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9‧
比丘,你應訓誡自己、檢討自己、防護自己及保持正念,如此你將生活安樂。
380‧
自己的確是自己的依歸,
(他人怎能成爲自己的依歸?)
自己的確是自己的依靠。
因此,你應如馬商看護良馬般地看護自己。
381‧
常充滿喜悅與勤修正法的比丘將證悟寂靜、無爲與安樂的涅槃。
382‧
比丘雖然年輕,
若勤修正法,
亦會照耀這世間,
如無雲之月。
第廿六:婆羅門品
383‧
婆羅門 ,精進地斷除渴愛之流,及舍棄欲欲。婆羅門,知見有爲法的止息,以成爲證悟無爲涅槃的阿羅漢。
384‧
當婆羅門善立了二法(即止禅與觀禅),智者(婆羅門)得以滅除一切束縛。
385‧
無此岸、無彼岸 、無怖畏及無煩惱者,
我稱此人爲婆羅門。
386‧
獨處修習禅定、無汙垢、應作的皆辦、
無漏及已到達最高境界(阿羅漢果)者,
我稱此人爲婆羅門。
387‧
太陽日間照耀;
月亮夜間明照;
剎帝利以甲胄輝耀;
婆羅門以禅定生輝;
佛陀的光輝則晝夜不斷地普照。
388‧
由于舍棄了邪惡,他被稱爲婆羅門;
由于行爲清淨,他被稱爲婆羅門;
在滅除汙垢之後,他被稱爲出家人。
389‧
莫攻擊婆羅門,
婆羅門不應對攻擊者發怒;
攻擊婆羅門是可恥的,
對攻擊者發怒卻更爲可恥。
390‧
(無怨恨心)的婆羅門利益非小。
當心不再執著喜樂,
及已斷除害人之心時,
其苦惱才會止息。
391‧
不造身語意惡業、
及防護這叁處者,
我稱此人爲婆羅門。
392‧
不論向誰聽聞正等正覺者的教法,
聽者皆應禮敬說法者,
如婆羅門禮敬聖火。
393‧
並非由于發結、或種族、或階級而令人成爲婆羅門。只有證悟谛與法的人才是清淨的,才是婆羅門。
(注:谛是四聖谛;法是九出世間法。)
394‧
愚癡的人,
你戴發結有何用?
你穿皮衣有何用?
你只是外表清淨而已,
內裏卻滿是整片欲林。
395‧
身穿糞掃衣、清瘦筋脈顯露、
及獨居林中修禅者,
我稱此人爲婆羅門。
396‧
我不會只是因爲他從婆羅門族的母胎中出生即稱他爲婆羅門。若還未脫離煩惱,他只算是個低下的婆羅門。只有對無汙垢與無執著的人,我才稱他爲婆羅門。
397‧
他已斷除一切束縛、無畏、無執著及已脫離諸煩惱,我稱此人爲婆羅門。
398‧
他已斷除(瞋恨之)缰、
(貪欲之)皮帶、
(邪見之)繩、
(愚癡之)鎖、
及已覺知真谛,
我稱此人爲婆羅門。
399‧
他能忍受辱罵、歐打與困縛而無瞋、
忍辱之力有如整支軍隊的力量,
我稱此人爲婆羅門。
400‧
他無瞋有德、有戒行與離貪、
製禦諸根、此身爲最後一身,
我稱此人爲婆羅門。
401‧
如水不粘荷花葉,
或如在針端上的芥子,
他不執著于欲樂,
我稱此人爲婆羅門。
402‧
他在此生得證滅苦(涅槃)、
已放下(五蘊)這負擔、
及已解脫諸煩惱,
我稱此人爲婆羅門。
403‧
他有甚深的智慧、
能分辨道與非道、
已證得最高境界(即阿羅漢果),
我稱此人爲婆羅門。
404‧
他不與在家人交往,
也不與出家人相混,
離貪少欲,我稱此人爲婆羅門。
405‧
他已舍棄對一切強弱衆生動用武力,
自己不殺生,也不叫人殺生,
我稱此人爲婆羅門。
406‧
他對敵人亦不怨恨,
對暴力者保持平和,
無著于一切執著物,
我稱此人爲婆羅門。
407‧
如在針端上的芥子,
他的貪、瞋、我慢與虛僞皆已脫落,
我稱此人爲婆羅門。
408‧
他言語柔和,
說有益的實話,
不以言語觸怒任何人,
我稱此人爲婆羅門。
409‧
在這世上,無論東西是長或短,
是大或小,是好或壞,
他亦絕不會不與而取,
我稱此人爲婆羅門。
410‧
他不欲求今生或來世,
已解脫貪欲與煩惱,
我稱此人爲婆羅門。
411‧
他沒有貪欲,
已覺悟四聖谛而斷疑,
已證悟不死的涅槃,
我稱此人爲婆羅門。
412‧
在這世上,他已超越了善惡兩者,
無憂無貪而清淨,
我稱此人爲婆羅門。
413‧
如無雲之月,他清淨、澄潔與安詳,
完全滅盡了對生存之欲,
我稱此人爲婆羅門。
414‧
他已超越了危險的(貪欲)泥沼、艱難的(煩惱)路、生命之洋(生死輪回)、愚癡的黑暗及四道瀑流,而到達彼岸(涅槃),修習禅定,無貪無疑無著及心寂靜,我稱此人爲婆羅門。
415‧
在這世上,
他已舍棄了欲樂,
離家而成爲比丘,
已斷除了欲欲與生存(即:有),
我稱此人爲婆羅門。
416‧
在這世上,
他已舍棄了貪欲,
離家而成爲比丘,
已斷除了欲欲與生存(即:有),
我稱此人爲婆羅門。
417‧
他已舍棄了對人生(欲樂)的執著,
已經克服了對天界(欲樂)的執著,
及完全脫離了一切執著,
我稱此人爲婆羅門。
418‧
他已舍棄了享受欲樂,
以及舍棄了不樂于獨處,
證得平靜及無煩惱,
已征服世界(即五蘊)及勤勇,
我稱此人爲婆羅門。
419‧
他遍知一切衆生的死與生、不執著、善逝及覺證四聖谛,我稱此人爲婆羅門。
420‧
諸天、幹達婆或人都不知他(死後)的去處。他已滅盡了煩惱,是阿羅漢,我稱此人爲婆羅門。
421‧
他不執著于過去、未來與現在的五蘊,
已解脫煩惱與執著,
我稱此人爲婆羅門。
422‧
他如牛王般無畏、聖潔、勇猛,
是增上戒定慧的尋求者,
是戰勝(叁魔王)的勝利者,
無欲無煩惱、覺證四聖谛,
我稱此人爲婆羅門。
(注:叁個魔王是kilesamara「煩惱魔」、maranamara「死魔」、與devaputtamara「天子魔」。)
423‧
他能知過去世,
能看到天界與惡道,
已到了最後一生,
通過道智成爲阿羅漢,
已圓滿地成就了一切,
我稱此人爲婆羅門。
《法句經》至此完畢。
Buddha sasanam ciram titthatu.
願佛法長住于世。
《法句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