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證悟須陀洹道,但還未證得阿羅漢果的聖人。)
46‧
知道此身如水泡般無常,
以及覺知它如海市蜃樓般毫無實質,
他將切斷魔王之花,
脫離死亡之王的視線。
(注:魔王之花是指叁種輪轉,即煩惱輪轉、業輪轉與果報輪轉。)
47‧
采(欲樂之)花的人,心執著于欲樂,
他被死亡帶走,如酣睡之村被洪水沖走。
48‧
采(欲樂之)花的人,心執著于欲樂,
他無法滿足己欲,只有被死魔征服。
49‧
如蜜蜂采花粉時,
不損傷花朵,
亦不損傷其色及香味,
只取其蜜,而後飛走。
且讓聖者同樣(不損害到村民的信心及財富)地在村子裏活動。
50‧
不應觀察他人的過失,
或已做與未做的(善惡)事;
應只省察自己已做與未做的事。
51‧
如美麗卻不香的花朵,
不能爲戴花者帶來香氣;
同樣的,不依言實行之人的善語,
亦是沒有結果的。
52‧
如美麗且香的花朵,
能爲戴花者帶來香氣;
同樣的,依言實行之人的善語,
(肯定)是有結果的。
53‧
如花匠能用群花製造許多花飾,
還需生死的人亦可(依于信心慷慨地善用其財富)做許多善事。
54‧
花香不能逆風吹送,
檀香木、多伽羅及茉莉之香亦不能;
只有具德者之香才能逆風吹送,
具德者之香能吹送至一切方向。
55‧
有檀香木、多伽羅、蓮花及茉莉之香,
然而,戒行之香遠勝一切香味。
56‧
多伽羅與檀香木之香是微不足道的,
具德者之香才是最勝的,
甚至能向上飄送至天界。
57‧
魔王找不到戒行具足、精進,
及以正智獲得解脫者所行之道。
(注:阿羅漢已不會再生,魔王盡了全力也找不到阿羅漢死後去了那裏。)
58-59‧
如在大道旁的垃圾堆中,
可能長著芳香的蓮花;
在衆生雜堆中,
亦可能出現佛弟子,
其智慧的明亮,
遠遠超越盲目的凡夫俗子。
第五:愚人品
60‧
對于無法入睡的人,黑夜實在漫長;
對于疲憊的旅人,一由旬亦非常遙遠;
對于不知正法的愚人,生死輪回極漫長。
(注:一由旬大約有七英裏。)
61‧
在旅途上,
若找不到比自己更好或同等的同伴,
就讓他堅定地獨自前進,
絕無與愚者爲伴這一回事。
62‧
「我有兒子,我有財富。」
因此(執著的)愚者感到苦惱。
事實上,他自己也不是自己的,
兒子與財富又怎能是他的呢?
63‧
自知愚昧的愚人,基于這點是個智者;
自以爲是智者的愚人,才是真正的愚者。
64‧
即使愚人盡其一生親近智者,
亦不能知見真理,
如勺子不知湯的味道。
65‧
利慧者雖只與智者相處片刻,
卻能迅速地知見真理,
如舌頭能知湯的味道。
66‧
對于無知的愚人,他即是自己的敵人,
他四處造下惡業,帶來苦果的惡業。
67‧
若做了某事會後悔,
以及受其果報時,他淚流滿面地悲泣,
那即是沒有善行其事。
68‧
若做了某事不會後悔,
以及受其果報時,他感到歡喜快樂,
那即是已經善行其事。
69‧
只要惡業還未成熟,
愚者以爲它是甜如蜜的;
然而當惡業成熟時,
愚者就得爲它受苦。
70‧
即使愚者月複一月地修苦行,
只以古沙草片攝取飲食,
卻依然比不上已思惟真谛者(聖人)的十六份之一。
71‧
惡業不會即刻帶來果報,
如剛擠出的牛奶不會即刻凝固,
但它依然跟隨著愚者,
如蓋上灰的活火炭。
72‧
愚人的知識只會傷害他自己,
它毀滅了他的福業,也使他的頭顱破裂。
(注:頭顱是指智慧。)
73‧
無知的比丘,貪求自己不當得的恭敬,
想要在衆比丘中居先,要在寺院裏掌權,
以及貪求與他非親之人的頂禮。
74‧
且讓在家衆與比丘們都想:
「諸事皆因我而成就。無論一切大小事,且讓他們聽從我的指示。」
這是愚人的想法,增長其貪欲與我慢。
75‧
誠然,一個是導向世俗成就之道,
另一個則是導向涅槃之道。
明了這一點,身爲佛弟子的比丘,
不應樂于世俗的成就與恭敬,
而應培育舍離與不執取。
第六:智者品
76‧
人們應跟隨指摘人們過失的智者,
如同跟隨向導至被埋沒的寶藏。
對于跟隨此智者的人,
只有益處,絕無厄難。
77‧
智者應訓誡他人,
給予他人勸告,
以及防止他人犯錯。
這種人受到善人喜愛,
只有惡人才會討厭他。
78‧
人們不應親近惡友,
亦不應親近卑劣之人。
人們應親近善友,
以及親近聖者。
79‧
飲法之人,
以安甯之心愉快地活著;
智者常樂于聖者所說之法。
80‧
治水者疏導水,
矢師矯正箭,
木匠修飾木,
智者製伏自己。
81‧
如同岩嶽不受狂風動搖,
智者亦不受毀譽動搖。
82‧
如同既深且清又平靜的水池,
智者聽聞正法後變得安詳。
83‧
誠然,具德者舍棄了一切(執著),
不以貪欲之心交談;
當面對快樂或痛苦時,
智者不顯示出歡喜或悲愁。
84‧
他不會爲了自己或他人而造惡,
不會造惡以求獲得子女、財富或王國,
不會以卑劣的手段獲取成就。
只有這種人才是真正的──
具德、睿智及公正。
85‧
到達彼岸(涅槃)的人,
只有少數幾個;
其他所有的人,
皆在此岸(生死輪回)來去徘徊。
86‧
然而,依照善說之法實行的人,
能夠到達彼岸,
越渡了極難越渡的死界。
(注:死界是指生死輪回,亦即娑婆世界。)
87-88.
離家後走向無家的智者,
應舍棄黑暗而培育光明。
他應樂于獨處、無著與涅槃,
這是凡夫俗子難以享受的。
他亦應舍棄欲樂,
不執著于任何事物,
清淨自己心中的一切汙穢。
89‧
心已圓滿地培育了七覺支,
以及舍棄了一切貪欲的人,
樂于自己已舍棄了執著。
此人已根除了一切煩惱,
擁有阿羅漢道智明亮之光,
在此界已證得了涅槃。
(注:此界是指五蘊。)
第七:阿羅漢品
90‧
旅程已盡,解脫了苦及一切,
已消滅了一切束縛的人,不再苦惱。
91‧
有正念的人勤于修行,
不樂于家(即欲樂的生活);
如同天鵝舍棄泥沼,
他們舍棄一切住家生活(即一切貪欲)。
92‧
他們不儲藏,飲食時適當地省察。
他們的目標是空與無相的解脫。
他們的去處無法追尋,
如同鳥在天空中所經之路(無迹)。
(注:不儲藏是指不再造業或不儲藏四資具。省察是指以叁遍知省察。空、無相與解脫皆是指涅槃。)
93‧
他已解脫煩惱,不執著于飲食。
他的目標是空與無相的解脫。
他的行道無法追尋,
如同鳥在天空中所經之路。
94‧
他諸根平靜,如同被馬車夫馴服的馬,
他已脫離我慢及諸煩惱,
這平穩的人受到天神喜愛。
(注:平穩的人是指不受世間的起落動搖之人。)
95‧
阿羅漢如大地般堅忍,
不會受到刺激而生氣;
他有如門柱般穩固,
不受生命中的起落所動搖;
他有如無淤泥的水池般安甯清淨。
這樣的人是不會再有輪回的了。
96‧
完全解脫、寂靜與平穩者,
他意平靜、語平靜、身亦平靜。
97‧
他不盲信,已證悟無爲(涅槃),
斷除了生死輪回的束縛,不再造善惡業,
舍棄了一切渴愛,他的確是至上者(阿羅漢)。
98‧
在村子或森林裏,
在山谷中或山上,
無論阿羅漢住在何處,
其地都令人感到愉悅。
99‧
森林是令人感到愉悅之地,
然而凡夫俗子卻不喜愛它;
只有無欲之人才會喜愛森林,
因爲他們不追求欲樂。
第八:千品
100‧
一句有意義及聽後心得平靜的話,
好過千句無意義、與證悟涅槃無關的話。
101‧
一首有意義及聽後心得平靜的偈,
好過千首無意義、與證悟涅槃無關的偈。
102‧
背誦一首有意義及聽後心得平靜的偈,好過背誦百首無意義、與證悟涅槃無關的偈。
103‧
即使人們在戰場上戰勝千人千次,
然而,能戰勝自己的人,
才是真正的至上勝利者。
104‧
戰勝自己的確遠勝于戰勝他人。
105‧
天神、幹達婆、魔王與梵天,
都贏不過已製伏自己者的勝利。
106‧
雖人月複一月布施千個錢幣(給普通人)長達百年,然而,向一位有修行的人頂禮一剎那,卻勝過百年的布施(給普通人)。
(注:錢在此可以是銅、銀或金的。有修行的人是指修習觀禅的比丘。)
107‧
雖人在林中拜祭聖火百年,
然而,向一位有修行的人頂禮一剎那,
卻勝過拜祭聖火百年。
108.
雖人整年作了許多大小布施,然而這一切布施卻比不上向行正道的聖者頂禮的福業的四份之一。
109.
時常尊敬長輩及具德者之人的四種利益會增長,即:壽命、美貌、快樂與力量。
110.
有德及有…
《法句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