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南传佛教史▪P49

  ..续本文上一页)八月(冯秉钧:《中国南洋交通史》,第36页注12:“大同十二年四月改元中大同,则大同十二年元八月,年月必有一误。”)十五日达于南海。沿途所经,乃停两载。以太清二年(公元548)闰八月始届京邑。”(《大正藏》第59卷,第429页下)。伯希和、冯承钧等,都认为云宝或随张泛同行。(1.《扶南考》,第43页。2.《中国南洋交通史》第36页注11。)佛发与真谛所齎来的经论同抵达南海郡。

  《历代三纪》卷十一及《续高僧传》卷一,都记录真谛带来中国的经论,如全部翻译的话,共二万余卷,“多是震旦先所未传”(《大正藏》第49卷,第99页上)。真谛所译,六十四部,合二百七十八卷,为其中少部。可证知当时扶南为东南亚强大的文化国家,佛教亦流行,存有自印度传来丰富的梵文佛典。

  《续高僧传》卷一真谛传,附记有扶南国须菩提(Subhti),于扬州至敬寺,为陈主(公元557-581)译大乘《宝云经》八卷。这与梁时曼陀罗所译的七卷,两者少有差异,而大体一致。(《续高僧传》卷一附于拘那罗陀传,《大正藏》第50卷,第431页上。)

  真谛三藏停滞扶南的期间,为留陁跋摩王在位,此王佛教甚为护法。而且依扶南自身的资料已获证实,即在南圻巴蒂(Bati)的塔普罗(T”a prohm)寺境内,有一梵语碑文,残留十一偈,而第七偈以下很难解读。幸第三偈和第五偈中,知当时立此碑文的国王即留陁跋摩,其父王即闍耶跋摩,这正与中国的正史记载一致。其中第六偈表示留盅跋摩王归依三宝为优婆塞,证知王乃一虔诚的佛教徒。第四偈记王“非为实现王权的义务,而为此世界的人实现为善的意向,”及“正法的虔诚信奉者。”这块碑文,似为纪念寺院的兴建者。再从该碑后面二首赞佛的内容看,学者们虽无法决定此时的佛教为大乘或小乘,但可断定富有大乘的内容。(1.《扶南佛教考》,第27-28页。2.《古代南洋史地丛考》,第139页。)

  综上所述,扶南国初兴于公元一世纪顷,至公元五、六世纪国势达于鼎盛,前后历五百年,为东南亚大强国,也是最先和最重要的一个印度化的国家。在宗教方面,先是信奉婆罗门教,后来佛法亦同样盛行,而且为佛教的重要中心。

  中国史籍中,自留陁跋摩以后不再记扶南王名。约在540年以后,扶南国都为真腊所攻陷,沦为属国,扶南至此式微。其王系仍延存若干年,七世纪初还遣使至中国朝贡。公元627年,扶南完全为真腊兼并。(崔贵强编著《东南亚史》,第29页,第58-59页。)

  第二章 真腊时期的佛教

  (公元550~802年)

  真腊(Chenla)一名的由来,至今尚未能考定确当的说明,亦不知其对音,但常为中国人于公元六世纪至十三世纪所说之吉蔑或柬埔寨。真腊国名,最早记载为《隋书》卷八二真腊传,先是扶南的属国,后来兼并扶南。

  本章所要讨论的,是自公元六世纪中期至八世纪后期之间,大多依据中国史籍片数记载,或柬埔寨出土的碑铭,记叙真腊国印度化及宗教的情形。

  大约在公元550年前后,扶南国王留陁跋摩逝世后,当时在扶南北面的真腊,据眉公河中下游,最早以巴沙克(Bassak)为中心,领土包括今柬埔寨北部及老挝南部,本是扶南的属国,趁机举兵背叛,兼并了扶南东境,日渐强大起来。当时统治真腊的是两兄弟,据吉蔑碑文(公元604)说,真腊战胜扶南,在550年前后,波婆跋摩一世(Bhavavarman Ⅰ,公元550-600)在位,而指挥战役者,似为王弟质多斯那(Citrasenas Mahendra varman,公元600-615)。(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第130页注2。)

  《隋书》卷八真腊传说:“真腊国在林邑西南,本扶南之属国也,去日南郡将行六十日,而南接车渠国,西有朱江国。其王姓刹利(Ksatriya)氏,名质多斯那。自其祖渐已强盛,至质多斯那遂扶南而有之。死,子伊奢那先(Isanasena,那Isanavarman)代立,居伊奢那城(Isanavarman)。”

  这段引文内末提到波婆跋摩王,但在文末指出于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原文大业十三年,恐为十二年之误。)真腊曾遣使人贡,本传所记,似为贡使之语。便由柬埔寨碑文得知,598年波婆跋摩王尚在位;其弟质多斯那在何年登位,没有记载。质多斯那即位后,称摩醯因陀罗跋摩(Mahem-dravarman),死于615年。由其子伊奢那先继承,大业十二年遣使入贡中国,当即伊奢那先在位之年。质多斯那统治期时,征服了下孟河流城(Lower Mun Valley)。至贞观(公元627-649)初,伊奢那先大事扩张疆域,征服了斯顿仙(Stung Sen)流域的无毁城(Anindi-tapura),建军新都名毗耶驮补罗(Vyadhapura),殆即《隋书》奢那城。(崔贵强编著:《乐南亚史》,第60页。)此伊奢那城亦是七世纪时玄奘《西域记》卷十所记之伊赏那补罗国((Isanapura,在三摩呾咤Samatata条),即指柬埔寨。沙畹(Chavannes)曾译《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将此文与柬埔寨碑文对照,而证明公元626年柬埔寨在位国王,即伊赏那跋摩(Isanavar man)。(冯承钧:《史地丛考续编》,第35页,49页。)

  真腊兼并扶南,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王位的争夺,留盅跋摩因是庶子杀嫡弟而取得王位;波婆跋摩虽不知与留盅跋摩有何磁系,但已确知不是闍耶跋摩之子。在维尔坎特(Veal Kantel)有一碑文,曾记波婆踊摩有一姊,着录其父名毗罗跋摩(Viravarman)。而毗罗跋摩未做国王,所以有人考订,波婆跋摩不特为一侵略之人,或且用暴力夺得政权。(1.冯承钧:《史地丛考续编》,第26-27页。2.《印度支那文明史》,第107页。)。二是可能与宗教信仰有关,因为留陁跋摩归信佛教,而真腊统治者都信奉婆罗门教。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曾记:“南至占波,却是临邑,此国多是正量,少兼有部。西南一月不动声至跋南国,旧云扶南。先是裸国,人多事天,后乃佛法盛流。恶王今并除灭。回无僧众,外道杂居。”据埃利奥特考证,恶王即指波婆跋摩。因为波婆跋摩及质多斯那都信婆罗门教,佛教曾受到迫害。(1.Eliot:Hinduism and Buddhism,第108页。2.《印度支那文明》,第107页。3.陈正祥:《真腊风土记的研究》,第21-22页。)

  真腊信奉婆罗门教,但佛教亦流行。《隋书》卷八二真腊传说:“近都有陵伽钵婆山(Lingaparava),上有神祠,每以兵二千人守卫之;城东有神名婆多利(Bhadra),祭用人肉,其王年别杀人,以夜祀祷,亦有守卫者千人,其敬鬼如此。多奉佛法,尤信道士(道士指婆罗门);佛及道士,并立像于馆。”《旧唐书》卷一九七真腊传亦说:“国尚佛道及天神,天神为大,佛道次之。”真腊的宗教,婆罗门教盛行,尤以祭湿婆神为多;佛法亦盛行,但为大乘;此外亦有祖先精灵等祭拜。《隋书》所说伊奢那城,其废墟三汉比利吉(Sambor Prey Kuk),在现在的磅通之北27千米。陵伽钵婆意为“性器之山”,在今日老挝南端湄公河西岸,山名占巴索(Cham Pasak),高1,397米,山顶上有一天然巨石,形似祭奉之陵伽。真腊最初的都城,即建于此山麓。婆多利似为Bhadresvara之音译简称,指湿婆神种种的塑像及标名。奉祭婆多利时,且用人肉供牺牲。(原在公元第四世纪,占城王跋罗跋摩(Bhadra-varnam)所建美山(Myson)神殿,即奉祭王家陵伽。柬埔寨王Shreshtha-varnam在Champasak战胜占人之后,可能沿用此名(见《印度支那文明史》第106页)。)

  伊奢那先在位约为公元611-635年,继承者为波婆跋摩二世(Bhavavarman Ⅱ,公元636-656)。此王曾正式将婆罗门教的湿婆神定为国家信仰的宗教,但仍继续信奉毗湿奴,所谓二神一体的崇拜,称为诃利罗(Harihara)。诃利即毗湿奴神,诃罗即湿婆神,亦即《梁书》中所记的二顼四手或四面八手的神像。(1.山本达郎:《东南亚细亚的宗教与政治》,第99页。2.陈正禅:《真腊风土记的研究》,第20页。)此时时大乘佛教也在民间流行。

  到了闍耶跋摩一世(约公元657-681)时期,真腊的领土范转又扩大了,南方包括暹罗湾沿用岸,北边与南诏相接,在下湄公河流域伸展到占巴寨(Champ Bassac)一带。自波婆跋摩建国至闍耶跋摩一世,真腊在过去扶南的领土上,更为巩固和强大。因为国王们都信奉婆罗门教,在伊闍那城建造了许多婆罗门教神庙,废墟至今仍然存在,还留下了不少炼砖与塑像,含有浓厚的印度文化素质,亦揉杂了土著孤特征。(1.《印度支那文明》,第109页。2.陈正祥着《真腊风土记的研究》,第22页。)闍耶跋摩一世在位时,将都城从伊奢那城迁至巴塞安德(Prasat Andet),即现在的磅通之西北二十千米处,接近大湖。

  闍耶跋摩一世去世后,因无子嗣,国家有一段时期陷于混乱,部属叛离,分裂成许多各自为政的小邦。约在公元八世纪初,真腊分裂为二国。据《新唐书》卷二二二下真腊传载:“神龙(公元705-706)后分为二半,北多山阜,号陆真腊;半南际海,饶陂泽,号水真腊。半水真腊地八百里,王居毗耶驮补罗。陆真腊或曰文单,曰婆镂,地七百里,王号笪屈。”水真腊据有扶南的旧…

《南传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