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南传佛教史▪P29

  ..续本文上一页mazedi)还俗为相,并被选为女婿。(1.五十岚智昭译:《缅甸史》第92-93页。2.冯汝陵:《缅甸史话》,第84-87页。)

  后来,女王自觉年老,决意退位,由贤能的女婿达磨悉提继承。女王退位后,便专心致力于佛教事业。她开始增修瑞德宫佛塔,用九十磅的黄金,涂刷塔顶;周围建筑五十毗高的露台,阔达九百,又护以石栏,安装石磴,四周遍植棕榈。在她病危之际,还要人把好抬近窗前,远望着瑞德宫佛塔金顶,瞑目而逝,享年七十八岁。(《缅甸史话》,第84-87页。)

  达磨悉提即位(1472~1492)后除了积极从事国家建设,也非常注意佛教的发展,他曾遣使到印度佛陀伽耶,求取菩提树及佛寺图样,作为庇古佛教建筑的模型。由于们修浮女王在世时,曾扩建达诺佛塔(Danok),瑞德宫佛塔的领地被缩小若干,达磨悉提及他的王妃以四倍的奉献赎回。他在庇古建筑了瑞古佳(Shwekugyi)及恰旁(Kyaikpon)两座佛塔。在瑞摩陶之西,开建一新城市,在城内营造王宫。民间也争修功德,修建佛寺。在新旧二座城市中,佛教优美的佛塔伽蓝栉比皆是。(五十岚智昭译:《缅甸史》,第93-94页。)

  达磨悉提对佛教最大的贡献,是改革和统一了当时缅甸南方的佛教。因为缅甸自蒲甘王朝建立后,即有缅甸僧团和斯里兰卡系僧团的对立,不久斯里兰卡系僧团又分裂为三派,彼此互相对抗,这也波及到下缅甸。到公元十五世纪中叶,更由于民族之间的对立,上座部教团益形复杂。达磨悉提即位后,即如召集各派长老会议,计划改革和统一佛教僧团。

  当时缅甸南方有六个佛教宗派:一是“柬埔寨派”(Kambujanikaya),引派与阿罗汉僧派有关,但找不出确实的证据,它究竟与柬埔寨佛教有什么关系,无法查证;只因为此派有一座重要的佛寺接近柬埔寨,而且此派自认是从阿育王时派遣的佛教僧团传承下来的。此外是为斯里兰卡系佛教的末支五派,其中前三派,是车波多的后裔弟子;后两派是马塔班两位比丘自斯里兰卡归国后成立的僧团,一称“佛种”(Buddhavamsa),一称“大主”(Mahasami)。(达磨悉提巴利原著:《庄严结界》,第14页。)

  1475年,达磨悉提王选派二十二位上座比丘及其弟子亦二十二人,使臣两位,分乘二船前往斯里兰卡,由目犍连及尸婆利两位长老分别领导。抵达斯里兰卡后,四十四人都在大寺重受比丘戒。后于归国航程中,遭遇海上风浪,其中一船沉没,有十位比丘丧生。(《庄严结果界》中,记载派遣上座比丘二十二位,及其弟子亦二十二位,至斯里卡大寺重受比丘戒时,共为四十四位。但五十岚智昭译《缅甸中》(94页)记为二十二位。)

  遣派的僧团回国后,达磨悉提王首先即选择适当之地,创设“结果”,定名为“迦梨耶尼结果”(Kalyanlsima),作为改革和净化佛教的初步。僧人在结果范围内举行佛教各种仪式,如受戒、布萨、安居、自恣等,因为律制中规定,凡重要律仪的作法,一定要在一个结界内,如有一人不和合,则僧事不能成就。结界创立后,一切都依斯里兰卡大寺的制度,举行如法如律传戒的仪式。最初担任得戒和尚的,是一位曾在斯里兰卡大寺受过比丘戒,戒腊已二十六年的须婆那苏拔那(Suvannasobhana)上座。大约经过三年的时间,国内各旧派的比丘,都须重新受戒,统归为一派。凡不合法比丘,都命令舍戒返俗。据《庄严结果》记载,当时全国境内,有上座比丘约八百位,青年比丘14,265位,又沙弥进受比丘戒者601位。僧团分致辞落住者及阿兰若住者二类,但都和合为一派。缅甸南方庇古的佛教,经过达磨悉提王提倡改革后,以前三百年间各派的对抗,自此重归统一,依律清净和合在一个(上座部)僧团系统下,比丘们不再因地域和民族的差异而互相对抗,这是缅甸佛教中上的一件大事。(《迦梨耶尼》(Kalyani)意为“善”、“美”、“净”之义。按斯兰卡南部,有一川名“迦梨耶尼河”,过去大寺比丘曾以木筏或船在河流中结界,为人如法传授比丘戒。南传上座部一向以大寺为正统,达磨悉提王定名《迦梨耶尼(庄严)结界》,亦取其义。《庄严结界》亦可译为《表净结界》。)佛教改革的成功,达磨悉提王感到非常高兴,在1476年,曾立《伽梨耶尼结界》碑铭记载此事 。碑铭共为十块,高约八米,阔四米,厚十八寸,两面刻文。两块为巴利文,八块为孟文。此碑铭略有毁坏,现仍保存在缅甸庇古附近一佛寺中。此一碑铭也为缅甸早期佛教史上最珍贵重要的文献。(《庄严结界》,第62-65页。又此书前的泰文“序”,第2-6页。)

  达磨悉提在位时,曾请觉音比丘将《华列鲁法典》译为缅甸文。觉音比丘也是曾经派往斯里兰卡僧团中的主要成员之一。达磨悉提王本人也是一位严明的法官,他著名的《达磨悉提判卷》,(《缅甸史》,第95页。)至今犹存。

  缅甸南方庇古王朝,自公元1287年月1539年,前后经过二百五十二年,其中从公元1423~1539年,可说是庇古王朝的黄金时代,在政治、文化、佛教、商业,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后来缅族人东固王朝崛起,在公元1539年,攻陷了南方的庇古,华列鲁王系遂告灭亡。

  第四章 东固王朝时期的佛教

  (公元1531~1752年)

  第一节能 佛教的传播

  缅甸掸族人,分北方阿瓦与南方庇古。在长期争霸中,双方不断发生战争,战争的地点。多数在伊洛瓦族底江的中、下游区城。而位置在卑谬以东及庇古以北的东固,因远离江域,不是战争重地,战火很少触及。而且在南方战争中,东固更成了缅族人避难的地方。他们之中的领袖,把顷人组织起来,以后势力逐渐强大。

  公元1531年,东因王朝经过数代国王的创基,德彬瑞蒂(Tabinshwehti,1531~1551)登位。他先讨平了下缅甸庇古;不久再由莽应龙(Bayinnaung,公元1551~1581年)征灭了上缅甸阿瓦,使国家重归统一。

  德彬瑞蒂于公元1531年,继父亲明吉瑜(Minkyinyo)为东固侯后,经过十五年的征伐,先平服了庇古,定东固为新都;次又收归了马塔及卑谬,统有下缅甸全部,势力扩展到阿瓦王朝南部的敏布、敏建(Myingyna)一带。1546年,在庇古城举行盛大的加冕大典。此后,他又用水陆大军,进攻西南海岸的职权拉干,但为阿拉干英武的明平王(Minbin)用水淹所败;后经佛教僧人的调停,订约媾和退军。(五十岚智昭译:《缅甸史》,第128页。)

  德彬瑞蒂开创东固王朝,雄才大略,为缅甸史上英雄名王。但是晚年性格剧变,喜近游猎、酒色,且常无故杀人,最后终遭杀身失国,王朝濒临危亡。

  他有一异母兄弟莽应龙,曾助他开创王朝基业,并被立为王储。当德彬瑞蒂被刺死,莽应龙也同时被逐,后来经过极艰苦的奋斗,前后约一年时间,莽应龙重新恢复了王室,平服下缅甸各地叛乱。更在公元1555年,誓师北伐,消减了阿瓦,统一全缅,版图较之蒲甘王朝全盛时期还大了许多。他的功业,在缅甸史上被尊为“第二位民族英雄”。

  莽应龙一生笃信佛教,在位三十年,护持佛法。他一生中刷很多佛经,分发掸邦各地;供养僧众,在缅甸境内许多原有佛塔的周围,加建佛寺;在掸部各在,也广建佛塔。公元1563年,他出兵远征泰国,先陷甘本毕,次克素可泰,再攻下首都大城(Ayutthaya),泰王节伽罗博(Chakraphat)俘。泰王被俘后,在缅甸出家;后来他请准回国礼佛,但愿回到泰国大城,即脱去袈裟,宣告复位。莽应龙在攻陷泰国的清迈、古善辟等地后,曾拨款建筑佛塔。这些佛塔,现在泰国北部还存在着。他曾护持“庄严结界”戒场院的集体受戒,也曾从自己的王冠上取下珠宝,严饰塔顶,或供养着有德学的出家人。他曾宣告禁止每年波巴山的在祭拜屠杀生物,对饮醉酒者重罚,提倡佛教的“戒杀”,禁止伊斯兰教殖民者于回历十二月十日开始的四日牺牲祭(Bakrid,伊朗语意为“牛祭”)。他甚至利用王权,规定在他统治下的掸族人及摩斯林人,皈依为佛教徒。(1.Charles Eliot:Hinduism and Buddhism,vol.Ⅲ,第61页。2.泰文《东南亚佛教史》,《佛轮》月刊第16卷。)

  1574年,莽应龙遣使至斯里兰卡求亲。斯里兰卡王以一养女结亲,并将佛齿送至缅甸,供人民礼拜,莽应龙斋戒沐浴后亲往巴森隆重迎接。他在位时,曾召集全国高僧和大臣,制定法律,根据《华列鲁法典》,编成《达磨他毗》(Dhammathatkyaw)及《拘僧殊》(Kosaungchok)两部律典。(1.五十岚智昭译:《缅甸史》,第136-137页。2.冯汝陵:《缅甸史话》,第121页。)

  莽应龙死后,他的儿子难陀巴因( Nandabayin,公元1581~1599)继痊,不久境内掀起十六年的混乱。至1600年,莽应龙的孙子良延候(Nyaungyan)在北方阿瓦崛起,统一了上缅甸。良延候曾建一座四层佛殿,及造摩诃摩尼塔(Mahamani)。可惜未完成即去世。之后,由他英勇的儿子阿那毕隆(Anaukpetlun,公元1605~1628)继承他的遗志,平定各地,1610年,收复下缅甸卑谬、庇古等地,结束内乱瓜分之局,俨然有中兴之势。他还迎请斯里兰卡佛齿至阿瓦供奉。(五十岚智昭译:《缅甸中》,第141-144页。)  阿那毕隆继续完成塔寺后,供养一位精通三藏的上座,并受封为“大僧统”。此佛寺有佛殿四十座,寺中一位毗罗僧伽那塔(Varasang…

《南传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