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句经▪P2

  ..续本文上一页证悟须陀洹道,但还未证得阿罗汉果的圣人。)

  46‧

  知道此身如水泡般无常,

  以及觉知它如海市蜃楼般毫无实质,

  他将切断魔王之花,

  脱离死亡之王的视线。

  (注:魔王之花是指三种轮转,即烦恼轮转、业轮转与果报轮转。)

  47‧

  采(欲乐之)花的人,心执着于欲乐,

  他被死亡带走,如酣睡之村被洪水冲走。

  48‧

  采(欲乐之)花的人,心执着于欲乐,

  他无法满足己欲,只有被死魔征服。

  49‧

  如蜜蜂采花粉时,

  不损伤花朵,

  亦不损伤其色及香味,

  只取其蜜,而后飞走。

  且让圣者同样(不损害到村民的信心及财富)地在村子里活动。

  50‧

  不应观察他人的过失,

  或已做与未做的(善恶)事;

  应只省察自己已做与未做的事。

  51‧

  如美丽却不香的花朵,

  不能为戴花者带来香气;

  同样的,不依言实行之人的善语,

  亦是没有结果的。

  52‧

  如美丽且香的花朵,

  能为戴花者带来香气;

  同样的,依言实行之人的善语,

  (肯定)是有结果的。

  53‧

  如花匠能用群花制造许多花饰,

  还需生死的人亦可(依于信心慷慨地善用其财富)做许多善事。

  54‧

  花香不能逆风吹送,

  檀香木、多伽罗及茉莉之香亦不能;

  只有具德者之香才能逆风吹送,

  具德者之香能吹送至一切方向。

  55‧

  有檀香木、多伽罗、莲花及茉莉之香,

  然而,戒行之香远胜一切香味。

  56‧

  多伽罗与檀香木之香是微不足道的,

  具德者之香才是最胜的,

  甚至能向上飘送至天界。

  57‧

  魔王找不到戒行具足、精进,

  及以正智获得解脱者所行之道。

  (注:阿罗汉已不会再生,魔王尽了全力也找不到阿罗汉死后去了那里。)

  58-59‧

  如在大道旁的垃圾堆中,

  可能长着芳香的莲花;

  在众生杂堆中,

  亦可能出现佛弟子,

  其智慧的明亮,

  远远超越盲目的凡夫俗子。

  第五:愚人品

  60‧

  对于无法入睡的人,黑夜实在漫长;

  对于疲惫的旅人,一由旬亦非常遥远;

  对于不知正法的愚人,生死轮回极漫长。

  (注:一由旬大约有七英里。)

  61‧

  在旅途上,

  若找不到比自己更好或同等的同伴,

  就让他坚定地独自前进,

  绝无与愚者为伴这一回事。

  62‧

  「我有儿子,我有财富。」

  因此(执着的)愚者感到苦恼。

  事实上,他自己也不是自己的,

  儿子与财富又怎能是他的呢?

  63‧

  自知愚昧的愚人,基于这点是个智者;

  自以为是智者的愚人,才是真正的愚者。

  64‧

  即使愚人尽其一生亲近智者,

  亦不能知见真理,

  如勺子不知汤的味道。

  65‧

  利慧者虽只与智者相处片刻,

  却能迅速地知见真理,

  如舌头能知汤的味道。

  66‧

  对于无知的愚人,他即是自己的敌人,

  他四处造下恶业,带来苦果的恶业。

  67‧

  若做了某事会后悔,

  以及受其果报时,他泪流满面地悲泣,

  那即是没有善行其事。

  68‧

  若做了某事不会后悔,

  以及受其果报时,他感到欢喜快乐,

  那即是已经善行其事。

  69‧

  只要恶业还未成熟,

  愚者以为它是甜如蜜的;

  然而当恶业成熟时,

  愚者就得为它受苦。

  70‧

  即使愚者月复一月地修苦行,

  只以古沙草片摄取饮食,

  却依然比不上已思惟真谛者(圣人)的十六份之一。

  71‧

  恶业不会即刻带来果报,

  如刚挤出的牛奶不会即刻凝固,

  但它依然跟随着愚者,

  如盖上灰的活火炭。

  72‧

  愚人的知识只会伤害他自己,

  它毁灭了他的福业,也使他的头颅破裂。

  (注:头颅是指智慧。)

  73‧

  无知的比丘,贪求自己不当得的恭敬,

  想要在众比丘中居先,要在寺院里掌权,

  以及贪求与他非亲之人的顶礼。

  74‧

  且让在家众与比丘们都想:

  「诸事皆因我而成就。无论一切大小事,且让他们听从我的指示。」

  这是愚人的想法,增长其贪欲与我慢。

  75‧

  诚然,一个是导向世俗成就之道,

  另一个则是导向涅槃之道。

  明了这一点,身为佛弟子的比丘,

  不应乐于世俗的成就与恭敬,

  而应培育舍离与不执取。

  

  第六:智者品

  76‧

  人们应跟随指摘人们过失的智者,

  如同跟随向导至被埋没的宝藏。

  对于跟随此智者的人,

  只有益处,绝无厄难。

  77‧

  智者应训诫他人,

  给予他人劝告,

  以及防止他人犯错。

  这种人受到善人喜爱,

  只有恶人才会讨厌他。

  78‧

  人们不应亲近恶友,

  亦不应亲近卑劣之人。

  人们应亲近善友,

  以及亲近圣者。

  79‧

  饮法之人,

  以安宁之心愉快地活着;

  智者常乐于圣者所说之法。

  80‧

  治水者疏导水,

  矢师矫正箭,

  木匠修饰木,

  智者制伏自己。

  81‧

  如同岩岳不受狂风动摇,

  智者亦不受毁誉动摇。

  82‧

  如同既深且清又平静的水池,

  智者听闻正法后变得安详。

  

  83‧

  诚然,具德者舍弃了一切(执着),

  不以贪欲之心交谈;

  当面对快乐或痛苦时,

  智者不显示出欢喜或悲愁。

  84‧

  他不会为了自己或他人而造恶,

  不会造恶以求获得子女、财富或王国,

  不会以卑劣的手段获取成就。

  只有这种人才是真正的──

  具德、睿智及公正。

  85‧

  到达彼岸(涅槃)的人,

  只有少数几个;

  其他所有的人,

  皆在此岸(生死轮回)来去徘徊。

  86‧

  然而,依照善说之法实行的人,

  能够到达彼岸,

  越渡了极难越渡的死界。

  (注:死界是指生死轮回,亦即娑婆世界。)

  87-88.

  离家后走向无家的智者,

  应舍弃黑暗而培育光明。

  他应乐于独处、无着与涅槃,

  这是凡夫俗子难以享受的。

  他亦应舍弃欲乐,

  不执着于任何事物,

  清净自己心中的一切污秽。

  89‧

  心已圆满地培育了七觉支,

  以及舍弃了一切贪欲的人,

  乐于自己已舍弃了执着。

  此人已根除了一切烦恼,

  拥有阿罗汉道智明亮之光,

  在此界已证得了涅槃。

  (注:此界是指五蕴。)

  

  第七:阿罗汉品

  90‧

  旅程已尽,解脱了苦及一切,

  已消灭了一切束缚的人,不再苦恼。

  91‧

  有正念的人勤于修行,

  不乐于家(即欲乐的生活);

  如同天鹅舍弃泥沼,

  他们舍弃一切住家生活(即一切贪欲)。

  92‧

  他们不储藏,饮食时适当地省察。

  他们的目标是空与无相的解脱。

  他们的去处无法追寻,

  如同鸟在天空中所经之路(无迹)。

  (注:不储藏是指不再造业或不储藏四资具。省察是指以三遍知省察。空、无相与解脱皆是指涅槃。)

  93‧

  他已解脱烦恼,不执着于饮食。

  他的目标是空与无相的解脱。

  他的行道无法追寻,

  如同鸟在天空中所经之路。

  94‧

  他诸根平静,如同被马车夫驯服的马,

  他已脱离我慢及诸烦恼,

  这平稳的人受到天神喜爱。

  (注:平稳的人是指不受世间的起落动摇之人。)

  95‧

  阿罗汉如大地般坚忍,

  不会受到刺激而生气;

  他有如门柱般稳固,

  不受生命中的起落所动摇;

  他有如无淤泥的水池般安宁清净。

  这样的人是不会再有轮回的了。

  96‧

  完全解脱、寂静与平稳者,

  他意平静、语平静、身亦平静。

  97‧

  他不盲信,已证悟无为(涅槃),

  断除了生死轮回的束缚,不再造善恶业,

  舍弃了一切渴爱,他的确是至上者(阿罗汉)。

  98‧

  在村子或森林里,

  在山谷中或山上,

  无论阿罗汉住在何处,

  其地都令人感到愉悦。

  99‧

  森林是令人感到愉悦之地,

  然而凡夫俗子却不喜爱它;

  只有无欲之人才会喜爱森林,

  因为他们不追求欲乐。

  

  

  

  

  

  

  

  

  

  

  

  第八:千品

  100‧

  一句有意义及听后心得平静的话,

  好过千句无意义、与证悟涅槃无关的话。

  101‧

  一首有意义及听后心得平静的偈,

  好过千首无意义、与证悟涅槃无关的偈。

  102‧

  背诵一首有意义及听后心得平静的偈,好过背诵百首无意义、与证悟涅槃无关的偈。

  103‧

  即使人们在战场上战胜千人千次,

  然而,能战胜自己的人,

  才是真正的至上胜利者。

  104‧

  战胜自己的确远胜于战胜他人。

  105‧

  天神、干达婆、魔王与梵天,

  都赢不过已制伏自己者的胜利。

  106‧

  虽人月复一月布施千个钱币(给普通人)长达百年,然而,向一位有修行的人顶礼一剎那,却胜过百年的布施(给普通人)。

  (注:钱在此可以是铜、银或金的。有修行的人是指修习观禅的比丘。)

  107‧

  虽人在林中拜祭圣火百年,

  然而,向一位有修行的人顶礼一剎那,

  却胜过拜祭圣火百年。

  108.

  虽人整年作了许多大小布施,然而这一切布施却比不上向行正道的圣者顶礼的福业的四份之一。

  109.

  时常尊敬长辈及具德者之人的四种利益会增长,即:寿命、美貌、快乐与力量。

  110.

  有德及有…

《法句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南传大般涅槃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