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己研究,或請人教導,或成立小組請專家指導。就讀巴利文佛學院,都爲青年比丘和沙彌;中年老年出家者極少學習。每年學期結束時,舉行全國大會考一次,參加考試的及極比率,只約占20%左右。考不及橋梁的,仍須繼續在原級就讀,年數不限。考取叁經以上者,尊稱爲“大比丘”(Maha-bhikkhu,泰語稱Phramaha;沙彌考上者,受比丘戒後,即升爲大比丘),並且由僧王或國王頒贈巴利文學級僧扇。考取高級別的巴利文學級,是極榮譽之事,受僧俗尊敬。現將巴利文九級課程內容簡列如下:
一、二級;基礎巴利語文法(一至二級,不舉行大會考)。
叁級:法句經注,一~八冊。
四級:法句經注,第一冊;吉祥義明解,第一冊。
五級:吉祥義明解,二~叁冊。
六級:法句經注,五~八冊;一切善見律注,叁~五冊。
七級:吉祥義明解,一~二冊;一切善見律注,一~二冊。
八級:一切善見律注,一~二冊;清淨道論,一~叁冊。
九級:清淨道論,一~叁冊;阿毗達磨義廣明;阿毗達磨複注。(《社會評論》雜志(泰文)特第四號,關于《佛教與泰國社會》專號(1966年8月)。依著者過去所知,現在巴利文九級的課程,有些已經重新變動。其中一至叁級,著重文法基礎及巴利語譯泰文;四至七級著重巴利文誦及泰文譯巴利文;八、九兩級,除巴泰互譯,並用巴利文寫作詩偈或韻文。)
叁、二所佛教大學;即皇冕佛教大學和朱拉隆功佛教大學,專爲教授青年比丘、沙彌世間的知識及化學的知識。
皇冕佛教大海陸空定名,是紀念拉瑪四紀的,因他未登位前,曾出家爲比丘二十七年,創立法宗派。他的前身就是皇冕學院,于1946改爲佛教大學,設在法宗派總部旺尼域寺。學製分先修科一年,教授初中速成各課程;預科二年,教授高中帶成各課程;大學正科四年。完成七年教育後,獲得佛教學士位。在佛教大學就讀,除書籍自備,學雜費全免,正科四年主要課程有佛學、巴利文、英文、梵文、因明、宗教比較學、科學、哲學、論理學、心理學、數學、教育學、理化、史地、佛教史、動物、植物、生理學等。皇冕佛教大學現有學僧約五百多人。
朱拉隆功佛教大學,是紀念拉瑪五志的,1947年由大舍利寺學院改成。現在分爲四科:1.巴利中學六年,所教課程同一般社會中學,但增加巴利文佛學爲主要科目。2.先修科二年,初中課程速成,增加巴利文、佛學、教師學。3.預科二年:高中速成,增加巴利文、梵文、佛學。4.大學正科四年,課程有巴利文、梵文、佛學、泰文、英文、史地、科學、法律、哲學、宗教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學等。現在學僧一千一百多人。正科四年教育受完後獲得佛教學士位。
四、佛教星期日學校:佛教星期日學校是在十年前,由兩所佛教大學利用大學的校址和教師,招改一般社會少年兒童和成人(包括男女),在星期日來寺聽講基礎佛學,以及社會其他的實用學科,課程由淺至深,分班次上課,各班每次上課叁小時。在上課前,先由僧人領導作簡單的念誦儀式。這種佛教星期日學校發展至今,在曼谷及其他各地重要城市,已成立了多所,對一般人民施以佛教教育和道德熏陶,收效很大,報名就讀的人也非常踴躍。
現在泰國新育製度,是由國家教育部統一管理,但國還有一半以上的小學和中學,仍廟在佛寺裏;其中也有不少是由佛寺主辦,受國家教育部屬下管理。
第四節 佛教徒生活的實踐
泰國是南傳上座部佛教興盛的國家。國民傳統習慣,男子一生中都要出家一次,認爲是人生中的一件重要大事。出家時間的長短,隨個人自願。比丘或有二二七條,沙彌有十戒。出家一年稱初臘,須依師而住;五年稱中臘,滿十年稱上座。出家後,四事供養(食、住、衣、藥)及日用物,皆來自信施者(父母親友及信徒)。飲食由托缽而得,可食魚肉;但不可自行殺生,不得食人、馬、象、蛇、虎、貓、獅子、犬、豹十種肉。
每日早晚兩次行持,每次約半小時;每月舉行誦戒。一個月有四次佛日,在家信衆帶著香花往佛寺禮佛誦經,受持五戒或八關齋戒,聽僧人說法。廣播電臺及電視臺,在佛日及特別節日,都請僧人向民衆廣播說法,或安排播放佛教節目。關于佛教重要的節日,一年中有叁次,即泰曆叁月半爲敬法節;六月半爲敬佛節(紀念佛陀誕生、正覺、涅槃);八月半爲敬僧節。這叁個節日,是代表對叁寶的禮敬,國家都定爲特別假日。全國放假,舉行慶祝。敬僧節次日,即進入僧人叁個月安居期。在安居前一兩個星期中,發心短期出家人的特別多,全國僧人會增多五、六萬。有些政府公務員,如以前沒有出過家的,這時也可以特別請假叁個月,入寺短期出家。安居叁個月期滿後,即舍戒還俗。出安居後一個月期中,全國僧俗流行舉行獻“功德衣”儀式,每所佛寺都舉行。泰王及王後亦每年分別輪流至著名佛寺親自主持功德衣儀式,向僧人供養衣物等。
國家重要節慶,乃至人民平常婚喪喜慶之事,大多請僧誦經供養,增加功德福利,或超度亡者。
除以上行事,一般青年出家人,多數是學僧,接受僧教育;中老年僧人,多數是擔任寺務及弘未法工作,也有專心修持或研究經教的。也有些知識差的出家人,爲了仰合俗人,替人看相算命及念誦經咒的。泰國沒有比丘尼尼及沙彌尼製,但有一種長期或終生受持八關齋戒的學法女,她們剃光頭發,穿著白衣(不是袈娑,是一塊長甚至也有部分接受信施者的供養;聽說在鄉下這種持八關齋戒的學法女,也有出外托缽的。據說全國這種學法女約有二萬人左右,她們可就讀泰文佛學院,也可隨自願蓄發返家。一般人認爲她們這樣的生活,也是出家的一種(西人佛教徒稱她們爲尼),但在南傳佛教律製上,她們仍歸屬爲優婆夷。這可說是在南傳比丘尼製度斷絕傳承後,一種方便女子出家的形式。
泰國也有在家佛教徒組織,如“泰國佛教總會”及“佛教青年會”。此二佛教團體,在曼谷都有很大的會址,分會散布全國各府,定期集會演譚或研討佛法,或請僧人說法,並爲有佛教雜志及出版佛教小叢書等。此外還有“佛教婦女會”及很多地區性的佛教組織。1964年,“世界佛教友誼會”亦遷移至泰國設會址,並有人長駐辦公,與世界各國佛教徒保持聯系,每兩年或叁年,定期召開“世界佛教友誼大會”一次,會長一職由現今泰王之姑母苾莎邁笛斯庫爾(H.S.H.Princess Poon Diskamais Piul)公主長期擔任。現今在曼谷正籌建永久會址,經費由各國佛教徒募集,泰國政府並有津貼補助。
第四篇 柬埔寨佛教史
作者:淨海
第一章 扶南時期的佛教
(公元1世紀頃~550年)
第一切 國土與民族
柬埔寨(Cambodia,Kambuja)在公元1世紀時即已建國,漢時稱“扶南”,隋及唐初稱“真臘”,中唐時稱“吉蔑”,元時稱“吉學智”(或甘孛智),明代萬曆以後稱“柬埔寨”,而柬幹埔人則始終自稱“吉蔑”或“柬埔寨”。泰人、越人、華人稱其爲“高棉”(Khmers),是“吉蔑”的轉音,西人則稱“柬埔寨”。大概“吉蔑”是指種族名,“柬埔寨”爲國家名。(吉蔑之名,《舊唐書·真臘傳》(卷197):“南方人謂真臘國爲吉蔑國。”《新唐書·真臘傳》(卷222下):“真臘亦曰吉蔑,本扶南屬國”。柬埔寨之名,元代周達觀著《真臘風土記》中說:“其國自稱甘孛智”。《明史·真臘傳》(卷叁二四):“其國自甘孛智……萬曆(1573~1619)改爲柬埔寨。”按柬埔寨之原名,在柬埔寨本國中很早就采用,最初記錄此名稱的,爲公元817年芽莊之一碑文。又公元十二世紀中葉,柬埔寨與斯裏蘭卡交通頻繁,《大史》中常用柬埔寨之稱。又按柬埔寨一名,出自梵語Kamboja。)
柬埔寨建國近二千年,是東南亞最早的古國之一,有過輝煌的文化。一般曆史學者在多把柬埔寨的曆史劃分爲四個時期:一、扶南時期,二、真臘時期,叁、安哥時期,四、安哥以後時期。(D.G.E.Hall: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如將法國侵入柬埔寨開始殖民統治算起,中經1954年獨立至現在,列爲近代時期,柬埔寨曆史則可劃分爲五個時期。
以上五個時期,柬埔寨的曆史連貫性及文化和相似性,是無可置疑的,但各個時期統治疆域的範圍,變動很大,有時地區頗廣,有時境域很小,都城也常設置在不同的地方。考古海陸空上證實,古代扶南文化遺址,大部分位于湄公河叁角洲地帶,不全在今日的柬埔寨境內。(陳正祥:《真臘同土記的研究》,第9頁。)
現在柬埔寨的疆土,位于印支半島南部,介于北回歸線與赤之間。其中與越南中部爲界,西臨暹羅灣及泰國東部,南毗越南南部,弱與泰國東北及老撾西部接壤,經緯度爲東經102.20度至107.42度,北緯10.50度至14.25度。全國總面積181,035平方千米。
柬埔寨的人口,依1996年估計,是10,400,000人。柬埔寨的民族,主要是吉蔑族(Khmers)。他們淵源于古代印度的文荼族(Munda)、馬來族、波尼西亞族(Polynesians)進入柬埔寨後與土著民族之混合種。吉蔑人與下緬甸及泰國境內湄南河流域的居民孟族(Mons),在種族關系上很密切,似乎吉蔑族與孟族之間兩族的祖先,有一個時期在中印半島中部及西部存在過,後來泰族自中國邊境南徙,滲進兩國之間,迫使吉蔑人住在中印半島及泰國之中部,而孟族居西部。現在無法證明吉蔑人與越南人在血統上的關系。(1.Sir Charles Eliot:Hinduism and Buddhism,…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