多西方學者至斯國,發展斯裏蘭卡國家教育和佛教教育。

  奧爾高特上校見斯國人多數是佛教徒,但佛教重要節日及佛日得不到休假,對佛教徒非常不合理。他以個人名義直接向英國外交部殖民地大臣交涉,結果斯國英殖民地總督同意,公布佛教衛塞節(佛誕節)爲全國公休假日。

  奧爾高特這樣的做法,引起基督教牧師們十分不滿,甚至政府一引起公務員也不贊成。他們呈報上級,要求政府禁止奧爾高特在任何地方發表演講。但因爲斯國人多數是佛教徒,禁止不了,反而斯國佛教徒更加擁護奧爾高特上校。

  奧爾高特對佛教的工作,是真誠而誠心的。他等募發揚佛教的基金,印刷僧伽羅語《Sarasavisan-derasa》及英文《佛教徒》(THEBuddhist)雜志。1885年購地建立學會大廈,開始設計佛教教旗。同年又設立“星期日學校”,到次年即發展改爲普通學校,教授英文。這就是現在可倫坡著名的“阿難陀學院”。上校所建立的學校,都向政府教育部登記,取得合法權利,雖也遭受很多阻礙,但都能獲得成功。

  前面已說過,斯裏蘭卡佛教自公元1235年就一直衰弱不振,至高僧薩羅迦羅和國王吉祥稱王獅子時,佛教得到複興,但也不過限于坎底境內。佛教最衰微的,是在沿海地區,佛教教充尤其如此。只有在1839年,薩羅難迦羅的弟子瓦拉悉達他(Walanesiddhartha)上座,在荷蘭人統治的巴那都羅的羅摩拉那鎮(Ratmalana),建立一所僧人教育機構,稱爲“勝法塔學院”(Paramadharma-cetiya-parivena),算是斯國的第一所僧學院。

  後來一位勝法塔學院的畢業者,于1873年在可倫坡的摩梨迦甘陀(Malikakanda),又建了一所“智增學院”(Vidyodayaparivena)。這所學院,于1958年,被政府升爲大學之一,教授東方語文、宗教、文化,僧俗都可入學攻讀。此校創立都有蘇曼伽羅比丘(Hickaduwa Sri Sumangala,公元1826~1911)擔任第一任院長,他一生多學,著名弟子很多。

  公元1876年,一位法光(Ratmalana Dharmaloka)比丘,在距離可倫坡五哩的迦耶尼(Kalyani),又建立一所“智嚴學院”(Vidaya-layalankaparivena)。法光比丘畢業于勝法塔學院,勤苦好學,通達叁藏,留心于僧教育發展。他曾著書很多,包括僧伽羅文和梵文。智嚴學院,1958年也升爲政府大學。

  上述叁所學院,是斯國最久最重要的僧教育。勝法塔學院還專設有僧人的“教師養成學院”(Parivena Teachers”Training Col-lega),其他兩所,教育程度與政府大學相等。

  基督教在斯裏蘭…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