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由藝術觀點及臨床經驗談戒律▪P2

  ..續本文上一頁能彈出樂曲來。許多樂器,像古筝、小提琴,每次要彈奏時,都要調弦,若是調得不妥當,奏出來的音就會高低不和,甚至鋼琴彈久也會走音,必須要請調音師來調弦。佛教我們修行、修心,就像調琴弦,不可太松,也不可太緊。太松就彈不出好的音色;太緊,則彈出來的聲音就太高太尖,甚至會把弦弄斷。必須要調整到剛剛好,高低音才會對。到底弦要調多緊,彈出來的聲音才會剛好呢?這其中必定有規律,這個規律就像戒律的「律」,這個規律必須要深入去體會了解。

  我們整個修行的過程,就像調弦、調音的過程。將我們的心弦調得剛剛好,才能彈出好聽的曲子來。我們若能調得好,彈得好聽,不但彈得人很快樂,旁邊聽的人也會很快樂。若是弦調得不好,彈得也不好聽,不但旁邊聽的人很痛苦,彈的人也很痛苦。一堆音隨便湊在一起,若不合音律,不合樂理的原則,聽起來就像雜音。所以一個好的曲子,冥冥之中都含蘊一定的樂理在其中。一般人如果沒有接受過特殊的訓練,就說不出樂理的原則。其實,這含藏的基礎原則,就相當于戒律。失去了調和的原則,就不可能産生美感。

  戒律裏面,常常有一些看起來好像很嚇人的字句,譬如說,生氣殺人要墮地獄。墮地獄聽起來很恐怖。我們用先前調弦的譬喻來說明。生氣,就是我們內心的弦已經調得不對了,如果生氣又去殺人,等于弦調得不對,彈的時候,使力也錯誤,結果弦反而彈斷了。弦斷就無法繼續演奏,無法在人道這個音域裏面繼續演奏。這條琴弦就得改造了,這條弦也許要送進熔爐熔化,重新製造出新的弦,才能繼續再彈。這種重新熔化製造的過程,就是地獄的痛苦。我們現在有一把很好的琴,有很好的弦,就要好好彈。如果不把握因緣好好彈,反而將弦都彈斷了,當然就要換弦,要改道,送到別道重新製造。

  我們再舉例,如果有一個人發心正確,遵守戒律也很如法,等于是將弦調得很適中,演奏的心情也很好,演奏技巧也很高超,結果自己就會彈得很快樂,旁邊的人聽得也歡喜。這就是說,遵守戒律的果報,不但人間的大衆很尊敬,甚至天上的大衆也會尊敬歡喜,保護他,所有的護法神都會照顧他。所以說,遵守戒律,人、天都尊敬。如果了解道理,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永遠安樂,有廣大的力量度衆生。

  我們要知道,一個人動一個念頭,相當于我們的心發射一股力量出去,這份力量是有功能、有影響力的。因爲整個空間、時間,是完全沒有界限的,若是發出一個心念,就有一股力向十方發射出去,遍滿一切處。而我們自己也這股力量當中,不但在其中,還是在強度最強的地方。所以我們發出去心念的好壞,對我們自己的影響最大。我們若是發出一個持戒的心念,不但自己會快樂,也等于放出光明的力量。只要我們的心放光,就能將周圍照亮,同時也將自己的路照得很清楚,走起來就很方便,別人也走得很方便。

  我們說戒律是生活的藝術,這裏再用畫圖這種藝術作譬喻,幫助我們了解戒律是必須要遵守的規律。畫圖這種藝術,也是含藏許多原則,不能沒有規律。比如說,藍色的顔料加黃色的顔料,就會變成綠色。但是混合的比例不同,調出來色彩的深淺也不同,這其中也是有原則,有規律。有的顔料是水性,必須用水來調;有的顔料是油性,用水調就不合。這裏面都有原則,有規律。雖然作畫可以隨意發揮,但是基礎上必須要合乎原則,合乎規律,不然就畫不出好的畫來。有的畫家看起來隨便畫就畫得很好,像是隨心所欲,沒有原則。其實不然,那是因爲他很有經驗,所有的原則,老早內心就很熟,所以隨心所欲的畫,也不會踰越那些原則。就如同孔子說:「隨心所欲不踰矩。」這是很重要的,不能說想要隨心所欲,就違反規矩,妨礙別人。「隨心所欲不踰矩」,這是孔子七十歲以後才達到的境界。有些程度較高的大菩薩,也像老練的畫家隨便一畫,隨緣來度衆生。但是他內心絕對不會越過這個總原則,不會違反這個總原則。

  我們再以建築這項藝術作比喻,如果我們在沒有臺風、沒有地震的地方搭一個小房子,可能隨便一搭,只要能遮陽、避雨就好。但是隨便也不能太隨便,如果晚上睡覺時,稍微一陣風,房子就倒了,將人壓在裏面,這樣的房子就是白搭。所以即使搭一間小小的房子,也要有法則。隨心所欲也不可以沒有法則,如果是要建大樓,又是在地震帶,那麼地基就要非常穩固,所有的建材都要仔細考慮強度,承受多少力。如果地基隨隨便便,又偷工減料,那麼一遇到地震災難,就會倒塌。有一次日本東京大地震,許多外表很壯觀的大廈都倒了,只有依照(懷德?)建築法則建的大廈沒有倒。這是一個特殊的建築法,並不是需要特別多的建材,也不是特別貴,而是它非常合乎原理,考慮到地震的影響。這種建築的方法,是了解佛理,了解力學所造的建築法。如果要蓋房子,不了解建築的原則,不了解佛理的原則,蓋好的房子就很危險。所以建築的藝術,不但有外表美觀的問題,實用的問題,還有生命安全的問題在其中。修行也一樣,不能只想外表美觀好看,必須要用過來人的經驗,用佛陀過來人教我們的法則做基礎。佛就是過來人,佛說的戒律等于是地基的建築原則。地基若是穩固,往上蓋高之後,才不會危險。不能只想蓋得高,而不考慮承受力的問題,不考慮地震可能的變化。一個人若是只想趕快蓋房子,他可能就認爲不必要依照懷德建築法來蓋,以爲那是很麻煩的規矩,以爲建築可以很自由,想怎樣蓋就怎樣蓋,想偷工減料就偷工減料,一旦房子倒塌,那就很不自由、很痛苦了。所以不依戒律,並不是自由。不依戒律的結果,就像被倒塌的房子壓住一樣,很不自由。

  我認識一位建設公司的總經理,他是一位虔誠學佛的人。有一天一位經理向他報告說,他們蓋的某一棟房子有偷工減料的情形。問他如何處理。這位總經理馬上回答說:「通通拆掉。」經理說,那會賠好幾百萬。他回答說:「賠也要賠。」甚至他問那位經理:「如果那棟房子是你的兒子、你的孫子要住,那麼該拆還是不該拆?如果將來房子倒了,是壓到你的兒子,你的孫子,要拆還是不要拆?如果我們蓋的房子倒下壓到人,以後你的孫子說:這是我爺爺蓋的。這樣好嗎?」 

  我們聽了都很感動,這位總經理真是一位有智慧的人,他知道應該將他的心、他的錢財,用在什麼地方。他的眼光可以看得比較遠。因爲一念心用來遵守戒律、遵守原則,和一念心用來犯戒,用的力是差不多,但是結果是完全不同。所以我們不要作一些白費力氣,未來還要受苦的事情。也不要以爲自己比佛祖還要聰明,佛教我們不可以作的事情,自己偏偏認爲做一下沒什麼要緊,要做比較好,不做不行,這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佛教我們的戒律可能聽起來忠言逆耳,不是很中聽的言語,甚至在現前這樣的環境,做起來並不是完全沒有困難。有時我們想堅持這些原則,是要非常用心,要用智慧、慈悲心,跟大衆溝通才能實行。就好比懷德建築法一樣,要花精神力氣才行,要蓋一間房屋都不能不用心,要修行成佛,那裏可以不用心、不用力呢?

  我們再仔細考慮,假使我們故意犯戒,不照這些原則去做,也一樣要花力氣去做啊!並不是說犯戒就不花力氣,犯戒一樣要花力氣,而且是花讓自己將來要受很大苦的力氣。比如說,生氣殺人,這當然比待在家裏休息還要費力,花這種力氣是很冤枉的。或是說偷別人的東西,強別人的東西,這也是很費氣力。甚至故意說謊,這也很費力,這些都不如在家休息,因爲花這種力很冤枉,而且使自己未來很痛苦。就像如果不依建築原理,隨便挖個地基,也是要花很多力氣挖呀!挖得很辛苦,只是費力又沒有好結果,因爲其中沒有正確的原則。比如一個人跟人合夥作生意,就以爲自己很聰明,別人都是呆瓜,很好騙。所以一開始就有錯誤的觀念,不照佛所說的戒律,老實的原則去做。他以爲說,這裏騙一下,那裏騙一下,就能多賺一些錢。可惜,當我們不按照戒律、原則時,內心一定是黑暗,沒有光明,就如同一面鏡子,上面蒙上許多灰塵一樣,根本就照不出事實的真相。所以沒有發現,原來別人都比自己還要聰明,還要奸詐,想要騙人,結果反被別人騙。花了大半輩子的生命,費了很大的力,卻是演出這樣的悲劇來。好比花了大半輩子蓋一間很快就倒的房屋,將自己壓死在裏面,這是何苦呢!

  我們再用一個比喻來說,要做一張椅子,要做一張安全,不會跌倒的椅子,最起碼也要有叁只腳來支持。叁只腳一樣長才會穩,坐下來不會晃來晃去,這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知道。這裏面也運用到數學上所說叁點決定一平面的定律。一位師傅要作一張椅子,如果不按照這個定律,椅子就作不成。每張堅固的椅子都含藏有這個定律于其中。但是會作椅子的師傅不見得說得出這個定律。反過來說,會說這個定律的人,也不一定作得出一張非常堅固的椅子。由這個比喻,我們可以了解,戒律的原則,其實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想生活得很好很美滿,一定要遵守這些原則,可能我們每天都在實行這些原則,只是無法具體說出來而已。可以說所有活得很美滿的人都有合乎這個原則,才有可能活得美滿。稍微有一點偏差,就不可活得好。

  佛將這些生活原則,很清楚地用語言、文字說出,我們聽了這些戒律,當然每個人實行的深淺不同,每個人都有他自己巧妙的地方,就如同剛剛所說,叁個點決定一平面這個定律,會說的人不見得會做。即使知道這些原則,每個人作的椅子也不同,有的椅子比較堅固好看,有的椅子一直晃,又不好看。有的椅子坐起來很舒服,有的椅子坐起來很痛苦。椅子要如何釘才會堅固,才會美觀,又很舒適,不會坐到一半傾倒,這種技術是要鍛煉的,要實地去做。

  不依戒律,就好比椅子不照規律,坐起來就會傾斜,若是遵守戒律,就如同作一張椅子的藝術…

《由藝術觀點及臨床經驗談戒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談在家戒二叁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