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禅修的一天,
好過無德與不能自製諸根的百年生命。
111.
禅修智者的一天,
好過不能自製諸根之愚人的百年生命。
112.
精進于禅修者的一天,
好過怠惰之人的百年生命。
113.
知見五蘊生滅者的一天,
好過不能知見五蘊生滅者的百年生命。
114.
知見不死道(涅槃)者的一天,
好過不能知見不死道者的百年生命。
115.
知見至上法者的一天,
好過不能知見至上法者的百年生命。
(注:至上法是指九出世間法,即:四道、四果及涅槃。)
第九:惡品
116.
應速于行善及防止心造惡,
因爲行善緩慢之心樂于邪惡。
117.
若人造了惡,
他不應重犯,
不應樂于造惡,
累積邪惡將導致痛苦。
118.
若人行了善,
他應常常行善,
應樂于行善,
累積善業將導致快樂。
119.
只要惡業還未成熟,
惡人依然會看到快樂;
但當惡業成熟時,
他就會遭受惡果。
120.
只要善業還未成熟,
善人依然會遭受痛苦;
但當善業成熟時,
他得享善業的福報。
121.
莫輕視惡行,
以爲「小惡不會爲我帶來果報」;
如同滴水能注滿水瓶,
愚人累積小惡至罪惡滿盈。
122.
莫輕視善行,
以爲「小善不會爲我帶來果報」;
如同滴水能注滿水瓶,
智者累積小善至福德滿盈。
123.
如財多而隨從少的富商避開危險的路線,如想要生存之人避免毒藥,
人們亦應避免邪惡。
124.
若手無創口則可以手持毒,
因毒不入侵無創口之人;
不造惡者是不會有罪惡的。
125.
若人冒犯了不應受到冒犯、清淨無染者 ,該罪惡返歸于愚人,如逆風揚塵。
126.
有些人投生母胎,
邪惡者墮入地獄,
正直之人上生天界,
無煩惱者入般涅槃。
(注:在此投生于母胎是指投生作人。無煩惱者即是阿羅漢。)
127.
無論是在虛空中、海洋裏、
山洞內或世上任何地方,
都無處可令人逃脫惡業的果報。
128.
無論是在虛空中、海洋裏、
山洞內或世上任何地方,
都無處可令人逃脫死亡。
第十:懲罰品
129.
一切衆生都害怕刑罰,
都害怕死亡。
推己及人,
人們不應殺害他人,
或唆使他人殺害生命。
130.
一切衆生都害怕刑罰,
都愛惜自己的生命。
推己及人,
人們不應殺害他人,
或唆使他人殺害生命。
131.
傷害他人以求己樂者,
來世不得安樂。
132.
不傷害他人以求己樂者,
來世得享安樂。
133.
莫向任何人粗言惡語,
受辱罵者將會反擊。
憤怒之言的確是苦因,
換來的只是痛擊。
134.
若你能保持沈默平靜,
像一只破裂之鼓不再聲響,
你肯定會證悟涅槃,
不再存有憤怒。
135.
如同牧牛者以棍棒驅趕牛群至牧場,
老與死亦在驅逐著衆生的壽命。
136.
愚人造惡時不知其惡,
然而他卻因自己的惡業而受苦,
如同被火焚燒的人。
137.
若人以棍棒傷害無害、不當受到傷害的人,他會很快就遭受到以下十種惡果之一:
138-140.
他會遭受到劇痛,或不幸,或身體傷殘,或重病,或發瘋,或因國王發怒而遭殃,或被誣陷,或失去親人,或財産破毀,或家被火燒毀。該愚人死後將會墮入地獄。
141.
不是裸行,不是結,不是以泥塗身,不是睡在露天之下,不是以灰塵塗身,也不是蹲著勤修能夠清淨還未破除疑惑的人。
142.
雖有莊嚴其身,若他是平靜的、脫離了煩惱、製伏了諸根、擁有道智、完全清淨及舍棄了對一切衆生的瞋恨,那麼,他的確是婆羅門,是沙門,是比丘。
(注:在此,婆羅門、沙門與比丘都是指阿羅漢。)
143.
在這世上,
由于羞于爲惡而自製者是稀有的,
他保持警覺及不造令人指責之事,
如良馬不會作出受到鞭打的導因。
144‧
如良馬受到鞭策,
人們應精進及對生死輪回感到悚懼。
以信、戒、精進、定、抉擇法、具足明行與正念來解脫這無量之苦。
(注:dhammavinicchayena「抉擇法」是指karanakarana jananam「辨明諸法之因與非因」。)
145‧
治水者疏導水,
矢師矯正箭,
木匠修飾木,
善行者製伏自己。
第十一:老品
146‧
(世間)常在燒,
爲何還有歡笑?
爲何還有喜悅?
當被黑暗覆蔽時,
爲何不尋求明燈?
147‧
看這被裝飾的身體,
它是一堆的瘡痍,
由(骨頭)所支持,
多病與擁有許多(欲)念。
此身的確不堅固及不能常存。
148‧
這身體隨著年紀衰老,
它是一窠的疾病,易壞的。
當這惡臭的汙穢體分解時,
生命真的結束于死亡。
149‧
這些灰白的骨頭就像在秋天裏被丟棄的葫蘆一般,見到它們又有什麼可喜的呢?
150‧
此城(身)以骨建成,
再以血肉包裝;
內裏藏著老、死、我慢與貶抑。
151‧
裝飾得華麗的皇家馬車亦終須損壞,
人體也是一樣會變得衰老,
然而善人之法不會老化。
衆善人如此互相說示。
(注:善人之法是指九出世間法,即:四道、四果與涅槃。)
152‧
這少聞之人如牡牛般長大,
只增長肌肉,不增長智慧。
153‧
多世以來我在娑婆世界裏漂流,
找卻找不到造屋者。
生而複生的確真苦。
154‧
噢,造屋者,我看到你了。
你將無法再造屋。
你的柱子都斷了,你的棟梁都毀了。
我心已證得無爲,已滅盡渴愛。
(注:屋子是身體;造屋者是渴愛。無爲即是涅槃;滅盡渴愛即已證得阿羅漢果。)
155‧
他們少壯時不修梵行,
也不賺取財富;
他們沮喪地浪費了生命,
如同在無魚的幹池裏的老鹭。
156‧
他們少壯時不修梵行,
也不賺取財富;
如已損壞的弓般無助地躺著,
悲歎著種種的過去。
第十二:自品
157‧
若人懂得愛惜自身,
他應當好好地保護自己。
在(生命)叁個階段的任何階段裏,
智者應保持(對邪惡)警覺。
158‧
人們應自己先修好善法,
然後才可教導他人。
此等智者不會有煩惱。
159‧
自己所作的應如自己所教的;
只有在完全製伏自己後才可製伏他人。
製伏自己的確是很困難的。
160‧
自己的確是自己的依歸,
他人怎能作爲自己的依歸?
製伏自己之後,
人們獲得了難得的歸依處(阿羅漢果)。
161‧
自己所造之惡,
由自己所生,由自己造成,
它摧毀了愚人,
如同金剛粉碎了寶石。
162‧
如同蔓藤纏住娑羅樹,
無德者爲自身所作的,
正是其敵所願的。
163‧
要做對自己有害的惡事是很容易的,
真正最難做的是對自己有益的善事。
164‧
持有邪見的愚人誹謗阿羅漢、聖者、住于正法者的教法,實是自我毀滅;如迦達迦樹生果實,實是爲自己帶來滅亡。
165‧
只有自己才能造惡,
自己才能汙染自己;
只有自己才能不造惡,
自己才能清淨自己。
淨與不淨只看自己,
無人能夠清淨他人。
166‧
無論利益他人的事有多重大,
也莫忽視了自身的利益;
清楚地知道了自身的利益,
他應當盡全力獲取它。
(注:attadattham「自身的利益」是指道、果與涅槃。)
第十叁:世間品
167‧
莫作卑劣事,莫怠惰過活,
莫執持邪見,莫延長世界。
(注:在此世界是指生死輪回。)
168‧
莫懶于執行(托缽的)責任,
應細心地奉行此善行。
實踐此善行的人,
今生來世皆安樂。
169‧
應細心地奉行(托缽的)責任,
莫跟隨惡行(即不托缽)。
實踐此善行的人,
今生來世皆安樂。
170‧
若人能有如看待水泡,
或看待海市蜃樓般,
來看待這世界(即五蘊),
那麼,死亡之王就看不到他了。
171‧
來吧,看看這世界(即五蘊)。
它像華麗的皇家馬車;
愚人沈湎其中,
但智者毫不執著于它。
172‧
以前放逸,後來精進的人,
如無雲的明月,照亮這世間。
173‧
以善撲滅了舊惡之人,
如無雲的明月,照亮這世間。
(注:「以善」的善是指阿羅漢道智)。
174‧
這世界是黑暗的,
在此中能(以觀智)洞察之人很少。
就像只有少數的鳥能逃脫羅網,
只有少數幾人能去到天界(與涅槃)。
175‧
天鵝在天空中飛翔,
有神通者在虛空中飛行;
智者在戰勝魔王與魔軍之後,
脫離了這世間(即證得涅槃)。
176‧
違犯一種法,
說妄語及漠視來世者,
是無惡不可爲的。
(注:一種法是指真實。)
177‧
誠然,
吝啬的人不會上生天界,
愚人不會贊歎布施;
然而智者隨喜布施,
因此來世獲得安樂。
178‧
成爲統治這大地唯一的大王,
或上生天界,或統治全宇宙,
都遠遠比不上證悟須陀洹果。
…
《法句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