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在如此這般一類衆生之中,有如此這般的一名衆生出生。這受生、入胎、再度獲得生命,五蘊的出現,感官的獲得,比丘們啊,這就叫做生。
“那麼,比丘們啊!什麼是老呢?
“在如此這般一類衆生之中,有如此這般一名衆生,衰老在他身上降臨:朽弱龍鍾,齒牙脫落,聲音嘶啞,皮膚松皺,活力消止,機能衰退。比丘們啊,這就叫做老。
“那麼,比丘們啊!什麼是死呢?
“在如此這般一類衆生之中,有如此這般一名衆生謝世:逝去、分崩、消失、彌留、喪亡、生盡命終,五蘊離析,屍首掩埋,比丘們啊,這就叫做死。
“那麼,比丘們啊!什麼是憂呢?
“比丘們啊,任何人遭逢重大的損失,或受到某種不幸的打擊,就生起憂傷、憂愁、憂心如搗、傷心、心傷腸斷。比丘們啊,這就叫做憂。
“那麼,比丘們啊!什麼是悲呢?
“比丘們啊,任何人遭逢重大的損失,或受到某種不幸的打擊,忍不住悲哀、悲傷、悲思、悲號、悲啼、悲哭。比丘們啊,這就叫做悲。
“那麼,比丘們啊!什麼是苦呢?
“比丘們啊,身體上的痛苦,身體上的不適、苦楚,以及由身體的接觸而經曆到的不適的感受,這就叫做苦。
“那麼,比丘們啊!什麼是惱呢?
“比丘們啊,心理上的痛苦,心理上的不適、苦楚,以及由心靈上的印象而經曆到的不適的感受,這就叫做惱。
“那麼,比丘們啊!什麼是絕望呢?
“比丘們啊,任何人遭逢重大的損失,或受到不幸的打擊,生起了決死之心,絕望、決死的情態。比丘們啊,這就叫做絕望。
“比丘們啊!“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求不得)是苦”一語,又是什麼意思呢?
“比丘們啊!受生的支配的衆生,生起這樣的願望:“但願我們不受生的支配!但願生永遠不降臨在我們身上!”然而這種願望是不能靠想願而獲得的。這就是“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求不得)是苦”一語的意思。
“比丘們啊!受老……病……死……憂……悲……苦……惱……絕望所支配的衆生,生起這樣的願望:“但願我們不受老……病……死……憂……悲……苦……惱……絕望的支配!但願老……病……死……憂……悲……苦……惱……絕望永遠不降臨在我們身上!”然而這種願望是不能靠想願而獲得的。這就是“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求不得)是苦”一語的意思。
“比丘們啊!“簡言之,所有五取蘊都是苦”一語,又是什麼意思呢?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這些(都是苦),比丘們啊!這就是這句話的意義。
“比丘們啊!這就叫做苦聖谛。”
第六節 觀集聖谛
“那麼,比丘們啊!什麼是集聖谛呢?
“它就是導致再生的欲望,它與貪欲和享樂相結合,在每一生中都能尋到欣喜。它是尋求感官享樂的欲望,尋求永生的欲望,尋求短暫生存的欲望。
“但是,比丘們啊!這欲望從哪裏産生成長呢?它在哪裏立足生根呢?
“只要有任何令人喜悅、適意的東西的地方,欲望就生起成長、立足生根。
“那麼,比丘們啊!什麼是能令人喜悅、適意的東西,可使欲望生起成長、立足生根呢?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令人喜悅適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長、立足生根。(六根)
“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令人喜悅適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長、立足生根。(六塵)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令人喜悅適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長、立足生根。(六識)
“眼……耳……鼻……舌……身……意的接觸令人喜悅適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長、立足生根。(六觸)
“眼……耳……鼻……舌……身……意的接觸所産生的感受令人喜悅適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長、立足生根。(六受)
“想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令人喜悅適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長、立足生根。(六想)
“思色……思聲……思香……思味……思觸……思法令人喜悅適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長、立足生根。(六思)
“愛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令人喜悅適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長、立足生根。(六愛)
“論究色……論究聲……論究香……論究味……論究觸……論究法令人喜悅適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長、立足生根。(六論)
“省察色……省察聲……省察香……省察味……省察觸……省察法令人喜悅適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長、立足生根。(六省)
“比丘們啊!這就叫做集聖谛。”
第七節 觀滅聖谛
“那麼,比丘們啊!什麼是滅聖谛呢?
“它就是欲望的完全消退和止息(注一),它是放棄、松手、舍離、不黏著。
“但是,比丘們啊!這欲望衰退消失到哪裏去了呢?它在哪裏分裂毀滅呢?
“任何地方有令人喜悅、適意的東西,欲望就在那裏衰退消失,在那裏分裂毀滅。
“什麼東西能令人喜悅適意,(使得)欲望在那裏衰退消失,在那裏分裂毀滅呢?
“眼……耳……鼻……舌……身……意能令人喜悅適意;欲望就在此衰退消失,在此分裂毀滅。其他六塵、六識、六觸、六受、六想、六思、六愛、六論、六省,亦複如是。
“比丘們啊!這就叫做滅聖谛。”
注一: 對摺本 nai有雲:“完全消退與止息”等都只是涅磐的同義詞。因爲在涅磐中愛欲完全消退與止息,因此,它就叫做欲望的完全消退與止息。在涅磐中愛欲敗壞、被舍離,不再被執著,因此涅磐也叫做釋放、解脫、舍離、去執。涅磐實在只有一個,但基于它的負面性質而定的名稱則有許多,諸如:完全消退,完全止息,釋放、解脫、舍離、去執、滅貪、滅嗔、滅癡、斷愛、不生、不存、無爲、無欲、業盡、不孕、不再生、不再存在、無生、不壞、不病、不死、無憂、無愁、無惱、無漏等。
第八節 觀道聖谛
“那麼,比丘們啊!什麼是導致苦的止息的道聖谛呢?
“它就是那八正道,所謂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那麼,比丘們啊!什麼是正見呢?
“比丘們啊!知道苦,知道苦的生起,知道苦的止息,知道導致苦的止息之道。比丘們啊!這就叫做正見。
“那麼,比丘們啊!什麼是正思呢?
“決心離絕欲樂,決心不對任何人心懷怨怼,決心不傷害任何生物。比丘們啊!這就叫做正思。
“那麼,比丘們啊!什麼是正語呢?
“不說妄語,不背地誹謗,不惡聲相向,不輕率戲語。比丘們啊!這就叫做正語。
“那麼,比丘們啊!什麼是正業呢?
“不殺生,非與不取,不作不道德之事。比丘們啊!這就叫做正業。
“那麼,比丘們啊!什麼是正命呢?
“比丘們啊!聖弟子舍棄不正當的職業,而從事正當職業以維持生計,這就叫做正命。
“那麼,比丘們啊!什麼是正勤呢?
“比丘們啊!比丘立志、努力、奮發、精進、集中心力,使尚未生起的邪惡敗德的品性不能生起;立志、努力、奮發、精進、集中心力,使已經生起的邪惡敗德的品性可以舍棄;立志、努力、奮發、精進、集中心力,使尚未生起的優良品性得以生起;立志、努力、奮發、精進、集中心力,使已經生起的優良品性得以保存、維持、成長、增進、發展、以臻完美。比丘們啊!這就叫做正勤。
“那麼,比丘們啊!什麼是正念呢?
“比丘們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于身應常注意觀察,精進不懈,了了分明,憶念不忘,祛除淫欲以及憂惱;于受應常注意觀察,精進不懈,了了分明,憶念不忘,祛除淫欲以及憂惱;于心應常注意觀察,精進不懈,了了分明,憶念不忘,祛除淫欲以及憂惱;于法應常注意觀察,精進不懈,了了分明,憶念不忘,祛除淫欲以及憂惱。比丘們啊!這就叫做正念。
“那麼,比丘們啊!什麼是正定呢?
“比丘們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即已隔絕欲樂,隔絕惡習,但仍能運用理性,仍能觀察,即進入初禅。這初禅乃由離欲而生,以喜與樂爲其特色。然後理性與觀察的活動也止息了,但仍保有喜受和樂受,他即進入二禅。這二禅的定境能産生內心的寂靜和思想的集中。到了喜的感覺漸淡,而趨于冷靜,憶念不忘,了了分明,只在身體方面仍有快樂的感受——這境界一般高人述之爲“冷靜,憶念不忘,而快樂地生活著”——這時他即進入叁禅。到快樂的感受也舍棄了,苦的感受也舍棄了,先前所有一切苦欣皆已消失,他即進入不苦不樂的四禅,其中只有經行舍所淨化了的念支(憶念不忘)。比丘們啊!這就叫做正定。
“比丘們啊!這就叫做導致苦的止息的道聖谛。”
“他應如是生活:或在他自身中,或在他人身上要注意觀察諸法,或是自身他身兼顧要注意觀察諸法,或觀察諸法的生起,或觀察諸法的壞滅,或兼察諸法的生起與壞滅。並由于這樣地專心系念而認清諸法 (的實相)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無所染著,對世界上的一切都無所執取了。
“比丘們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諸法。”
第六章 佛陀的鼓勵和結語
“比丘們啊!任何人如依法修習四念住達七年之久,便可望得到兩種報酬中之任何一種:或者他在現生中獲淨智,或者,如他死時五蘊尚存,就永不再回轉(世間)。
“比丘們啊!且不談七年的問題。比丘們啊!如有人能依法修習上述四念住六年,便可望得到兩種報酬中之任何一種:或者他在現生中獲淨智,或者,如他死時五蘊尚存,就永不再回轉(世間)。
“比丘們啊!且不談六年的問題……五年……四年……叁年……二年……一年……七個月……六個月……五個月……四個月……叁個月……二個月……一個月……半個月……比丘們啊!如有人能依上法修習四念住七天,便可望得到兩種報酬中之任何一種:或者他在現生中獲淨智,或者,如他死時五蘊尚存,就永不再回轉(世間)。
“因此,這就是我開宗明義第一句話的意思:“比丘們啊!衆生想得到清淨,想克服憂傷,想擯除苦惱,想得正戒,體證涅磐,只有一條路可走——這條路就是四念住。””
世尊如是說法完畢,衆比丘皆大歡喜,都贊歎世尊所說之法。
《念住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