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句经

  目录

   页

  中译序 iii

  第一:双品 1

  第二:不放逸品 7

  第三:心品 11

  第四:花品 15

  第五:愚人品 19

  第六:智者品 23

  第七:阿罗汉品 27

  第八:千品 31

  第九:恶品 35

  第十:惩罚品 39

  第十一:老品 43

  第十二:自品 47

  第十三:世间品 51

  第十四:佛陀品 55

  第十五:乐品 59

  第十六:喜爱品 63

  第十七:忿怒品 67

  第十八:污垢品 71

  第十九:住于法品 77

  第二十:道品 81

  第廿一:杂品 85

  第廿二:地狱品 89

  第廿三:象品 93

  第廿四:渴爱品 97

  第廿五:比丘品 103

  第廿六:婆罗门品 109

  中译序

  《法句经》是上座部《经藏‧小部》里的十五部经之一,亦是最广为人知之经典之一。其中收集了世尊于两百九十九个事件里所开示的四百二十三首偈。每首皆能启发人心、导之向善,确是善逝绝不虚言之教。

  此经早已为人译成多种语文,单只中文亦已有四五个版本。现今译者再参考几份英文版把它译成中文,为的只是以浅白易懂、平实无华的文字,且不乖离原意地把世尊之言呈予读者,以共沾法益。

  为了易于辨明,在编排属于不同故事的偈文时空一行,属于相同故事的偈文则不空行。

  在此,译者谨以翻译此经来礼敬世尊、正法与圣僧伽。愿世尊善说的正法宝藏得以久住于世。

  感谢校稿者及所有协助出版此书之人。

  最后,译者与他敬爱的母亲、长辈、亲人、朋友、所有的读者及一切众生分享翻译此书的功德,也把此功德回向予其已故的父亲。愿他们的随喜成为他们早日获得解脱的助缘。

   译者敬法比丘

   一九九九年五月

   写于台湾月眉山灵泉禅寺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法句经

  (Dhammapada)

  第一:双品

  1‧

  心是诸(名)法的前导者,

  心是主,诸(名)法唯心造。

  若人以邪恶之心言行,

  痛苦将跟随着他,

  有如车轮跟随拉车之牛的足蹄。

  2‧

  心是诸(名)法的前导者,

  心是主,诸(名)法唯心造。

  若人以清净之心言行,

  快乐将跟随着他,如影随形。

  (注:名法是指五蕴中的受、想、行与识,心则是指识。)

  3‧

  「他辱骂我,打我,击败我,掠夺我。」

  若人怀有是心,怨恨不得止息。

  4‧

  「他辱骂我,打我,击败我,掠夺我。」

  若人不怀是心,怨恨自然止息。

  5‧

  在这世上,恨绝不能止恨,

  唯有慈爱方能止恨,

  这是永恒的真理。

  6‧

  除了智者之外,

  他人皆不了解:「世人终须一死。」

  (由于无知,他们继续争论。)

  智者明了这点,

  因此一切争论得以平息。

  (注:他人是指愚者。)

  7‧

  住于欲乐中的人,

  放纵六根(感官),食不知足,

  怠惰与不事精进,

  他肯定被魔王制伏,

  如强风吹倒弱树一般。

  8‧

  住于观照不净法的人,

  防护六根(感官),知足于食,

  充满信心与精进力,

  他肯定不会被魔王击败,

  如狂风摇不动岩岳一般。

  (注:在此魔王是指烦恼魔。信心是指对佛法僧不动摇的信心,以及对业报的信心。)

  9‧

  未脱离烦恼之污染,

  不自制与不真实的人,

  却身披橘色袈裟,

  那是他所不配的。

  10‧

  已弃除烦恼之污染 ,戒行具足,

  具备自制与真实的人,

  真正配得上身披袈裟。

  11‧

  把不真实的视为真实,

  把真实的视为不真实。

  持此邪思惟的人,

  不可能觉悟真实法。

  12‧

  视真实的为真实,

  视不真实的为不真实。

  持此正思惟的人,

  得以觉悟真实法。

  13‧

  雨可以渗透屋顶粗陋的房子,

  欲念亦可渗透尚未受到培育的心。

  14‧

  雨渗不透屋顶精良的房子,

  欲念亦渗不透已受到良好培育的心。

  (注:培育是指修习止禅与观禅。)

  15‧

  这一世他感到悲哀,

  来世他一样感到悲哀,

  造恶者在今生与来世都感到悲哀。

  当忆及自己污秽的行为时,

  他感到悲哀与苦恼。

  16‧

  这一世他感到喜悦,

  来世他一样感到喜悦,

  行善者在今生与来世都感到喜悦。

  当忆及自己清净的善业时,

  他感到喜悦,非常的喜悦。

  17‧

  这一世他受苦,来世他一样受苦,

  造恶者在今生与来世都受苦。

  想到「我造了恶业」时,他感到痛苦。

  再者,当投生至恶道时,

  他会遭受更多的痛苦。

  18‧

  这一世他快乐,来世他一样快乐,

  行善者在今生与来世都快乐。

  想到「我造了善业」时,他感到欢喜。

  再者,当投生至善趣时,他更加快乐。

  19‧

  即使他背诵了许多经典,

  然而并不依法实行,

  这怠惰的人有如牧童在数别人的牛,

  没得分享沙门生活的利益。

  20‧

  即使他只背诵了少许经典,

  然而真正依法实行,舍弃贪瞋痴,

  如实知见后得以令心解脱,

  不再执着于今生与来世,

  他得以分享沙门生活的利益。

  (注:沙门生活的利益是指道果。)

  

  第二:不放逸品

  21‧

  不放逸是不死道,放逸是死路;

  不放逸者不死,放逸者有如早已死去。

  22‧

  明了这道理,

  不放逸的智者乐于精进、乐于圣界。

  23‧

  他持续地修禅(止观),

  持恒者得以体验解脱:至上的涅槃。

  (注:念有三种,即:与善心、果报心、唯作心相应的念,但绝不会有与不善心相应的念。不放逸即是指与善心相应的念心所。)

  24‧

  若某人精进、有正念与身语意清净、

  慎重行事、防护诸根、

  依法生活及不放逸,

  他的声誉与幸福得以增长。

  25‧

  通过不放逸、正念、戒律与防护诸根,

  智者使自己成为

  一座洪水无法淹没的岛屿。

  26‧

  愚者恣情放逸,

  智者则如守护珍宝一般,

  珍惜地守护着不放逸。

  27‧

  因此人们不应放逸,

  不应沉湎于欲乐,

  因为勤奋的人,

  通过禅修,即会得证至上乐。

  28‧

  智者以不放逸去除放逸,

  登上智慧的高楼,

  已断苦的他看着苦难的众生,

  如智者立足于山顶,

  向下看着平原的愚人。

  29‧

  在众放逸人中不放逸,

  在众昏睡人中保持警觉,

  智者有如良马迅速地前进,

  把疲惫的马远远拋在后头。

  30‧

  由于不放逸,

  摩伽婆得以生为诸天神之王。

  精进永远受到赞赏,

  懈怠永远受到责备。

  (注:摩伽婆是摩卡罗村的青年,由于造路与清除平地,而得以投生为帝释天王。)

  31‧

  乐于精进与视放逸为危害的比丘,

  有如火焰般前进,烧尽一切大小的束缚。

  32‧

  乐于不放逸而视放逸为危害的比丘,

  绝不会倒退,事实上他已非常接近涅槃。

  (注:不会倒退是指止观禅修不会倒退。)

  

  

  

  

  

  

  

  

  

  

  

  

  

  

  

  

  第三:心品

  33‧

  心是飘浮不定的,

  难以控制,难以防护。

  智者训练其心,使它正直,

  如矢师矫正箭一般。

  34‧

  如把水中鱼取出投掷于地时,

  它会跳跃不安;

  当把心带离欲界以脱离魔界时,

  它亦跳跃不安。

  (注:魔界是指烦恼轮转。)

  35‧

  心难以受到控制,

  它非常迅捷轻浮,

  随着喜好飘荡与停留。

  能训练心是很好的,

  因为已受到训练的心能带来快乐。

  36‧

  心是非常难以察见的,

  它极度的微细,

  随着喜好飘荡与停留。

  且让智者防护其心,

  因为受到防护的心能带来快乐。

  37‧

  心独自四处飘荡远游,

  它是无色的,住于心室。

  能制伏己心的人,

  得以解脱魔王的束缚。

  (注:心独自飘荡是指在同一个心识剎那里,只能有一个心识生起。只有在前一个心识灭后,下一个心识才会生起。心是依靠位于心室里的心所依处而生起的。)

  38‧

  若某人的心不安定,

  对正法无知,

  信心动摇不定,

  其智慧决不会获得圆满。

  39‧

  若某人的心已无贪无瞋,

  若他已舍弃善恶两者,

  如此警觉之人是没有怖畏的。

  (注:已舍弃善恶即已成为阿罗汉。阿罗汉已根除了贪瞋痴,是不会再造业的,包括善恶两者。他的一切身语意行为都只是唯作而已。)

  40‧

  明了此身脆弱如瓶,

  他培育己心至固若城堡,

  再以智为武器向魔王奋战。

  过后他继续保护己心,

  毫不执着于胜利。

  (注:不执着于胜利是指不执着于所获得的禅那,而继续修观直至证悟阿罗汉道智。)

  41‧

  噢,不久之后,

  这失去心识的身体将躺在大地,

  就像无用的木头般被丢弃。

  42‧

  敌人可能伤害敌人,

  怨家可能伤害怨家;

  然而导向邪恶的心,

  却会带给自己更大的危害。

  43‧

  不是母亲,不是父亲,

  也不是任何亲戚,

  能比得上导向于善的心,

  可为自己带来更大的幸福。

  

  

  

  

  

  第四:花品

  44‧

  谁能征服大地(即此身)、

  阎魔界(即四恶道)与人天界?

  谁能如熟练的花匠采花般,

  印证善说的真理之道?

  45‧

  圣学者将征服大地、

  阎魔界与人天界。

  圣学者能如熟练的花匠采花般,

  印证善说的真理之道?

  (注:学者是至少已…

《法句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南传大般涅槃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