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高僧來此佛寺居住。這位高僧名幹多迦乞波(Kant akakhipa),幼時父親要他寄住在佛寺裏讀書,但他不願意,父親便棄他在寺而離去。因此,他就只好在佛寺當沙彌。二十歲受比丘戒後,往蒲甘等地遊學,因爲他天資聰慧,頗受老師賞識,願意教他。後來當他回到邦芽,聽到國王供養佛寺,他即前往爭取。國王命很多學者向他問難,他都能解答如流。他曾著《聲韻精義》(Saddasarattha-jalini)。他在邦芽時期,有老年比丘一千人修習禅觀,也有無數的青年僧研讀叁藏經論。一位大勝(Mahavijitavi)比丘著《迦旃延文法注》,正法師(Saddhammaguru)著《聲形論》(Saddavutti),其他比丘也有著述。
1364年,實皆王系的達多明波耶(Thado-minbya)得機崛起,消滅了邦芽王系的勢力,另建都于阿瓦城。此後五百年間,緬甸曆代王朝,都以阿瓦爲首都。這位國王信阿利教,年輕時就病死。
1383年,有人發現一座古塔傾塌在河流中,便用一只象潛下水去,得到一個金盒子,裏面盛有五粒佛舍利,就拿去送給一位高僧,高僧轉獻給國王明吉斯伐修寄(Minkyiswasawke,1368~1401),國王命令建塔供奉。國王同時另建一寺,供養一位僧伽羅派的高僧差摩遮羅(Khemacara),他們當時阿瓦的僧領及國師,也是國王幼時的老師。
1406年,南方庇古強盛,國王舉兵來攻阿瓦。阿瓦國王召集群臣及多位比丘,商討禦敵方法,能以不戰而退敵爲上策。這時有一位叁十一歲的邦芽比丘,已受具足戒十一年,受過很好的僧團教育,持戒清淨,屬阿羅漢僧派的比丘,他主張和平談判,不與庇古戰爭。于是這位青年比丘就寫了一封非常友善的書信,送至庇古國王,請求給他機會能賜予見面。庇古王准許他相見,他就向庇古王講說佛法,以佛陀戒殺的聖語開導,終使庇古王退兵。(1.《般若薩彌:《教史》第6章。2.山本達郎編:《東南亞細亞的宗教與政治》,第147頁。3.五十岚智照譯:《緬甸史》,第81頁。)
公元1429年,有兩位斯裏蘭卡比丘,室利薩達楞枷羅(Sirisaddhammalankara)及信哈羅摩诃薩彌(Sihamahasami),帶著佛舍利五粒,至緬甸弘揚佛法,但是庇古國王不讓他們居留,而送至阇耶(Jaiya)地方。阿瓦國王知道後,就派了四十只船,親迎他們郅可瓦弘法。次年,阿瓦國王建阿尼劫賓陀塔(Anekibhinda)供奉佛舍利,又建烏摩伽寺(Ummaga)供養這兩位斯裏蘭卡的比丘。這兩位比丘與緬甸叁派僧團相處很和睦,攜手合作佛教事業。他們又教誡北子,要住在山林佛寺,禁止住在國王供養的佛寺。這兩位對瓦佛教建立僧製及佛法教育,有很大貢獻。
那羅波提王時(Narapati,公元1443~1469),一位蒲甘車波多系的高僧雅利安溫薩(Ariyavam sa)到達阿瓦。他曾從老師離多(Retan)學習,精通叁藏,著有巴利文《阿毗達磨義論》的注釋《摩尼寶筐》(Manisaramanjusa),《義卓越論》的注釋《摩尼燈》(Man! idipa);又著《聖典資具》(Gantha-bhara n a),《本生淨化》(Jatakavisodhana);更著緬文(Atthayojana-anutika)及《大出離》(Mahanissara),是爲緬文佛教研究書之始。(般若薩彌:《教史》第6章。)
1482年,戒種(Si)lavamsa)著《善慧論》(sumedhakatha),然後離開邦芽到阿瓦,當時他只有叁十歲(1453年)。他曾譯《導論》及《所趣處因緣》(Parayanavuthu)爲緬文。另一位與他齊名的青年比丘羅他沙羅(Ratthasara,1468生),將《盤達龍本生》(Bhuridatjataka)、《象護本生》(Hatthipalajataka)、《防護童子本生》(Samvarajataka)等,編爲詩詞。
1498年後,有一位帝沙那他阇(Tisa-sanadhaja)比丘,從妙法稱受學。另有一位大善勝(Mahasadhujana)比丘從蒲甘來到阿瓦,原計劃教學比丘經論,但當他聽了妙法稱(Saddhammakitti)爲學僧講解經論後,就自願請求爲學僧。雖然他的戒齡高過妙法稱,但仍請求妙法稱收他爲學僧。後來妙法稱對他也非常尊敬。他們兩人對阿瓦佛法的弘揚,貢獻很大。
公元1540年,緬甸阿瓦的佛教,發生空前的教難,受到極大破壞。當時阿瓦王朝有名的暴君思洪發(Thohanbwa,公元1527~1543)見阿瓦城很多比丘到處遊化,擁有極多信徒,勢力很大,又認爲“緬族人各地的佛塔,與佛法無關,不過是一般帝王藏寶之所”,因此下令各地,佛塔一律拆毀。命令發布後,立刻遭到僧人與民間的強烈反對,難予執行。思洪發覺得僧人擁有很多信徒,有計劃叛亂的嫌疑,應該要清除消滅。于是他命令在阿瓦附近的但巴奴(Taungbalu),舉行供僧大會,屠宰牛羊,邀請阿瓦、實皆、邦芽的比丘來赴會。正當僧人在受食時,思洪發下令象馬車隊齊發,殺害在場應供的叁千位比丘,也有記載是一千叁百。當時,被殺死的有叁百六十人,其余的人及時逃走,幸免一死。同時經典及塔寺也被燒毀。(《教史》記爲比丘叁千位。但五十岚智昭譯《緬甸史》記爲一千叁百位,被殺叁百六十位。又馮汝陵:《緬甸史話》說叁百六十多位比丘中,有二十多位平日都以博學見稱。)這次的教難,時間雖短,也未延及阿瓦以外,但加深了緬族人對撣族大臣明吉耶曩(Minkyiyanaung)用計刺殺。(思洪發的暴行,無故殺人及迫害佛教,因此,明吉耶曩用計除之。而後衆人要擁他爲王,他堅辭不就,個人至一山中佛寺終生陷居。)1555年,緬族人在南方東固(Toungoo)興起,消滅了阿瓦王朝。
在這次教難中,妙法稱、大善稱、帝沙薩那他阇叁位高僧,都逃至東固。不久妙法稱、大善勝兩位就圓寂了。帝沙薩那他阇後來到庇古。1551年,他到邦芽,見一位臥病中的僧領祗陀長老,長老就把接連團中的一切事務交托他負責,繼承他教誡弟子。帝沙薩那他阇屬際阿羅漢僧派,祗陀長老屬于大聖種僧派。1555年,阿瓦王朝被東國固攻滅,東固國王建了一座佛寺供養帝沙薩那阇,在他領導的僧團,座下有數百弟子,其中五位精通叁藏。
第二節 南方庇古王朝的佛教
(公元1287~1539)
公元1287年,緬甸南方另一支撣族人勢力興起,領導人是華列魯(Wareru,公元1287~1296),都城先在馬塔班,稱霸下緬甸。
在蒲甘王朝滅亡之前,有一位在蒲甘出家的孟人舍利弗,他受戒于斯裏蘭卡的阿難陀派,被派至孟族地區弘法。他通達一切經論,教學很多比丘。華列魯生前,曾邀請僧人編纂一部《華列魯法典》(Wareru Dhammathat),奠定了緬甸最早的法學基礎。此法典是根據印度古老著名的《摩奴法典》編輯的,當時舍利弗就是主要編輯都之一。(泰文《東南亞佛教史》,《佛輪》月刊16卷7期。)《摩奴法典》在一千年前由印度教徒傳入緬甸。
馬德班地方有兩位孟族比丘,他們曾去斯裏蘭卡留學,及在大寺受戒,在1353年頃回國。緬甸南方佛教,自阿奴律陀王攻滅直通後,佛教教學就漸凋落,幸先後有舍利弗及這兩位比丘的發揚,下緬甸的佛教又開始複興起來。後來一位慧行(Medhamkara)比丘著《世燈精要》(Lokadipakasara),是有關佛教世界觀的論著;另一位叫大耶舍著《迦旃延文法要略》(Kaccayana sara)及《迦旃延文法論》(Kaccayanabheda),這兩本著作,在斯裏蘭卡被變是緬甸巴利語文法的標准書。(山本達郎編:《東南亞細亞的宗教與政治》,第146頁。)
1362年,頻耶宇王(Binnyau,1353~1385)重修瑞德宮佛塔(仰光大金塔),由當時僅九米增至二十多米。塔內珍藏佛發八根,在蒲甘王朝時代,此塔也累有增修。(馮汝陵:《緬甸史話》,第78頁。)頻耶宇王統治時,初期國內平靜,佛教教學很盛,其後因戰爭不安,佛教教學受到阻礙。1369年遷都至庇古。
1390年羅娑婆陀利王(Razadarit,1385~1423)在位時,戰勝北方來侵的阿瓦軍。及平定內部各地叛亂,是庇古王朝盛時期。爲了慶祝勝利和感念佛恩,建築了庇古著名的“瑞摩陶佛塔”(Shwemaw-daw),及其他多所佛寺,舉行七日法會,供僧千位,布施與身等量的黃金。曾反對他登位的叔父勞骠(Laubpya)被打敗後,獲得赦釋放,安住于瑞德宮佛塔一寺中,甚感滿足。(五十岚智昭譯:《緬甸史》,第92-93頁。)
南方庇古王朝佛教最興盛的時期,是自公元1453年以後,因爲得到一位賢明女王們修浮(Shinsawbu,公元1453~1572)熱心的護持。她原是庇古王羅娑陀利的公主,後因南方庇古與北方阿瓦連續戰爭四十多年,庇古戰敗,她也被擄去阿瓦。後來,阿瓦內部也動蕩不安,信修浮得到兩位孟族僧人的協助,暗中設計,在1430年逃出阿瓦,在僧人的庇蔭下,沿伊洛瓦底江南下,平安回到庇古。本來她有兄弟好幾人,但因父王死後,爭奪王位,互相殘殺,使得王位絕嗣,羅娑陀利的後裔僅存下信修浮公主,文武百官便立她爲王。此時她已經六十歲,在位十九年當中,修明內政外交,國強民豐,正績卓著。這要歸功于協助她逃回國的兩們僧人之一的達磨悉提(Dham…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