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佛教史▪P48

  ..續本文上一頁,據學者與爲爪哇及蘇門答 臘;另一地名爲“金地”(Suvmadvipa)。)斯裏蘭卡《大史》記載,公元前叁世紀,阿育王派遣傳教師中,就有蘇那郁多羅兩位長老至“金地”傳教。公元後,印度移民開始大規模擁入東南亞,原因有二:一、商業活動,遠在紀元前,印度與地中海就建立了商業關系,印度人把東南亞出産的香料、共同金、寶石等,轉運到西方,賺取豐厚的財富。二、宣揚宗教。印度是一個宗教傳教傳統非常濃厚的國家,公元前一千多年雅利安人創立了婆羅門教;公元前六世紀又出現了佛教。古代印度至東南亞的移民,其中有一部他是虔誠的僧侶和教徒,他們背井離鄉,拓殖異域,具有不畏艱苦犧牲殉道的精神,熱忱宣揚宗教,印度文化由是遍布東南亞各國。印度的宗教隨移民傳入東南亞,先是婆羅門教,然後是佛教。

  混填至扶南爲王,大約在公元1世紀下半葉,其繼承者諸王,傳至盤況年90余乃死,必爲二世紀時人;其後叁年,範蔓爲王,約有半世紀之久;至朱應、康泰使扶南時,已是叁世紀上半葉,爲範旃或是範尋在位的年代。據《梁書》卷五四中天竺傳說:“吳時(公元222-280)扶南王範旃遣親人蘇物使其國。從扶南發,投拘利(關于“投拘利口”,列維(Levy)考爲巴利語《彌蘭王問經》中的投拘利(Takola);但亦有考“投”作動詞用,“拘利”爲地名,因《水經志》卷一引《扶南土俗》本作“拘利”。)口,循海大灣中,正西北入,曆海邊數國,可一年余到天竺江口,逆水行七千裏乃至焉。天竺王驚曰:“海濱極遠,猶有此人。”即呼令觀視國內。乃差陳、宋二人以月支馬四匹報旃,遣物等還,積四年方至。其時吳遣中郎康使扶南,及見陳宋等,具問天竺土俗雲雲。”據學者依中國史籍考證,康泰等奉使扶南,不會遲于公元231年,經曆國家衆多,爲時甚久,得知範旃遣蘇物使天竺,及見東宋于扶南,而問天竺土俗,約在245年。伯希和推範旃在位之年,介于230至245年之間;範尋在位當不出240至289年之間。(1.伯希和《扶南考》,馮承鈞譯譯,收在《續史地叢考編》,第42頁。2.《南洋史》卷上,弟76頁。)

  自公元287-357年間,扶南似乎多年陷于混亂,中國史籍缺乏記載,關于宗教亦不得而知。但從當時東南亞其他國家片斷記載的佛教情形,以及山土的碑銘,可猜想有佛教的存在。例如吳赤烏十年(247),康僧會從交趾(現在的東京)來華;他是康居人,他的父親因與交趾貿易,由印度而移住交趾。後來康僧會于交趾出家,學習叁藏。(靜谷正雄:《扶南佛教考》,第15頁。)《太平禦覽》卷七八引康扶南土俗說::“扶南之西南有林陽國,去扶南七千裏,土地奉佛,有數千沙門,持戒六齋日,魚肉不得入國。”林陽國位置,有人考爲緬甸勃朗,或緬甸中部;亦有人說或是現在泰國的邦德。(許雲樵:《南洋史》卷上,第92頁及216頁。)在福康村(Vocanch ,今越南芽莊地區)出土古代林邑(192年建國)的梵文碑銘(200-250頃),爲佛教文件,字體屬于南印度的一種,暗示室利摩羅(Sri Mara)是當時佛教的護法者,梵語文爲宮庭通用語文。芽莊在一個時期是占婆的國土,但也有人認爲室利摩羅隸屬扶南。(1.D.G.E.Hall:History of South East Asia,第27頁。2.《扶南佛教考》,第15頁。)

  扶南王名每冠以範姓,如範師蔓、範旃、範尋,學者考爲梵文跋摩Varman一字略音,爲當時南印度若幹統治者之王號,後亦爲東南來若幹王朝所采用。

  扶南國開始全部印度化,是在公元四世紀末及五世紀初。公元357年,扶南王竺旃,曾向中國奉表獻馴象。竺旃檀王或無嗣,殁年地可考。約五四扶南傳說:“其後王憍陳如本天竺婆羅六門也。有神語曰:“應王扶南”。憍如心悅,南方盤盤(Pranpuri)。扶南人聞之,舉國欣載,迎而立焉。複改製度,用天竺法。”盤盤國是當時暹羅灣附近的印度化國家之一,憍陳如是來自印度的婆羅門,在盤盤宮庭中很在勢力,他可能利用自己的地位,到達扶南爲王,至此扶南愈加印度化了,且提倡信仰婆羅門教。

  憍陳如的後裔,有持梨跋摩曾于公元434、435、348年,遣使向中國獻貢。越南南圻發一碑文記載:求那跋摩(Gun! avarman)王謹獻與印度神毗濕奴(印度叁大神之一的守護神)之靈廟者據考此求那跋摩確是憍陳如的後裔,治國約于公元五世紀中葉或稍後。(姚枬、許钰編譯:《古代南洋史地叢考》,第139頁。)

  《南齊書》卷五八扶南傳記載:“宋末、扶南王姓憍陳如,名闍耶跋摩(Jayavarman),遣商貨至廣州;天竺道人那伽仙(Nagasena)附載欲歸國,遭風至林邑,掠其財物皆盡;那伽仙間道得達扶南。”其後,闍耶跋摩王于永明二年(484)遣天竺道人釋伽仙向中國上表,文說:“臣前遺使赍雜物行廣州貿易,天竺道人釋那伽仙于廣州,因附臣舶,欲來扶南。海中風漂到林邑,國王壓臣貨物,並那伽仙私財。具孫其從中國來此,仰序陛下對聖德仁治,詳議風化,佛法興顯,衆曾殷集,法事日盛……是以臣今遣此道人釋那伽仙爲使上表,問訊奉貢。”又說:“……謹附那伽仙並其伴口具啓聞,伏願愍所啓。並獻金镂龍王坐像一軀,白檀像一軀,芽塔二軀……”

  那伽仙到了建康(今南京),《南齊書·扶南傳》有說:“那伽仙詣京師,言其國俗事摩醯首羅(大自在)天神,神常降于摩耽山,山氣恒暖,草木不落其上。”《梁書》卷五四扶南傳說:“俗事天神,天神以銅爲像,二面者國睥,四面者八手,手各有所持,或小兒,或鳥獸,或日月。”

  由以上引文,可知當時扶南信奉印度抟去的婆羅門教,崇拜大自在天神,《梁書》所說,即是摩醯首羅天神及其侍者之像,婆羅門教被定爲國教。但我們也應注意,當時扶南業已奉行佛教,因表文爲一位出家人所赍呈,文中多言佛法之意,交且又獻貢佛坐像一軀,白檀佛像一軀,佛教牙塔二軀,這都可證明那時扶南有佛教的存在。

  再從其他文獻記載,也可證明當時扶南有佛教信仰,但不及婆羅門教的盛行。《法苑珠林》卷十四說:“齊建元(公元479-482)中番禺毗耶離寺有扶南國石像。”(《大正藏》第53卷第388頁中)闍耶跋摩在位時(公元484-514),有扶南國兩位僧人至中國譯經、依《續高僧傳》卷一所記:

  “僧伽婆羅梁言僧養,亦雲僧铠,扶南國人也。幼而穎悟,早附法律,學年出家,偏業《阿昙論》。聲榮之盛有譽海南。具足已後,廣習律藏。勇意觀方,樂崇開化。聞齊國弘法隨帕至都,住正觀寺……天監五年(公元504),被敕征召于楊都壽光殿華林園正觀寺、占雲館、扶南館等五處傳譯,訖十七年。都合一十一部,叁十八卷,即《阿育王經》、《解脫道論》等是也……普通五年(公元524)因疾卒于正觀,春秋六十有五。”(《大正藏》,第50卷,第426頁上。)

  《僧伽婆羅傳》中又附記:

  “梁初又有扶南沙門曼陀羅(Mandra,亦作曼陀羅仙Mandrasena)者,梁言弘弱。(公元503年)大赍梵本遠來貢獻,敕與婆羅共譯《寶雲》、《法界體性》、《文殊般若經》叁部,合一十一卷。雖事傳譯,未善梁言,故所出經文多隱質。”(《大正藏》,第50卷,第426頁中)。上舉叁部經只是扶南所獻梵本一部分的翻譯。不家僧伽婆羅譯出的,依《曆代叁寶紀》卷十一所說:“其本並是曼陀羅從扶南國赍來獻上”(《大正藏》,第49卷,第98頁下),有如上經論:

  《阿育王經》十卷

  《孔雀王遼羅尼經》二卷

  《文殊師利問經》二卷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一卷

  《菩薩藏經》一卷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密經》一卷

  《舍利旨陀羅尼經》一卷

  《吉祥經》一卷

  《十法經》一卷

  《解脫道論》十叁卷

  《阿育王傳》五卷

  僧伽婆羅及曼陀羅二人,都是扶南國僧伽,在闍耶跋摩王時來中國譯經,並由扶南國持來多種梵文佛經獻上,這些事實都可證明當時扶南同時盛行信仰佛教。再從僧伽婆羅與曼陀羅所譯出的經典扌看,是梵文系大乘經論占最多。只有一部《解脫道論》屬巴利語上座部佛教系統。《解脫道論》爲公元一世紀頃優波底沙(Upatissa)造,作者爲巴利語佛教傳燈祖師之一,全論有十二品,論術解脫的要道,亦爲覺音《清淨道論》的先驅。由所譯經典的內容推知,當時扶南信奉的佛教,是印度傳入的大乘佛教占優勢;如《文殊般若》、《文殊問經》、《度一切佛境界智嚴經》等,都含有般若中觀的思想。(詳見《扶南佛教考》,第19-23頁。)

  依《梁書》卷五四扶南傳記載,闍耶跋摩死于公元514年,庶子留陁跋摩(Rudravarman)殺嫡弟子自立。公元519年,留陁跋摩王遣使向中國獻天竺旃檀佛瑞像等。539年王最後的使者來中國,說扶南有佛發,長一丈二尺。梁武帝诏遣釋雲寶(伯希和《扶南考》,第43頁。考《南史》卷78,轉錄《梁書》之文,雲寶作昙寶,則其梵文似非Megharatna(雲寶),應爲Dharmaratna(昙寶),伯希和庥昙寶爲是。)隨扶南使者歸國,往迎佛發。

  真谛叁藏法師,後來亦由扶南迎來中國,或于引事有關。《續高僧傳》卷一拘那羅陀傳:“拘那羅陀(Gunarata),陳言親依,或雲波羅末陀(Paramartha),譯雲真谛……本西天竺優禅尼國人……大同中(公元535~545)敕直使張泛等,送扶南獻使國,仍請名德叁藏大乘諸論雜華經等。真谛遠聞行化儀規聖賢,搜選名匠惠益民品。彼國力乃屈真谛,並赍經論……以大同十二年(公元546…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