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佛陀品
179‧
佛陀的胜利是圆满的,
再无世间的烦恼可生起。
智慧无边的佛陀是超越道的,
你能以何道引诱他?
180‧
再也没有罗网般的渴爱
可带佛陀去任何地方(轮回)。
智慧无边的佛陀是超越道的,
你能以何道引诱他?
(注:智慧无边是指sabbabbuta-bana「一切知智」。在此的「超越道」是指佛陀已解脱了轮回的因缘,即:爱、取等。)
181‧
智者投入禅修中,
乐于出离之寂静(即涅槃)。
持有正念正觉者,
甚至天神也敬爱。
182‧
甚难获得此人身,
有死生命真难过,
欲听正法真是难,
甚难会有佛出世。
183‧
不造一切恶,实行一切善,
及清净自心,是诸佛所教。
184‧
诸佛说:
「忍辱是最好的德行,涅槃至上。」
出家人不会伤害他人,伤人者不是沙门。
185‧
莫辱骂、莫伤害、应依照戒律自制 、
饮食知节量、安住于静处、勤修增上心 ,这是诸佛的教诫。
186-187‧
即使天降金币雨,欲念也不会满足。
欲乐只有小小的甜头,却有很大的苦果。
如此的明了,即使对天上的快乐,智者也不觉其乐;佛弟子只乐于断除爱染。
188‧
当面对怖畏时,
人们寻求种种归依处:
高山、森林、公园、树木与寺院。
189‧
但这些都不是平安的归依处,
不是最上的归依处。
人们不能依此归依处而解脱一切苦。
190-191‧
归依佛法僧者,以道智得见四圣谛,
即苦、苦的起因、苦的止息与导向灭苦的八圣道。
192‧
诚然,这是平安的归依处,
是最上的归依处。
依此归依处,人们得以解脱一切苦。
193‧
最圣洁者是稀有的,他不会随处出生。
无论这智者生于何处,其家皆得安乐。
(注:最圣洁者是指佛陀。)
194‧
诸佛的出世令人喜悦,
正法的宣说令人喜悦,
僧伽的和合令人喜悦,
和合者之行令人喜悦。
195‧
他顶礼值得顶礼的人,即已克服障碍与脱离忧悲的佛陀或佛弟子。
196‧
此人向寂静无畏者顶礼所获得的功德,
是无人能够计量的。
第十五:乐品
197‧
我们的确很安乐地活着。
在众怨恨之中,
我们无怨无恨;
在众怨恨者中,
我们住于无怨无恨。
198‧
我们的确很安乐地活着。
在众病之中,
我们无病患;
在众病患者中,
我们住于无病。
199‧
我们的确很安乐地活着。
在众贪欲之中,
我们无贪无欲;
在众贪欲者中,
我们住于无贪无欲。
(注:aturesu, atura「病」是指道德之病。)
200‧
我们的确很安乐地活着,
无忧无虑地活着。
如同光音天的梵天神般,
我们以喜悦为食。
(注:natthi kibcanam「无忧无虑」是指无贪、无瞋及无痴。)
201‧
胜利者招来仇敌,
战败者活在苦恼里;
舍弃胜败的寂静者,
得以安乐地过活。
(注:upasanto「寂静者」是指已断除烦恼的人。)
202‧
无火可比贪欲,
无恶可比瞋恨,
无苦可比五蕴,
无乐可比寂静。
(注:寂静即是涅槃。)
203‧
饥饿是最大的疾病,
诸行则是最苦。
智者如实知见它们后,
得证至乐的涅槃。
(注:savkhara「诸行」是指五蕴。)
204‧
健康是最大的利益,
知足是最大的财富,
可信任的朋友是最亲的亲人,
涅槃是至上的寂乐。
205‧
得尝独处与寂静之味后,
饮法悦者得以无畏无恶。
(注:寂静即是涅槃。)
206‧
得见圣者是很好的,
与他们相处常安乐;
不见愚人亦是常安乐。
207‧
与愚人同行者必会长期苦恼。
与愚人相处常是苦,
如与仇敌共生共活;
与智者相处常是乐,
如与亲人共生共活。
208‧
因此,
人们应跟随智者、慧者、多闻者、
持恒者及尽责的圣者;
跟随这样的善智者,
如同月亮顺着星道而行。
第十六:喜爱品
209‧
做了不该做的,
该做的却不做;
放弃修行而执取欲乐的人,
将妒嫉精进者的成就。
210‧
莫与亲爱者相处,
莫与厌恶者相处;
不见亲爱者是苦,
见厌恶者也是苦。
211‧
因此人们不应执着任何喜爱。
与所爱者分离是苦;无爱无恨者无束缚。
212‧
由喜爱引生忧愁,由喜爱引生恐惧。
脱离喜爱者无忧,于他又有何可惧?
213‧
由亲爱引生忧愁,由亲爱引生恐惧。
脱离亲爱者无忧,于他又有何可惧?
214‧
由欲乐引生忧愁,由欲乐引生恐惧。
脱离欲乐者无忧,于他又有何可惧?
215‧
由渴爱引生忧愁,由渴爱引生恐惧。
脱离渴爱者无忧,于他又有何可惧?
216‧
由渴爱引生忧愁,由渴爱引生恐惧。
脱离渴爱者无忧,于他又有何可惧?
217‧
具足戒行与智见、
住于法、了悟真谛
及实行自己的任务者,
为人人所爱。
218‧
欲求到达超言说(即涅槃),
其心盈满正虑(三果),
及不再执着于欲界的人,
是为「上流人」。
(注:uddhamsoto「上流人」意为向上流去的人,即肯定会生于净居天的阿那含圣者。)
219‧
如长久在异乡之人,
从远方平安归来时,
其亲友及愿他幸福的人,
都愉快地欢迎他归来。
220‧
同样地,
在今生行善者去到来世时,
他以前所造的善业会迎接他,
如同亲戚迎接亲爱的人归来。
第十七:忿怒品
221‧
舍弃忿怒、舍弃我慢、克服一切结。
苦恼不会降临不执著名色与无烦恼之人。
(注:samyajanam「结」一共有十个;被四个道智次第地断除。Nama「名」是心与心所;rupa「色」是二十八种色法。Akibcanam「无烦恼」即是无贪瞋痴。)
222‧
若人能如善御马者制止疾行的马车般抑制忿怒,我称此人为真正的御者,余者只是执缰人而已。
223‧
以无忿(即慈爱)战胜忿怒者,
以善战胜恶人,
以布施战胜吝啬的人,
以说真实语战胜妄语者。
224‧
人们应说真实语、不忿怒、(己物虽少)仍然施与乞求者;以此三事他得以上生天界。
225‧
圣者不伤害他人,
常防护自身行为,
去到不死(的涅槃),
在其地无忧无愁。
226‧
时刻保持醒觉的人,
日以续夜地训练自己,
他真心地朝向涅槃,
总有一天他的烦恼必会止息。
227‧
噢,阿都拉,
这并不是新的,
自古以来即是如此。
人们指责沉默的人,
指责多话的人,
也指责少语的人。
在这世间是无人不受指责的。
228‧
在过去、未来与现在,
都没有只受指责
或只受称赞的人。
229‧
智者日复一日地检讨后,
他会称赞真正无过失、贤明
及智慧与戒行兼备的人。
230‧
谁会指责这有如纯金之人?
他为天神所称赞,
甚至梵天也称赞。
231‧
防止身恶行,善制御己身;
舍弃身恶行,培育身善行。
232‧
防止语恶行,善制御己语;
舍弃语恶行,培育语善行。
233‧
防止意恶行,善制御己意;
舍弃意恶行,培育意善行。
234‧
智者制御身,御语亦御意;
智者于自制,真能善圆满。
第十八:污垢品
235‧
如今你就像一片枯叶,
死亡使者已在你近旁;
你就快要开始漫长的旅程了,
然而却没有旅费。
236‧
你应当为自己建个归依处,
快快勤修以成为智者。
在清除污垢与解脱烦恼之后,
你会上生天界的圣地。
237‧
你的生命已到了终点,
就快要去见死亡之王了,
途中又没有休息站,
然而你却没有旅费。
238‧
你应当为自己建个归依处,
快快勤修以成为智者。
在清除污垢与解脱烦恼之后,
你将不会再有生与老。
(注:漫长的旅程是指生死轮回。Dibbam ariyabhumim「天界圣地」即是色界天的净居天,只有阿那含圣者才能投生其地。)
239‧
智者渐次地、一点点地、剎那至剎那地
清除自己的污垢,
如同金匠清除银或金的杂质。
240‧
如铁锈自铁而生,生锈后反蚀其铁;
同样地,造恶者的恶业导致他投生恶道。
241‧
不背诵是学习的污垢,
不维修是屋子的污垢,
懈怠是美貌的污垢,
无正念是守护者的污垢。
242‧
邪淫是妇女的污垢,
吝啬是施者的污垢;
恶法的确是今生与来世的污垢。
243‧
比这些更糟的污垢是无明,
它是最大的污垢。
诸比丘,当舍弃这污垢,
以成为无垢之人。
244‧
无耻与勇若乌鸦者的生活是容易的,
他两舌、虚…
《法句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