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高僧来此佛寺居住。这位高僧名干多迦乞波(Kant akakhipa),幼时父亲要他寄住在佛寺里读书,但他不愿意,父亲便弃他在寺而离去。因此,他就只好在佛寺当沙弥。二十岁受比丘戒后,往蒲甘等地游学,因为他天资聪慧,颇受老师赏识,愿意教他。后来当他回到邦芽,听到国王供养佛寺,他即前往争取。国王命很多学者向他问难,他都能解答如流。他曾着《声韵精义》(Saddasarattha-jalini)。他在邦芽时期,有老年比丘一千人修习禅观,也有无数的青年僧研读三藏经论。一位大胜(Mahavijitavi)比丘着《迦旃延文法注》,正法师(Saddhammaguru)着《声形论》(Saddavutti),其他比丘也有著述。
1364年,实皆王系的达多明波耶(Thado-minbya)得机崛起,消灭了邦芽王系的势力,另建都于阿瓦城。此后五百年间,缅甸历代王朝,都以阿瓦为首都。这位国王信阿利教,年轻时就病死。
1383年,有人发现一座古塔倾塌在河流中,便用一只象潜下水去,得到一个金盒子,里面盛有五粒佛舍利,就拿去送给一位高僧,高僧转献给国王明吉斯伐修寄(Minkyiswasawke,1368~1401),国王命令建塔供奉。国王同时另建一寺,供养一位僧伽罗派的高僧差摩遮罗(Khemacara),他们当时阿瓦的僧领及国师,也是国王幼时的老师。
1406年,南方庇古强盛,国王举兵来攻阿瓦。阿瓦国王召集群臣及多位比丘,商讨御敌方法,能以不战而退敌为上策。这时有一位三十一岁的邦芽比丘,已受具足戒十一年,受过很好的僧团教育,持戒清净,属阿罗汉僧派的比丘,他主张和平谈判,不与庇古战争。于是这位青年比丘就写了一封非常友善的书信,送至庇古国王,请求给他机会能赐予见面。庇古王准许他相见,他就向庇古王讲说佛法,以佛陀戒杀的圣语开导,终使庇古王退兵。(1.《般若萨弥:《教史》第6章。2.山本达郎编:《东南亚细亚的宗教与政治》,第147页。3.五十岚智照译:《缅甸史》,第81页。)
公元1429年,有两位斯里兰卡比丘,室利萨达楞枷罗(Sirisaddhammalankara)及信哈罗摩诃萨弥(Sihamahasami),带着佛舍利五粒,至缅甸弘扬佛法,但是庇古国王不让他们居留,而送至阇耶(Jaiya)地方。阿瓦国王知道后,就派了四十只船,亲迎他们郅可瓦弘法。次年,阿瓦国王建阿尼劫宾陀塔(Anekibhinda)供奉佛舍利,又建乌摩伽寺(Ummaga)供养这两位斯里兰卡的比丘。这两位比丘与缅甸三派僧团相处很和睦,携手合作佛教事业。他们又教诫北子,要住在山林佛寺,禁止住在国王供养的佛寺。这两位对瓦佛教建立僧制及佛法教育,有很大贡献。
那罗波提王时(Narapati,公元1443~1469),一位蒲甘车波多系的高僧雅利安温萨(Ariyavam sa)到达阿瓦。他曾从老师离多(Retan)学习,精通三藏,着有巴利文《阿毗达磨义论》的注释《摩尼宝筐》(Manisaramanjusa),《义卓越论》的注释《摩尼灯》(Man! idipa);又着《圣典资具》(Gantha-bhara n a),《本生净化》(Jatakavisodhana);更着缅文(Atthayojana-anutika)及《大出离》(Mahanissara),是为缅文佛教研究书之始。(般若萨弥:《教史》第6章。)
1482年,戒种(Si)lavamsa)着《善慧论》(sumedhakatha),然后离开邦芽到阿瓦,当时他只有三十岁(1453年)。他曾译《导论》及《所趣处因缘》(Parayanavuthu)为缅文。另一位与他齐名的青年比丘罗他沙罗(Ratthasara,1468生),将《盘达龙本生》(Bhuridatjataka)、《象护本生》(Hatthipalajataka)、《防护童子本生》(Samvarajataka)等,编为诗词。
1498年后,有一位帝沙那他阇(Tisa-sanadhaja)比丘,从妙法称受学。另有一位大善胜(Mahasadhujana)比丘从蒲甘来到阿瓦,原计划教学比丘经论,但当他听了妙法称(Saddhammakitti)为学僧讲解经论后,就自愿请求为学僧。虽然他的戒龄高过妙法称,但仍请求妙法称收他为学僧。后来妙法称对他也非常尊敬。他们两人对阿瓦佛法的弘扬,贡献很大。
公元1540年,缅甸阿瓦的佛教,发生空前的教难,受到极大破坏。当时阿瓦王朝有名的暴君思洪发(Thohanbwa,公元1527~1543)见阿瓦城很多比丘到处游化,拥有极多信徒,势力很大,又认为“缅族人各地的佛塔,与佛法无关,不过是一般帝王藏宝之所”,因此下令各地,佛塔一律拆毁。命令发布后,立刻遭到僧人与民间的强烈反对,难予执行。思洪发觉得僧人拥有很多信徒,有计划叛乱的嫌疑,应该要清除消灭。于是他命令在阿瓦附近的但巴奴(Taungbalu),举行供僧大会,屠宰牛羊,邀请阿瓦、实皆、邦芽的比丘来赴会。正当僧人在受食时,思洪发下令象马车队齐发,杀害在场应供的三千位比丘,也有记载是一千三百。当时,被杀死的有三百六十人,其余的人及时逃走,幸免一死。同时经典及塔寺也被烧毁。(《教史》记为比丘三千位。但五十岚智昭译《缅甸史》记为一千三百位,被杀三百六十位。又冯汝陵:《缅甸史话》说三百六十多位比丘中,有二十多位平日都以博学见称。)这次的教难,时间虽短,也未延及阿瓦以外,但加深了缅族人对掸族大臣明吉耶曩(Minkyiyanaung)用计刺杀。(思洪发的暴行,无故杀人及迫害佛教,因此,明吉耶曩用计除之。而后众人要拥他为王,他坚辞不就,个人至一山中佛寺终生陷居。)1555年,缅族人在南方东固(Toungoo)兴起,消灭了阿瓦王朝。
在这次教难中,妙法称、大善称、帝沙萨那他阇三位高僧,都逃至东固。不久妙法称、大善胜两位就圆寂了。帝沙萨那他阇后来到庇古。1551年,他到邦芽,见一位卧病中的僧领祗陀长老,长老就把接连团中的一切事务交托他负责,继承他教诫弟子。帝沙萨那他阇属际阿罗汉僧派,祗陀长老属于大圣种僧派。1555年,阿瓦王朝被东国固攻灭,东固国王建了一座佛寺供养帝沙萨那阇,在他领导的僧团,座下有数百弟子,其中五位精通三藏。
第二节 南方庇古王朝的佛教
(公元1287~1539)
公元1287年,缅甸南方另一支掸族人势力兴起,领导人是华列鲁(Wareru,公元1287~1296),都城先在马塔班,称霸下缅甸。
在蒲甘王朝灭亡之前,有一位在蒲甘出家的孟人舍利弗,他受戒于斯里兰卡的阿难陀派,被派至孟族地区弘法。他通达一切经论,教学很多比丘。华列鲁生前,曾邀请僧人编纂一部《华列鲁法典》(Wareru Dhammathat),奠定了缅甸最早的法学基础。此法典是根据印度古老著名的《摩奴法典》编辑的,当时舍利弗就是主要编辑都之一。(泰文《东南亚佛教史》,《佛轮》月刊16卷7期。)《摩奴法典》在一千年前由印度教徒传入缅甸。
马德班地方有两位孟族比丘,他们曾去斯里兰卡留学,及在大寺受戒,在1353年顷回国。缅甸南方佛教,自阿奴律陀王攻灭直通后,佛教教学就渐凋落,幸先后有舍利弗及这两位比丘的发扬,下缅甸的佛教又开始复兴起来。后来一位慧行(Medhamkara)比丘着《世灯精要》(Lokadipakasara),是有关佛教世界观的论着;另一位叫大耶舍着《迦旃延文法要略》(Kaccayana sara)及《迦旃延文法论》(Kaccayanabheda),这两本着作,在斯里兰卡被变是缅甸巴利语文法的标准书。(山本达郎编:《东南亚细亚的宗教与政治》,第146页。)
1362年,频耶宇王(Binnyau,1353~1385)重修瑞德宫佛塔(仰光大金塔),由当时仅九米增至二十多米。塔内珍藏佛发八根,在蒲甘王朝时代,此塔也累有增修。(冯汝陵:《缅甸史话》,第78页。)频耶宇王统治时,初期国内平静,佛教教学很盛,其后因战争不安,佛教教学受到阻碍。1369年迁都至庇古。
1390年罗娑婆陀利王(Razadarit,1385~1423)在位时,战胜北方来侵的阿瓦军。及平定内部各地叛乱,是庇古王朝盛时期。为了庆祝胜利和感念佛恩,建筑了庇古著名的“瑞摩陶佛塔”(Shwemaw-daw),及其他多所佛寺,举行七日法会,供僧千位,布施与身等量的黄金。曾反对他登位的叔父劳骠(Laubpya)被打败后,获得赦释放,安住于瑞德宫佛塔一寺中,甚感满足。(五十岚智昭译:《缅甸史》,第92-93页。)
南方庇古王朝佛教最兴盛的时期,是自公元1453年以后,因为得到一位贤明女王们修浮(Shinsawbu,公元1453~1572)热心的护持。她原是庇古王罗娑陀利的公主,后因南方庇古与北方阿瓦连续战争四十多年,庇古战败,她也被掳去阿瓦。后来,阿瓦内部也动荡不安,信修浮得到两位孟族僧人的协助,暗中设计,在1430年逃出阿瓦,在僧人的庇荫下,沿伊洛瓦底江南下,平安回到庇古。本来她有兄弟好几人,但因父王死后,争夺王位,互相残杀,使得王位绝嗣,罗娑陀利的后裔仅存下信修浮公主,文武百官便立她为王。此时她已经六十岁,在位十九年当中,修明内政外交,国强民丰,正绩卓著。这要归功于协助她逃回国的两们僧人之一的达磨悉提(Dham…
《南传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