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句经▪P6

  ..续本文上一页,皆无大果报。

  313‧

  有该做的即应当好好地做、

  稳健与精进地做,

  因为散漫的比丘生活

  会散播更多(烦恼)的尘埃。

  314‧

  最好别造恶业;

  恶业过后会折磨造恶者。

  最好是行善业;

  行善后不会苦恼。

  315‧

  比如边界之城内外都需要防护,

  你也应如此防护自己。

  莫错失这大好机会,

  错失这机会的人去到地狱时就会悲痛。

  316‧

  对不应羞耻的感到羞耻、

  对应羞耻的不感到羞耻、

  及持有邪见的人,

  将会堕入恶趣。

  317‧

  对无险的视为危险、

  对危险的视为无险、

  及持有邪见的人,

  将会堕入恶趣。

  318‧

  把无恶的想成有恶,

  对恶的又不见其恶,

  及持有邪见的人,

  将会堕入恶趣。

  319‧

  知道恶的是恶、

  知道善的是善、

  及持有正见的人,

  将会投生至善趣。

  

  

  

  

  第廿三:象品

  320‧

  如同在战场上的象忍受箭射,

  我亦应忍受(他人的)毁谤。

  诚然,多数人是无戒行的。

  321‧

  只有已受驯服的(马和象)才可被带往人群;国王只骑已受驯服的(马和象)。在众人之中的最上者是已制伏自己及能忍受毁谤的人。

  322‧

  已受驯服的骡、骏马与大象是优良的;

  然而能以(道智)制伏自己者更为优良。

  323‧

  以任何车乘皆不能去到未到过之地;

  只有完全制御自己的人才能到达其地。

  (注:未到过之地是指涅槃。)

  324‧

  那名为护财的象发怒时是难以制伏的,

  被捕后它绝食,只想着要回去象林(照顾母亲)。

  325‧

  愚人怠惰、贪吃又如饱食的猪般懒睡。

  这愚人必须不断地轮回。

  326‧

  在过去,

  此心随着自己的喜好四处飘荡。

  现在,

  我将善御己心,

  如象师持钩制伏发狂的象。

  327‧

  当乐于精进、防护己心。

  如受困的象脱出泥沼般,

  你亦应使自己脱离烦恼的泥沼。

  328‧

  若人能找到有德及有智慧的圣者为伴,

  他应欢喜及有正念地与其人共同生活,

  而克服一切危难。

  329‧

  若人不能找到有德及有智慧的圣者为伴,

  他就应该独自生活,

  如舍弃所征服的国土之王,

  又如玛当伽象在森林里独行。

  330‧

  宁可独自生活,亦绝不与愚人为友。

  所以人们应当独自过活、不造恶,

  如玛当伽象般在森林里自由自在地独行。

  331‧

  在需要时有朋友是乐,

  对所拥有的感到满足是乐,

  临命终时有善业是乐,

  脱离一切苦是乐。

  332‧

  在这世上,事奉母亲是乐,

  事奉父亲也是乐。

  在这世上,事奉沙门是乐,

  事奉婆罗门也是乐。

  333‧

  能够持戒到老是乐,

  有不动摇的信心是乐,

  获得智慧是乐,

  不造恶是乐。

  (注:在此婆罗门是指佛陀、辟支佛与阿罗汉。)

  

  

  

  

  

  

  第廿四:渴爱品

  334‧

  沉于怠惰之人的渴爱有如蔓藤般滋长。

  他有如林里贪吃果子的猴子,

  从这一世跳到那一世。

  335‧

  在这世上,

  对于为卑劣的渴爱所控制的人,

  他的痛苦就会增长,

  有如受到好好浇水的野草般增长。

  336‧

  在这世上,

  对于能克服这难以克服的卑劣渴爱之人,

  他的痛苦则会消失,

  就有如水珠从荷叶上掉落一般。

  337‧

  如是我当向你们这些在此集会的人宣说此善法:「有如在掘一枝良好的树根一样,把渴爱连根拔起。别让魔王不断地折磨你,有如洪水不断冲击芦苇般折磨你。」

  338‧

  如被砍倒的树,若其根未受损而深固,它即会重生。同样地,若潜伏的渴爱未被根除,此苦(生老死)即会不断地生起。

  339‧

  那持有邪见及具有奔向欲境的三十六道强(爱)流之人,为欲思惟冲走。

  340‧

  渴爱之流奔向一切感官目标;渴爱之藤自(六门)而生,及缠住(六尘)。看到渴爱之藤在滋长,你应以道智砍断其根。

  341‧

  在众生之中,流着的是受到渴爱滋润的快乐。那些执着与追求欲乐的众生,必须遭受生与老。

  342‧

  为渴爱所困的人惊慌得有如落网的野兔。他被束缚紧紧地绑住,必须长期受苦(生死轮回)。

  343‧

  为渴爱所困的人惊慌得有如落网的野兔。

  因此,想令自己获得解脱者应灭除渴爱。

  344‧

  在舍离欲林(即俗家生活)之后,

  他去到修行林(即比丘生活)。

  但当离开欲林之后,

  他却又赶着回去那欲林。

  看吧,这已获得自由者又赶着重投束缚。

  345-346‧

  智者不会说由铁、木与麻绳所造的束缚是坚牢的;他们只说对珠宝、妻子与儿女的渴爱执着的束缚才是坚牢的。它们把人拖到(恶道)去;虽然看似柔软却难以解除。智者断除此渴爱之束缚,坚决地舍弃欲乐与出家去。

  347‧

  执着渴爱的人随着自己所造的欲流而去,

  如蜘蛛投向自己所结的网。

  智者断除渴爱之束缚,

  舍离一切苦而遨游。

  348‧

  舍弃过去、未来与现在。

  在到达最后一生之后,

  心已解脱一切,你将不会再有生与老。

  349‧

  对于受到欲念扰乱的人,

  他的渴爱很强,

  不断把事物看成美好,

  其渴爱也不断地增长。

  诚然,他弄到自己的束缚更为坚牢。

  350‧

  乐于平息(欲)念及时刻保持正念的人,观照(身等)不净,肯定能够脱离渴爱。此人将会断除魔王的束缚。

  351‧

  已证得阿罗汉果的人是无畏、无贪与无烦恼的。他已断除了生命之刺(例如渴爱)。这是他的最后一生。

  352‧

  无贪欲、无执着、通达圣典的词义语法与次第的人是为「此生是最后一生的大智者、大丈夫」。

  353‧

  我已征服了一切、了知一切、

  不执着一切、舍弃一切。

  在灭除了贪欲之后(即证得阿罗汉果),我脱离了诸烦恼。

  自证四圣谛之后,

  我应称谁为师?

  354‧

  在一切施之中,法施最殊胜;

  在一切味之中,法味最殊胜;

  在一切悦之中,法悦最殊胜;

  灭除渴爱战胜了一切苦(生死轮回)。

  355‧

  财富毁灭愚人,

  但毁不了寻求彼岸之人。

  愚人以对财富的贪欲毁灭了自己,

  如害他人般害了自己。

  356‧

  杂草损坏了田地;

  贪欲害惨了众生。

  因此施予离贪者,

  必将获得大果报 。

  356‧

  杂草损坏了田地;

  瞋恨害惨了众生。

  因此施予离瞋者,

  必将获得大果报。

  356‧

  杂草损坏了田地;

  愚痴害惨了众生。

  因此施予离痴者,

  必将获得大果报。

  356‧

  杂草损坏了田地;

  欲望害惨了众生。

  因此施予离欲者,

  必将获得大果报。

  

  第廿五:比丘品

  360‧

  律仪眼是好的,

  律仪耳是好的,

  律仪鼻是好的,

  律仪舌是好的,

  361‧

  律仪身是好的,

  律仪语是好的,

  律仪意是好的,

  律仪诸根是好的,

  律仪诸根的比丘得以解脱一切苦。

  362‧

  制御己手、制御己足、制御己语、能够完全自我控制、乐于修观与平静、独处与知足的人是为比丘。

  

  363‧

  比丘制御自己的言语,

  以平静的心善巧地说话,

  能解说法的涵义。

  这比丘的话是柔和甜美的。

  364‧

  住于法、乐于法、禅修法、忆念法的比丘不会脱离正法。

  (注:在此法是指saddhamma「正法」,即三十七菩提分及九出世间法。)

  365‧

  不应轻视自己所得的,

  也莫妒嫉他人所得的。

  妒嫉他人的比丘不会获得定力。

  366‧

  若比丘所得虽少,

  却不轻视自己所得的,

  诸天肯定会称赞

  这生活清净与不怠惰的人。

  367‧

  不视名色为「我和我的」,及不为名色的坏灭感到忧悲者是真正的比丘。

  368‧

  住于慈爱及勤修正法的比丘将会证悟寂静、无为与安乐的涅槃。

  369‧

  诸比丘,汲掉这船(身)的水(邪念)。汲掉水后,船就能迅速地行驶。

  在断除贪欲与瞋恨后,你将会证悟涅槃。

  370‧

  断除五个(低层次的结) 、舍弃五个(高层次的结) 、及培育五个(五根) 。已脱离五种执着 的比丘被称为「已渡过瀑流者」。

  371‧

  修禅吧,比丘。

  莫放逸、莫让心沉迷于欲乐。

  莫失念与吞(热)铁丸;

  当你被狱火焚烧时,

  莫哀号「这真是苦」。

  372‧

  无慧者无定,无定者亦无慧。

  具足定慧两者的人,真的已近涅槃。

  373‧

  比丘去到僻静处(修禅),

  他的心是平静的,

  能清晰地知见正法,

  体验到凡夫所无之乐。

  374‧

  每当观照五蕴的生灭时,他获得喜乐。

  对于智者来说,这即是朝向涅槃之道。

  375-376‧

  对于有智慧的比丘,开始修行时应:

  防护感官、知足、遵守别解脱律仪 、亲近精进与生活清净的善友、友善及行为端正。然后,在(时常)充满喜悦之下,他将灭尽苦恼(生死轮回)。

  377‧

  诸比丘,如娃斯迦树令其枯萎的花脱落一般,你们亦应舍弃贪欲与瞋恨。

  378‧

  身语意皆平静、善于得定、及已舍弃世俗快乐的比丘是为「寂静者」。…

《法句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南传大般涅槃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