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佛教史▪P29

  ..續本文上一頁mazedi)還俗爲相,並被選爲女婿。(1.五十岚智昭譯:《緬甸史》第92-93頁。2.馮汝陵:《緬甸史話》,第84-87頁。)

  後來,女王自覺年老,決意退位,由賢能的女婿達磨悉提繼承。女王退位後,便專心致力于佛教事業。她開始增修瑞德宮佛塔,用九十磅的黃金,塗刷塔頂;周圍建築五十毗高的露臺,闊達九百,又護以石欄,安裝石磴,四周遍植棕榈。在她病危之際,還要人把好擡近窗前,遠望著瑞德宮佛塔金頂,瞑目而逝,享年七十八歲。(《緬甸史話》,第84-87頁。)

  達磨悉提即位(1472~1492)後除了積極從事國家建設,也非常注意佛教的發展,他曾遣使到印度佛陀伽耶,求取菩提樹及佛寺圖樣,作爲庇古佛教建築的模型。由于們修浮女王在世時,曾擴建達諾佛塔(Danok),瑞德宮佛塔的領地被縮小若幹,達磨悉提及他的王妃以四倍的奉獻贖回。他在庇古建築了瑞古佳(Shwekugyi)及恰旁(Kyaikpon)兩座佛塔。在瑞摩陶之西,開建一新城市,在城內營造王宮。民間也爭修功德,修建佛寺。在新舊二座城市中,佛教優美的佛塔伽藍栉比皆是。(五十岚智昭譯:《緬甸史》,第93-94頁。)

  達磨悉提對佛教最大的貢獻,是改革和統一了當時緬甸南方的佛教。因爲緬甸自蒲甘王朝建立後,即有緬甸僧團和斯裏蘭卡系僧團的對立,不久斯裏蘭卡系僧團又分裂爲叁派,彼此互相對抗,這也波及到下緬甸。到公元十五世紀中葉,更由于民族之間的對立,上座部教團益形複雜。達磨悉提即位後,即如召集各派長老會議,計劃改革和統一佛教僧團。

  當時緬甸南方有六個佛教宗派:一是“柬埔寨派”(Kambujanikaya),引派與阿羅漢僧派有關,但找不出確實的證據,它究竟與柬埔寨佛教有什麼關系,無法查證;只因爲此派有一座重要的佛寺接近柬埔寨,而且此派自認是從阿育王時派遣的佛教僧團傳承下來的。此外是爲斯裏蘭卡系佛教的末支五派,其中前叁派,是車波多的後裔弟子;後兩派是馬塔班兩位比丘自斯裏蘭卡歸國後成立的僧團,一稱“佛種”(Buddhavamsa),一稱“大主”(Mahasami)。(達磨悉提巴利原著:《莊嚴結界》,第14頁。)

  1475年,達磨悉提王選派二十二位上座比丘及其弟子亦二十二人,使臣兩位,分乘二船前往斯裏蘭卡,由目犍連及屍婆利兩位長老分別領導。抵達斯裏蘭卡後,四十四人都在大寺重受比丘戒。後于歸國航程中,遭遇海上風浪,其中一船沈沒,有十位比丘喪生。(《莊嚴結果界》中,記載派遣上座比丘二十二位,及其弟子亦二十二位,至斯裏卡大寺重受比丘戒時,共爲四十四位。但五十岚智昭譯《緬甸中》(94頁)記爲二十二位。)

  遣派的僧團回國後,達磨悉提王首先即選擇適當之地,創設“結果”,定名爲“迦梨耶尼結果”(Kalyanlsima),作爲改革和淨化佛教的初步。僧人在結果範圍內舉行佛教各種儀式,如受戒、布薩、安居、自恣等,因爲律製中規定,凡重要律儀的作法,一定要在一個結界內,如有一人不和合,則僧事不能成就。結界創立後,一切都依斯裏蘭卡大寺的製度,舉行如法如律傳戒的儀式。最初擔任得戒和尚的,是一位曾在斯裏蘭卡大寺受過比丘戒,戒臘已二十六年的須婆那蘇拔那(Suvannasobhana)上座。大約經過叁年的時間,國內各舊派的比丘,都須重新受戒,統歸爲一派。凡不合法比丘,都命令舍戒返俗。據《莊嚴結果》記載,當時全國境內,有上座比丘約八百位,青年比丘14,265位,又沙彌進受比丘戒者601位。僧團分致辭落住者及阿蘭若住者二類,但都和合爲一派。緬甸南方庇古的佛教,經過達磨悉提王提倡改革後,以前叁百年間各派的對抗,自此重歸統一,依律清淨和合在一個(上座部)僧團系統下,比丘們不再因地域和民族的差異而互相對抗,這是緬甸佛教中上的一件大事。(《迦梨耶尼》(Kalyani)意爲“善”、“美”、“淨”之義。按斯蘭卡南部,有一川名“迦梨耶尼河”,過去大寺比丘曾以木筏或船在河流中結界,爲人如法傳授比丘戒。南傳上座部一向以大寺爲正統,達磨悉提王定名《迦梨耶尼(莊嚴)結界》,亦取其義。《莊嚴結界》亦可譯爲《表淨結界》。)佛教改革的成功,達磨悉提王感到非常高興,在1476年,曾立《伽梨耶尼結界》碑銘記載此事 。碑銘共爲十塊,高約八米,闊四米,厚十八寸,兩面刻文。兩塊爲巴利文,八塊爲孟文。此碑銘略有毀壞,現仍保存在緬甸庇古附近一佛寺中。此一碑銘也爲緬甸早期佛教史上最珍貴重要的文獻。(《莊嚴結界》,第62-65頁。又此書前的泰文“序”,第2-6頁。)

  達磨悉提在位時,曾請覺音比丘將《華列魯法典》譯爲緬甸文。覺音比丘也是曾經派往斯裏蘭卡僧團中的主要成員之一。達磨悉提王本人也是一位嚴明的法官,他著名的《達磨悉提判卷》,(《緬甸史》,第95頁。)至今猶存。

  緬甸南方庇古王朝,自公元1287年月1539年,前後經過二百五十二年,其中從公元1423~1539年,可說是庇古王朝的黃金時代,在政治、文化、佛教、商業,都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但後來緬族人東固王朝崛起,在公元1539年,攻陷了南方的庇古,華列魯王系遂告滅亡。

  第四章 東固王朝時期的佛教

  (公元1531~1752年)

  第一節能 佛教的傳播

  緬甸撣族人,分北方阿瓦與南方庇古。在長期爭霸中,雙方不斷發生戰爭,戰爭的地點。多數在伊洛瓦族底江的中、下遊區城。而位置在卑謬以東及庇古以北的東固,因遠離江域,不是戰爭重地,戰火很少觸及。而且在南方戰爭中,東固更成了緬族人避難的地方。他們之中的領袖,把頃人組織起來,以後勢力逐漸強大。

  公元1531年,東因王朝經過數代國王的創基,德彬瑞蒂(Tabinshwehti,1531~1551)登位。他先討平了下緬甸庇古;不久再由莽應龍(Bayinnaung,公元1551~1581年)征滅了上緬甸阿瓦,使國家重歸統一。

  德彬瑞蒂于公元1531年,繼父親明吉瑜(Minkyinyo)爲東固侯後,經過十五年的征伐,先平服了庇古,定東固爲新都;次又收歸了馬塔及卑謬,統有下緬甸全部,勢力擴展到阿瓦王朝南部的敏布、敏建(Myingyna)一帶。1546年,在庇古城舉行盛大的加冕大典。此後,他又用水陸大軍,進攻西南海岸的職權拉幹,但爲阿拉幹英武的明平王(Minbin)用水淹所敗;後經佛教僧人的調停,訂約媾和退軍。(五十岚智昭譯:《緬甸史》,第128頁。)

  德彬瑞蒂開創東固王朝,雄才大略,爲緬甸史上英雄名王。但是晚年性格劇變,喜近遊獵、酒色,且常無故殺人,最後終遭殺身失國,王朝瀕臨危亡。

  他有一異母兄弟莽應龍,曾助他開創王朝基業,並被立爲王儲。當德彬瑞蒂被刺死,莽應龍也同時被逐,後來經過極艱苦的奮鬥,前後約一年時間,莽應龍重新恢複了王室,平服下緬甸各地叛亂。更在公元1555年,誓師北伐,消減了阿瓦,統一全緬,版圖較之蒲甘王朝全盛時期還大了許多。他的功業,在緬甸史上被尊爲“第二位民族英雄”。

  莽應龍一生笃信佛教,在位叁十年,護持佛法。他一生中刷很多佛經,分發撣邦各地;供養僧衆,在緬甸境內許多原有佛塔的周圍,加建佛寺;在撣部各在,也廣建佛塔。公元1563年,他出兵遠征泰國,先陷甘本畢,次克素可泰,再攻下首都大城(Ayutthaya),泰王節伽羅博(Chakraphat)俘。泰王被俘後,在緬甸出家;後來他請准回國禮佛,但願回到泰國大城,即脫去袈裟,宣告複位。莽應龍在攻陷泰國的清邁、古善辟等地後,曾撥款建築佛塔。這些佛塔,現在泰國北部還存在著。他曾護持“莊嚴結界”戒場院的集體受戒,也曾從自己的王冠上取下珠寶,嚴飾塔頂,或供養著有德學的出家人。他曾宣告禁止每年波巴山的在祭拜屠殺生物,對飲醉酒者重罰,提倡佛教的“戒殺”,禁止伊斯蘭教殖民者于回曆十二月十日開始的四日犧牲祭(Bakrid,伊朗語意爲“牛祭”)。他甚至利用王權,規定在他統治下的撣族人及摩斯林人,皈依爲佛教徒。(1.Charles Eliot:Hinduism and Buddhism,vol.Ⅲ,第61頁。2.泰文《東南亞佛教史》,《佛輪》月刊第16卷。)

  1574年,莽應龍遣使至斯裏蘭卡求親。斯裏蘭卡王以一養女結親,並將佛齒送至緬甸,供人民禮拜,莽應龍齋戒沐浴後親往巴森隆重迎接。他在位時,曾召集全國高僧和大臣,製定法律,根據《華列魯法典》,編成《達磨他毗》(Dhammathatkyaw)及《拘僧殊》(Kosaungchok)兩部律典。(1.五十岚智昭譯:《緬甸史》,第136-137頁。2.馮汝陵:《緬甸史話》,第121頁。)

  莽應龍死後,他的兒子難陀巴因( Nandabayin,公元1581~1599)繼痊,不久境內掀起十六年的混亂。至1600年,莽應龍的孫子良延候(Nyaungyan)在北方阿瓦崛起,統一了上緬甸。良延候曾建一座四層佛殿,及造摩诃摩尼塔(Mahamani)。可惜未完成即去世。之後,由他英勇的兒子阿那畢隆(Anaukpetlun,公元1605~1628)繼承他的遺志,平定各地,1610年,收複下緬甸卑謬、庇古等地,結束內亂瓜分之局,俨然有中興之勢。他還迎請斯裏蘭卡佛齒至阿瓦供奉。(五十岚智昭譯:《緬甸中》,第141-144頁。)  阿那畢隆繼續完成塔寺後,供養一位精通叁藏的上座,並受封爲“大僧統”。此佛寺有佛殿四十座,寺中一位毗羅僧伽那塔(Varasang…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