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八月(馮秉鈞:《中國南洋交通史》,第36頁注12:“大同十二年四月改元中大同,則大同十二年元八月,年月必有一誤。”)十五日達于南海。沿途所經,乃停兩載。以太清二年(公元548)閏八月始屆京邑。”(《大正藏》第59卷,第429頁下)。伯希和、馮承鈞等,都認爲雲寶或隨張泛同行。(1.《扶南考》,第43頁。2.《中國南洋交通史》第36頁注11。)佛發與真谛所齎來的經論同抵達南海郡。
《曆代叁紀》卷十一及《續高僧傳》卷一,都記錄真谛帶來中國的經論,如全部翻譯的話,共二萬余卷,“多是震旦先所未傳”(《大正藏》第49卷,第99頁上)。真谛所譯,六十四部,合二百七十八卷,爲其中少部。可證知當時扶南爲東南亞強大的文化國家,佛教亦流行,存有自印度傳來豐富的梵文佛典。
《續高僧傳》卷一真谛傳,附記有扶南國須菩提(Subhti),于揚州至敬寺,爲陳主(公元557-581)譯大乘《寶雲經》八卷。這與梁時曼陀羅所譯的七卷,兩者少有差異,而大體一致。(《續高僧傳》卷一附于拘那羅陀傳,《大正藏》第50卷,第431頁上。)
真谛叁藏停滯扶南的期間,爲留陁跋摩王在位,此王佛教甚爲護法。而且依扶南自身的資料已獲證實,即在南圻巴蒂(Bati)的塔普羅(T”a prohm)寺境內,有一梵語碑文,殘留十一偈,而第七偈以下很難解讀。幸第叁偈和第五偈中,知當時立此碑文的國王即留陁跋摩,其父王即闍耶跋摩,這正與中國的正史記載一致。其中第六偈表示留盅跋摩王歸依叁寶爲優婆塞,證知王乃一虔誠的佛教徒。第四偈記王“非爲實現王權的義務,而爲此世界的人實現爲善的意向,”及“正法的虔誠信奉者。”這塊碑文,似爲紀念寺院的興建者。再從該碑後面二首贊佛的內容看,學者們雖無法決定此時的佛教爲大乘或小乘,但可斷定富有大乘的內容。(1.《扶南佛教考》,第27-28頁。2.《古代南洋史地叢考》,第139頁。)
綜上所述,扶南國初興于公元一世紀頃,至公元五、六世紀國勢達于鼎盛,前後曆五百年,爲東南亞大強國,也是最先和最重要的一個印度化的國家。在宗教方面,先是信奉婆羅門教,後來佛法亦同樣盛行,而且爲佛教的重要中心。
中國史籍中,自留陁跋摩以後不再記扶南王名。約在540年以後,扶南國都爲真臘所攻陷,淪爲屬國,扶南至此式微。其王系仍延存若幹年,七世紀初還遣使至中國朝貢。公元627年,扶南完全爲真臘兼並。(崔貴強編著《東南亞史》,第29頁,第58-59頁。)
第二章 真臘時期的佛教
(公元550~802年)
真臘(Chenla)一名的由來,至今尚未能考定確當的說明,亦不知其對音,但常爲中國人于公元六世紀至十叁世紀所說之吉蔑或柬埔寨。真臘國名,最早記載爲《隋書》卷八二真臘傳,先是扶南的屬國,後來兼並扶南。
本章所要討論的,是自公元六世紀中期至八世紀後期之間,大多依據中國史籍片數記載,或柬埔寨出土的碑銘,記敘真臘國印度化及宗教的情形。
大約在公元550年前後,扶南國王留陁跋摩逝世後,當時在扶南北面的真臘,據眉公河中下遊,最早以巴沙克(Bassak)爲中心,領土包括今柬埔寨北部及老撾南部,本是扶南的屬國,趁機舉兵背叛,兼並了扶南東境,日漸強大起來。當時統治真臘的是兩兄弟,據吉蔑碑文(公元604)說,真臘戰勝扶南,在550年前後,波婆跋摩一世(Bhavavarman Ⅰ,公元550-600)在位,而指揮戰役者,似爲王弟質多斯那(Citrasenas Mahendra varman,公元600-615)。(馮承鈞:《中國南洋交通史》,第130頁注2。)
《隋書》卷八真臘傳說:“真臘國在林邑西南,本扶南之屬國也,去日南郡將行六十日,而南接車渠國,西有朱江國。其王姓刹利(Ksatriya)氏,名質多斯那。自其祖漸已強盛,至質多斯那遂扶南而有之。死,子伊奢那先(Isanasena,那Isanavarman)代立,居伊奢那城(Isanavarman)。”
這段引文內末提到波婆跋摩王,但在文末指出于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原文大業十叁年,恐爲十二年之誤。)真臘曾遣使人貢,本傳所記,似爲貢使之語。便由柬埔寨碑文得知,598年波婆跋摩王尚在位;其弟質多斯那在何年登位,沒有記載。質多斯那即位後,稱摩醯因陀羅跋摩(Mahem-dravarman),死于615年。由其子伊奢那先繼承,大業十二年遣使入貢中國,當即伊奢那先在位之年。質多斯那統治期時,征服了下孟河流城(Lower Mun Valley)。至貞觀(公元627-649)初,伊奢那先大事擴張疆域,征服了斯頓仙(Stung Sen)流域的無毀城(Anindi-tapura),建軍新都名毗耶馱補羅(Vyadhapura),殆即《隋書》奢那城。(崔貴強編著:《樂南亞史》,第60頁。)此伊奢那城亦是七世紀時玄奘《西域記》卷十所記之伊賞那補羅國((Isanapura,在叁摩呾咤Samatata條),即指柬埔寨。沙畹(Chavannes)曾譯《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將此文與柬埔寨碑文對照,而證明公元626年柬埔寨在位國王,即伊賞那跋摩(Isanavar man)。(馮承鈞:《史地叢考續編》,第35頁,49頁。)
真臘兼並扶南,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王位的爭奪,留盅跋摩因是庶子殺嫡弟而取得王位;波婆跋摩雖不知與留盅跋摩有何磁系,但已確知不是闍耶跋摩之子。在維爾坎特(Veal Kantel)有一碑文,曾記波婆踴摩有一姊,著錄其父名毗羅跋摩(Viravarman)。而毗羅跋摩未做國王,所以有人考訂,波婆跋摩不特爲一侵略之人,或且用暴力奪得政權。(1.馮承鈞:《史地叢考續編》,第26-27頁。2.《印度支那文明史》,第107頁。)。二是可能與宗教信仰有關,因爲留陁跋摩歸信佛教,而真臘統治者都信奉婆羅門教。義淨的《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曾記:“南至占波,卻是臨邑,此國多是正量,少兼有部。西南一月不動聲至跋南國,舊雲扶南。先是裸國,人多事天,後乃佛法盛流。惡王今並除滅。回無僧衆,外道雜居。”據埃利奧特考證,惡王即指波婆跋摩。因爲波婆跋摩及質多斯那都信婆羅門教,佛教曾受到迫害。(1.Eliot:Hinduism and Buddhism,第108頁。2.《印度支那文明》,第107頁。3.陳正祥:《真臘風土記的研究》,第21-22頁。)
真臘信奉婆羅門教,但佛教亦流行。《隋書》卷八二真臘傳說:“近都有陵伽缽婆山(Lingaparava),上有神祠,每以兵二千人守衛之;城東有神名婆多利(Bhadra),祭用人肉,其王年別殺人,以夜祀禱,亦有守衛者千人,其敬鬼如此。多奉佛法,尤信道士(道士指婆羅門);佛及道士,並立像于館。”《舊唐書》卷一九七真臘傳亦說:“國尚佛道及天神,天神爲大,佛道次之。”真臘的宗教,婆羅門教盛行,尤以祭濕婆神爲多;佛法亦盛行,但爲大乘;此外亦有祖先精靈等祭拜。《隋書》所說伊奢那城,其廢墟叁漢比利吉(Sambor Prey Kuk),在現在的磅通之北27千米。陵伽缽婆意爲“性器之山”,在今日老撾南端湄公河西岸,山名占巴索(Cham Pasak),高1,397米,山頂上有一天然巨石,形似祭奉之陵伽。真臘最初的都城,即建于此山麓。婆多利似爲Bhadresvara之音譯簡稱,指濕婆神種種的塑像及標名。奉祭婆多利時,且用人肉供犧牲。(原在公元第四世紀,占城王跋羅跋摩(Bhadra-varnam)所建美山(Myson)神殿,即奉祭王家陵伽。柬埔寨王Shreshtha-varnam在Champasak戰勝占人之後,可能沿用此名(見《印度支那文明史》第106頁)。)
伊奢那先在位約爲公元611-635年,繼承者爲波婆跋摩二世(Bhavavarman Ⅱ,公元636-656)。此王曾正式將婆羅門教的濕婆神定爲國家信仰的宗教,但仍繼續信奉毗濕奴,所謂二神一體的崇拜,稱爲诃利羅(Harihara)。诃利即毗濕奴神,诃羅即濕婆神,亦即《梁書》中所記的二顼四手或四面八手的神像。(1.山本達郎:《東南亞細亞的宗教與政治》,第99頁。2.陳正禅:《真臘風土記的研究》,第20頁。)此時時大乘佛教也在民間流行。
到了闍耶跋摩一世(約公元657-681)時期,真臘的領土範轉又擴大了,南方包括暹羅灣沿用岸,北邊與南诏相接,在下湄公河流域伸展到占巴寨(Champ Bassac)一帶。自波婆跋摩建國至闍耶跋摩一世,真臘在過去扶南的領土上,更爲鞏固和強大。因爲國王們都信奉婆羅門教,在伊闍那城建造了許多婆羅門教神廟,廢墟至今仍然存在,還留下了不少煉磚與塑像,含有濃厚的印度文化素質,亦揉雜了土著孤特征。(1.《印度支那文明》,第109頁。2.陳正祥著《真臘風土記的研究》,第22頁。)闍耶跋摩一世在位時,將都城從伊奢那城遷至巴塞安德(Prasat Andet),即現在的磅通之西北二十千米處,接近大湖。
闍耶跋摩一世去世後,因無子嗣,國家有一段時期陷于混亂,部屬叛離,分裂成許多各自爲政的小邦。約在公元八世紀初,真臘分裂爲二國。據《新唐書》卷二二二下真臘傳載:“神龍(公元705-706)後分爲二半,北多山阜,號陸真臘;半南際海,饒陂澤,號水真臘。半水真臘地八百裏,王居毗耶馱補羅。陸真臘或曰文單,曰婆镂,地七百裏,王號笪屈。”水真臘據有扶南的舊…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