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寬大,正中高塔突起,四周有多座小塔供護,爲印度式建築。他在位時未完成,後由他的兒子繼續建造。
那羅波帝悉都有五子,由最幼的狄羅明洛(Htilominlo,原名Nantaungmya,公元1210~1234)繼位。他知道四位兄長心有不甘,所以就組成一個樞密院,把軍政權都交由四位兄長一同處理,自己則常與僧團接觸,協助推行佛法。他在位二十四年,國家倒也平安。狄羅明洛王,除繼續興建伽陀婆陵塔完工外,又建有狄羅明洛寺,是蒲甘最後的大寺之一。
公元1227年,屍婆利長老圓寂;1233年,多摩陵陀長老也圓寂。
狄羅明洛王死後,由子加沙華(Kyasawa,公元1234~1250)繼痊。此王虔信佛法,九次遍讀一切經,憶念受持,並爲宮中女眷們抄寫佛經,將政權交太子烏沙那(Uzana)。父王死後,烏沙那即位(公元1250~1254),他喜愛嗜酒和狩獵,在一次獵象中被象踐死,王位就落到他的幼子那羅梯诃波帝(Narathihapate1254~1287)手裏。
那羅梯诃波帝是蒲甘王朝最後的末代君王。蒲甘王朝經過二百多年,自開始的隆盛,中期維持小康平安局面,後期已趨衰弱,到那羅梯诃波帝最後滅亡。原因是由于王室的猜忌,國內的叛亂,也由于外交措施失當。中國元軍南下攻緬,蒲甘王朝終遭傾覆。
那羅梯诃波帝在位時,欲建一“明伽羅塞提”(Mingalazedi)大塔,已施工六年,建好塔基,後因國家不安,國師(不知名)進谏,遂停止工事。公元1283年,那羅梯诃波帝王爲禦防元軍,下令拆毀幾百座佛塔,取其磚石在蒲甘王城建築牢固的防禦工事。公元1285年,國王遣使至元朝雲南請和,達成和議。據曆史記載遣使議和中就有一位緬甸稅布(Shwebo)的高僧。但是,終因這位末代君王,狂妄自大,在內亂外敵下,最後死在懷恨他的幼子悌诃都(Thihathu)手裏,統治緬甸達243年的滿甘王朝遂告滅亡。
蒲甘王朝接受和發揚上座部佛教,影響此後近千年的佛教信仰。蒲甘王朝二百多年中,曆代國王對佛教積極的護持,據碑銘資料的統計,獻給佛寺土地約164,390英畝,勞動力21,983人,銀相世紀末,滿甘城就有4,108僧人。(賀聖達著:《東南亞文化發展史》,雲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第叁節 蒲甘王朝時期的佛教文化
蒲甘王朝時期的佛教文化,分下列叁項說明:
一、巴利聖典的校訂及著作
阿奴律陀王統一全國(阿拉幹除外)初期,征服孟族直通,是緬甸史上的重大事件。從孟族獲得巴利叁藏及注釋書,禮請上座部五百僧人至蒲甘,努力改革與淨化佛教,至此獲得飛躍的進步,使緬甸成爲以後約近兩百年上座部佛教的中心。
般若薩彌《教史》記載,當直通有兩處保存完備的巴利叁藏,後遣使至錫蘭請到一部,與直通得來的作詳細校訂,又重新抄寫了一部。由于提倡巴利文的教學和研究,即有不少有價值的巴利文著作出現。
公元1154年,最勝種(Aggavamsa)著成《聲則論》(Ssddaniti),因獨創文法體系風格,不同于以前斯裏蘭卡及印度巴利文法家,曆此獲得極高評價。連斯國僧人讀後,亦贊歎有極高水平,甚至其中有些診斷,他們也不能完全了解,成爲研討巴利叁藏的文法課本。(1.般若薩彌:《教史》第6章。2.泰文《巴利文獻》。3.山本達郎編:《東南亞細亞的宗教與政治》,第143頁。)
那羅波帝悉都王(公元1173~1210)時,由于車波多留學斯裏蘭卡歸國,傳進斯國僧團,巴利文教學更受重視。車波多曾著《經義釋》、職權毗達磨的《簡釋》、《行者明燈》;律部注釋有《律興起解釋》、《戒本明解》、《戒壇莊嚴》;論部有《發趣論注》、《法集論的研究》。(般若薩彌《教史》第6章。)
公元1125年,大淨覺(Mahavimalabuddhi)著《提示》,亦譯爲《導引》,是解釋巴利《迦旃延文未能》的,也有說是斯國一位同名比丘著的。小淨覺(Culavimalabuddhi)著《古疏說》,妙法智(Ssddhammanana)著《廣文義明偈》,毗波羅(Vepulla)著《語義光明》。一位曾出家的大臣,爲古疏《提示》作批注。法軍(Dhammasenapati)著《論作者》(Karika),法見沙彌(Dhammadassi)著《語聲論》(Vacavacaka),妙法祥(Saddhamma siri)著《聲義分別》(Saddatthabheda cinta)。(同上。)
二、佛教教育
關于早期緬甸比丘、沙彌的教育,佛教史上記載不多,但從前面所記的佛教改革,僧團淨化,派遣車波多至斯裏蘭卡留學及僧人往訪,重視提倡巴利叁藏的研究,巴利文獻的著作,以及從下面重視在家佛教徒對佛學的研究和理解,當可推知出家人在僧團中,一定是過著戒定慧叁學如法如律的生活,重視經論的教學與研究。
《教史》記載當時蒲甘有知識的人,都普遍研究巴利語佛法。如加沙華王精谙巴利,遍讀叁藏及注釋書,論辯無礙。他每天教學比丘經論,並令太子烏沙那著《聲明點滴》(Saddabindu)及《勝義點滴》(Paramatthabindu),此二書是研讀巴利聖典的工具書。就是當時蒲甘的女子,也風行研究巴利語佛法,他們義理研討時,都能相互對答如流懂得文法的組織和結構。(般若薩彌:《教史》第6章。)
叁、佛教藝術
蒲甘王朝時期的佛教藝術,主要是表現在塔寺建築及塑造佛像方面。根據推定,公元十叁世紀,單以蒲甘王城爲中心,大概建築了大小塔寺九百多座,這還不包括很小的在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在前文中已介紹過,最莊嚴雄偉的,首推康瑟達王建的阿難陀塔寺。大多數的塔寺建築,仿效印度式及融和緬甸本土的藝術。關于塑造佛像,緬人很久以來,就認爲是求福積德之事,而且營造塔寺之後,必須要塑雕佛像供奉。蒲甘王朝流傳下來的佛象亦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是孟族王摩奴诃于直通滅亡後,公元1057年,在蒲甘興建的一座大塔寺,即以摩奴诃塔寺得名。塔中塑造了一尊大佛坐像,高達48英尺。在座像背後,造一尊大臥佛。據記載是摩奴诃王于其亡國後,被俘至蒲甘軟禁中,出賣所帶珠寶等,各銀五擔而營選的。(1.2般若薩彌:《教史》第6章。2.《東南亞細亞的宗教與政治》,第143頁。)
今天在緬甸的蒲甘,還看到很多古代留存下來的塔寺,尤其是著名的,都經曆代保管和整修,到現在很很完整,爲佛教徒前往禮拜。在這許多塔寺中,可以看到古代蒲甘王朝時期精美的藝術,如雕刻、繪畫、銅雕、塑像、石刻、金漆器等。壁畫除了描寫佛陀本生,更有描寫緬甸英雄人物的事迹,以及當時人民生活的情景。
第叁章 緬甸撣族統治時期的佛教
第一節 北方阿瓦王朝的佛教
(公元1287~1555年)
蒲甘王朝後期衰亡時,北方撣族人(撣族與泰族原先住在中國南方境內,稱擺夷或哀牢。在九百年前,經過很長一段時間不斷向南遷移,抵達泰國湄南河流域的稱“暹”(Siam),後稱“泰”(Thai);抵達緬甸薩爾溫江流域的稱“撣”(Shan);亦有部分抵達老(寮)、越的。)的勢力已漸擡頭。蒙古元軍雖然掃滅了蒲甘王國,但遂即撤出,並沒有計劃統治緬甸。這樣就給撣族人很好的機會,勢力得以南下,日漸擴大領土。但是撣族內部,經常也互相傾軋,一有機會都想起來割據稱雄,其中以北方的阿瓦與南方的庇古兩大勢力最強,長期爭霸。在南北雙方又有許多小邦,互相敵視,鬧得全國長期戰爭不息,各地人民流離失所,災難不盡,很少有和平安定的時期。這樣的情形,前後經過約二百五十年之久,緬甸曆史上稱這個時期爲“撣族統治時期”,也有稱爲“緬甸戰國時代。”
在緬甸撣族人統治時期中,北方的阿瓦南方的庇古,佛教都還受到相當的重視及發揚。本節先敘述北方阿瓦的佛教。
公元1257年後,蒲甘王朝衰微下來,撣族人在北方慢慢興起,先以邦芽(Pinya)及實皆(Sagaing)兩地爲根據地,中期又定都阿瓦。這叁個地方,成爲北方佛教的中心,約經過二百五十年。
公元1312年,撣族初建都于邦芽,上座部僧人很少,反而阿利教僧人很多。後者是過去阿奴律陀王時代被驅逐及逃難到這裏的,爲阿利僧人的後裔。這時他們的生活方式已如同俗人一樣,受大臣及主人雇用。
後來,有上座部比丘小阿羅漢及天眼來到,佛教才發展起來,國王每天請天眼比丘到王宮供養。1324年(《教史》記載爲“小曆”684年,即公元1322年;但D.E.F.Hall:A of South East Asia,書後“緬甸帝王年表”爲公元1324年。),王子烏阇那(Ujana或Uzana)即位,建了七十七座佛寺,于公元1340完成,供養來自蒲甘的職權羅漢派及阿難陀派的比丘住。後來兩派僧團持續發展,比丘增至數千位,戒行清淨。
不久,有些比丘無慚無愧,戒行不淨。起因是由于國王供養比丘們田園,由僧人自己管理,收益作爲維持佛寺及弘法的費用,後來僧團爲了互爭利益。使用僧團不能請淨。後來因爲見解要異,有部分比丘離開邦芽。住在山林的,稱爲“阿蘭若住者”;住在村落的,稱爲“村落住者”;原有田園收益的僧人,稱爲“國僧”。僧團分裂成叁派。
1350年,屍诃須羅王(Sihasura)時,有一位大臣車都朗伽毗羅(Caturangabala),深通巴利文法及一切經論,著有《名義訂》(Abhidhanappa dipika)。屍诃須羅王建了一座大寺,供養持戒清淨的比丘。不久,一位村落的…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