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南传佛教史▪P15

  ..续本文上一页和国,与法车通好。荷兰国王恐怕会丧失斯里兰卡殖民地,于是寄敕令由英军带至斯国的荷兰殖民政府,准许英军管治斯国,不让法人进入。但是斯国的荷兰殖民地政府,愿意听从巴达维亚荷兰共和国的指示,不接受流亡国王的命令,拒绝英国管治斯国。英人见协议不成,1795年用兵占领享可马里港,仅遇到很小的抵抗,查夫纳和可伦坡也是一样。1796年签订条约,斯国人愿意将荷兰统治的殖民领土交由英国管治。

  英国从荷兰夺得统治权后,觉得还不满足,常常向斯国中部坎底用兵。英国初统治斯国各海边地区时,隶属英人在印度的“东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管辖,但到1802年斯国完全沦为殖民地,就直接收为英王统治了。坎底被英人攻破,是国王与大臣们不能团结抵抗外敌所致。

  起初有一臣阿哈力波拉(Ahalepola)领导一班官员,对国王毗迦罗摩王师子(Sri Vickrama Raja Singha,公元1798~1815)叛变,请求英人协助。但英人未答允,就被国王打败,逃至英人统治区域。国王无法,一怒命令杀死叛变官员所有的亲属,连出家的新属也包括在内,这就使得他的臣民大为不满。

  英人见坎底大臣们对国王不满,而且在形势上可占领坎底,就宣布与毗边罗摩王狮子战争,因得坎底一些大臣们相助,结果很累易的攻下坎底。国王被捉受放逐,斯里兰卡人的坎底王朝至引灭亡。公元1815年英人与叛变国王的大臣们立约,承认坎底交英国统治。但英人不允许再立那耶卡族人(Nayakar)继续为坎底国王。同时英人接收管理佛教,公布佛教仪式,佛教圣地,统计佛教比丘。英人对过去坎底的大臣,仍让管理以前坎底各重要的城市。但后来这些大臣,以及人民和佛教比丘,对英人的统治觉得不满,因为英人逐步削减了他们过所有的权利,就联合起来叛变,而被英人敉平。英人为了防止斯国人再叛变,便再削减这些旧臣的各种权力,归属各部文官英人还在各重要要城市驻守英军,建造炮台,修筑公路,如有斯国人叛变时,可以随时便于运兵防止,非常生效。

  自荷兰势力退出斯里兰卡后,佛教徒及其他宗教徒曾被迫信仰基督教的,又都回转来信仰自已原有的宗教。英人初未注意帮助斯国人建立学校,但随后发现这种情形对他们不利。因为他们仍希望斯国人建立学校,但随后发现这种情形对他们不利,因为他们仍希望斯国人继续信仰基督教,所以才建筑更多的学校,以学校教育的方法,来间接废除佛教等。英人初统治时,坎底的佛教,每年有一次沙弥进受比丘戒仪式,这时斯国英殖民地总督下令不许再举行。藉说坎底与英人不友好,就是人民往佛寺聆听僧人说法,也受到限制。至英人完全直接统治坎底后,才改用表面上较为温和的政策,协助佛教,总督代替过去坎底国王的权力,可封僧人爵位。委任佛教财产管理人。坎底的圣物佛牙,也受到当地英人的保护。佛教徒可自由举行教仪式,有知识的僧人,也可到任何地区宣扬佛教,教育人民学习僧伽罗语文和巴利文。

  当时直接与佛教等为敌的,是基督教的牧师和传教士。在英人统治下,有不少西方传教士涌入斯里兰卡。公元1812年,有“洗礼教会”(Baptist Missionary)传人,1814年“西方教会”(Western Missionary)传人,1816年传人“美洲教会”(American Missionary),1918年传入“英国教会”(Anglican Missionary),等等。这些教会传入斯国后,帮助英殖民地政府建立学校,不几年间,就有很多政府的教会学校。依据1827年统计,全岛公私立基督教会学校多达426所。本来那时斯国佛寺里的学校,有一千所以上,但因得不到政府的帮助,无法发展。而且后来佛教徒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读政府教会学校的,比读佛教学校的很多特别优待,尤其是不收学费,毕业出来政府给予种种便利,容易打到工作,这样佛教徒被迫也只得送子弟去政府教会学校读书。依1868年统计,斯国学童读教会学校的,达百分之六十五,读佛教学校减剩到只有百分之二十七。当教会学校学生占了多数,于是殖民地政府订立法律,全国各学校每天第一小时必须上基督教课程。另外设法切断佛教比丘们对人民教授佛法,到了佛日,不准佛教徒进佛寺听经闻法、修行、斋戒,使佛教徒活动非常不便,令斯国人感到非常不满。

  基督教徒利用种种方法达到传教的目的。他们给病人以廉价药品,建盲哑学校等,争取人心改信基督教。这虽是社会福利事业,但佛教徒想做,不会得到政府协助。英殖民地总督代替过去坎底国王的权力,立约上规定“保护佛教”,并尊重佛教仪式,但仅徒具条文,总督不履行参加佛教重要的庆典,轻视比丘,佛教在这样情形下更为衰微。

  佛教受到压迫,眼见日日衰微,有志的佛教徒就起来卫护。公元1860~1870年,有一群比丘开始用间接的方法抵抗,设立印务所,印刷各种宣传小册子,向人民说明佛教受到迫害的情形,又建立学校,协助佛教徒子弟佛教学校读书,鼓励佛教徒热爱保卫自己的圣教。其中有一位勇敢杰出的比丘羯那难陀(Mahotti Vatte Gunananda),举行佛教与基督教公开辩论,说明两教教义的差别和优劣,让一般人民了解来抉择信仰。这种公开辩论,自公元1865年至1873年,隆重举行了五次。最后一次,在巴那都罗(Panadura)辩论两教的善恶。羯那难陀雄辩的言词,彻底击败了基督教徒。辩论完,羯那难陀将辩论讲词,印成英文,寄到欧美各地宣传。这次辩论大大振奋了斯国人的信心。

  辩论的英文稿寄到美国后,有一位陆军上校奥尔高特(Colonel Henry Stell Olcott,1832~1907)和他的俄籍妻子波拉瓦斯基(H.P.Blavatsky)读到,非常感动,深切同情斯里兰卡的佛教。他们两人原是研究哲学的,早对东方佛教注意和热心。当读到这份辩论,就在1880年决心至斯国研究佛教,帮助佛教徒宣扬佛法。当他们两人抵达斯国南部的加耳(Galle)往可伦坡时,发现斯国佛教不被重视,人民竟因羞耻而不敢表示自己是佛教徒。

  斯里兰卡佛教的衰微,使他们觉得很惊讶。为了振兴佛教与基督教相抗衡,急需要一个佛教机构,1880年他们在可伦坡成立“佛教灵智学会”(Buddhist Theosophical Society),宗旨是发扬世界人类各宗教和平友好,及保卫宗教不压迫。学会先后开办很多学校,让佛教徒子弟就读,教英文和僧伽罗语。如现在著名的阿难陀学院(Ananda College)、法王学院(Dharmaraja College)、摩哂陀学院(Mahinda College)等,都是那时创立的。他们吸引了很多西方学者至斯国,发展斯里兰卡国家教育和佛教教育。

  奥尔高特上校见斯国人多数是佛教徒,但佛教重要节日及佛日得不到休假,对佛教徒非常不合理。他以个人名义直接向英国外交部殖民地大臣交涉,结果斯国英殖民地总督同意,公布佛教卫塞节(佛诞节)为全国公休假日。

  奥尔高特这样的做法,引起基督教牧师们十分不满,甚至政府一引起公务员也不赞成。他们呈报上级,要求政府禁止奥尔高特在任何地方发表演讲。但因为斯国人多数是佛教徒,禁止不了,反而斯国佛教徒更加拥护奥尔高特上校。

  奥尔高特对佛教的工作,是真诚而诚心的。他等募发扬佛教的基金,印刷僧伽罗语《Sarasavisan-derasa》及英文《佛教徒》(THEBuddhist)杂志。1885年购地建立学会大厦,开始设计佛教教旗。同年又设立“星期日学校”,到次年即发展改为普通学校,教授英文。这就是现在可伦坡著名的“阿难陀学院”。上校所建立的学校,都向政府教育部登记,取得合法权利,虽也遭受很多阻碍,但都能获得成功。

  前面已说过,斯里兰卡佛教自公元1235年就一直衰弱不振,至高僧萨罗迦罗和国王吉祥称王狮子时,佛教得到复兴,但也不过限于坎底境内。佛教最衰微的,是在沿海地区,佛教教充尤其如此。只有在1839年,萨罗难迦罗的弟子瓦拉悉达他(Walanesiddhartha)上座,在荷兰人统治的巴那都罗的罗摩拉那镇(Ratmalana),建立一所僧人教育机构,称为“胜法塔学院”(Paramadharma-cetiya-parivena),算是斯国的第一所僧学院。

  后来一位胜法塔学院的毕业者,于1873年在可伦坡的摩梨迦甘陀(Malikakanda),又建了一所“智增学院”(Vidyodayaparivena)。这所学院,于1958年,被政府升为大学之一,教授东方语文、宗教、文化,僧俗都可入学攻读。此校创立都有苏曼伽罗比丘(Hickaduwa Sri Sumangala,公元1826~1911)担任第一任院长,他一生多学,著名弟子很多。

  公元1876年,一位法光(Ratmalana Dharmaloka)比丘,在距离可伦坡五哩的迦耶尼(Kalyani),又建立一所“智严学院”(Vidaya-layalankaparivena)。法光比丘毕业于胜法塔学院,勤苦好学,通达三藏,留心于僧教育发展。他曾著书很多,包括僧伽罗文和梵文。智严学院,1958年也升为政府大学。

  上述三所学院,是斯国最久最重要的僧教育。胜法塔学院还专设有僧人的“教师养成学院”(Parivena Teachers”Training Col-lega),其他两所,教育程度与政府大学相等。

  基督教在斯里兰…

《南传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