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南传佛教史▪P27

  ..续本文上一页宽大,正中高塔突起,四周有多座小塔供护,为印度式建筑。他在位时未完成,后由他的儿子继续建造。

  那罗波帝悉都有五子,由最幼的狄罗明洛(Htilominlo,原名Nantaungmya,公元1210~1234)继位。他知道四位兄长心有不甘,所以就组成一个枢密院,把军政权都交由四位兄长一同处理,自己则常与僧团接触,协助推行佛法。他在位二十四年,国家倒也平安。狄罗明洛王,除继续兴建伽陀婆陵塔完工外,又建有狄罗明洛寺,是蒲甘最后的大寺之一。

  公元1227年,尸婆利长老圆寂;1233年,多摩陵陀长老也圆寂。

  狄罗明洛王死后,由子加沙华(Kyasawa,公元1234~1250)继痊。此王虔信佛法,九次遍读一切经,忆念受持,并为宫中女眷们抄写佛经,将政权交太子乌沙那(Uzana)。父王死后,乌沙那即位(公元1250~1254),他喜爱嗜酒和狩猎,在一次猎象中被象践死,王位就落到他的幼子那罗梯诃波帝(Narathihapate1254~1287)手里。

  那罗梯诃波帝是蒲甘王朝最后的末代君王。蒲甘王朝经过二百多年,自开始的隆盛,中期维持小康平安局面,后期已趋衰弱,到那罗梯诃波帝最后灭亡。原因是由于王室的猜忌,国内的叛乱,也由于外交措施失当。中国元军南下攻缅,蒲甘王朝终遭倾覆。

  那罗梯诃波帝在位时,欲建一“明伽罗塞提”(Mingalazedi)大塔,已施工六年,建好塔基,后因国家不安,国师(不知名)进谏,遂停止工事。公元1283年,那罗梯诃波帝王为御防元军,下令拆毁几百座佛塔,取其砖石在蒲甘王城建筑牢固的防御工事。公元1285年,国王遣使至元朝云南请和,达成和议。据历史记载遣使议和中就有一位缅甸税布(Shwebo)的高僧。但是,终因这位末代君王,狂妄自大,在内乱外敌下,最后死在怀恨他的幼子悌诃都(Thihathu)手里,统治缅甸达243年的满甘王朝遂告灭亡。

  蒲甘王朝接受和发扬上座部佛教,影响此后近千年的佛教信仰。蒲甘王朝二百多年中,历代国王对佛教积极的护持,据碑铭资料的统计,献给佛寺土地约164,390英亩,劳动力21,983人,银相世纪末,满甘城就有4,108僧人。(贺圣达著:《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第三节  蒲甘王朝时期的佛教文化

  蒲甘王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分下列三项说明:

  一、巴利圣典的校订及著作

  阿奴律陀王统一全国(阿拉干除外)初期,征服孟族直通,是缅甸史上的重大事件。从孟族获得巴利三藏及注释书,礼请上座部五百僧人至蒲甘,努力改革与净化佛教,至此获得飞跃的进步,使缅甸成为以后约近两百年上座部佛教的中心。

  般若萨弥《教史》记载,当直通有两处保存完备的巴利三藏,后遣使至锡兰请到一部,与直通得来的作详细校订,又重新抄写了一部。由于提倡巴利文的教学和研究,即有不少有价值的巴利文著作出现。

  公元1154年,最胜种(Aggavamsa)着成《声则论》(Ssddaniti),因独创文法体系风格,不同于以前斯里兰卡及印度巴利文法家,历此获得极高评价。连斯国僧人读后,亦赞叹有极高水平,甚至其中有些诊断,他们也不能完全了解,成为研讨巴利三藏的文法课本。(1.般若萨弥:《教史》第6章。2.泰文《巴利文献》。3.山本达郎编:《东南亚细亚的宗教与政治》,第143页。)

  那罗波帝悉都王(公元1173~1210)时,由于车波多留学斯里兰卡归国,传进斯国僧团,巴利文教学更受重视。车波多曾着《经义释》、职权毗达磨的《简释》、《行者明灯》;律部注释有《律兴起解释》、《戒本明解》、《戒坛庄严》;论部有《发趣论注》、《法集论的研究》。(般若萨弥《教史》第6章。)

  公元1125年,大净觉(Mahavimalabuddhi)着《提示》,亦译为《导引》,是解释巴利《迦旃延文未能》的,也有说是斯国一位同名比丘着的。小净觉(Culavimalabuddhi)著《古疏说》,妙法智(Ssddhammanana)著《广文义明偈》,毗波罗(Vepulla)著《语义光明》。一位曾出家的大臣,为古疏《提示》作批注。法军(Dhammasenapati)著《论作者》(Karika),法见沙弥(Dhammadassi)著《语声论》(Vacavacaka),妙法祥(Saddhamma siri)著《声义分别》(Saddatthabheda cinta)。(同上。)

  二、佛教教育

  关于早期缅甸比丘、沙弥的教育,佛教史上记载不多,但从前面所记的佛教改革,僧团净化,派遣车波多至斯里兰卡留学及僧人往访,重视提倡巴利三藏的研究,巴利文献的著作,以及从下面重视在家佛教徒对佛学的研究和理解,当可推知出家人在僧团中,一定是过着戒定慧三学如法如律的生活,重视经论的教学与研究。

  《教史》记载当时蒲甘有知识的人,都普遍研究巴利语佛法。如加沙华王精谙巴利,遍读三藏及注释书,论辩无碍。他每天教学比丘经论,并令太子乌沙那着《声明点滴》(Saddabindu)及《胜义点滴》(Paramatthabindu),此二书是研读巴利圣典的工具书。就是当时蒲甘的女子,也风行研究巴利语佛法,他们义理研讨时,都能相互对答如流懂得文法的组织和结构。(般若萨弥:《教史》第6章。)

  三、佛教艺术

  蒲甘王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主要是表现在塔寺建筑及塑造佛像方面。根据推定,公元十三世纪,单以蒲甘王城为中心,大概建筑了大小塔寺九百多座,这还不包括很小的在内。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在前文中已介绍过,最庄严雄伟的,首推康瑟达王建的阿难陀塔寺。大多数的塔寺建筑,仿效印度式及融和缅甸本土的艺术。关于塑造佛像,缅人很久以来,就认为是求福积德之事,而且营造塔寺之后,必须要塑雕佛像供奉。蒲甘王朝流传下来的佛象亦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是孟族王摩奴诃于直通灭亡后,公元1057年,在蒲甘兴建的一座大塔寺,即以摩奴诃塔寺得名。塔中塑造了一尊大佛坐像,高达48英尺。在座像背后,造一尊大卧佛。据记载是摩奴诃王于其亡国后,被俘至蒲甘软禁中,出卖所带珠宝等,各银五担而营选的。(1.2般若萨弥:《教史》第6章。2.《东南亚细亚的宗教与政治》,第143页。)

  今天在缅甸的蒲甘,还看到很多古代留存下来的塔寺,尤其是著名的,都经历代保管和整修,到现在很很完整,为佛教徒前往礼拜。在这许多塔寺中,可以看到古代蒲甘王朝时期精美的艺术,如雕刻、绘画、铜雕、塑像、石刻、金漆器等。壁画除了描写佛陀本生,更有描写缅甸英雄人物的事迹,以及当时人民生活的情景。

  第三章  缅甸掸族统治时期的佛教

  第一节 北方阿瓦王朝的佛教

  (公元1287~1555年)

  蒲甘王朝后期衰亡时,北方掸族人(掸族与泰族原先住在中国南方境内,称摆夷或哀牢。在九百年前,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不断向南迁移,抵达泰国湄南河流域的称“暹”(Siam),后称“泰”(Thai);抵达缅甸萨尔温江流域的称“掸”(Shan);亦有部分抵达老(寮)、越的。)的势力已渐抬头。蒙古元军虽然扫灭了蒲甘王国,但遂即撤出,并没有计划统治缅甸。这样就给掸族人很好的机会,势力得以南下,日渐扩大领土。但是掸族内部,经常也互相倾轧,一有机会都想起来割据称雄,其中以北方的阿瓦与南方的庇古两大势力最强,长期争霸。在南北双方又有许多小邦,互相敌视,闹得全国长期战争不息,各地人民流离失所,灾难不尽,很少有和平安定的时期。这样的情形,前后经过约二百五十年之久,缅甸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掸族统治时期”,也有称为“缅甸战国时代。”

  在缅甸掸族人统治时期中,北方的阿瓦南方的庇古,佛教都还受到相当的重视及发扬。本节先叙述北方阿瓦的佛教。

  公元1257年后,蒲甘王朝衰微下来,掸族人在北方慢慢兴起,先以邦芽(Pinya)及实皆(Sagaing)两地为根据地,中期又定都阿瓦。这三个地方,成为北方佛教的中心,约经过二百五十年。

  公元1312年,掸族初建都于邦芽,上座部僧人很少,反而阿利教僧人很多。后者是过去阿奴律陀王时代被驱逐及逃难到这里的,为阿利僧人的后裔。这时他们的生活方式已如同俗人一样,受大臣及主人雇用。

  后来,有上座部比丘小阿罗汉及天眼来到,佛教才发展起来,国王每天请天眼比丘到王宫供养。1324年(《教史》记载为“小历”684年,即公元1322年;但D.E.F.Hall:A of South East Asia,书后“缅甸帝王年表”为公元1324年。),王子乌阇那(Ujana或Uzana)即位,建了七十七座佛寺,于公元1340完成,供养来自蒲甘的职权罗汉派及阿难陀派的比丘住。后来两派僧团持续发展,比丘增至数千位,戒行清净。

  不久,有些比丘无惭无愧,戒行不净。起因是由于国王供养比丘们田园,由僧人自己管理,收益作为维持佛寺及弘法的费用,后来僧团为了互争利益。使用僧团不能请净。后来因为见解要异,有部分比丘离开邦芽。住在山林的,称为“阿兰若住者”;住在村落的,称为“村落住者”;原有田园收益的僧人,称为“国僧”。僧团分裂成三派。

  1350年,尸诃须罗王(Sihasura)时,有一位大臣车都朗伽毗罗(Caturangabala),深通巴利文法及一切经论,着有《名义订》(Abhidhanappa dipika)。尸诃须罗王建了一座大寺,供养持戒清净的比丘。不久,一位村落的…

《南传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