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皆無大果報。
313‧
有該做的即應當好好地做、
穩健與精進地做,
因爲散漫的比丘生活
會散播更多(煩惱)的塵埃。
314‧
最好別造惡業;
惡業過後會折磨造惡者。
最好是行善業;
行善後不會苦惱。
315‧
比如邊界之城內外都需要防護,
你也應如此防護自己。
莫錯失這大好機會,
錯失這機會的人去到地獄時就會悲痛。
316‧
對不應羞恥的感到羞恥、
對應羞恥的不感到羞恥、
及持有邪見的人,
將會墮入惡趣。
317‧
對無險的視爲危險、
對危險的視爲無險、
及持有邪見的人,
將會墮入惡趣。
318‧
把無惡的想成有惡,
對惡的又不見其惡,
及持有邪見的人,
將會墮入惡趣。
319‧
知道惡的是惡、
知道善的是善、
及持有正見的人,
將會投生至善趣。
第廿叁:象品
320‧
如同在戰場上的象忍受箭射,
我亦應忍受(他人的)毀謗。
誠然,多數人是無戒行的。
321‧
只有已受馴服的(馬和象)才可被帶往人群;國王只騎已受馴服的(馬和象)。在衆人之中的最上者是已製伏自己及能忍受毀謗的人。
322‧
已受馴服的騾、駿馬與大象是優良的;
然而能以(道智)製伏自己者更爲優良。
323‧
以任何車乘皆不能去到未到過之地;
只有完全製禦自己的人才能到達其地。
(注:未到過之地是指涅槃。)
324‧
那名爲護財的象發怒時是難以製伏的,
被捕後它絕食,只想著要回去象林(照顧母親)。
325‧
愚人怠惰、貪吃又如飽食的豬般懶睡。
這愚人必須不斷地輪回。
326‧
在過去,
此心隨著自己的喜好四處飄蕩。
現在,
我將善禦己心,
如象師持鈎製伏發狂的象。
327‧
當樂于精進、防護己心。
如受困的象脫出泥沼般,
你亦應使自己脫離煩惱的泥沼。
328‧
若人能找到有德及有智慧的聖者爲伴,
他應歡喜及有正念地與其人共同生活,
而克服一切危難。
329‧
若人不能找到有德及有智慧的聖者爲伴,
他就應該獨自生活,
如舍棄所征服的國土之王,
又如瑪當伽象在森林裏獨行。
330‧
甯可獨自生活,亦絕不與愚人爲友。
所以人們應當獨自過活、不造惡,
如瑪當伽象般在森林裏自由自在地獨行。
331‧
在需要時有朋友是樂,
對所擁有的感到滿足是樂,
臨命終時有善業是樂,
脫離一切苦是樂。
332‧
在這世上,事奉母親是樂,
事奉父親也是樂。
在這世上,事奉沙門是樂,
事奉婆羅門也是樂。
333‧
能夠持戒到老是樂,
有不動搖的信心是樂,
獲得智慧是樂,
不造惡是樂。
(注:在此婆羅門是指佛陀、辟支佛與阿羅漢。)
第廿四:渴愛品
334‧
沈于怠惰之人的渴愛有如蔓藤般滋長。
他有如林裏貪吃果子的猴子,
從這一世跳到那一世。
335‧
在這世上,
對于爲卑劣的渴愛所控製的人,
他的痛苦就會增長,
有如受到好好澆水的野草般增長。
336‧
在這世上,
對于能克服這難以克服的卑劣渴愛之人,
他的痛苦則會消失,
就有如水珠從荷葉上掉落一般。
337‧
如是我當向你們這些在此集會的人宣說此善法:「有如在掘一枝良好的樹根一樣,把渴愛連根拔起。別讓魔王不斷地折磨你,有如洪水不斷沖擊蘆葦般折磨你。」
338‧
如被砍倒的樹,若其根未受損而深固,它即會重生。同樣地,若潛伏的渴愛未被根除,此苦(生老死)即會不斷地生起。
339‧
那持有邪見及具有奔向欲境的叁十六道強(愛)流之人,爲欲思惟沖走。
340‧
渴愛之流奔向一切感官目標;渴愛之藤自(六門)而生,及纏住(六塵)。看到渴愛之藤在滋長,你應以道智砍斷其根。
341‧
在衆生之中,流著的是受到渴愛滋潤的快樂。那些執著與追求欲樂的衆生,必須遭受生與老。
342‧
爲渴愛所困的人驚慌得有如落網的野兔。他被束縛緊緊地綁住,必須長期受苦(生死輪回)。
343‧
爲渴愛所困的人驚慌得有如落網的野兔。
因此,想令自己獲得解脫者應滅除渴愛。
344‧
在舍離欲林(即俗家生活)之後,
他去到修行林(即比丘生活)。
但當離開欲林之後,
他卻又趕著回去那欲林。
看吧,這已獲得自由者又趕著重投束縛。
345-346‧
智者不會說由鐵、木與麻繩所造的束縛是堅牢的;他們只說對珠寶、妻子與兒女的渴愛執著的束縛才是堅牢的。它們把人拖到(惡道)去;雖然看似柔軟卻難以解除。智者斷除此渴愛之束縛,堅決地舍棄欲樂與出家去。
347‧
執著渴愛的人隨著自己所造的欲流而去,
如蜘蛛投向自己所結的網。
智者斷除渴愛之束縛,
舍離一切苦而遨遊。
348‧
舍棄過去、未來與現在。
在到達最後一生之後,
心已解脫一切,你將不會再有生與老。
349‧
對于受到欲念擾亂的人,
他的渴愛很強,
不斷把事物看成美好,
其渴愛也不斷地增長。
誠然,他弄到自己的束縛更爲堅牢。
350‧
樂于平息(欲)念及時刻保持正念的人,觀照(身等)不淨,肯定能夠脫離渴愛。此人將會斷除魔王的束縛。
351‧
已證得阿羅漢果的人是無畏、無貪與無煩惱的。他已斷除了生命之刺(例如渴愛)。這是他的最後一生。
352‧
無貪欲、無執著、通達聖典的詞義語法與次第的人是爲「此生是最後一生的大智者、大丈夫」。
353‧
我已征服了一切、了知一切、
不執著一切、舍棄一切。
在滅除了貪欲之後(即證得阿羅漢果),我脫離了諸煩惱。
自證四聖谛之後,
我應稱誰爲師?
354‧
在一切施之中,法施最殊勝;
在一切味之中,法味最殊勝;
在一切悅之中,法悅最殊勝;
滅除渴愛戰勝了一切苦(生死輪回)。
355‧
財富毀滅愚人,
但毀不了尋求彼岸之人。
愚人以對財富的貪欲毀滅了自己,
如害他人般害了自己。
356‧
雜草損壞了田地;
貪欲害慘了衆生。
因此施予離貪者,
必將獲得大果報 。
356‧
雜草損壞了田地;
瞋恨害慘了衆生。
因此施予離瞋者,
必將獲得大果報。
356‧
雜草損壞了田地;
愚癡害慘了衆生。
因此施予離癡者,
必將獲得大果報。
356‧
雜草損壞了田地;
欲望害慘了衆生。
因此施予離欲者,
必將獲得大果報。
第廿五:比丘品
360‧
律儀眼是好的,
律儀耳是好的,
律儀鼻是好的,
律儀舌是好的,
361‧
律儀身是好的,
律儀語是好的,
律儀意是好的,
律儀諸根是好的,
律儀諸根的比丘得以解脫一切苦。
362‧
製禦己手、製禦己足、製禦己語、能夠完全自我控製、樂于修觀與平靜、獨處與知足的人是爲比丘。
363‧
比丘製禦自己的言語,
以平靜的心善巧地說話,
能解說法的涵義。
這比丘的話是柔和甜美的。
364‧
住于法、樂于法、禅修法、憶念法的比丘不會脫離正法。
(注:在此法是指saddhamma「正法」,即叁十七菩提分及九出世間法。)
365‧
不應輕視自己所得的,
也莫妒嫉他人所得的。
妒嫉他人的比丘不會獲得定力。
366‧
若比丘所得雖少,
卻不輕視自己所得的,
諸天肯定會稱贊
這生活清淨與不怠惰的人。
367‧
不視名色爲「我和我的」,及不爲名色的壞滅感到憂悲者是真正的比丘。
368‧
住于慈愛及勤修正法的比丘將會證悟寂靜、無爲與安樂的涅槃。
369‧
諸比丘,汲掉這船(身)的水(邪念)。汲掉水後,船就能迅速地行駛。
在斷除貪欲與瞋恨後,你將會證悟涅槃。
370‧
斷除五個(低層次的結) 、舍棄五個(高層次的結) 、及培育五個(五根) 。已脫離五種執著 的比丘被稱爲「已渡過瀑流者」。
371‧
修禅吧,比丘。
莫放逸、莫讓心沈迷于欲樂。
莫失念與吞(熱)鐵丸;
當你被獄火焚燒時,
莫哀號「這真是苦」。
372‧
無慧者無定,無定者亦無慧。
具足定慧兩者的人,真的已近涅槃。
373‧
比丘去到僻靜處(修禅),
他的心是平靜的,
能清晰地知見正法,
體驗到凡夫所無之樂。
374‧
每當觀照五蘊的生滅時,他獲得喜樂。
對于智者來說,這即是朝向涅槃之道。
375-376‧
對于有智慧的比丘,開始修行時應:
防護感官、知足、遵守別解脫律儀 、親近精進與生活清淨的善友、友善及行爲端正。然後,在(時常)充滿喜悅之下,他將滅盡苦惱(生死輪回)。
377‧
諸比丘,如娃斯迦樹令其枯萎的花脫落一般,你們亦應舍棄貪欲與瞋恨。
378‧
身語意皆平靜、善于得定、及已舍棄世俗快樂的比丘是爲「寂靜者」。…
《法句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