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己研究,或请人教导,或成立小组请专家指导。就读巴利文佛学院,都为青年比丘和沙弥;中年老年出家者极少学习。每年学期结束时,举行全国大会考一次,参加考试的及极比率,只约占20%左右。考不及桥梁的,仍须继续在原级就读,年数不限。考取三经以上者,尊称为“大比丘”(Maha-bhikkhu,泰语称Phramaha;沙弥考上者,受比丘戒后,即升为大比丘),并且由僧王或国王颁赠巴利文学级僧扇。考取高级别的巴利文学级,是极荣誉之事,受僧俗尊敬。现将巴利文九级课程内容简列如下:
一、二级;基础巴利语文法(一至二级,不举行大会考)。
三级:法句经注,一~八册。
四级:法句经注,第一册;吉祥义明解,第一册。
五级:吉祥义明解,二~三册。
六级:法句经注,五~八册;一切善见律注,三~五册。
七级:吉祥义明解,一~二册;一切善见律注,一~二册。
八级:一切善见律注,一~二册;清净道论,一~三册。
九级:清净道论,一~三册;阿毗达磨义广明;阿毗达磨复注。(《社会评论》杂志(泰文)特第四号,关于《佛教与泰国社会》专号(1966年8月)。依著者过去所知,现在巴利文九级的课程,有些已经重新变动。其中一至三级,着重文法基础及巴利语译泰文;四至七级着重巴利文诵及泰文译巴利文;八、九两级,除巴泰互译,并用巴利文写作诗偈或韵文。)
三、二所佛教大学;即皇冕佛教大学和朱拉隆功佛教大学,专为教授青年比丘、沙弥世间的知识及化学的知识。
皇冕佛教大海陆空定名,是纪念拉玛四纪的,因他未登位前,曾出家为比丘二十七年,创立法宗派。他的前身就是皇冕学院,于1946改为佛教大学,设在法宗派总部旺尼域寺。学制分先修科一年,教授初中速成各课程;预科二年,教授高中带成各课程;大学正科四年。完成七年教育后,获得佛教学士位。在佛教大学就读,除书籍自备,学杂费全免,正科四年主要课程有佛学、巴利文、英文、梵文、因明、宗教比较学、科学、哲学、论理学、心理学、数学、教育学、理化、史地、佛教史、动物、植物、生理学等。皇冕佛教大学现有学僧约五百多人。
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是纪念拉玛五志的,1947年由大舍利寺学院改成。现在分为四科:1.巴利中学六年,所教课程同一般社会中学,但增加巴利文佛学为主要科目。2.先修科二年,初中课程速成,增加巴利文、佛学、教师学。3.预科二年:高中速成,增加巴利文、梵文、佛学。4.大学正科四年,课程有巴利文、梵文、佛学、泰文、英文、史地、科学、法律、哲学、宗教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等。现在学僧一千一百多人。正科四年教育受完后获得佛教学士位。
四、佛教星期日学校:佛教星期日学校是在十年前,由两所佛教大学利用大学的校址和教师,招改一般社会少年儿童和成人(包括男女),在星期日来寺听讲基础佛学,以及社会其他的实用学科,课程由浅至深,分班次上课,各班每次上课三小时。在上课前,先由僧人领导作简单的念诵仪式。这种佛教星期日学校发展至今,在曼谷及其他各地重要城市,已成立了多所,对一般人民施以佛教教育和道德熏陶,收效很大,报名就读的人也非常踊跃。
现在泰国新育制度,是由国家教育部统一管理,但国还有一半以上的小学和中学,仍庙在佛寺里;其中也有不少是由佛寺主办,受国家教育部属下管理。
第四节 佛教徒生活的实践
泰国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兴盛的国家。国民传统习惯,男子一生中都要出家一次,认为是人生中的一件重要大事。出家时间的长短,随个人自愿。比丘或有二二七条,沙弥有十戒。出家一年称初腊,须依师而住;五年称中腊,满十年称上座。出家后,四事供养(食、住、衣、药)及日用物,皆来自信施者(父母亲友及信徒)。饮食由托钵而得,可食鱼肉;但不可自行杀生,不得食人、马、象、蛇、虎、猫、狮子、犬、豹十种肉。
每日早晚两次行持,每次约半小时;每月举行诵戒。一个月有四次佛日,在家信众带着香花往佛寺礼佛诵经,受持五戒或八关斋戒,听僧人说法。广播电台及电视台,在佛日及特别节日,都请僧人向民众广播说法,或安排播放佛教节目。关于佛教重要的节日,一年中有三次,即泰历三月半为敬法节;六月半为敬佛节(纪念佛陀诞生、正觉、涅槃);八月半为敬僧节。这三个节日,是代表对三宝的礼敬,国家都定为特别假日。全国放假,举行庆祝。敬僧节次日,即进入僧人三个月安居期。在安居前一两个星期中,发心短期出家人的特别多,全国僧人会增多五、六万。有些政府公务员,如以前没有出过家的,这时也可以特别请假三个月,入寺短期出家。安居三个月期满后,即舍戒还俗。出安居后一个月期中,全国僧俗流行举行献“功德衣”仪式,每所佛寺都举行。泰王及王后亦每年分别轮流至著名佛寺亲自主持功德衣仪式,向僧人供养衣物等。
国家重要节庆,乃至人民平常婚丧喜庆之事,大多请僧诵经供养,增加功德福利,或超度亡者。
除以上行事,一般青年出家人,多数是学僧,接受僧教育;中老年僧人,多数是担任寺务及弘未法工作,也有专心修持或研究经教的。也有些知识差的出家人,为了仰合俗人,替人看相算命及念诵经咒的。泰国没有比丘尼尼及沙弥尼制,但有一种长期或终生受持八关斋戒的学法女,她们剃光头发,穿着白衣(不是袈娑,是一块长甚至也有部分接受信施者的供养;听说在乡下这种持八关斋戒的学法女,也有出外托钵的。据说全国这种学法女约有二万人左右,她们可就读泰文佛学院,也可随自愿蓄发返家。一般人认为她们这样的生活,也是出家的一种(西人佛教徒称她们为尼),但在南传佛教律制上,她们仍归属为优婆夷。这可说是在南传比丘尼制度断绝传承后,一种方便女子出家的形式。
泰国也有在家佛教徒组织,如“泰国佛教总会”及“佛教青年会”。此二佛教团体,在曼谷都有很大的会址,分会散布全国各府,定期集会演谭或研讨佛法,或请僧人说法,并为有佛教杂志及出版佛教小丛书等。此外还有“佛教妇女会”及很多地区性的佛教组织。1964年,“世界佛教友谊会”亦迁移至泰国设会址,并有人长驻办公,与世界各国佛教徒保持联系,每两年或三年,定期召开“世界佛教友谊大会”一次,会长一职由现今泰王之姑母苾莎迈笛斯库尔(H.S.H.Princess Poon Diskamais Piul)公主长期担任。现今在曼谷正筹建永久会址,经费由各国佛教徒募集,泰国政府并有津贴补助。
第四篇 柬埔寨佛教史
作者:净海
第一章 扶南时期的佛教
(公元1世纪顷~550年)
第一切 国土与民族
柬埔寨(Cambodia,Kambuja)在公元1世纪时即已建国,汉时称“扶南”,隋及唐初称“真腊”,中唐时称“吉蔑”,元时称“吉学智”(或甘孛智),明代万历以后称“柬埔寨”,而柬干埔人则始终自称“吉蔑”或“柬埔寨”。泰人、越人、华人称其为“高棉”(Khmers),是“吉蔑”的转音,西人则称“柬埔寨”。大概“吉蔑”是指种族名,“柬埔寨”为国家名。(吉蔑之名,《旧唐书·真腊传》(卷197):“南方人谓真腊国为吉蔑国。”《新唐书·真腊传》(卷222下):“真腊亦曰吉蔑,本扶南属国”。柬埔寨之名,元代周达观着《真腊风土记》中说:“其国自称甘孛智”。《明史·真腊传》(卷三二四):“其国自甘孛智……万历(1573~1619)改为柬埔寨。”按柬埔寨之原名,在柬埔寨本国中很早就采用,最初记录此名称的,为公元817年芽庄之一碑文。又公元十二世纪中叶,柬埔寨与斯里兰卡交通频繁,《大史》中常用柬埔寨之称。又按柬埔寨一名,出自梵语Kamboja。)
柬埔寨建国近二千年,是东南亚最早的古国之一,有过辉煌的文化。一般历史学者在多把柬埔寨的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扶南时期,二、真腊时期,三、安哥时期,四、安哥以后时期。(D.G.E.Hall: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如将法国侵入柬埔寨开始殖民统治算起,中经1954年独立至现在,列为近代时期,柬埔寨历史则可划分为五个时期。
以上五个时期,柬埔寨的历史连贯性及文化和相似性,是无可置疑的,但各个时期统治疆域的范围,变动很大,有时地区颇广,有时境域很小,都城也常设置在不同的地方。考古海陆空上证实,古代扶南文化遗址,大部分位于湄公河三角洲地带,不全在今日的柬埔寨境内。(陈正祥:《真腊同土记的研究》,第9页。)
现在柬埔寨的疆土,位于印支半岛南部,介于北回归线与赤之间。其中与越南中部为界,西临暹罗湾及泰国东部,南毗越南南部,弱与泰国东北及老挝西部接壤,经纬度为东经102.20度至107.42度,北纬10.50度至14.25度。全国总面积181,035平方千米。
柬埔寨的人口,依1996年估计,是10,400,000人。柬埔寨的民族,主要是吉蔑族(Khmers)。他们渊源于古代印度的文荼族(Munda)、马来族、波尼西亚族(Polynesians)进入柬埔寨后与土著民族之混合种。吉蔑人与下缅甸及泰国境内湄南河流域的居民孟族(Mons),在种族关系上很密切,似乎吉蔑族与孟族之间两族的祖先,有一个时期在中印半岛中部及西部存在过,后来泰族自中国边境南徙,渗进两国之间,迫使吉蔑人住在中印半岛及泰国之中部,而孟族居西部。现在无法证明吉蔑人与越南人在血统上的关系。(1.Sir Charles Eliot:Hinduism and Buddhism,…
《南传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