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佛教史▪P50

  ..續本文上一頁境,都毗耶友誼補羅(Vyadhapura,今安哥波利Angkor Borei),疆域包括今日柬埔寨及上湄公河叁角洲地帶;陸真臘據有真臘舊境,都叁波(Sambor今巴塞Bassac境內),包括今日湄公河中遊及丹裏克(Kangrek)山脈以北的位置。

  水真臘後又分裂爲若幹小邦,其中以叁波城(Shambhupura,湄公河上的Sambor)爲最大和最重要者,公元716年由普希迦羅沙(Pushkaraksha)所建。陸真臘比較安定。到了八世紀下半葉,水零點臘陷入混亂。爪哇的嶽帝王朝興起,勢力及于馬來半島及中印半島沿岸,曾于774年及787年侵襲占城沿海之地,並且降服真臘,占據真臘南部沿海很多地區。至公元802年,闍耶跋摩二世(Jayavanman Ⅱ,公元802-850)將二國複歸統一,服離爪哇羁絆,創立安哥(Angkor)王朝。

  真臘在征服扶南後,繼續承受了印度文化及宗教。他們崇拜濕婆神,實際上以之爲國教;大乘佛教亦廣被信奉,情形與扶南時代略同。此時期中吉蔑人的藝術風格,幾乎完全模仿印度,就現在的遺迹來看,有如下的特征。

  一、塔普羅式(T”a phnom),在公元六世紀末至七世紀初。這多半是代表扶南末期的藝術,因真臘初期征服扶南北部的領土,恐扶南國王遷都至塔普羅。在安哥普利發現的雕像,包括婆羅門教神像及佛像,顯示與印度藝術有很深的關系,其中也有爲後來安哥藝術前驅的傾向。

  二、叁波比利古式,約在公元七世紀上葉。此時期含有叁群的寺院遺迹,推爲零點臘最初建都奢那城時的宗教建築物。這些建築物用煉磚造成,圓柱用石材,刻有豐富的雕像及花輪等,也受到印度藝術的影響。

  叁、波利敏式(Prei Kmeng)及磅拍式(Kompong Prah),自七世紀下半葉至八世紀。建築物與前代無多變化,但花輪增加葉飾。雕像多屬凡庸,只有一件精作,即毗濕奴與濕婆二神一體的诃利诃羅神像。(《印度支那文明史》,第111-112頁。)

  碑銘及門柱的刻文,是記載國家製度和曆史的主要資料,但更多碑文是記述宗教的情形。主要宗教是婆羅門教,爲诃利诃羅混合的信仰。濕婆的信仰中,常以石雕的男性生殖器爲崇拜的名勝征。至于佛教,只發現一塊碑文上,說有少數的佛像及兩位比丘。如與扶南時期佛教盛行相比,則似有不及。(《印度支那文明史》,第112-113頁。)

  第叁章 安哥時期的佛教

  (公元802-1432年)

  第一節 安哥時期的佛教

  耶跋摩二毒性是安哥王朝的開創者,柬埔寨國家傳大的英雄。碑銘說他“來自爪哇”,這可能是說,第八世紀後葉中,爪哇嶽帝王朝興起,勢力達于馬來半島及水真臘沿岸地區,並使真臘降服爲屬國,闍耶跋摩二世被俘或流亡。在一碑銘中,說到柬埔寨屬爪哇所統治,闍耶跋摩二世建立一個新王製。這表示柬埔寨已經成爲獨立國家,不再是屬國了。(Eliot:Hinduism and Buddhism Ⅲ第109頁。)

  闍耶跋摩二世從爪哇回到了真臘,他逐出爪哇的努力,脫離爪哇屬國的關系,努力統一了全國。他在位四十八年,初定都因陀羅城(Indrapura),在今日的磅湛(Kompong Cham)之東;後又遷到又湖的北區,營造诃利诃羅拉耶(Hariharalaya),地近今日的暹粒,建設水利,開拓土地。最後在摩醯因陀山(Mahendraparvata,今古連山Phnom Kulen,約在安哥東北叁千裏)建都,正式即位。他曾招請一位婆羅門僧侶希蘭耶陀摩(Hiranyadama),至王廷主持宗教儀式,以便解除爪哇王朝精神的不縛,成爲真正的獨立王國。他在古連山頂上建造神殿,奉祭陵伽,以象征王權。待他在大湖地區統治鞏固之後,又再將都城遷至诃利诃羅拉耶平地。他是興建安哥藝術的第一位國王,展開了吉蔑民族曆史上最輝煌的時代。

  闍耶跋摩二世死後,谥號“最高的君王”(Paramevara),此名爲濕婆神尊稱之一,柬埔寨“王即神”(Devaraja)的崇拜自此王開始。(1.《印度支那文明史》,第116頁。2.《東南亞細亞的宗教與政治》,第83-84頁。)

  其子繼位爲闍耶跋摩叁世(公元850-877),再後由一位旁系血統繼承,名爲因陀羅跋摩一世(Indravarman Ⅰ,公元877-889)。兩人都以诃利诃羅拉耶爲都。因陀羅跋摩一世時擴大了領土,比今日柬埔寨國境爲大。他關心水利,建造蓄水池及開鑿運河,供旱季時灌溉用水,使安哥地區經濟獲得進一步的發展。879年他在羅盧奧斯(Roluos)附近,爲闍耶跋摩二世及他的祖先造了六座磚廟,即今日普利科廟(Preah Ko)的廢墟;其次在881年,用石村建造巴肯廟(Bakong),安奉王家陵伽。上面所造的神廟,至今仍保存叁座,是安哥時代早期的建築物。(1.《印度支那文明史》第117頁。2.《柬埔寨著名的曆史遺産——吳哥古迹》,載《考古》1972年第3期。)

  因陀羅跋摩一世的兒子耶所跋摩(Yasovarman,公元889-900),是一位英明之主。在位期間,武功極盛,版圖遼闊。他擊敗了占城的侵擾,又將國都向西北推移十多千米,在地勢較高的巴肯山麓建造新城,稱爲耶所達羅城(Yasodharapura),每邊長四千米。他最大的成就,是在新都城開鑿東池(Eawt Baray),長七千米,闊二千米,貯蓄古連河的流水,充足水源,供都城及灌溉農田。

  耶所跋摩王是一位宗教折衷主義者。他在東池的南岸,分別建造暹婆教派、毗濕怒教派和佛教的僧院。在他即位之後,于國內各地近古迹之處,不分任何宗派,建築同名的僧院。他留存下來的碑文,曾傳有僧院的規則。僧院中有僧長一人,統管教徒,僧長達須具備豐富的學識,有五十個奴隸爲屬,僧院招待旅行者住宿,實行醫藥施療,但禁住女人。此時期奉行的佛教,被認爲是大乘佛教。(1.《印度支那文明史》,第118頁。2.《東南亞細亞的宗教五政治》,第84頁。)

  羅闍因跋摩(Rajendravarman,公元944-968)在位時,在東池中央,建造了一新的塔廟,稱爲“東彌朋”(East Mebon)。第十世紀下半葉,安哥王朝的政權,實際操縱在婆羅門貴族手裏,當時執政的婆羅門爲耶若婆羅诃(Yajnavaraha),權力很大,他在王城東北二十千米處,用紅沙岩建造一摩非常精美的班臺斯利神廟(Ban-teay Srei)。婆羅門是知識分子,王室外顧問,執行宗教祭祀,與王室外關系密切。(陳正祥:《真臘風土記的研究》,第24頁。)

  此後國家陷于衰微和內戰,至公元第十一世紀上半葉,蘇利耶跋摩一世(Suryavarman Ⅰ,公元1002-1050)在位,勵精圖治,恢複了國家的安定,並賂西孟族人中心地的羅斛(Lop Bori)推進。此外他在大湖(Tonle Sap或Great Lake)之西,利用未耕地,執行開拓殖民。同時設立宗教團體,建造僧院,建設村落,開墾土地、水利工事等。此王特別留心于佛教,排斥其他宗教,他死後谥號爲“趣向涅槃者”。(《印度支那文明史》,第120頁。)原是羅闍因陀羅跋摩二世興建的非米阿納卡神殿(Phimeanaksa),至蘇利耶跋摩一世時重新修建完成,供王室祭祀之用。

  蘇利耶跋摩一世的兩個兒子前後繼承王位(兄爲Udayadityavarman,1050-1066;弟爲Harsha-varman,1066-1080。),建造了西池(Weat Baray),面積比東池更在迄今可蓄水,用于灌溉。在西池的中央,建了西彌朋(West Mebon)塔廟。又在王宮的南側,建築巴普昂廟(Baphuon),有銅塔一座。

  當時有一婆羅門名提婆迦羅(Divakara或Divakarapandita),曾連續把持政權叁十年,擁立數字國王登位。到蘇利耶跋摩二世(公元1113-1150)時,國王又再擴張,東到占城,南臨暹羅範圍內,西鄰蒲甘,北連老撾,皆司安哥統治,是爲吉蔑人文明最隆盛時期之一。他在位期間,最令人注目的建築是一座十分雄偉精巧的安哥寺(Dngkor Yat),這是他偉大的傑作,後來又經過叁百多年不斷的增建,成爲柬埔寨藝術最高的成就。寺中不供陵伽,而是安置毗濕奴神像,象征神王。他逝世後,那裏成爲他葬身的靈廟。

  蘇利耶跋摩二世死後,國家又發生動亂。不久,王位由一兄弟繼承,名達朗因陀羅跋摩二世(Dharanindravarman Ⅱ,公元1150-1160)。或因他的信仰,民間佛教盛行。他的妻子珠陀摩尼(Chudamani)公主,公開傾向于大乘佛教。該王首先轉變了王室的宗教信仰。(1.《印度支那文明史》,第129頁。.2.《真臘風土記的研究》,第27頁。)

  公元1177年,占城艦隊攻陷安哥,殺死篡位者。(達朗因陀羅跋摩Ⅱ之後,1160年,子耶所跋摩二世Yasovarman Ⅱ繼位,大約1165年被一權臣Tribhuvanadityavarman所篡。)珍閏達朗因陀羅跋摩二世的兒子,從占城攻打回國自立爲王,以四年時間,終擊退占城侵略者,于1181年,被擁立爲王,這就是著名的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Ⅶ,公元1181-1219)。1190年,占城王來攻,再被擊敗。1203年兼並占城,北方達到現在的永珍,西面再領湄南河下流廣大的地域,以及控製馬來半島的北部。其領土的遼闊,爲安哥王朝最強盛時代。

  …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