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佛教史▪P19

  ..續本文上一頁在巴那都羅(Panadura),佛教與基督教最後一次的大辯論戰勝以後,促成斯國人民的自覺,振奮了全國的人心,佛教徒亦多恢複了自己宗教的信心。斯國長斯在西方列強統治下,佛教的文化和精神,是最能團結斯國人民反抗外力爭取國家獨立的基礎,僧人有指導社會人群的責任感。因此斯國的佛教徒,有很多人抱著“民族主義”的強烈意識,也有不少僧人參加政治活動,具有很大的發言力量。

  在1956年斯裏蘭卡全國總選舉的前兩年,因爲佛教長期受到西歐諸殖民地的壓迫和不當待遇,佛教徒組成了“佛教調查委員會”(Buddhist Committee of Inquiry),選舉六位著名比丘及在家居士爲委員(後又增加一名),二名幹事。它的目的是調查斯國佛教的現狀,強化改善佛教的社會地位。委員會的調查工作,自1954年6月從羅多那城(Ratnapura)開始,至1955年5月阿耨羅陀城爲終點,旅館程共曆6,300英裏。

  調查報告書記載:“葡人未侵入斯裏蘭卡以前,宗教及民族性二者價值明確,就是與陀密羅人長期戰爭中,其光榮和繁盛也沒有遭到破壞,此二者常操在斯裏蘭卡人手中。然而自1505年葡人侵略入後,此二者不幸已從斯裏蘭卡人手中被剝奪去”。報告書最後呼籲不要再寬容,明確反對西歐殖民地的支配,並特別表達了對基督教的憎惡。(《亞細亞近代的研究》,第312-313頁。)

  佛教與民族主義結成關系,也就必然與政治有關。在1956年,斯裏蘭卡舉行傾佛涅槃二千五百年紀念慶祝大會,據斯國人宣稱,日期正符合于斯國的雅利安殖民時代,全島舉行盛大慶祝,充分表達了佛教和斯裏蘭卡民族主義的傾向。(程慧余譯:《佛教的革新在錫蘭》,《海潮音》46卷6月號。)

  1956年,斯裏蘭卡全國舉行大選,佛教比丘們更進一步舍棄一向傳統的方針,進行政治活動,幫助和擁護其他人競選,雖然不直接擔當爲候選人,只站在助選發言人的立場,卻有左右政治的力量。因爲出家人在人民心裏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可以公列宣布擁護或對任何人況選人民代表。當時的總選舉,力量最強的團體,就是佛教的僧人。僧人在政治上的影響力可分爲二派:一支持“大衆統一黨”(Mahajana Eksath Peramuna);一支持“聯合國家黨”(United National Party)。支持大衆統一黨的,是“比丘統一會議”(Eksat Bhikkhu Peramuna),它結合了“僧伽會”(Sa+ghasabha)與“全錫蘭比丘團體會議”(All Ceylon Congress of Bhikkhu Socities)兩個組織,屬下團體有七十五人個,擁有約一萬二千比丘爲會員,是一個很有力量的支持。支持聯合國家黨的,一般都是較富裕的大寺院領導者,如花園寺、阿耆梨耶寺的比丘,及智增學院、楞伽學院的院長等。(《亞細亞近代化的研究》,第314頁。)

  僧人參政,從比丘教團的立場看,似乎是違背佛法的宗旨,趨向世俗化。但因多數僧人抱有民族主義傾向,在家佛教徒也認爲僧人的活動是站在民族主義的立場。他們都期待著佛教進步和複興。爲了恢複斯蘭卡人的光榮,僧人也是有責任的。而且僧人在社會上地位崇高,具有影響力。尤其是佛教學院和佛教各派僧伽領袖們,在政治上更具有很大的發言力和號召力。

  比丘們在政治見解和態度並不一致,譬如1956年,多數支持大衆統一黨班達拉那耶克當選。但至1965年年選舉,又多數支持聯合國家黨塞那那奇當選。(《亞細亞近代化的研究》,第314頁。)不過近幾年來,斯國的比丘們,已逐漸認清政治的複雜與變化,他們覺得常被政黨利用,佛教並沒有獲得實質的利益,所以佛教僧團比丘們,已不像過去那樣熱哀于政治。

  第叁節  在家佛教組織與活動

  斯裏蘭卡公元1505年先後被葡萄牙、荷蘭、英國殖民統治以來,佛教遭到一連串的陰撓和挫敗。在殖民地政府及西方宗教的壓迫下,佛寺毀壞,寺産充公。佛教徒爲了護國衛教,除了比丘以外,在過去一百多年中,受過教育的在家居士們,也開始在佛教事務上,逐漸活躍起來,産生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先後組織了各種在家佛教社團。以下選具有代表性的予以介紹:

  (一)全錫蘭佛教徒會議(All Ceylon Buddhist Congress)。此會是斯裏蘭卡在社會上最有力量的在家佛教徒團體組織,本部在可倫坡。設主席1人,秘書2人,會計1人,構成本部最高組織。下分社會服務員會及教育文化、宗教委員會兩個組織。社會服務委員會下設18小組,負責辦理各種社會事業,如醫院、孤兒院、少年院、少女院、養老院(分出家、在家二類)等,爲身體有障礙者、聾啞者、盲人、流浪無依者服務。教育文化、宗教委員會下設6人小組,其中如叁藏譯成僧伽羅語出版。本部及其下屬委員、小組人員,原則上都爲社會、宗教服務,沒有薪給。近來個人會員已達1000人以上,團體會員約250~300個。(《亞細亞近代化的研究》,第289-290頁。)

  全錫蘭佛教徒會議,是以在家居士爲主體的組織,但並非與比丘全無關系。他們聘請比丘爲各委員會顧問,征詢比丘們意見,另外更聘請佛教各派宗長、佛教大學校長、及其他名德高僧12人,爲贊助人,又有15位德學高僧組成一顧問委員會。

  全錫蘭佛教徒會議的活動,不直接關涉政治,而以佛教徒的精神推行社會運動,形成輿論的力量,實力非常強大。他們提倡禁酒運動,排斥各種外來不良習慣,啓發富時代性的民族意識,以及恢複斯裏蘭卡固有的文化傳統等。他們尤其排斥基督教的習尚,例如喪葬和結婚,都主張不采用基督教儀式。另外一個比較重大的問題是,1966年1月1日起,斯裏蘭卡廢止了西方的星期日休假製度,代之以佛教的每月齋日(陰曆初八、十五、二十叁、叁十日),即僧伽羅語的“波耶日”(Poya Day ,意爲齋戒日)。(《亞細亞近代化的研究》,第290-291頁。)

  全錫蘭佛教徒會議,是斯裏蘭卡佛教最大的組織,因爲從事社會福利事業,所以經濟方面,費用多數政府給與補助,例如1961~1962年,獲得政府文化局年度補助金六萬盧比。至于宗教本身活動費用,則多數由會員費、捐助費及其他而來。(《亞細亞近代化的研究》,第293頁。)

  (二)青年佛教會(Young Men”s Buddhist Association, Colombo)。會員不限青年人,本部設在可倫坡市中心,有新式的建築雄偉的會址,佛殿內供奉釋尊像,大廳能容納300人,並附設旅館與體育場。本部設主席1人,副主席5人,秘書長1人,會計1人,及其他理事多人。根據1964~1965年的年度報告,有個人會員1,119名,及很多團體會員。青年會成立的宗旨,在研究和發揚佛陀的教法,促進法戒律的實踐。他們組織各項活動,包括宗教活動、宗教考試、僧伽羅語文學、英語圖書館、演劇活動、社會服務活動、體育活動等。(同上,第294-295頁。)

  以宗教活動爲例,包括星期日說法,每周坐禅、佛法討論、教義研究等。每周出版佛教書刊3500冊。每月(陰曆)十五日,受持八關齋戒,供僧等。每年五月衛塞日舉行盛大慶祝,經由電臺電視播放。

  青年佛教會最具有特色的工作,即佛法學校(Dhamma School)與宗教考試(Religious Examination),這是全國規模的推行佛法學悄和培養指導者的機構,效果宏大。佛法學校教授佛教基礎知識,分成多級,講授《法句經》、《六方禮經》、《念處經》、論書、佛教史等。宗教考試分:佛法考試(Dhamma Examination)、佛法教師考試(Dhamma Teachers Examination)、論書考試(Abhidhamma Examination)。1920年,佛法學校有27所,參加考試者374名;至1964年,佛法學校增至7,875所,參加考試335,371名。1964年,佛法教師考試者8,086年,論書考試者5,503名。以上考試由528名比丘及8名居士組成一個考試委員會,另有監督及管理員12,000人。考試費用(1964)73,000盧比,其中政府補助5萬。(《亞細亞近代化的研究》,第295-296頁。)

  青年佛教會還有其他活動。在僧伽羅語文學活動中,舉行詩歌研究及朗誦,組織英語圖書館及文學活動,接受圖書贈送,開辦演講會及辯論會等。在社會服務活動方面,有不收門票的電影欣賞、汽車巡回文庫閱讀爲勞動者而設的夜校等。

  在斯國其他各地,也有以青年佛教會名義進行的各種社會服務活動。

  (叁)全易蘭婦女佛教會(All Ceylon Women”s Buddhist Accociation)。此會是斯國女性佛教徒的代表團體,總會設在可倫坡,與全錫蘭佛教徒會議地址鄰接。其宗旨在宣揚佛陀的教法,遵守戒律,服務社會。由7位受托人組成理事會,次有執行委員會。設主席1人,副主席5人,秘書2人,會計1人。約有個人會員500名,團體會員50個。事業方面,分宗教活動和社會服務活動。根據1963~1964年度工作報告,宗教活動方面,主要是推廣宣傳守持佛戒、佛法座談會,以及在肯杜玻達禅定中心(Kanduboda Meditation Center)舉行布施會,慶祝衛塞節及摩哂陀渡島節等。社會服務活動方面,經營旅社、兒童家園、盲女收留中心、洋裁班、種植素菜(供給旅社及盲目中心)、圖書借閱、醫院茶水供給、烹調講習、插花等…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